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沒有化肥,大地主家的地用什么肥种地,就算用农杂肥也没那么多,用什么?

老爸158230666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在我国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种地也就是近40年的事情,包括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前30年化肥的使用都是非常少的。那么之前种地的肥料来源都是从哪里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一看美国的一位官员写了一本书,叫做《四千年农夫》,这本书大概是2006年左右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教授,也是美国农业土壤局的局长。

因为美国的现代化农业比较早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他发现美国的农田土壤已经板结化,营养物质少、土壤肥力严重下降。他当时就在想美国现代农业才发展100来年,已经出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那么东方农业几千年,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问题,一直耕种呢?



是大概在1909年的时候,他携夫人来东亚考察,在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与大量的农户进行交流,实地考察,写出了一本书,翻译成中文就叫做《四千年农夫》,书中记录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之前农业的生产方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农业是非常先进的,也是可持续的,对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方式又非常大的推广价值。

其中书中就有记录,关于农业肥料来源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农村中本身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质的腐熟作为肥料;

二是农村中饲养的家禽、家畜的粪便腐熟作为肥料来源;

三是人的粪便,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田的肥料的来源,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每天清晨他都会看到很多农民到城市里面挑粪,就是把城市里面的有机质,尤其是人的粪便收集起来作为肥料。

也就是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农业,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循环,收集自然界的所有有机物质作为农作物生长的肥料,所以几千年的农业并没有使土地的肥力减少,通过精耕细作养活了如此密集的人口大国。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真的有点感慨万千,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优良的工作系统基本上已经被抛弃,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是我们的农地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这里面原因是很复杂的,也很残酷的,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也会回过头,从传统农业中寻找新的智慧。


热爱农村的小许


说一下我记得的事吧,都是从我大伯那里听来的看来的;

我6-7岁的时候,我跟我大伯住,我大伯是单身,以前他有2个老婆,2个孩子,后来都死了,我们家孩子多,顾不过来,我就跟大伯住,那个时候是人民公社生产队,我大伯是残废军人,他做豆腐卖,也种黄瓜卖(在自家院子里),那个时候没有化肥,就算有也是生产队里有,只有一种尿素化肥,还是日本进口的,老百姓给尿素起了个外号叫“洋劲”,社员家里是没有的,也买不到,他们也不相信尿素有多大作用(没文化的结果),我大伯种黄瓜经常施用一下几种东西做肥料;

1;棉籽饼---用水泡开发酵后做肥料。

2;豆子---把黄豆煮熟,发酵后做肥料。

3;麻汁酱干---就是芝麻酱提油后的残渣,泡水发酵,做肥料。

4;豆饼---豆子榨油后的副产品(现在是豆粕),泡水发酵后做肥料;

5;牲畜粪---把路上的牲口粪便捡回来,积累多了做肥料。

6;大粪干---收集人粪晒干,压碎做肥料。

7;还有其他的榨油后的废渣,都能做肥料。

8;草木灰,炕洞土(就是农村睡的火土炕,每2-3年换一次新的,为的就是把换下来的炕土做肥料,因为日积月累,火炕土里含有大量的钾肥,但他们不知道,就知道上了炕土庄家长的旺盛,增产)。

9;生产队里的尿素化肥也很少,都是按供应来的,分摊到每亩地里也就十几斤,作用有限,也管用,再说了那时也只有这种单一的氮肥,其他的各种氮磷钾复合肥都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

在那时的老百姓眼里,只要是含油高的东西都能做肥料,还有就是所有粪便都能做肥料,他们也衡量成本,能不花钱买就不买,能少花钱就不多花,在生产队里大部分是沤绿肥,把农作物费秸秆掺土发酵,做肥料。那时不管是生产队还是个人,种地实用的肥料才是名副其实的有机肥,由于数量太少,所以产量一直不高,在旧社会也一样,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没那么多,也就产量很低,其实有的根本就没有,全靠人种天收。


驿动星期六


就上海以前的农村来讲,那时即使有化肥,但价格很贵,像尿素,氯化铵,氨水。农村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的几部拉粪车,就是一个铁架子,两边按两个劳动车轮胎,一只很大的陏圆形木箱,安排两个人每天去公房里拉,那时公房都用抽水马桶了,拉回来倒在一个很大的池子里,以前还有这种奇事,晚上黑咕咚的,有人看不清掉粪池里。到了冬季,生产队会组织人去挖池塘污泥,稍晒干了就挑到田里做肥料;生产队养的猪,粪便都归拢的;麦秸,油菜杆,稻草是分给社员做燃料的;最多有的地种蓿苜做肥料。所以那时田地不会板结,但产量不高,用化肥农药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了。


lpf702


旧社会大地主田地多用什么肥料种田呢,什么时代是有他的产物,不用担心,不过种农作物的产量没有现在那么高而已,你想中国40多年前也一样,那时没什么化肥,用的肥料还不是同旧社会一样,照样能种粮食,人们也要过日子,不过生活上与现在相比是天壤之别,所以旧社会饿死的穷人真还不少。

在解放前的旧社会,穷人过着牛马生活,一是田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穷人只能为地主打工为生,二是农作物产量低,不像现在有各式各样化学成份的化肥,三是靠天吃饭,因为万一天气大旱或水灾风暴等就颗粒无收,那时大地主田地多,生活基本无忧无虑,不管收成少或发生灾害,对地主生活毫无影响,那么地主这么多田地用什么肥料种地呢,最主要是草木灰或柴灰,人粪一般少用也不多,为什么这样说呢。


那时不管穷人或富人,家家户户都用粪缸,就泥陶土烧制的大缸用来装人粪,而每家每户的人粪毕竟有限,因为穷人的茅草房屋前屋后或多或少有点私有地,穷人家为了活命不饿肚子,在房前屋后都种点东西,那么种东西都得有肥料吧,那么自家的粪缸便是最好的肥料来源,由于地不多,种地用自家的粪便也足够了。


而以前做饭烧菜都靠灶里柴火烧,山区农村的农民一般就地取材用柴火,而平原地区的农民靠不着山只能用农作物的杆,如稻草,麦杆,玉米杆等等,而农民没有田地,只有少量的房前屋后私有地种作物用一家人的粪便足够,而一年360天天做饭用的草灰或柴灰能有不少的数量,而且还能买少量的钱,而富人家田地多缺少肥料只能派长工或佣人,到附近的几个村庄上门定期收购柴灰,那么地主的大量田地的肥料就基本能解决了,而且还是有机肥呢,并不比现在的化肥质量差,放田里后的后劲比现在的化肥时间长多了,而以前虽有鸡鸭猪牛等粪便,但对大量的田地用肥料数量上来说,明显是不够的,所以旧社会地主人家种地大多用草木灰作为肥料。





村夫\n


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没有大粪臭,那有五谷香。春天比粪堆,秋天比粮堆。看看这些过去流传下来的谚语,我们就可以知道粪对粮食生产是多么重要。

在过去没有化肥的年代,种地全靠农家肥,农家肥的主要来源有:

一、熏肥,他适用于离家较远,但地周围有茅草植被的农田。用镰刀把茅草割下,大约五百斤堆叠在一起,一定要紧凑,便于压土。从茅草顶部开始压土,留下离地面一尺多,便于点火,点火后,待火燃烧进茅草中间,就用土全部封死茅草,让其在内自燃,其实是光有烟,不见火,半个月后就熄灭了,留下被烟熏烧过的土就是上好的农家肥。这也是最原始的农家肥。

二、羊粪,以前的富裕农户都养一群羊,在春天和秋天的时侯,把羊圈在离家较远的农田里,圈一夜羊,白天垫一层土,十多天移一次羊圈,看土地面积决定,这个肥料也不错。

三、牲畜粪便和人粪尿,将牲畜粪便集中沤制后使用,其中猪粪质量最好,养一头猪的粪可以够一亩农田使用。

四,秋天秸秆沤肥,夏天青草沤肥,都是将其切碎,堆积在一起,加适当的水和土,再加适当的牲畜粪便或人粪尿,待其腐熟后就可以使用。

过去的农民对粪的作用是非常重视的,一年四季,各种资源,只要可以作为农家肥的,都要利用起来。如果有一块地不上粪,就可以减产50%以上。所以过去农民有一句话,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华月一牛


只说解放后,我们河西走廊生产队在尚无化肥的年月里,除了垫圈土(人畜排泄物混杂垫土和做饭、填炕的草木灰),山区垒烧土皮灰还地,川区寻找河滩淤泥和久晒不耕的荒地发土,使用以肥地。1970年代前后的小麦亩产量一直在400斤左右徘徊,基本算是广种薄收。遭遇连旱,上缴公购粮以外,社员分配口粮人均200斤左右,自然免不了挨饿。

及至1976年,古浪川区全部公社推广使用煤灰拌氨水苫土发酵后撒地的自制化肥,加上“阿十白皮(农民自己的叫法)”、“甘麦8号”等品种的更新换代,亩产量一下子提高了2倍,达到750斤左右,自然而然结束了挨饿的历史。


glyzl


很多人想不通:中国几千年没有化肥也在种地,现在怎么突然离开化肥就不行了?

我告诉你为什么。根本的原因是现在人口多,要求每亩地提供更多的粮食。不是没有化肥不长庄稼,而是没有化肥产量不会这么高。

以玉米为例。现在的玉米产量平平常常每亩1100-1200斤。好地赖地加一起,全国平均800多斤。而解放前一亩地的玉米产量也就是100多斤。如果我们现在也只求亩产100斤,也用不着化肥。



生态农业是方向。但现在有人走极端,想从根本上否定农药化肥的应用,这是极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科学合理的利用农药化肥,减少农药化肥带来的不良效果,还要发挥其增产作用,使人类生活有足够的食物来源。


种田博士后


先说说旧社会没有化肥怎样种地呢?用的都是牛猪粪人粪等农家肥和草木灰、地草抠熟土。粮食产量极低,以水稻为例,大约每亩产干稻谷24O斤左右,相当于现在的25%不到,但那时人口少,地又广,广种簿收,粮食也不是特别紧张。大地主家耕地面积多,但他会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劳力、雇工和农家肥情况,自已能耕种多少就耕种多少,剩下的租给少地的穷人耕种,按面积收取租粮。

解放后通过土改运动,国家把土地收为国有,再平均分配给农民,取消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六十年代中期后,转入大集体生产,在此期间,人口大发展,由解放初的人口五亿增长到现在的十四亿。怎样保障粮食的不短缺,有两项重大措施立了大功:1、七十年代中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出的杂交水稻系列品种广泛应用;2、以氮磷钾三元素为主的无机化学肥料和各种防虫治病的化学农药应用,确保了粮食等各项农作物的快速健康生长,使产量翻番倍的大幅度增长。但好的东西有利也有弊,反映在化肥农药方面。农民过于依赖化肥的速效,而忽略农家有机肥的使用,使土壤结构严重失衡,缺少有机物的保养,使土壤板结,降低了地力。农药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使绿色食品而不“绿色",残留药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农药的反复使用,使些虫害病害产生了耐药性,而变得更加顽固难于消除,更严重的是,破坏了环境,使一些益虫益鸟水下生物无法生存,生物链破坏了,造城严重失调,人类破坏了环境,环境必将惩罚人类。以习近平为主席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护环境,把保护环境提到了战略高度,新农业必将走科学健康发展之路。


化龙263


在旧社会确实没有化肥,如果有了化肥,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谁也说不清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在旧社会尽管没有化肥,但先人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很多有机肥。

我从小在农村生活,从爷爷和父亲种地经验来看,在古代,人们除了用农家肥种地外,还有以下几种肥料可使用。

1,收集荒山野岭上掉落的枯枝树叶、干杂草堆集起来燃烧后撒入地里做肥料。

2,压榨,挤压过后的菜籽饼,花生饼,黄豆饼。这类饼肥效果比其它肥料好十倍,深受人们喜欢。

3,酿酒过后的酒糟。它不仅用来喂猪,还可以用来做肥料

4,把食用过后各种动物的的骨胳和毛发,敲碎后撒入农田里。

5,陈墙土,湖里、塘里、河边的於泥也是一种肥料。

6,把各类绿叶植物收集起来后埋入一个挖好的大坑里,上面盖上厚厚的土层,一两个月后掺土混合,就可以作肥料用了。

由上可见,旧社会大地主经济能力好,土地多,种地除了用农家肥外,可用的肥料非常多。

总之,古时候人们为了扩大生产,增加产量,会应用智慧千方百计扩大肥料来源。他们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产。


郧阳老五


1,首先人粪是第一来源,过去的大小便去都到自己的茅房里解决,舍不得到别家去大便,然后生产队要施肥,各户从自家茅房里挑粪,由小队会计用表测量浓度含量记到本子上。

2,过去农村基本上每家都养猪,猪圈里用稻草垫的,过一段时间要把圈里的稻草换掉,用过磅的形式秤给生产队当有机肥。(过去一间屋一间人,一楼还要隔出地方养猪,做饭、吃饭都在这一间屋地里,臭气,蝇子满屋都是,卫生条件可想而知,换成现在想来都可怕、恶心)。

3,我这边都有把土烧成半熟以上,用专用工具打碎,按任务提供给生产队种麦和种花草用。具体操作是,头年十二月份把田里开沟用的冻泥土挑回来,垒成堆备用,七、八月份队里会按户分配你几条田梗,上面长的草要连根削来,晒干堆好,九月份开始用草根连泥土加稻杆一起烧,有些人把猪骨头也放上去烧,由开始的一点点大,隔一、两日逐渐加大,到最后烧成堆有现在越野车这么大,烧完了,还要逐渐打碎,这是个费时费力的活,起早摸黑地干,差不多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去做,在我当地叫打灰,施到田里起到松软土地作用,也是非常难得的痰,磷肥。

4,还有一种肥叫坑岩,就是几十年的茅坑四周都有一种凝聚物钙化了,有一厘米或五厘米厚的都有,用锥子把它打下来,碾碎当有机肥使用。自己本省附近用光了,后来跑到山西,河南等地去取。人员由大队挑选身强力壮,能说会道,开好介绍信,公社,区,县盖公章,走遍天下都不怕。并且还是免费获得的,骗当地说是国家造武器用的,那时候人单纯,刚开始当地大队干部看到你们浙江人来,带着县里的介绍信,还把人员安排到本村哪几户人家去吃饭,一切开绿灯,叫人把粪掏空,好让这帮“专业人员”把坑岩打下来拿走。坑岩用火车运回来,一行几十个人,在外地半年多,活脱脱的像现在的工程队在国外施工回来一样,神气活现,还带着外地的土特产回来,嫌的钱又多,我记得我爸这一组分得最高,每人分800多元,在上世纪七六年,简直是暴发户,不过还要给生产队买工分需要一百元不到点,过年家里七口人每人都做了一套新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