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貢獻,從牛頓到哥德爾


數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貢獻,從牛頓到哥德爾


埃舍爾的版畫《瀑布》,畫中週而復始的水流,象徵著“怪圈”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在劍橋大學時的數學老師艾薩克·

巴羅(Isaac Barrow)有一句名言:“數學,是科學不可撼動的基礎,是人類事務豐富的利益之源。”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從誕生開始,就得益於數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等基礎學科,其中數學是對人工智能影響最大的基礎學科。在本章中,我們將回顧對人工智能有較大影響的數學思想和理論,以及創造這些理論的科學家,涉及微積分、概率論、數論和數理邏輯等領域。

牛頓

許多傑出的數學家在17世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所以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把17世紀稱為“天才的世紀”。在閃耀的群星中,分別獨立發明微積分的牛頓和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也許是其中最耀眼的天才。

1637年,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哲學著作《方法論》中,以附錄的形式發表了《幾何學》,其中包含了他創立的解析幾何的核心原理,即解析幾何的基礎是平面直角座標系。直角座標系在代數和幾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它使幾何概念可以用代數形式來表示,幾何圖形也可以用代數形式來表示。笛卡兒的這一成就為微積分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1643年1月4日,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鄉下的伍爾索普村。牛頓出生時,英格蘭採用的仍然是儒略曆,比我們現在通用的格里高利曆要差10天,在儒略曆中,他的生日是1642年的聖誕節。牛頓從小喜歡讀書並喜歡製作各種機械模型,比如風車、水鍾和日晷。1665年,從劍橋大學畢業後,牛頓回家鄉林肯郡躲避鼠疫,待了兩年。正是在這兩年的清靜時光中,牛頓取得了微積分和萬有引力定律的偉大突破。牛頓將微積分稱為“流數法”,並將微積分完美地應用於物理學中。在1688年發表的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牛頓用簡潔的數學公式描述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從而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


數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貢獻,從牛頓到哥德爾

牛頓


除了在數學和物理學上的巨大貢獻,牛頓在科學研究方法論上也貢獻良多。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牛頓寫道:“在自然科學裡,應該像在數學裡一樣,在研究困難的事物時,總是應當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後才用綜合的方法⋯⋯一般來說,從結果到原因,從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論證到最普遍的原因為止,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綜合的方法則假定原因已找到,並且已經把它們定為原理,再用這些原理去解釋由它們發生的現象,並證明這些解釋的正確性。”這一套科學的分析和綜合的方法,配合上微積分這一強大的數學工具,通過“微分”實現從整體到部分的分析,“積分”實現從部分到整體的綜合,為各個學科的科學研究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微積分這一偉大的數學成果,深刻地反映了現實世界運行的本質,因此用途極廣,在人工智能領域也被廣泛使用。比如,在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最火熱的深度學習方向,其中最核心的反向傳播算法,其數學基礎仍然是微積分中的導數和收斂等概念。

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1646年7月1日出生於德國的東部名城萊比錫,他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在萊布尼茨6歲時去世,留下了一個私人的圖書館。萊布尼茨從小就很聰慧,12歲時自學拉丁文,大量閱讀了父親私人圖書館中的拉丁文古典著作。14歲時,萊布尼茨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20歲時他遞交了一篇出色的博士論文,因為年紀太輕被拒(黑格爾認為是學識過於淵博的原因),第二年紐倫堡的一所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


數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貢獻,從牛頓到哥德爾

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獲譽為17世紀的亞里士多德,著名的哲學家羅素稱讚他為“千古絕倫的大智者”。萊布尼茨最大的成就在哲學和數學方面,但他卻不是一個職業學者,他經常以法律顧問或幕僚的身份為德意志貴族服務,往返於歐洲各大城市。他發現的許多數學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其中最優美的是他在倫敦旅行期間發現的圓周率的無窮級數表達式。


數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貢獻,從牛頓到哥德爾


在微積分的發明權歸屬方面,現在歷史學家的共識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獨立發明了微積分。萊布尼茨發明的時間晚,但發表在先(於1684年和1686年)。在微積分的表達形式方面,萊布尼茨花了很多精力去選擇巧妙的記號,現代教科書中的積分符號“∫”和微分符號“dx”都是萊布尼茨發明的。

萊布尼茨有兩個貢獻深遠地影響了後來的計算機科學。首先,萊布尼茨改進了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加法器,實現了可以計算乘法、除法和開方的機械計算機,這對後來的計算機先驅巴貝奇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二進制,二進制使得所有的整數都可以用簡單的0和1兩個數來表示,最終使得電子計算機中數字的存儲和運算被大大簡化。有趣的是,萊布尼茨後來看到中國《易經》中的六十四卦(見圖7.3),他相信中國古人已經在其中巧妙地藏匿了二進制的奧秘。那一刻,也許萊布尼茨會有一種穿越時空,和2800年前創造《周易》的周文王姬昌心心相印的感覺吧。


數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貢獻,從牛頓到哥德爾

周易六十四卦


費馬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概率論最早的起源來自於兩位數學天才帕斯卡和皮埃爾·德·費馬(Pierre de Fermat)的通信。1654 年,帕斯卡的好友,法國騎士德·梅雷向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兩個賭徒相約賭若干局,誰先贏s局則贏得賭本。若當一人贏了

a局( a < s) ,另一人贏b局( b < s)時,中止賭博,問賭本應如何公平分配 ?”帕斯卡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並在給費爾馬的信件中提到了這個問題。在這一段數學史上有名的來往信件中,兩人取得了一致意見:在被迫停止的賭博中,應當按每個局中人賭贏的數學期望來分配桌面上的賭注。

舉例說明,假設甲乙雙方約定先贏三局為勝,假設甲已贏了兩局,乙已贏了一局,此時賭博中止。如果要分出勝負,最多還需要再玩兩局,結果有四種等可能的情況:(甲勝,甲勝),(甲勝,乙勝),(乙勝,甲勝),(乙勝,乙勝)。在前面三種情況下,甲贏得全部賭金,僅第四種情況使乙獲得全部賭金。因此甲有權分得賭金的3/4,而乙應分賭金的1/4。用數學期望來說,甲賭贏的數學期望為75%,乙賭贏的數學期望為25%。

1601年,費馬生於法國南部小鎮博蒙·德洛馬涅,是一個富有的皮革商人的孩子。費馬成年後的主要職業是法律顧問,業餘時間幾乎全部獻給了數學研究,在數論和概率論等方面成果卓著,被譽為“業餘數學家之王”。費馬生前一直沒有發表他的成果,幸虧他的長子克萊蒙意識到父親業餘研究成果的重要價值,花了5年時間整理了父親寫在書頁間的評註,1670年最終出版了《附有皮埃爾·德·費馬評註的丟番圖的算術》一書,費馬的偉大貢獻才沒有被湮沒。

費馬最著名的成果是費馬大定理:當整數n>2時,關於xyz的方程xn+yn=zn沒有正整數解,如圖7.4所示。費馬把這個數論命題寫在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的著作《算術》一書的空白處,在這個評註後面又加了一句:“對此命題我有一個非常美妙的證明,可惜此處的空白太小,寫不下來。”此後的300多年,無數的數學家前仆後繼,試圖證明這一難題,在這個漫漫征途中,又催化出了“理想數”“莫德爾猜想”“谷山-志村猜想”等許多數學成果,有數學家甚至將費馬大定理比作“下金蛋的雞”。1995年,英國著名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在他以前的博士生理查德·泰勒的幫助下,基於無數前輩的工作,完成了最終的證明,論文的題目是《模橢圓曲線和費馬大定理》(Modular elliptic curves and Fermat’s Last Theorem)。


數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貢獻,從牛頓到哥德爾

費馬及費馬大定理



和費馬大定理相似,人工智能特別是所謂“強人工智能”的研究,也不斷推動著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發展,也可以被稱為“下金蛋的雞”,未來20年,可以期待有更多的精彩成果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