小說:引 子 撕開地緣與傳說的源碼

小說:引  子 撕開地緣與傳說的源碼

導引:西王母邀請喜歡遊歷的西周天子周穆王去參觀她的玉宮。當時,西王母擺出儀仗親自迎接,那種恢宏的氣勢似乎路邊的琪樹也婆娑著身姿向周穆王行禮致意。西王母所舉行的盛大迎賓禮,讓周穆王十分感動……這以後,周穆王在崑崙山上居住了很多天,幾乎樂而忘返。

在崑崙山小居的日子裡,西陲王母和中原天子之間的友情是那樣的真摯深厚,很有些地久天長的韻味。

----------------------------------------------------------------------------------------------

巍巍青藏高原與中原大地的歷史親緣,可以追溯的,有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有這麼一年,在中原大地上,旌旗列列,炎帝和黃帝聯盟大戰蚩尤,逐鹿於中原。炎帝和黃帝聯盟大戰蚩尤,據說是因為炎帝聽說中原之地是一個十分適合人們生存,生活、繁衍生息的樂園,於是決定東下前往中原察看。

當炎帝率領部族從他居住的姜水(今寶雞一帶)出發,一路浩浩蕩蕩東進來到涿鹿的時候,被一個叫蚩尤的人阻擋了去路。蚩尤的意思很明確,它的部族已在這裡生活了很多年,不想讓別的部族再加入進來,於是雙方就發生了大的征戰,這場戰爭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後來炎帝部族在這場戰爭中被蚩尤打敗,心有不甘的炎帝便和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聯手,一起大戰蚩尤。但是,蚩尤是一個善於使法之人,他見黃帝參與進來,立即佈下彌天大霧,使炎帝、黃帝的聯軍分不清東西南北,有再次失敗的危險。

也就是在這個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刻,黃帝請求住在崑崙山的西王母幫助破解蚩尤的法術。西王母答應了黃帝的請求,立即派遣一個女使者為黃帝助戰。這個使者人首鳥身,名叫玄女。玄女按照西王母的旨意,她身披蒼色狐皮衣服,乘風駕雲,來到了逐鹿之地,在這裡她儼然一個教導官,幫助黃帝訓練軍隊,培訓作戰技巧,同時又授黃帝陰陽謀略和佈陣之術,還用大野牛皮為黃帝制作了八十面大鼓,這些大鼓的響聲可以達到五百里,如果同時連續敲擊,其震響聲可遠達三千八百里。玄女的助戰,使黃帝聯軍的士氣一下子高漲起來,戰鼓聲和著士兵的吶喊聲響徹雲天。在此陣勢面前,蚩尤大敗。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蚩尤後,部落更加鞏固和強盛。他們看到中原確實是富庶之地,就決定在中原落地生根。炎帝和黃帝決定留在中原後,西王母再次派遣白虎使者,向黃帝進獻了一幅地圖。當然,這幅地圖誰也沒有看見過,古籍中也沒有保留其內容,但後來黃帝部落屢戰屢勝,其勢力和活動領域一直東進擴展到中原、華北一帶,據說,就是得益於這張地圖。

炎、黃二帝聯盟大戰蚩尤,西王母派九天玄女助陣的傳說,道出了青藏高原與華夏民族交往的歷史久遠。關於西王母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故事,有許多記載。《黃帝出軍決》載,西王母“遣使授符”,幫助黃帝打敗了蚩尤。唐初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祥瑞部》亦有類似的記載。

《山海經》記載,西王母本為高原之人,居住於崑崙山。流傳至今的崑崙神話世界裡,人們競相傳說,青海湖是崑崙主神西王母的居住地,被稱為仙海、瑤池。

那麼,是什麼原因因緣際會的是她幫助了黃帝呢?傳說炎黃二帝與西王母一樣同出西域高原。對此《史記》中也有記載:“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之兄弟也。”又說:“黃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據史學家考證,姬水在今天的甘肅夏河流域,姜水在今天的渭河上游支流或是湟水。在古文中,姜通羌。由此可見,炎帝、黃帝與出身於羌戎部落的西王母同出一族。這也許是西王母助陣炎黃二帝大戰蚩尤可以解釋的一個原因。

在接下來的西王母幫助黃帝修築都城的故事。再一次見證了青藏高原與中原民族交往的歷史是那麼的富於傳奇。

關於黃帝築城,許多史料都有“黃帝建都於熊”的記載。當時,炎帝、黃帝打敗蚩尤後,決定和子民一起到中原居住生活,但是要在中原生活,沒有王城怎麼行呢?

於是黃帝帶領他的部族一路往南尋找可以建都築城的地方,雖然一路上有很多開闊的地方。但黃帝認為,要建造王城就必須慎重,要對應天象,才有利於子孫後代的生息繁衍。

經過多方尋找察看,最後找到“軒轅丘”這個地方。黃帝看到這裡與天象的中宮軒轅星相對應, 天人合一。立即決定在這裡築城並立下“天心石”作為標記。西王母聽說黃帝要在“軒轅丘”建造都城,再一次伸出了友情之手。一天夜裡,王母向天帝建議讓天宮神仙下凡幫助黃帝修城。夜半十分,群仙按照天帝和西王母的旨意,化作八條龍來到人間幫助黃帝修城,西王母也化作一條龍親自前來為群仙做飯。在眾仙的幫助下,城修的很快。可是,原來曾經是蚩尤部族一個頭領的歲星,心中氣憤,派勾芒下凡報復。在城快修成的時候,勾芒在雞公山(太白嶺) 學雞叫,結果,城牆的西南角未修完,群仙便迴天宮去了。修城的地方就叫“九龍灘”。當時,西王母很生氣,就把一鍋飯拋到地上,也迴天宮去了。從此, 王母拋飯的地方,飯滾了一地, 就成了“列礓坡”(新鄭市南關一帶),也叫“列礓溝”。由於雞叫破壞了修城,人們恨氣,紛紛揚言要到過年節時,把雞殺掉。後來,過年殺雞成為一種風俗,過年殺雞有取吉利之意。至今,在河南新鄭一帶仍然流傳著“二十七殺只雞”的習俗。後來,王城在黃帝和部落子民的艱辛努力下,終於修建成功並取名叫“黃帝城”。從上面的神話可以看出,西王母對黃帝的幫助治國安邦,真可說是竭心盡力了。

在中原民間,西王母與黃帝的故事有很多。關於王母的印象,決不是隻會在天宮擺擺“蟠桃會”盛宴,享盡神國眾神天福的天宮娘娘,而是積極參與人間國家大事而受人們尊敬和奉祀的天國女神。幫助黃帝築城於中原,黃帝后裔也許是對這位統治青藏高原的偉大女性的尊重和敬仰。把她描繪成威儀非凡,八方敬仰,無所不能的女神形象。就連提倡清靜無為的大哲學家老子,也曾感嘆地說:“萬民皆付(服)西王母”。

西王母的傳說,在中華大地象一汪洋溢著浪漫和詩情的清泉,隨著歷史的細水流長和各民族交往的頻繁不斷而變得情深意長。在這些美輪美奐的故事中,西王母邀請周穆王登崑崙山的故事,更是中原王朝與青藏高原民族交往史詩般的見證。

確切的年份無從可考,應該是在3000年前,西王母邀請喜歡遊歷的西周天子周穆王去參觀她的玉宮。當時,西王母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再登往崑崙山的路上,西王母劃白玉為石階,供周穆王行走。周穆王的到來,西王母還擺出儀仗親自迎接,那種恢宏的氣勢似乎路邊的琪樹也婆娑著身姿向周穆王行禮致意。西王母所舉行的盛大迎賓禮,讓周穆王十分感動,隨後他又在西王母的陪伴下參觀了崑崙山和她的王宮。只見崑崙山高聳巍峨,極目遠眺更是雲霧飄渺。白雲繚繞間,有瓊樓金闕,時隱時顯;西王母和周穆王走到瑤臺的時候,周穆王看到有幾處宮門微閉,蟠桃花出牆來焰焰如火,丹房前瑤草茵茵。瑤臺旁有一幽谷,谷中有神鹿閒逸的走動。谷中的深潭更是清澈碧透,有靈龜在潭中活動都清晰可見。這出神入畫的崑崙盛景,讓周穆王目不遐接,心曠神怡。不由自主地從內心深處發出了無窮的讚歎,這以後周穆王在崑崙山上居住了很多天,幾乎樂而忘返。

這個故事中,西王母和中原天子之間的友情是那樣的真摯深厚,很有些地久天長的韻味。

象西王母的故事傳說寫意民族交往的故事有很多,眾所周知的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煉石補天,西王母的傳說乃至三青鳥、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傳說,莫不與高聳神秘的青藏高原有關。

美麗的故事,神奇的傳說。這些象現代城市森林的大廈高樓一樣櫛比鱗次的故事傳說不僅說明了中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共通性,這些故事更驗證了中華各民族團結和睦交往的歷史歷久彌新。

當然,這些故事傳說,不僅僅是故事傳說,它更說明了人類發展的一個趨勢。華夏民族形成的時期,正是羌人處於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段。一部分代表父系氏族文明的羌人,漸次從誕生地分離出來,並由西向東尋找新的家園,他們創造的文明也就呈階次狀由西向東傳播漸進,並最終發展成為了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文明,而留在羌人原有的部族,依舊維持著母系氏族的狀態,她們創造的文明形式,逐漸在歷史的天空中黯淡。

中國藏學中心的馬麗華主編的《風華成典:西藏文史故事15講》一書中有一段話說明藏漢民族關係融合,也道出了莽莽青藏高原從地理、人類發展的自然趨勢和文化傳承上已決定了中原大地與青藏高原的關係肯綮相接密不可分。

書中說,為什麼中國文明幾千年,維持了大一統的局面和觀念?答案是,皆與土壤、風向和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氾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這三大因素,黃河、黃土、季風雨的形成皆因青藏高原所賜。可以補充的,有長江,黃河,流貫全中國,沿河而居的先民創造了華夏最初的文明。[1]

黃土高原,成為古代中國的主要起源地:長江流域則於萬年前開創了稻作文化。季風帶來適時的降雨,易於耕作的土地生長了石器和青銅。這些文化的衍生莫不與高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歷史學家說,黃河既有害也有利,它不時的改道,有歷史記載的泛濫決溢將近兩千次,欲使大河安瀾,必須集合全國、各民族之力。於是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成為趨勢。民族文化的歷史交融就這樣在歷經數千年特別是隋唐之後,民族的融合、化生逐漸形成了一個共生共榮的民族共同體。

馬麗華書中還說,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是推動藏漢民族,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因素。道出了中國多民族共同體形成的一大成因。而關於民族交融的形成與發展,從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上也可窺一斑。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從中國考古發掘發現也已證明西藏地區與祖國內地的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的草原文化之間的關係緊密相當。昌都卡若的彩陶,生產生活工具,植物和居室等,均以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原始文化存在著密切的聯繫,貫穿中國東北,北方到西藏地區的細石器及草原文化帶,更是把各地文明連接在了一起。

青藏高原上地理,考古發掘的發現,使我們相信,藏漢民族的交流交融,共生共榮超越於歷史之上。雖然在歷史上,自遠古時代西藏文化也同南亞天竺河流域文明以及中亞、西亞地區古代文明有著密切的交流。但是這種交流,遠不及漢藏文化的交流。一條黃河將漢藏文明牢牢的拴在了一起,漢藏民族相通的語言語系,相同的人種,無一不見證著漢藏民族交往的歷史亙古悠遠。

——————————

參考文獻:

[1]馬麗華:《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15講》,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0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