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侄儿周丰三为什么饮弹自杀?

丹囚生




1941年3月24日,鲁迅先生的侄儿周丰三在北京的家中,用他二伯父周作人警卫员的枪自杀了,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关于他自杀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周丰三在辅仁大学读书加入了进步青年组织,曾接受组织的委托,曾去刺杀在伪政府中任职的伯父周作人。因为刺杀没有成功,反而促使周作人更加坚定的成为了汉奸,内心苦闷的周丰三就自杀了。


关于这个说法,很多专家学者都是不认可的。因为早在1938年,周作人就已经在伪政府中任职了。周丰三自杀的时候是1941年,这件事已经过去4年了,并且刺杀周作人的事也不一定是真的。

周丰三是周建人的二儿子,因为周作人的大儿子叫周丰一,周建人的大儿子叫周丰二,那么周建人的二儿子就只能叫周丰三了。他们家族内部的故事很多,下边一一道来,再来分析周丰三的死亡原因。



鲁迅家族是绍兴的大家族,在鲁迅年幼时慢慢败落,其原因就是鲁迅的爷爷替鲁迅的父亲去贿赂主考官被逮捕入狱,父亲一病不起。为了救爷爷出狱,给父亲治病,周家的家业慢慢就衰落了。

鲁迅的父亲死后,鲁迅带着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留学,三弟周建人就只能留在家中照顾母亲和一家老小。周建人在家只能自学成才,但他的学识和文化水准比他两个哥哥差的太远。

鲁迅和周作人都在北京工作,每个人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有300块大洋左右。他们三兄弟商量后就决定把老家的祖宅卖掉,在北京西单附近购置了豪宅(三进三出的四合院,70多间房屋),让一家老小住在一块。

周作人在日本读书期间,娶了一个日本女人叫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出身寒门,为了自己能够在周家有更高的地位,就让自己的妹妹羽太芳子嫁给了周建人。姐妹联手,天下无敌。



羽太信子虽然从小比较节约,但看到周家收入非常高后,并且她掌管了周家三兄弟的收入,慢慢的就开始穷奢极欲。鲁迅曾经劝告她,要节约一点。

于是羽太信子就污蔑鲁迅偷看自己洗澡,鲁迅和周作人发生了很大冲突。鲁迅就单独在外边又购买了一个小一点的四合院,自己和母亲搬过去居住,豪宅留给了周作人和周建人两家居住。

后来鲁迅先生去上海发展,周建人和羽太芳子虽然生了三个孩子,但关系并不好,也去了上海,和自己的学生同居了,这一点和鲁迅比较像。

鲁迅先生死后,周建人仍然留在上海工作。1937年,周老太太80大寿的时候,周建人带着自己的学生太太回北京给老人家祝寿,就和两个日本女人发生了很大冲突,一怒之下就和羽太芳子(包括三个孩子)断绝了关系。



周丰三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包括自己的母亲就断绝了生活来源,幸好周作人当时的收入比较高。再加上两家人住在一块,周作人的老婆也是他们的大姨,生活上也受到了很大的照顾。

周丰三在高中毕业后考入了辅仁大学,但他在学校中始终被其他同学排斥。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包袱是汉奸,第二个原因来自于自身,年轻的他接受不了父母离婚的事实,心中比较苦闷,性格有点孤僻,和同学们关系不好。

周作人在当汉奸时,曾被一名姓李的爱国青年自杀。但子弹却打在了衣服的铜扣上,并没有伤及周作人。这个案件在北京传得纷纷扬扬,后来就把他安在了周丰三的身上。

年轻的周丰三失去了父亲,伯父周作人成了汉奸,自己的母亲又是个日本女人。这样他在学校中很难抬得起头,也没有什么朋友,性格孤僻再加上内心郁闷,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个推测相对是基本靠谱的,以他的性格刺杀自己的伯父就不大可能。


新知传习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周丰三之所以自杀,就是被他禽兽老爸害的。

周丰三的老爸是鲁迅的三弟周建人。

而周丰三的妈妈,叫做羽太芳子,是鲁迅二弟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亲妹妹。

周建人在1914年,通过自由恋爱和羽太芳子结婚,当时芳子才17岁。

结婚后,羽太芳子和普通日本女人一样,相夫教子,非常贤惠,连生了4个孩子。

这段时期,周建人很潦倒。他没有太多才华,结婚后长达7年没有什么收入。

直到1921年才在鲁迅帮助下,于上海找到一份编辑工作。

在这7年内,羽太芳子任劳任怨,从没有因为丈夫聊到而抱怨过。

1922年2月,芳子生下儿子周丰三。

让羽太芳子万万没想到的是,周建人刚刚找到工作,竟然就变了。

最迟1925年,周建人就在上海同往日在绍兴的学生王蕴如,在上海同居。

1926年生女儿周晔,1927年生女儿周瑾,1932年生女儿周蕖。

当时纳妾并非不可以,但周建人从此对老婆孩子不闻不问,而王蕴如也处处以周夫人自居。

这样,羽太芳子和孩子们,10多年没有收到过丈夫和父亲的关爱,等于被抛弃了。

周建人只是寄过去一些生活费而已。

到了1937年,周建人认为让周家承认小三和私生子,带着这些人去参加鲁迅母亲80大寿。

寿庆期间,芳子、信子与周建人、王蕴如大吵一场。周建人和芳子的儿子周丰三当然站在自己母亲这一边,指责父亲周建人遗弃母亲。周作人也于这年2月9日写信给周建人,指责他遗弃羽太芳子而和王蕴如同居:“王女士在你看得甚高,但别人自只能作妾看,你所说的自由恋爱只能应用于女子能独立生活之社会里,在中国倒还是上海男女工人搿姘头勉强可以拉来相比,若在女子靠男人蓄养的社会则仍是蓄妾,无论有什么理论作根据。”

周建人见目的没有达到,又被搞的满城风雨,竟然不再给芳子母子四人汇一文钱,并且公开声明和芳子“脱离关系”,不认三个子女为自己的孩子。

于是,周丰三就彻底失去了父亲,当时他只有14岁。

这样,到了1941年,周丰三突然偷走叔父警卫的手枪,开枪自杀。

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家庭长期破裂,让19岁的孩子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才自杀的。

无论周建人怎么辩解,因为他的绝情寡义,逼死了亲生儿子是客观事实。

这种行为,放在哪个国家也是禽兽不如。

而这么多年,遗弃毫无过错的妻子和3个孩子,也是客观事实。退一步说,就算男人喜欢新鲜,不要妻子了,孩子也不能扔掉吧?

不但扔了,周丰三自杀后,从没有看到周建人对儿子之死有任何的自责、沮丧,似乎就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种父亲放在今天,两个字就可以点评:渣男!


多说一句,周家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老二周作人,做了汉奸;老三周建人,又是如此德行;至于鲁迅吗,嘿嘿。。


萨沙


名人总有轶事,名人之后也留有太有掌故可谈。特别是绍兴周家这样的现代文苑第一世家,更是留给我们太多八卦,以及谜团和想象。

(图:周氏三兄弟年轻时代)

周氏一家,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兄弟三人,前两位是一流作家,后一位建国后也贵至副国籍,就“死而不朽”而言,都可谓功德圆满。可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在于,一门昆仲,不仅生前都闹得不欢而散、鸡飞狗跳,其后辈其实也多生疏陌路,甚至不乏人伦惨剧。最著名的事件,当是周建人儿子周丰三在1941年的饮枪自尽。

本来,清官都难断家务事,这等事何必研究,又哪里可以断个是非曲直。只是近些年对于周家,社会兴起了很多谰言,也激起了不少涟漪,为事实辩,也是可以暂且说几句的。


周丰三是周建人的二儿子。1922年生人。1941年自杀时,不过19岁,年轻有为,也相当有才华,当时还在名校辅仁大学上学。所以,他的死,在当时还是很让周家人意外的。

(图:晚年周建人)

周丰三的特殊之处,不仅生在名门,长在单亲家庭,更是一直寄食在二伯父周作人家中才得以成人的。 他的父亲周建人结过两次婚。周建人第一段婚姻,妻子羽太芳子和周作人老婆羽太信子是亲姐妹,是两兄弟娶了一对日本姐妹。周建人与羽太芳子婚后,生了三子一女,长子周冲夭折。因为周作人有独子名为周丰一,所以周建人的孩子依次取名周丰二、周丰三,还有一女则名周鞠子(周作人有夭折之女名周若子)。周丰三也可说是周建人的二儿子。

本来,这是一段很美满的家庭。可问题在于,周建人和羽太芳子感情并不好,他认为前妻是羽太信子强加给他的包袱。也就这样,后来他终于反抗起来,离开北京八道湾周宅,跑到大哥鲁迅所在的上海作海漂,期间和学生王蕴如相恋,同居生子。前妻及其三个孩子,算是彻底不顾了。

(图:周作人独子周丰一晚年时。他后来在北京图书馆任职,1997年去世,享年85岁)

此后,周建人的前妻羽太芳子及其三个小孩,从此就留在了北京,靠周作人一人养活。所以,后来抗战兴起,华北沦陷,周作人沦为汉奸,他为自己辩解了很多理由,虽然民族大义前都说不过去,但是有一条,说家累太重,并非全然无赖:南下,拖家带口,也没有着落,他根本没有把握搞定;留在北平,没有经济来源,他一穷书生,这么多口人要靠他吃饭,如果不合作,苏武的气节是坚持了,但是一门亲属也可能要眼睁睁看着挨饿甚至委身沟壑了。


也因为周作人沦为汉奸,所以后来周丰三的自杀,一种意见认为是周丰三爱国,看不惯二伯父的堕落,所以要举枪自戕死谏。

(图:周建人南下依附大哥鲁迅时,和许广平、林语堂等合影)

这种说话,貌似悲壮而有道理,但是缺失没有什么根据。它的主要问题有二:1,这个说法的来源基本出自鲁迅遗孤周海婴。周海婴老了,出了本《鲁迅与我七十年》的书,提出这个看法。可漏洞在于周海婴那时才12岁,且一直都随许广平生活在上海,和北京周家根本没有任何往来,实际还不如外人了解情况。何况他写书谈话,总是要为自己父亲和三叔周建人说好话,将什么污水都推给和他父母失和的汉奸二叔周作人,说什么都是不大客观和可信的;2,周丰三自杀在1941年,周作人落水在1938年,若要“死谏”,何至于要施施然等到数年之后莫名其妙才这么一出?

因此,也可以说,说周丰三是为二伯周作人清白自杀的论调,是缺乏根据的。唯一可推测的是,周丰三是对周作人的选择确实是有不理解的,周作人的落水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社会压力,他的自戕未必没有这层因素的刺激,只是无法说是主因。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周作人对他极好,他和周作人夫妻感情很深厚。这些点面,倪墨炎的《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及钱理群的《周作人传》都有材料佐证,他们都是现代文学研究名家,说话是可信的。


也就是说,周丰三的自杀,主因是“家变”,是来自其父周建人的刺激导致的冲动之举。这种说法,表面上最没有传奇性,其实可能最接近常情常理。你若觉得他幼稚,可是在35年之后,另一位文化大咖金庸的长子不正是据传因同样的原因,同样在19岁那年自缢身亡的吗?

(图:周作人青年时代与其妻子羽太信子)

周建人抛弃妻子另组家庭后,他前妻生的三个子女完全站在了母亲一边,并与他断绝了往来。周建人没有养育过他们,甚至在1937年春,周氏母亲八十岁大寿,终于回京访亲一家团圆时,家庭内部爆发了大吵架——周建人和他的学生新太太,不仅和前妻吵,和周作人一家彻底决裂,父子之间据说都动手了,于是匆匆离京。

自此,周建人对前妻及几个孩子彻底不再过问了,连过去的书信都不再寄了,也不再给芳子母子四人汇一文钱,更公开声明与前妻芳子“脱离关系”,不再认这三个子女为亲生孩子。这对14岁的周丰三而言,无疑是最重大的打击:国家日渐沦灭、大伯父鲁迅去世、二伯父堕为汉奸、父亲不再认他一家弱母孤幼、周家一门彻底分崩离析,这种家国的变故是双重的,也是其时的周丰三所难以承受的。

(图:晚年周作人与其孙儿)

这样的焦虑他整整纠缠了4年。终于在1941年3月24日,在北京八道湾,周丰三拿到了周作人警卫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开枪自杀。具体细节,倪墨炎是专门研究周作人的,他的书中有很好的考证。


周丰三自杀后,很快全国解放。周作人因为汉奸案,被判刑,住进了监狱。他自己孩子、周建人和他前妻所生后代都散入平常百姓家,默默无闻过起了小日子。周家又似乎回到了清末时的原点:家长坐牢,顶梁柱早死,留下一群妇幼,惶惶不可终日。

周建人建国后,倒是时来运转,做起了大官。他留下的儿子周丰二当了个中学老师,女儿周鞠子则去了日本,都和其父周建人没有往来。从一些回忆录中,我们知道,周丰二性格很好,业余就喜欢钓鱼,有次和鲁迅独子周海婴偶然相逢,还很热情地招待了他,跟他说钓鱼的经验。周海婴呢,对这位堂哥,倒是没啥好言语,后来的文章中还数落他生活的寒酸,阶层都分化了,恩怨实际又没冰释,此后也没继续来往。

(图:未拆遣前的北京八道湾周家故居附近)

周作人和他这位弟弟,后来也还有碰面。周建人回忆,解放后不久,在教科书编委会,他和二哥周作人,在10多年后再度照面了,都停下了脚步。兄弟俩都老了,周作人凄凉地说,“你曾写信劝我到上海” 。周建人则回应,“是的。我曾经这样希望过”,寒暄几句匆匆而别。周建人日后还嘲讽了这位二哥,说他“还以为自己是八道湾的主人,而不明白其实早已是一名奴隶”。   

这次意外相遇,成为这对兄弟的永诀。1966年8月2日,81岁高龄的周作人遭到一帮年轻人皮带和棍子的殴打,想求安眠药自杀,但找不到这东西。隔年5月6日,他独自在家,死在了冰凉的地板上,疑为解手时突然病发,或寒夜冻死。作家萧乾的遗孀文洁若,在那篇《晚年的周作人》中有记载。

2019,1,24,晚,闲谈


刘愚愚


1941年3月24日,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的八道湾胡同里,一个年轻人拿起放在桌上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年轻人瞬间倒在了血泊中。措手不及的家人,听到枪声,吓得赶紧进屋查看。那时,年轻人早已没了气息,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绝望和无奈。

自杀的人名叫周丰三,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鲁迅的亲侄子。他自杀时年仅19岁,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是一个涉世未深、有着大好前程的小伙子。

(周建人旧照)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个懵懂青年,如此决绝地放弃自己的生命,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了结自己呢?

这首先得从周丰三的家庭说起。

周丰三出生于现代大作家鲁迅的家族,是鲁迅三弟周建人的小儿子,母亲是日本人羽太芳子。

鲁迅先生一共有两个兄弟,老二周作人,其夫人是羽太芳子的胞姐羽太信子。所以周作人既是周丰三的伯父,也是周丰三的姨爹。

关于周丰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原因之一:家庭关系的破裂。

周建人和羽太芳子的结合颇具传奇色彩。

1912年5月,即将临盆的羽太信子给远在日本的老家去信,她非常思念自己的妹妹羽太芳子,希望妹妹能到中国来,同自己团聚,顺便照顾生产的自己。15岁的芳子随即来到了中国。

当时,周家还住在老家绍兴,一家人其乐融融。芳子的到来,更是给这个和睦的家庭注入了活力。23岁的周建人整日和芳子朝夕相处,特别喜欢这位女孩儿的活泼精灵,阳光上进。久而久之,两人渐生情愫,彼此相互爱慕。

(周作人旧照)

在周作人夫妇的撮合下,周建人和芳子最终走到了一起,于1914年在绍兴成亲。婚后的两人甜蜜幸福,先后生下了女儿鞠子、儿子丰二和丰三。

在周丰三出生前,鲁迅在北京八道湾胡同买下了一座四合院,把周家所有人都从绍兴搬到了北京。初到北京的周建人,没有正式的工作,闲居了两年。家庭的一应开支,全靠为数不多的储蓄和鲁迅的接济支撑。周建人为了减轻鲁迅的负担,在胡适的帮助下,进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虽然薪水仍然微薄,但好歹没有吃闲饭,多少缓解了一点生活的压力。

1921年9月,周建人离开北京去到上海。其时,芳子已身怀有孕,无法陪同周建人前往,便独自留在了北京待产。1922年2月,周丰三降生了。

家里增添人口,生活压力陡然增加。眼看即将坐吃山空,周建人多次来信,希望芳子带着子女前往上海,一家团聚并共渡难关。但倔强的的芳子放不下她在中国唯一的亲人信子,不愿前往。甚至在周建人亲自返京迎接时,芳子依然拒绝随行,坚持住在北京。

其后,影响周建人后半生的人物出现了,她就是周建人在绍兴任教时的学生王蕴如。两人于1923年在上海的偶然邂逅,开启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师生恋。

孤独的周建人和身处异乡的王蕴如,擦出了爱情火花,同居在了一起,还有了孩子。从此,周建人和芳子以及她的3个儿女彻底成为路人。

(鲁迅旧照)

这期间,周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1936年10月,家里的顶梁柱鲁迅因病去世了。周家老太太老来丧子,异常悲痛。1937年正月,恰逢老太太寿辰,周建人便带着王蕴如和女儿来到北京,给老太太祝寿,并借此机会让她们认祖归宗,拜见老太太。

但不想这场聚会最终导致了周建人家庭的决裂。芳子带着3个子女大闹寿宴,15岁的丰三和18岁的丰二完全站在了母亲芳子这边,指责父亲抛妻弃子,丧失道德底线,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丰二甚至和父亲发生了肢体冲突,并报了警。

这次的不欢而散,导致周建人扬言要和两个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并中断了之前给付的生活费。

周丰三在父亲离开北京时,尚未出生,和父亲的感情非常淡漠。加上父亲不顾其母子的感受,执意另建家庭,严重伤害了他脆弱的心灵。他对周建人已没有任何爱意,只剩下了仇恨。

因此,自杀那天,当伯父周作人的保镖无意中将手枪放在桌上时,这位心智还不成熟的大男孩儿在冲动之下,抓起了手枪,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第二个原因:伯父周作人和日本人走得太近。

抗战爆发后,周作人确实在文化方面和日本人有过合作。1938年,周作人参加了日本举行的文化座谈会。为此,他曾遭到刺杀,巧合的是,子弹不偏不倚射中了铜扣,周作人侥幸逃过一劫。有关这次刺杀的主谋,一直没有定论,这在周丰三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后来,周作人出任了汪伪政权的一些文职,加上周家还有两个日本女人,周丰三自己的身上还留着日本人的血,这在举国抗日的大环境下,周丰三内心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就在“家变囯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稚嫩的周丰三不堪重负,选择了在周作人的家里开枪自杀,以表达自己无声的抗诉。


张生全精彩历史


浙江绍兴这地方真可谓地灵人杰,诞生了许多能人,古有陆游、王阳明,近现代有蔡元培、竺可桢,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周家三兄弟,周树人(鲁迅),周作人(1885年——1967年)、周建人(1888年——1984年)。前两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文豪,尤其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是我国20世纪第一大文豪,其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化界。

题中所说的周丰三(1922年——1941年)是鲁迅三弟周建人的二儿子,他在1941年3月24日早晨,从二伯周作人家里偷来一把警卫手枪,对准自己太阳穴开了一枪,把自己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19岁。

(周建人)

周丰三自杀后,引起好多人猜测,有一种说法是,他二伯周作人做了汉奸后,让周丰三这样的热血青年心里十分不爽,面子上搁不住,于是,他就想找机会除掉二伯,想充当一次民族英雄。在行刺过程中,不幸被二伯发现,他经过一阵心理挣扎后,饮弹自尽。

事实上,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只是人们以诈传诈。

可信的说法是,周丰三被一系列家庭矛盾纠缠得身心俱惫,远远超出了他19岁的、幼小的心灵的承受能力,所以,他采取了极端方式,通过自杀逃避了现实压力。

他为什么要轻生?这事还要从他老爸周建人说起。

(从左起,前排:周建人、许广平、鲁迅。后排:孙福熙、林语堂、孙状元)

1914年,26岁的周建人与17岁的日本姑娘羽太芳子结了婚,他们的牵线人是他们的二嫂,也就是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在1912年怀孕后,需要人照顾,而丈夫周作人又在外忙着挣钱养家,一时间分不开身,于是,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就从东京来到绍兴,照顾姐姐的生活起居。

此时,24岁的周建人还是单身青年,跟单身女青年15岁的羽太芳子经过1年多接触后,逐渐摩擦出爱情火花,在1914年春天,两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结婚伊始,两人的关系如漆似胶,恩恩爱爱,倒也美满。

(前排右一,羽太芳子)

从1915年到1922年这7年间,羽太芳子接连生出了四个孩子,大儿子夭折,第二个孩子是女孩,1917年11出生,取名鞠子,第三个孩子是男孩,1919年5月出生,名曰“丰二”。在丰二出生半年后,他们一家人从绍兴搬到北京,此时,鲁迅已经在北京八道湾买好了一套四合院,足够一大家子人居住。

随着几个孩子的出生,养家的重任落在了周建人身上,他给《新青年》杂志撰写一些稿子,偶尔赚取一些稿费,但微薄的收入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万般无奈下,大哥鲁迅委托胡适,帮三弟周建人在上海印书馆找了一分差事,每月60大洋工资。

(鲁迅)

1921年秋季,周建人从北京赴上海工作,他的第四个孩子于来年春天也在北京出生,就是本题的主人公周丰三。

在上海工作两年后,周建人跟昔日学生王蕴如偶遇,两人日久生情后同居在一起。并从1926年到1932年,又给他生出了3个孩子。此时,远在北京的羽太芳子和三个孩子并不知道周建人有了婚外情。

1936年10月19日,周家老大鲁迅逝世后,给周家上下带来了沉重打击,鲁迅的老母亲鲁氏听到噩耗后,卧床不起。1937年春节,鲁氏的80大寿即将到来,周家人为了给老人家贺寿,就从全国各地聚到北京周宅。

(周作人)

周建人带去了王蕴如和三个孩子,被羽太芳子和羽太信子看到后,她们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双方针锋相对,大吵一场,活生生把鲁氏的80岁生日聚会搞成了家庭吵架会,弄得乌烟瘴气。

此时,年仅15岁的周丰三把父亲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看着因为父亲,让一家人剑拔弩张,对父亲由爱生恨。

自这次吵架后,周建人索性不再给羽太芳子和三个孩子给生活费,母女四人的生活从此也陷入了困境。

之后几年,在学堂,同学们经常拿周家的家丑来耻笑周丰三,年幼的周丰三怎么能承受了如此打击,终于在1941年3月24日,他自杀了,用自杀逃避了他不该承受的痛苦。


鸿鹄迎罡


周丰三是鲁迅三弟周建人之子,他出生于1922年2月,是周建人和第一任妻子羽太芳子所生,周建人和羽太芳子共育有四个子女,周丰三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1941年3月24日,年仅20岁左右的周丰三,突然拿起手枪,在自己伯父周作人面前饮弹自尽,不禁让人疑惑不解,关于周丰三的自杀之谜,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丰三自杀的原因,和他所成长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所相关。

周丰三的生母羽太芳子是日本人,她于1897年出生在日本东京,也是鲁迅二弟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亲妹妹,因此,从关系上来说,周作人既是周丰三的伯父,也是姨夫。1912年,羽太信子在怀孕产子期间,羽太芳子从东京来到绍兴照顾生孕的姐姐,和鲁迅、周建人一家生活在了一起,后来周建人和羽太芳子日久生情,在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的撮合下,两个人于1914年在绍兴周家老宅举行婚礼,婚后两人育有四个儿女,分别是:长子周冲、长女马理、次子周丰二、三子周丰三。

1919年8月,鲁迅以3675元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胡同11号的一座三进四合院,周家一家人也相继搬进了这座四合院,来到北京后的羽太芳子爱慕虚荣,花钱无度,此时的周建人又没有了工作,经济上全靠两位兄长支持,因此家中经常入不敷出,夫妻两人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1921年9月,经胡适的介绍,以及鲁迅等人的帮忙,周建人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印书馆任编辑工作,此时的羽太芳子已经怀孕,所以没有一起成行,1922年2月,羽太芳子在北京八道湾家中产下周丰三。后来,周建人曾多次写信让羽太芳子带着三个孩子来上海,但都遭到拒绝,最后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在周丰三两岁左右,也即1924年,父亲周建人和其学生王蕴如在上海结婚,两人婚后育有周晔、周瑾、周蕖三个女儿。周丰三年幼时便和父亲分开,从小缺乏父爱,对周丰三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1923年夏天,周家十几口人在北京西直门内的八道湾胡同11号的大四合院里已经生活了4年,也正是在这一年7月,周作人因听信妻子羽太信子的一面之词,和鲁迅闹翻,致使兄弟失和,祸起萧墙。"净身出户"后的鲁迅和妻子朱安以及母亲搬到了砖塔胡同,兄弟两人从此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抗战爆发后,北平为日军所占据,周作人在妻子羽太信子和妻妹羽太芳子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汉奸之旅。他的各种亲日、媚日行为为侄子周丰三所不耻,此时的周三丰和周作人住在一起,周三丰从小和生父周建人分离。

按理说,伯父周作人相当于是父亲的角色,因此他的一言一行也深刻地影响着周丰三,当周作人"附逆"日本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时,正当血气方刚的周丰三不惜以死相谏,用自杀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抗争。虽然最终于事无补,他烈士般的行为却值得我们钦佩!


煮酒君


1912年5月,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临盆待产,她的妹妹羽太芳子由日本赶来顾照姐姐,此时的芳子年仅15岁,周家老三周建人24岁。两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加上周作人夫妇从中撮合,1914年2月,两人结婚。婚后两人育有四个子女。长子早夭,周丰三于1922年2月出生,是他们的幼子。

令人震惊的是,1941年3月24日,时年19岁的周丰三在北京二伯父周作人的家中,用周的警卫佩枪,举枪自戕。到底是何原因令花季少年厌弃尘世?

1939年1月,周作人被一自称为他的学生的刺客行刺,受轻微枪伤。此后,为保护周作人,日本宪兵直接入驻周作人家。可以说这次行刺加速了周作人的落水。传说这次行刺和周丰三有关,周丰三心存愧疚,便饮弹自尽了。而据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称,真相并非如此,可能是家庭的变故令周丰三生无可恋。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八道湾购置房产,周家举家迁京。周建人到京后,也没有什么工作,偶尔写点文章发表。两年后,鲁迅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为三弟周建人谋得一份差事。1921年周建人离京赴沪,这时芳子已孕有周丰三。周丰三出生后,周建人多次劝说芳子赴沪团聚,但芳子与其姐羽太信子一样贪图享受,不想放弃八道湾舒适的生活,拒绝赴沪定居。


1925年周建人在上海与昔日学生王蕴如同居,并育有三女。鲁迅病逝后,为安慰周母,周建人携王蕴如及孩子回京为母祝寿,芳子、信子姐妹与周建人、王蕴如大闹一场。芳子的三个孩子自然跟母亲立场一致,和周建人闹在一起,其子丰二手持刀具扬言要杀死父亲。周作人也写信指责其弟遗弃芳子。经此一闹,周建人连生活费也不再寄给芳子母子了,与芳子母子彻底断绝了关系。此后,芳子及孩子一直由周作人接济。

家庭的失和使周丰三敏感脆弱,而周作人也在1941年任伪教育总署督办,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或许这多重的原因成为周丰三这个敏感少年的致命杀手。


岁月是一条河流


1941年3月24日,燕京大学(北大的前身)客座教授周作人的房间传出一声沉闷的枪响,一个年轻人倒在了血泊中,子弹击中了要害部位——太阳穴,年轻人顷刻毙命。

在民国动荡的年代,枪击案再寻常不过了,况且官方定性这次是自杀案。

但是自杀背后原因却令人捉摸不定,加之这个年轻人身份特殊,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鲁迅的侄子——周丰三。


▲鲁迅

不仅如此,让人奇怪的是他选择自杀的地点也很蹊跷,所有这些才是让人议论纷纷的地方,周丰三到底为何要饮弹自杀呢?

周丰三(1922~1941年)身份确实很牛逼,他是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儿子。

周建人:鲁迅的三弟,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省长等职务。

周丰三选择自杀的地方很蹊跷,他选择死在了伯父兼姨父周作人家中。

乖乖,关系好复杂,太烧脑了!别急我给你捋顺一下鲁迅兄弟之间的关系,也许能找到鲁迅侄子自杀的原因。


▲周作人

鲁迅有兄弟三人(其实是兄弟四人,老四死的早,故很少提及)。三兄弟中鲁迅是老大,原名周树人,老二叫周作人,老三叫周建人。

讲真三兄弟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从鲁迅母亲起名就可看出端倪。鲁老太太是希望三兄弟“树立正确的作人思想,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当初三兄弟中老大(鲁迅)和老二(周作人)为了探寻革命道理去了日本,老三(周建人)有心同往,但看到母亲孤苦无依,于是决定留下照顾母亲。

在日本期间,周作人(老二)娶了日本女子羽太信子为妻,夫妻回国时也把妻妹羽太芳子带回了国。

有道是“日久生情”,一家人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周建人(老三)爱上了羽太芳子,不久二人结婚,次年生下了儿子周丰三。这样一来,老二周作人就有了双重身份,即是周丰三的伯父又是他的姨父。


▲周建人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老三周建人始乱终弃爱上了别的女人,周丰三和母亲遭到了抛弃。

基于以上原因,有些人认为周丰三是因为父亲抛弃自己而自杀的。我认为这个说法不靠谱。

民国时期男人纳妾另娶其他女人很普遍,没有一个儿子因此而自杀的。就连他的大伯父不也是抛弃发妻另娶了学生了吗?

如果不是这种原因,又是什么原因令19岁的周丰三开枪自杀呢?

我认为是“家国爱恨”交织在一起令周丰三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周丰三乘伯父的警卫不注意,夺过手枪在伯父面前自杀了。

压倒周丰三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亲情缺失。周丰三有一半的血缘来自日本,自杀之前是日本疯狂侵华期间,由于受到鲁迅进步思想的影响,大伯父鲁迅就是他心中的偶像。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母亲羽太芳子和大伯父水火不容,甚至说大伯父偷看她洗澡,这事到底有没有不得而知。

芳子说的次数多了,父亲周建人也就起了疑心。然而大伯父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大伯父采取了不不置可否的态度,也许是心底坦荡无私的表现。

母亲的挑唆让兄弟二人反目成仇,这让年轻的周丰三痛不欲生。他不理解大人们内心世界。他分不清楚到底谁对谁错?

令他更加痛苦的事还在后边,他心目中另一偶像二伯父投靠了汪伪政权,做了日本人的汉奸,周丰三心中的偶像接连崩塌,加上不能接受母国日本侵略他现在的国家的事实,在这种纠结中,选择在伯父面前自杀来惊醒伯父,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一种震耳发聩的怒吼,“这个世界太肮脏了!”

结语:周丰三之死并没有唤醒伯父,汪伪政府成立后,他出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1943年兼任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1945年12月,抗战结束后,周作人以汉奸罪被国民政府逮捕,后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


秉烛读春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理一理周树人(鲁迅)、周作人以及周丰三之间的人物关系:周树人是周作人的哥哥,周丰三是前两人之弟周建人的儿子,故周丰三应称呼周树人和周作人大伯、二伯。

周作人及周建人一家,左右坐者为他们的日本妻子

那么,题目中为何会提到“周丰三刺杀二伯周作人”一说呢?这种说法主要和周作人当年的政治立场有关。早年,周作人赴日本留学,期间还结识了后来的妻子羽太信子。羽太信子虽然后来随夫一起回到了中国,但据说周作人娶日本妻子的事情颇让大哥鲁迅不满。

由于周作人对日本文化及生活的热爱,其在研究日本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期间翻译过很多日本文学名著。所以,当日本挑起侵略战争后,日本军国主义就借助周作人“日本女婿”、“日本文化热爱者”的身份与其展开了文化方面的合作。

这也是后人将周作人视之为“汉奸”的原因之一。1937年北平沦陷后,周作人在1939年开始先后被汪精卫伪政府聘任为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以及教育总署督办等职务;而这也是周作人沦为“汉奸”的证据之一。

就在周作人被汪伪政府聘任为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同年元旦,一名李姓学生登门拜访,随即用携带的手枪射杀周作人,庆幸的是子弹仅仅射在了周作人衣服的铜扣上,并无大碍。凶手潜逃后一直未能到案。所以这起谋杀案也就成了悬案。

当时,对于周作人的遇刺,各方也是众说纷纭。日本人认为这是国民党一手所为,周作人本人则认为是日本人的行径。坊间还有一种更加大胆的推测,即:刺杀周作人的凶手正是他的侄子周丰三。理由是周丰三不满伯父的“汉奸”行为,为保其清白而为之。

但根据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的说法:周丰三刺杀伯父周作人以保全其清白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而周丰三的饮弹自杀主要还是因为家庭不和所致:正处青春期的周丰三遭遇父母关系决裂,且双方都声明不承认与周丰三的血缘关系,这才让十九岁的周丰三做出了自杀的举动。

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和周建人两兄弟所娶之妻正是亲姐妹羽太信子和羽太芳子,也就是说,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既是周丰三的伯母,也是他的姨妈。而周丰三自杀所用枪支也是周作人警卫的配枪。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这是一个富有道义和内心悲苦的年轻人。他是鲁迅二弟周建人的第三个儿子,是周建人与第一任日本妻子羽田芳子所生。他出生在鲁迅购置的北京房屋里,出生没有多久,父亲周建人就跑到上海与自己的学生王蕴如结婚,抛弃了北京的妻儿。因为周丰三的母亲是周作人的妻子是亲姐妹,后来鲁迅和大弟弟周作人因为立场问题决裂,所以后来周丰三跟着自己的二伯父周作人长大,周作人后来投靠日本人成为了汉奸,周三丰在学校里接触的是进步思想,抗日救国是他的理想和抱负,他多次劝说伯父未果。在自己的家庭里,他孤立无援,无法和大伯父联系,没有办法和父亲沟通,每天面对着汉奸二伯父,还有自己的日本母亲和姨母,内心的矛盾心情可想而知。随着周作人汉奸行为的升级,周丰三的内心崩溃了,心灰意冷的他在伯父面前饮弹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