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如何处置弘时,雍正为何问李卫不问张廷玉?

青灯问史


康熙在世的时候,皇子们争相夺嫡,搅得康熙焦头乱额,很多时候,康熙都和张廷玉交心谈心,问取意见。康熙驾崩之后,雍正即位,张廷玉还是得以重用,雍正对张廷玉的恩遇不比康熙逊色,张廷玉可谓两朝忠臣,朝廷柱石。

当弘时的问题逐步浮出水面的时候,雍正也开始焦头乱额了,作为父亲,雍正对弘时的行为一忍再忍,心疼藏于内心,很多事情都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作为皇帝,他又不能看见弘时越走越远,为内心既定的江山继承人设置重重阻碍,让新政功亏一篑。

先后有三个人对弘时的行为有个基本的态度。一个是雍正最好的兄弟怡亲王允详,临死之际说:我总觉得,弘时的身上有八哥的影子。一个是弘历,尽显宽容姿态,实则早于图里琛形成勾连,时刻关注雍正的态度,弘历所为,是要用雍正之手将弘时处决掉。第三个就是两江总督李卫,这个从雍王府出身的家奴,官做得够大,也是忠心不二,对雍正饮水思源百恩图报,他一句只怪先帝太宽容,给主子留下了多少难题,将弘时彻底送下地狱。

处置弘时,可以选择永远圈禁,也可以选择贬为庶人,怎么处置,其实都还是雍正说了算。而对于处理这类家事国事很混合的事,张廷玉在康熙时代就显露出他高超的处事技巧和手段,这一点,远比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李卫要高明得多,可雍正为什么就没有问问张廷玉的意见呢?当然,张廷玉是不会自惹麻烦主动去管这样的事的。

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一来弘时的行为触犯了国法家规,到刺杀弘历的时候,已经属于那种家法难治,国法难容的皇子了。最恼火的就是这样的人,要治他,他是皇子贝勒,有特权,不治他,又会犯下大祸。张廷玉是大清朝的高级打工仔,皇子夺嫡说到底是皇室内讧,是皇家的家事,雍正不像康熙那么宽仁,愿意随时听取意见。在雍正眼里,这就是一件家事,既然是家事,就得自己拿主意处理,如果让朝廷的重臣参与进来,搞得家国不分,搞得不好,就会牵连无辜,弄到派系意见不同,相互借此攻伐,形成朋党,就更不好处理了。康熙时代九子夺嫡派系林立就是因为家国不分产生的。雍正必须吸取教训,不让朝廷大臣参与进来,这是做得很对的。

那么为什么允详和李卫就可以发言呢?允详不说,因为他既是朝廷的重臣,还是皇室成员,和雍正是一家人,当然可以发言。那么李卫呢?

李卫是胤禛在江南赈灾的时候收留的流浪儿,在雍正的栽培下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是雍王府的嫡系。长期以来,李卫凭着他的忠诚、能干做出了一般人没做出的成绩,抛开历史,雍正实则已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和亲人看待,包括李卫的老婆小翠儿,雍正也是时刻问候关心,这样的关系,早已突破了君臣的限制,而包含有父子之情。所以,雍正会问他。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雍正问李卫,并非是最后的决策。对于如何处置弘时,其实在雍正的心里早有计划,只是因为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让雍正纠结不已,问李卫,实则是雍正在寻找最后的“稻草”,以缓解内心的矛盾。

二来弘时与张廷玉实际上是有瓜葛的。因为科场舞弊案,弘时是泄露考题的罪魁祸首,然后又是夹带,张廷璐身为张廷玉的弟弟,最后被弘时出卖,被老八出卖,西市问斩。雍正对此不是不知道,这在他杀弘时的时候就说明了。而作为老油条张廷玉,对这件事是不是知道呢?很显然,张廷玉是知道的,但是正因为涉及弘时,张廷玉只得忍住心中的愤懑,眼看着张廷璐被杀。对此,雍正不是没有感觉,如果就此去问张廷玉的意见,雍正如何面对,张廷玉又如何面对,都是问题。所以,雍正是不会去问张廷玉意见的。


青灯问史



第215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为雍正在杀年羹尧的时候,已经问了张廷玉了,现在要换个人问呗。杀奴才年羹尧找大臣张廷玉问,赐死儿子弘时问心腹奴才李卫,不得不说雍正的帝王心术还真是高明!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雍正赐死弘时之前,曾经问过李卫的意见,这点恐怕很多朋友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雍正赐死儿子还要问人呢,偏偏还是问李卫,让人有些费解。


其实跳开权谋之术的分析,以电视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隐性铺垫,铺垫出雍正为了新政,为了江山社稷,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弘时。李卫是知道这个事件过程的人,所以电视剧的安排是让雍正问这个知情者的意见,突出雍正内心的纠结,再突出雍正这个人其实还是还有人性的,不过为了新政为了江山社稷,只得狠心赐死儿子,不得不说电视剧在铺垫剧情上面,还真是环环相扣,使一切都显得很合理。

以权谋之术来说,雍正为什么问李卫呢,而不是问张廷玉呢。毕竟张廷玉可是一个老成谋国式的人物,经验上要比李卫这个后起之秀强太多了。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雍正的套路是什么呢,很多已经决定的事情,总是喜欢象征性问一下属下,以显示自己的无奈。比如说赐死年羹尧,雍正问的是张廷玉,赐死弘时,雍正问的是李卫,给人一种他是迫于无奈才杀功臣才杀儿子的感觉,还真是使人不得不服。

而且雍正问人也有套路,他问人的目的,不是在于让别人帮他做决定,最多让人出点建议,其实自己心里早就有数了。只不过问人可以突出自己的无奈,显示自己并不是那种生性薄凉之人。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当然不会是每次都问一个人的,是分开问的。而且经常问一个人,人家会这么想你呢,你可高高在上的皇帝。

所以雍正是像年羹尧这种国事,问大臣张廷玉。像儿子弘时这种家事问心腹奴才李卫。是分情况问人,不同的事情问不同的人。

像弘时这种事情,他问张廷玉,恐怕也问不出来什么结果的。

因为张廷玉是汉臣,他能一直被康熙和雍正所重用,不只是办事效率很高,还能猜透皇帝的心思,但更会保全自己。

汉臣的身份,在当时很敏感,属于是外人。在剧中可谓是处处有体现,比如说八王议政时,老九骂汉臣王文昭是满人的一条狗,还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丝毫不顾忌其他汉臣。


还有雍正登基以后,实施新政过程中,要求旗人耕地时,问道老八、隆科多、马齐、张廷玉四位军机处大臣意见,老八和隆科多是明确拿着先帝康熙定下的制度来反对雍正,马齐身为旗人,也是不赞同。注意当时雍正问完老八问张廷玉,张廷玉就没有开口说话,雍正就问隆科多和马齐,等到这三个人都反对时,雍正只能抱着最后的希望再问张廷玉,希望张廷玉会替他说话,结果张廷玉说了一句“回皇上臣是汉臣,这件事还请皇上,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气的雍正骂道“巧言令色”。

张廷玉在旗人这种事情,明白自己汉臣,宁愿不支持雍正,宁愿挨骂,都不敢发表意见。由此可见,汉臣地位之低,可见张廷玉的小心翼翼,旗人的事情,张廷玉都不敢表态,更不用说皇帝家事上,你指望张廷玉给你说什么?

而且张廷玉这个人自保能力很恐怖的,不只是可以猜透皇帝的心思,更可以不着痕迹的尽量保全自己,使自己达到可以按着皇帝心思办事,又可以尽量置身事外的。

像康熙时期的刑部冤案,老八夜审太子一党的肖国兴,写下不利于太子胤礽的供词,连夜送给康熙。康熙是怎么做的呢,是找张廷玉谈心,先是叫太医为张廷玉的病重的儿子看病。又说道教育儿子的各种不容易,一时之间感慨万千,然后再让张廷玉去看那份奏折,并且说道“这是八阿哥连夜递上来的”。


张廷玉听康熙这么一说,就知道康熙的心思了,知道康熙对于亲情的重视,又清楚老八肯定做手脚了,康熙不想追查太子。所以张廷玉开始了神反应,直接烧了奏折,说道“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意思是我替你把奏折烧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了,而且奏折这个证据没了,我也说我不知道,你就放心吧。

这样一来,张廷玉既做到了康熙心上。烧奏折的事情也不至于传出去,免得对太子不利的老八因此恨上自己,避免了卷入夺嫡之争,很高明的。

还有雍正赐死年羹尧之时,问道张廷玉“你实话同朕说,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

皇上叫你说心里话,大家看看张廷玉怎么说的呢。

张廷玉是这样回道的“回皇上,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应该有个了断了。皇上现在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四百六十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种种罪名累计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虽然有议功一说,但是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人家叫你说点心里话,你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还真是滴水不漏。


张廷玉接下来才说道自己个人意见,说道“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意思是年羹尧一日不死,一日就会玷污皇上你的圣名了,从这个角度下手,简直是刁钻,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注意了,张廷玉是借着李绂奏折上的话说的,这是尽量将自己置身事外。

以张廷玉因为汉臣身份,这种既尽量按皇帝心思办事,又尽量置身事外,小心翼翼保全自己的做法来看,指望他在雍正的这种家事上发表看法,恐怕你就是杀了他,他也不敢说话。

而且雍正是皇帝,不可能什么事都问张廷玉的。赐死年羹尧问了张廷玉,赐死弘时再问张廷玉,岂不是显得自己优柔寡断,太无能了。

最关键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李卫是知情者,事件参与者,当时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是雍正派李卫救的弘历,李卫也清楚是弘时要杀李卫。而张廷玉可是什么都不知道,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雍正总不可能再叫不知情的张廷玉过来,说一下来龙去脉,再问他该怎么办吧。


所以雍正问李卫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他是知情者。而且从亲近上面来说,李卫是雍正的心腹奴才,能从小乞丐做到两江总督,再看看同为奴才的高福和年羹尧等人,都一一赐死,也就是李卫的官越做越大,足以可见雍正对他的重视和信任,甚至把他当亲人一般看待。

李卫这个人机灵更重要的很忠诚,要说他能达到两江总督的高度,雍正对他的调教是一方面,邬先生对于李卫的教导也是很重要,如果非要说谁是邬先生的徒弟,那么非李卫莫属。

李卫是与邬先生同年进入老四府上的,可谓是多年的交情了,像当年高福被赐死,外放的李卫在高福住的屋子里伤心,邬先生马上把李卫叫出来,其实也算救了李卫一命,因为老四先让李卫去枫晚亭找邬先生,李卫却去了高福那里伤心,要老四知道了,指不定还要以为李卫是对他赐死高福有意见,所以邬先生是救了李卫一次,并且教导李卫要好自为之,珍惜现在的顶戴官职。

邬先生半隐以后,在李卫处当幕僚,更是教导了李卫不少。

在邬先生的教导之下,李卫也是深得真传。所以当雍正问起这个敏感问题时,李卫的表现可谓是满分。


只见李卫护送宝亲王弘历回京以后,夜晚见到雍正时,好久不见的君臣二人感慨了一番,李卫哭着说道雍正又瘦了,雍正说道“你看,朕的手又湿又凉,你说的不错呀,联真是大不如前了,可是还有这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朕这心里急呀”。雍正这番话难得的说了一个事实,身为一个帝王,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朝局,更何况是身体状况如何,他当着李卫面承认自己身体不行,又说到还有这么多事没做心里急的,其实隐晦的向李卫说他也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了。

做好铺垫以后,雍正问道“暗杀弘历的人是谁,你也应该知道了,你说说朕该怎么办呢”?意思是我时日无多了,这种自相残杀的事情,我这个做父亲的到底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家事,李卫没法说,所以选择了明哲保身,说道“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奴才我,没法说”。

雍正一听,知道李卫不敢发表意见,说道“朕知道,朕不该问你呀,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雍正接着说道“来朕给你看样东西”。将曾静策反岳钟琪的信给了李卫看。


李卫看完疑问的说道“主子这信里说的是谁呀,又害父害母杀兄杀弟的,还贪财好色”?

雍正说道“不知道吧这个人说的就是朕”。

李卫疑惑而生气的说道“怎么会,哪条疯狗敢这样辱骂主子”?不得不说,不论李卫是不是真心的,最起码面子上喜怒哀乐是表现的很完美。

雍正接着说道“这个人叫曾静,是湖南的一个老生员,他写这封信给岳钟琪叫他起兵谋反”。

李卫问道“人呢在哪儿”?

雍正回道“押解到京里来了”。

李卫有些狠厉的说道“您把这条疯狗交给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颗一颗拔下来”。

雍正开始诉苦起来,说道“其实说朕坏话的,又岂止这个曾静呢,那些被朕新政断了财路剥了特权的人,又有几个不恨朕,有几个不说朕的坏话,可朕也没想到啊,他们居然把朕编排得如此不堪,除了说朕谋杀先帝逼死母后,还说朕每天都喝得酒醉醺醺,每天晚上要翻几次牌子。更有编得出奇的,说朕的待卫是什么血滴子队,图里琛带着这个队,想杀哪个大臣使个眼色,夜里就派人去杀了”。


李卫大怒说道“放屁”。

雍正继续诉苦道“可恨的是,大理寺和刑部都不愿审理这个案子,他们上折子说,如此悖逆之言,非臣下所敢,其实他们心里,何尝不是幸灾乐祸”。

李卫说道“主子您把这个案子交给奴才,奴才有法子叫这帮疯狗知道厉害”。

雍正说道“你审不了啊,因为散布朕这些谣言的,其实啊,就是朕的那些弟弟”。

李卫惊讶的说道“是八爷他们”?

雍正说道“没错,许多谣言都是阿其那塞思黑,那些发配到云贵的门人们沿途散布的,朕已有旨意,朕决定亲自审理曾静,他们想看朕的笑话,朕没有笑话让他们看,朕要让天下人都看一看到底是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雍正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说出了老八他们祸害无穷,给自己造成了如此之大阻扰的意思,让不敢发表意见的李卫看看,看看夺嫡的遗害太大了。


李卫一惊,也明白了雍正的意思。但李卫还不能直说,毕竟是邬先生教导过的人,李卫换了一种说法,站起身来,弯腰说道“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意思是我明白您老人家的意思,您看看先帝就是因为太好了,把难题留过下一代了,您自己想想吧。

雍正一听,李卫说的有理,马上顺着杆子往下爬,说道“你说的有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再把难题留给后人呐”。就这样雍正本来就下定决心杀死弘时,成为了李卫劝说,使人不认为自己是生性薄凉,而且为赐死弘时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君臣二人的谈话也使弘时的命运被决定,次日弘时被赐死。到了雍正驾崩,弘历顺利继位,没有诸如他父亲雍正因为夺嫡的各种烦恼。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15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张廷玉是康熙年间进士出身,到了雍正朝张廷玉更是备受重用,位极人臣,保和殿大学士,军机重臣,这一个个头衔,确实代表了张廷玉的水平。张廷玉会做人,会做官,这才节节高升。从学问与做人、做官来看,张廷玉的水平的确高于李卫。李卫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雍正王朝》中,其学问和官位是远远不及张廷玉的。乾隆年间,张廷玉病逝后,最终配享太庙,李卫却在乾隆朝非常尴尬,李卫死后,乾隆还命人推倒了他的塑像。



尽管如此,有一句老话说的好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是帝王的家事。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作为谨小慎微之人,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张廷玉能猜透康熙皇帝的心思,却不一定能猜透雍正的心思。因为雍正比之康熙,可是腹黑多了。雍正上台后就拿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开刀,张廷玉还得默默的前去观刑,这也给张廷玉提了醒,冷面王名不虚传,在雍正皇帝面前,江山社稷和皇权大于一切,张廷玉并不能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


张廷玉只能小心翼翼,撅起尾巴做人,他劝说雍正杀年羹尧,是在朝中大臣竞相上书后。八爷党企图行八王议政,架空雍正,张廷玉也是在最后才站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张廷玉善于待机而动。在雍正面前,他绝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弘时已经无法无天了,刺杀弘历,就算雍正讨教于张廷玉,张廷玉也不敢第一个站出来妄议雍正的家事,更别提如何如何处置弘时了。

雍正了解张廷玉的心性,所以他没有去问张廷玉。因为雍正知道,张廷玉那里肯定没有雍正心中想要的答案。而李卫则不同,李卫出身于雍亲王府,凭着自己的忠心与政绩,做到了两江总督,封疆大吏的位置。李卫可以说是雍正的半个家人,李卫与雍正的感情深厚,可以说他俩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雍正向一位家人、一位亲人询问家事,这是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

李卫敢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敢于行动。可以说,李卫是敢为天下先之人。科场舞蔽案,他敢带兵包围考场,曾静大逆不道,他更敢冲到天牢去殴打曾静。由此可见,李卫的勇气胜张廷玉百倍。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李卫就是敢言他人所不敢言。

雍正也似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为了给弘历留下一个安定的基业,雍正彻底消除了对弘历不利的因素——弘时。这其中,李卫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因为李卫的直言,雍正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风雪梦不逝


对于弘时,雍正心中确实是难以委决。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不能说杀就杀。但弘历也是自己的儿子,而且弘历能否顺利继位,关系到新政能否继续下去,关系到大清帝国的未来,这让老迈的雍正更加纠结。



那么,为什么雍正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询问李卫的看法,而不是张廷玉呢?



因为李卫是奴才,是自己人,而张廷玉是职业官僚。李卫从12岁就开始跟着雍正,在潜邸效力,从小叫花子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从某种意义上,李卫不仅是雍正的臣子和奴才,更是家人,是亲人,所以雍正在自己难以委决的时候忍不住询问李卫,是正常的。而张廷玉是一个职业官僚,他忠于皇帝,忠于工作,但仅仅作为一个臣子,雍正才不会主动就自己的家事去向他咨询。即便雍正真的问了,张廷玉肯定也会避而不答,因为臣子卷入皇家家事,这历来都是大忌。



再有一点就是,李卫亲历了弘历遇刺一案,他与图里琛一道追赶弘历,并贴身保护弘历。作为亲历者,李卫最清楚这其中的内情,而张廷玉一直呆在朝廷里,对弘历遇刺一事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达摩说


在我们的印象里张廷玉是两朝重臣,还是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在康熙时期,康熙有什么大事也总是和他商量。而李卫一开始只不过是个小乞丐,大字不识一个,后来遇到四爷,做了四爷的潜邸奴才,这才有了后来的升职。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张廷玉学识再渊博,所处的位置再重要也只不过是臣子,是皇帝的奴才,是外人。而李卫出身再怎么不好,他也是打小跟着四爷,时时刻刻忠于四爷的人,就好比一开始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李忠四爷”一样,雍正也喜欢他,早已经把他当做儿子一样看待了。

其次,当时科考舞弊案,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被牵连杀头,他未必不知道是弘时在背后捣鬼,所以这让雍正怎么好意思去问张廷玉。


老湖侃历史


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中的两朝肱骨,得到了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重用。对于张廷玉来说,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要远远的多于雍正皇帝。刑部贪污案八爷举报太子,康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问张廷玉该怎么办,最后张廷玉烧了八爷的奏折。康熙南巡,最后病逝身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张廷玉,康熙还曾经关心张廷玉孩子的病情,可以说康熙和张廷玉亦君臣亦知交。


到了雍正时期,说到底张廷玉,马齐这些都是先帝留给自己的臣子,虽然都可以称得上大用之才,却不是自己的贴心心腹。举一个事情张廷璐因为科举舞弊案,被杀的时候,雍正虽然等了张廷玉的奏折,但是最后斩张廷璐的时候,他丝毫没有考虑到张廷玉的感受,让张廷玉到现场观看。等到这位两朝重臣,手心冒汗,双手发抖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和张廷玉说,忽略了你的感受。总感觉雍正让张廷玉观斩是杀鸡给猴看,毕竟是他的亲弟弟,怕他做出什么出格举动。或许也是心里发现自己身边重臣的弟弟让自己刚刚登基就“差点下不了台面。”从另一方面说张廷璐和红石的关系,或许也要雍正对张廷玉一丝顾忌。张廷玉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雍正不是康熙,所以对这件事也不会提出什么意见和说法。



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满朝臣子和天下人都是知道的,所以十三爷死的时候说“从三阿哥弘时身上看到了八哥的影子。”这是十三爷临死前的忠告,但是十三爷还有另一句话:“这件事如果我不说,就没有其他人敢说了”。或许十三爷这句话憋了很久,毕竟十三爷已经听了邬思道的建议,一路走来收敛了锋芒,但是终究还是累垮了自己。临走的时候,十三爷大胆的说出了这些话,毕竟这些话非常可能给雍正造成父子失和,怀疑皇上的儿子这可是不给皇上面子的事情。所以说来说去,也只有和雍正皇帝关系最好的弟弟,十三爷才能提出来。



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要问李卫?因为李卫刚刚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情,知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他亲自护送四阿哥弘历回来的。如果这时候雍正要把张廷玉传到宫里边问这件事的情况,张廷玉肯定会说不知道,难道雍正还要讲一讲,最后问三阿哥弘时要派兵刺杀弘历,你说我该怎么办?家丑不可外扬,这也显得这个皇帝太怂了吧,所以这件事的消息肯定是封锁的,即使下臣门知道了也不会随便乱说和宣扬。


李卫不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而且李卫是对雍正最忠心的人,也是雍正的心腹,从11岁开始就跟着雍正一直做到现在的两江总督,感觉李威被雍正当作半个儿子来看待。李卫每次一见雍正就容易流眼泪,就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厚。雍正交给李卫的事情,李卫几乎没有一件办砸的,而且完成得十分完美。所以工作问李为,其实就是和李卫聊一聊,这个家事该怎么处理?但是李卫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毕竟这是主子的儿子们,赶紧下跪,只是说了一句

“什么事情我也能给组织办,但是唯独这件事,奴才没法说”。

但是很多人说,李卫是雍正杀死三阿哥的关键人物。那是因为后来雍正给李卫看了,曾静骂雍正的话,并且从雍正口中得知,这些都是八爷的门人在回家的途中沿路散播的。这一下就气坏了李卫,毕竟李卫是十分忠于雍正的,骂雍正比骂他自己还要生气。所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主子,你也别怪我说话得罪祖宗,要我说先帝爷,也实在太仁慈了,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要高官厚禄的优带着他们,把问题都留给主子您。”

说完这一句话,雍正一下子就下定了决心,说是啊,是不能把问题留给后代,所以,第二天,弘时就被解决了。其实,雍正要怎么处理宏实,他心里已经有数,只是他缺一个认同,李卫无意的话,就给了他这一份认同。


红雨说历史


《清实录》《清史稿》对于弘時的记载都很少,许多方面都语焉不详,似乎在和今人打哑谜一般。因此,关于弘時的问题,我们无法从史籍中寻找答案。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帝在处置弘時之前为什么问李卫而不问水平更好的张廷玉?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雍正帝,你是想把这件事公开,还是私下解决?很显然,此事涉及儿子之间的争斗,雍正帝并不想公开处理。那么,问张廷玉便显得不那么合适了。张廷玉是什么人?宰辅之臣。皇帝与“宰相”之间的谈话可不是普通老百姓唠嗑,而且这还是涉及皇子之间争斗的问题。让张廷玉如何回答?张廷玉的回答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那都是政治表态,因为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话不仅仅只是一句话。以张廷玉的政治智慧,即便回答了,多半也是带着雍正帝逛花园,饶一个大圈子,最后跟没说一样。



但是,李卫就不一样了。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李卫十岁出头便跟着潜邸时期的雍正帝,是雍正帝最亲近的“奴才”,那是可以为了“主子”不顾一切的人。在雍正帝眼中,李卫不仅是臣,还是“自家人”。这种涉及儿子之间争斗的问题,雍正帝只能问“自家人”,不可能将之公诸于众。同时,这样的问题也只有为了“主子”可以不顾一切的李卫能回答、敢回答!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十三爷”胤祥作为雍正帝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在当年经邬先生点拨过之后便彻底“开窍”了,连他都不敢轻易卷入这些事情,直到临终前才向四哥雍正帝斗胆说出了“在弘時身上看到了八哥的影子”这样的话。胤祥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即便雍正帝公开问,估计也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因此,雍正帝只能问李卫。



面对这种的问题,李卫也是“受宠若惊”了!都是“主子”的亲儿子,到底该怎么回这个话?于是,李卫先来了句虚的:“什么事奴才都能为主子办,唯独这件事,奴才没法说!”实际上,剧中此事的来龙去脉李卫是最清楚的,正是因为清楚,李卫知道自己说出去的话会引起什么连锁反应,更何况还涉及到皇子之间的争斗?但是,李卫是雍正帝的铁杆“忠奴”,他不会为了自保就不顾“主子”雍正帝。于是,紧接着李卫又说了句抱怨康熙帝的话:“主子您别怪我说话得罪祖宗,要我说先帝爷实在太仁慈了,明知道八爷他们心术不正,还要高官厚禄的优待着他们,把问题都留给主子您。”这话明着说的是雍正帝兄弟之间的事情、怪的是康熙帝仁慈,但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主子”您不能再像康熙爷对您那样给后继之人留尾巴了,儿子们之间的争斗,还是在您手里解决更好些!往深了挖呢?为了弘曆能顺利接班,我建议“主子”您还是把弘時办了吧!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不久之后,弘時被雍正帝秘密处决,就是电视剧在“小黑屋”里发生的那一段。或许有人觉得,李卫的话这么重要?这么管用?居然能决定皇子的生死!其实并不是李卫的话管用,实际上雍正帝心中早已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只是想找到赞同者,哪怕只有一个也行。毕竟是处决自己的亲儿子,任何一位父亲都会有下不去手的时候,皇帝也不例外。雍正帝此举,实际上是自己在给自己内心寻找一个狠下心来的理由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听他人的建议。而李卫的一番话,恰恰是雍正帝彼时内心需要的,至少雍正帝内心为此会好过一些,起码可以哄哄自己,我杀亲儿子是为国!而这也最终让雍正帝下定了处决弘時的决心。



真实历史上有没有这么一段,不知道。即便有,基本上也不可能见诸史籍。史籍中对弘時这段时期的记载相当少,只说他和八叔允禩关系亲密。允禩倒台时,清世宗对此非常气愤,索性将他过继给了倒台的允禩,和允禩一道被废黜了宗室黄带子身份。不久之后,弘時“暴毙”。怎么死的?不知道,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后来清高宗给出的父亲清世宗处置三哥弘時的理由是他这位三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至于真实原因,恐怕只有泰陵地宫里躺着的清世宗自己知道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里,弘时的争储不择手段,突破雍正底线的事实,开始逐步暴露并被雍正掌握的时候,雍正对于如何处置弘时是难以委决的。也实在难以主动跟旁人开口提及此事的,但唯独主动问了李卫意见。

那么雍正为何会征询李卫的意见?实际上雍正的初衷并非征询李卫意见,而是另有其人。


这个另有其人不是别人,而是邬思道。大家就纳闷了,邬思道早就跑了,问李卫怎么就成了问邬思道?

虽然邬思道离开了雍正,但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雍正的每一个关键决策点上,都有邬思道的身影。

在雍正即位之初的“山西藩库造假案”中,正是邬思道及时发现了猫腻,帮田文镜点出了问题所在,使得雍正没有在急于求成的道路上继续走错。

在西北平叛“抚远大将军”的人选上,借李卫的口,十三爷胤祥是合适人选,但主子现在离不开他,“现成的人选”年羹尧便走马上任了。

年羹尧所谓“灯下黑”无法找到叛军与之决战,也是邬思道压粮,去挑破战机,结果大胜。

而在年羹尧的结局上,也是李卫说,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这个奴才迟早闯出天大的祸事来。

当初雍正微服私访到河南,目的就是希望当面得到邬思道对年羹尧的处理给个“建议”的。然而邬思道算到了,却故意跑了。


刺杀弘历的人是谁?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还能有谁?但是雍正还是拿这句故意问李卫,一来李卫的确比较贴心,自己拿他与别个不同。二来主要的是希望从李卫的嘴里,得到邬思道此前对此局面有没有做过什么判断,有什么建议。

然而一问出口,雍正就有些后悔了。这种事情,邬思道怎么会和李卫说呢?说了李卫又怎么敢回答呢?

李卫要是说邬先生说怎么怎么解决,那样一来,你和邬思道有联系,却不上报,还私下议论立储之事想干啥?

所以说“朕知道,朕不该问你,你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但是意外发生了,李卫的回答堪称完美。表面看起来,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什么都说了,不但说了,还替雍正做了决定。李卫可谓得到了邬思道的真传了。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明知道八爷他们使坏、使绊子,还要加封他们亲王贝勒,这不是,到您这里麻烦了,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雍正豁然开朗,一语定乾坤。那就是不能把麻烦留给弘历。那么弘时的命运就定格了。

而在这件事情上, 即便是胤祥这样关系非常深厚的,予以无限信任的角色,雍正也没有主动打来话匣。

反而是胤祥临终前将自己的担忧诉说给雍正,令雍正大为感动。 而即便是胤祥很雍正说这话的时候,这话也只是说三分留七分。“现在看来弘昼是暂时是没有这个想法的。”每一句话看似说别人,实际矛头都是指向弘时有意争储。


但是对于如何处理,胤祥并没有提出具体解决方案。这个难题他也无法给出答案。所以雍正这事实际上是憋在心里,无法与他人诉说,也明白这事没有人能替自己当白手套。

胤祥都如此,何况张廷玉呢?这事没法与张廷玉商量,因为不会有结果。

当年深夜,胤禩秘奏肖国兴供词。康熙深夜叹息无眠,于是踱步到内阁值班张廷玉处。旁敲侧击地拿关心对方儿子说事,以希望张廷玉能够以父亲的角度来考虑他的处境。


张廷玉的儿子有病尚且可以用药来医治,而自己的儿子怕是已经无药可医了。 而有国器之称的张廷玉则很快明白康熙是在指的“九子夺嫡”。而当康熙将胤禩的秘奏递给张廷玉,张廷玉只打眼看了几个字,就明白这是胤禩要倒胤礽的灶。这事情无论是何结果,最终伤痛的都是作为父亲的康熙。

所以他烧了秘奏,说自己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份奏折。康熙一开始惊讶,说你竟然敢烧奏折,但是很快就明白了张廷玉的用意,烧奏折就是他对这件事情的表态。


于是康熙就坡下驴,立马妥善安排,让图理琛连夜押送肖国兴去盛京。后来张廷玉实际上代表了原著中的方苞,是康熙在立储问题上的嫡系人马。

所以张廷玉这种高级别的自保暗示大法,康熙是能够秒懂的,而雍正则未必了。

而《雍正王朝》到了后期,刻意将张廷玉和马齐描绘老态龙钟,然后淡出剧情。用意很明确,张廷玉不是没本事涉足下一代的夺嫡之争,而他们在剧中只代表上一代的智慧。其实,即便雍正征求张廷玉意见,结果也会和没征求一样。


解读因为他弟弟张廷璐在“恩科舞弊案”中和弘时的瓜葛,实在没必要,因为剧情根本没任何证据显示雍正知道了弘时参与了恩科舞弊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