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年前太陽系曾有三顆地球,為何如今僅剩一顆?

夏寒楓


太陽系始終只有一顆地球。

不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真以為十億年前曾有過三顆地球呢,還是指十億年前太陽系失去了另兩顆情況與地球相似的行星?

一般認為,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上存在有兩顆行星:地球和火星;而比地球更靠近太陽的金星大小與地球相仿,並且它也存在厚厚的大氣層,理應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於是有人覺得,在許多許多年前,火星和金星都曾孕育過生命,就像孕育了億萬生命的地球一樣。

我們先來分析金星。

金星的半徑有6052公里,比地球稍小一點;它在距離太陽0.7個天文單位的軌道上繞著太陽公轉,公轉一週的時間是225個地球日,也就是說它比地球轉得要快一些;但金星的自轉卻很奇怪,它的自轉方向是反的,如果你在金星上看日出,太陽會從西邊出來,並且金星自轉一週需要243個地球日,是典型的一天比一年還長。

(金星與地球)

從太空看金星,我們只能看到一片白色雲團包裹著的星球,這是因為金星的大氣中包含了96%的二氧化碳、3.5%的氮氣,其它基本都是硫酸形成的雲。由於濃密雲層的覆蓋,我們不僅從太空完全無法窺視金星表面,站在金星的陸地上也是很難看見太陽的。

(軌道探測器用紅外相機拍攝金星大氣層照片,右側是金星的夜晚)

不過,人類很難有機會登陸金星。金星地表的大氣壓是地球的92倍,這相當於地球海面以下近1公里深處的壓力。這還不是最可怕的,金星表面平均溫度也高達462度,這甚至比水星表面的溫度還要高。

由於失控的溫室效應,在金星的表面你幾乎找不到涼快的地方,無論是南極北極、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到處都是400度以上的高溫,這樣高溫的環境連鉛都能熔化,別說水了。

(金星表面古老撞擊坑的雷達圖片)

金星上曾經有過水。研究表明,數十億年前金星的大氣層比現在更像地球,而且金星表面可能曾有大量的液態水。金星水的消失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金星遭受大量小行星和隕石的撞擊,二是全面的火山噴發帶來更多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溫升高蒸發水氣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水從地表蒸發到大氣中,被強烈的太陽輻射分解成氫和氧,然後被太陽風吹散,金星從此失去了水。

太陽輻射之所以能長驅直入到達金星表面,是因為金星的磁場極其微弱。

金星有一顆與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鐵質核心,這顆內核有可能還保持液體狀態,但由於金星自轉的速度太慢,它的內核無法像地球一樣產生強大的磁場,也就沒辦法用強大的磁場保護金星的地表和它大氣中的水分子。

(金星中間是鐵質核心,核心與金星地表之間紅色部分是地幔)

失去了水的金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基礎。

火星也是因失去磁場而失去生命機會。

火星比地球和金星小,它的平均半徑是3389千米,大約是地球的一半;它在距離太陽的大約1.5個天文單位繞太陽運行,一個火星年大約相當於地球的687天。火星上的一天跟地球差不多,大約是24小時40分鐘。

(地球與火星)

與地球一樣,火星也有一個鐵鎳質的內核,這個內核的半徑約為1800千米。由於體積小,加上火星地幔的熱對流和更劇烈的火山運動,火星內核的熱量被迅速散發,大量鐵元素被噴出地表形成紅色的氧化鐵粉塵,強烈的內部對流使火星的核心在30億年前就漸漸冷卻下來。

冷卻的內核使火星的磁場變得極弱,加上火星的引力只有地球的38%,強烈的太陽風和宇宙輻射剝離火星大氣,使得火星地表的大氣壓力降到不足地球大氣壓的0.6%,火星表面大氣密度差不多隻相當於地球35公里高空。如此低的氣壓昇華了火星表面的水,太陽風將氣態的水分子分解成氫和氧,再吹散了它們。

(衛星圖像表明火星地表曾經存在過古老河流)

今天的火星,只有兩極還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據估計在火星寒冷的地表之下也可能保存著大量的水冰,所以美國和歐洲的多個探測器一直沒有放棄在火星上尋找生命遺蹟的可能。不過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即使科學家們能找到什麼,那也是30多億年以前的生命遺蹟了。

地球是唯一的,也是最幸運的。

我們不僅很幸運地處於距離太陽1.5億公里的近圓軌道上,幸運地擁有合適的大氣層,還幸運地擁有一核炙熱的鐵鎳核心和它周圍流動的鋼鐵海洋。這個不停旋轉流淌的鋼鐵核心使得地球擁有一個強大的磁場,磁場保護了地球和地球上的萬物不受太陽輻射的摧殘。正是這些幸運的元素加在一起,生命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了幾十億年。

珍惜地球吧!它是我們的家園。

太陽系唯一的家園。


周志宏glee


並沒有證據表明10億年前的太陽系曾經有三顆地球,但是在地球剛形成的時期,太陽系中卻可能有百餘顆地球這樣的行星級星球,並非是如今的八大行星。

太陽系被認為形成於一片原始星雲中,最中心也是物質最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太陽,這個時候在太陽的外圍也分佈有很多個較小的星球,數量或在100個以上,它們也是由物質團聚匯而成,只是這些物質團較小,所以形成的這些星體也比較小。





在這些星體中,其中質量最大的就是原始木星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木星也遠沒有現在大,而且據認為也比現在更靠近太陽。天文學家們普遍認為木星不可能形成於距離太陽那麼遠的地方(和太陽的距離在7.4~8.16億公里之間),它很可能比如今的地球軌道更靠近太陽,後來由於其他的星體撞擊到木星上,或者受到其他天體引力的影響才開始遠離太陽,跑到了如今的軌道。而且天文學家們認為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和木星類似,它們原先也比現在更靠近太陽,基本是相同的原因才遠離了太陽。


木星形成的時候,地球還沒有形成,木星等氣態行星的遠離也為地球等行星的出現騰出了空間,但也有可能地球形成於比如今軌道更遠的位置上,是由於木星等大型天體引力的影響而被推向了內太陽系。

總之,太陽系剛形成的時候是相當混亂的,百餘個行星級星球都在圍繞太陽運行,那麼這些行星級天體都哪裡去了呢?

由於這些行星級天體軌道排列比較密集,它們相互之間也會有引力影響,軌道也經常發生錯亂,因此這些行星級天體也會發生碰撞繞行等情況,有的行星會撞擊到太陽上,有的行星會撞擊到木星上,這兩顆星球吸收的其他星體最多,所以它們兩個的質量也最大。



也有的星體被木星和土星捕獲成了衛星,也有的星體會和地球相撞,月球的形成就被普遍認為是一顆火星大小的星球(忒伊亞)撞擊到地球上之後飛濺出去的物質形成的。


早期太陽系和如今的太陽系之所以大不相同,是因為經歷了一個由混亂到有序的過程。在海王星軌道以內的範圍中,凡是近日點和遠日點相差比較大的星體最終都難以存在,因為沿橢圓形軌道旋轉的星體很容易和其他星球的軌道重合,從而受到彼此引力的較大影響或者撞擊到一起,於是這樣的星體都消失了。太陽系中各大天體的運行也趨向於有序和平衡,到今天只剩下了軌道互不干擾的8大行星,也可以說太陽系中這些天體發生了太多的故事,而如今的局面也是來之不易啊!


在八大行星中,我們地球所處的位置可以說是最好的,這裡是適宜生命形成的地方,地球的質量可以吸附大氣層,地球的磁場可以保護大氣層,地球表面有適宜的溫度,可以允許液態水存在,所以這裡成了生命的搖籃。


科普大世界


確實就有學者認為太陽系存在產生三顆類似地球的行星的條件。一顆地球,另一顆是金星,還有一顆本應該可能誕生於目前我們看到的小行星帶(主帶),但是現在其軌道則被大量小行星所替代,雖然這個認識被最新的理論認為是錯誤的。而且也有理論認為,地球是獨一無二的,要形成地球這樣的“顏值”是十分困難的,更別說在太陽系還曾有過地球的三胞胎兄弟姐妹了(看太陽親媽那表情,應該是獨子,(*^__^*) )。接下來我來細細聊聊。

上圖:在太陽系沒有,但在太陽系之外卻有恆星系統有三顆跟地球很像的“三胞胎”類地行星。


地球丟失的那顆“兄弟”

提丟斯-波得法則(有時被稱為波得法則)是曾經風靡的一個假設,它指出每個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其內側最近行星的兩倍。該假設正確地預測了小行星帶的穀神星和天王星的軌道,卻在預測海王星軌道時折戟。但對穀神星和天王星軌道預測的正確性,以及天王星內所有現有行星軌道規律的描述能力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這似乎暗示了穀神星軌道似乎應該留給一顆更大的行星,因此有學者認為,小行星帶可能是遠古大行星碎裂的產物。


像地球一樣的行星(我們稱之為“類地行星”)應該具有相同的基本結構,例如中心的金屬核(主要是鐵),核心之外應該是硅酸鹽為主的地幔。根據水的存在和構造活動,類地行星可以有峽谷,隕石坑,山脈,火山和其他表面結構。與巨行星相比,類地行星具有通過火山作用或彗星撞擊產生的次生大氣層,而巨行星則主要從原始太陽星雲中獲得大氣。

上圖:金星與地球結構對比


在太陽系內的類地行星當中,只有金星的條件可以與地球媲美,水星和火星個頭都太小。金星只略比地球小一點點,而且密度與地球相當(金星平均密度是5.2,地球是5.5,火星才3.9),有稠密的大氣層和活躍的火山活動。但實際上金星在很多方面跟地球都差得非常遠,最直觀的就是金星幾乎沒有水,因為金星的水早就因為受輻射分解成氫氣逃逸到外太空了,給金星留下了一個濃稠的二氧化碳溫室大氣,把金星悟得嚴嚴實實,成為太陽系當中地表最熱的行星(比水星還熱,人家水星沒大氣)。

上圖:地球、金星、火星和水星的體積對比,由於火星和水星的體積不達標,因此不會被認為可能是曾經的三顆地球之一。


而小行星帶是太陽系中的小天體構成的盤狀結構,大致位於行星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它被許多不規則形狀的天體佔據,稱為小行星。小行星帶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或主帶,以區別於太陽系中的其他小行星群,如近地小行星和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帶大約一半質量包含在四個最大的小行星中:穀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小行星帶的總質量約為月球的4%,或冥王星的22%,大約是冥王星衛星卡戎(直徑1200公里)的兩倍。

上圖: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從軌道上看非常像是大行星碎裂之後形成的。


1802年,在發現智神星後不久,當時的學者認為,穀神星和智神星是曾經佔據火星到木星之間的更大行星的碎片,這個星球在數百萬年之前遭受了內部爆炸或彗星衝擊。摧毀行星所需的大量能量,加上小行星帶的總質量很低,只佔月球質量的4%,因此並不支持這一假說。此外,如果小行星來自同一個星球,那麼它們之間的顯著化學差異就很難解釋。2018年,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小行星帶是由幾顆古代行星的殘餘物而不是一顆單獨的行星碎裂形成。


法厄同(Phaëton)便是是學者根據提丟斯-波得法則假想出來的行星,它存在於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小行星帶便被認為是此行星碎裂之後的產物。

上圖:法厄同神話描繪。法厄同是赫利俄斯之子,因借父親的太陽戰車胡鬧被宙斯殺死。這個神話的情節被天文學者們借用來表述“瓦解理論”中崩解的那顆行星。


碎裂形成小行星帶的理論今天統稱為“瓦解理論”。這個理論指出,我們太陽系中的一個主要行星成員曾經在目前的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間隙中轉動,並在下述情況下被摧毀:

  • 它轉向太靠近木星,被強大的引力撕裂

  • 它被另一個大型天體擊中

  • 它被一顆假想的褐矮星摧毀,這顆矮星是太陽的伴星,被稱為“涅墨西斯”(復仇女神)。

  • 它從內部崩潰


今天,法厄同假說已經被吸積模型所取代。如今的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主帶中的小行星是原太陽系原始星雲盤的殘餘物,在太陽系形成期間因木星過大的引力擾動而導致這些原始物質無法聚集變成行星。

上圖:太陽系的形成


地球真是那麼容易克隆的嗎?

地球的孕育生命的條件更是太陽系其他行星所不能及的絕對優勢。


在行星天文學和天體生物學當中,曾有人提出“稀有地球”假說,此假說認為,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複雜性,例如有性繁殖以及地球多細胞生物進化(以及隨後的人類智慧)需要極其苛刻的天體物理學和地質事件及條件的組合。根據這一假說,複雜的外星生命是一種幾乎不可能的現象,或者可能很稀少。


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卡爾·薩根和弗蘭克·德雷克等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地球是一個典型的行星系統中的典型的岩石行星。我們很可能是極其典型的,宇宙復現地球的面貌的條件應該是很容易達到的。


然而,個人認為,畢竟宇宙有那麼大,在太陽系這有限的旮旯裡面要有三顆“地球”估計是真得幾率很低呢。所以“三顆地球”童話想起來確實很美,但現實的故事情節其實是這樣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火星和金星是可居住的世界。他們有海洋、大氣,甚至可能有原始生命。然而,隨著太陽系的演化,金星被火燒焦了,火星被凍死了。而地球,由於處於太陽系中一個相對更穩定的區域,倖免於難。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時的太陽太冷了。
如今過於靠近太陽的金星,在那時恰恰就走在成為類似地球的世界的康莊大道上。而當時火星的大氣那時相當“豐滿”啊,熱量被包在裡面,宜人得很呢。而當時的地球卻是刀山火海,火山噴發跟放鞭炮一樣,溫度高得嚇人,一副矮矬窮的屌絲樣。燃鵝~~(總是有燃鵝~O(∩_∩)O~),隨著太陽的擴張,金星開始發燒了,海洋蒸沒了。火星也丟了魂兒,因為來自太陽的太陽風吹走了它的大氣層,變得“赤”果果。地球因為磁場比火星強,全面擊退了致命的太陽風,而又比比金星離太陽更遠,所以它變得不溫不火,顏值越來越高,然後隨著步入成年期,火山活動減少,地球終於完美逆襲……生下了我們……從此happy forever (⊙o⊙)? O(∩_∩)O~

上圖:地球的形成


活脫脫一個屌絲逆襲的勵志故事啊!咱們的地球真不容易啊!


小宇堂


10億年前太陽系曾有三顆地球,為何如今僅剩一顆?

太陽系從來都只有一顆地球,無論是之前還是之後都只有一顆!但曾經的類地行星也許還有兩顆,只是現在已經面目全非,當然大家應該猜得到是哪兩顆行星,一顆是金星,另一顆是火星,但兩者走向末日的過程也許有些不一樣,來簡單瞭解下!

金星、地球與火星三者對比,金星的個頭和地球差不多大,火星則比地球小很多!金星距離太陽約0.75個天文單位即1.082億千米左右,火星約1.5個天文單位即2.28億千米!

當然除了地球外,沒有一個天體的溫度是合適的,不過火星還可以接受,咱地球南極也有這麼冷!

如果用宜居帶來區隔的話,金星剛好處在熱邊緣上,但科學界都推測十億年前金星是擁有水汽循環的宜居星球,但由於金星的自轉實在過於緩慢(自轉週期比公轉還要長),即使有個液態金屬內核也無法維持保護金星的磁場,沒有磁場的金星下場是可想而知的!

金星只有一個誘發磁場,而且極為微弱,太陽風將金星大氣中的水汽逐漸帶走導致金星極度乾燥與高溫,將金星地表岩石中存在的各種溫室效應氣體釋放金了大氣層!失去控制的溫度讓金星墮入了地獄!

而火星的磁場消失卻是因為它無法保持液態內核而導致磁場消失,沒有了保護的大氣層則在太陽風中無比凌亂,最終這個勝利天平傾向了太陽風這一邊!

遠古時期再宜居的火星也與現在無緣,儘管有各種改造火星的計劃但對於現在來說仍然還很遙遠,因為首先就是要給火星造一個磁場,試問現在的深空技術可以搞定?第二釋放二氧化碳增加溫室效應,也搞不定吧,第三則是移植藻類等.....

而地獄一般的金星,人類早已放棄,僅僅規劃了在其大氣層上空的飛艇遨遊計劃,不知道打算去幹嘛,萬一失控掉入金星400多度的表面,那就很抱歉啦,沒有人能拯救你!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確實在太陽系宜居帶存在三顆岩石行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但是這三顆行星基本情況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金星:質量=486900億億噸

直徑=12103.6公里

公轉週期=224.7天

自傳週期=243天。

地球:質量=596500億億噸

直徑=12756公里

公轉週期=365天

自傳週期=24小時。

火星:質量=64220億億噸

直徑=6794公里

公轉週期=224.7天

自傳週期=24.6小時。




這裡面最奇怪的就是金星,公轉轉動慣量與自傳是相反的,換句話說,就是太陽從西方升起。而且金星的自轉特別慢,一年不到一天。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其它自轉的轉動慣量最多與公轉形成一定夾角,但金星卻是180度反的。為什麼?

太陽系誕生初,是把自己的轉動慣量,分配給系內行星的,所以保持著包括太陽自轉在內,無論行星的公轉和自轉的方向都是一致的。而金星自轉是反的,可能曾經受到過“虐待”,因為碰撞而丟失了自己自轉的能量。缺乏自轉的金星,所以沒有磁場。談何曾經有過生命呢?



火星質量只有地球的九分之一,觀察得出火星曾經有過火山,但現在幾乎沒有生氣了。月亮曾經也有過火山。說明質量太小的星體,是不能保持地層下中心長期為液態,所以也不能長期維持地磁。

所以,除了地球之外,其餘兩個未曾產生過任何生命跡象。包括現在大家期待的火星。


活的自在點


地球只有一顆,而類地行星卻又很多,事實上生命的誕生是極為苛刻的,因為不是每一顆星球都有合適的環境,而科學家們把這樣的環境稱之為宜居帶。

那麼就我們這個太陽系來說,位於宜居帶中的星球有三顆,分別為金星,地球以及火星,這三顆星球都是類地行星。

那麼為什麼同樣處於宜居帶當中,金星和火星沒有誕生出生命呢?答案是不好說,但肯定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金星和火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幾乎沒有磁場。

而在沒有磁場的干擾下,太陽風會吹走大氣層中的氫,以及帶走地表存在的液態水,所以時間一長金星和火星就變得非常乾燥,生命也就無法誕生和存活。

不過有一些研究認為,在人類不曾瞭解到的過去,金星和火星可能存在過生命,例如在幾十億年之前,金星的環境並非像今天這樣高溫和炎熱。

那個時候的金星表面可能存在過液態的水,所以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金星早期的時候,可能誕生過一些不為人知的生命。

那麼火星同樣也是如此,而且相比較金星而言,火星曾經有過生命的概率更大, 因為科學家在探測火星的時候,已經發現了一些遠古海洋存在的痕跡。

所以人類從很早很早之前,就開始積極的探索火星,一個是尋找生命存在的痕跡,另外一個則是為星際移民作考慮,如果未來科技發達的話,火星或許真的就能被改造成另外一個地球......


種植恆星


沒有這樣的說法,並無任何證據表明10億年前的太陽系中存在著三顆地球。如果要把地球的兩個近鄰——金星和火星比作地球也是完全不合適的,不管是現在還是十億年前都是如此。

在10億年之前,地球上已經有生命存在,當時的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之中。但在那時,無論是金星還是火星,它們與現在的差別不是太大,表面上沒有像地球這樣存在由液態水組成的海洋,所以那裡基本上不大可能存在生命,至少是像地球這樣的生命。

但如果時間追溯到更為久遠之前,金星和火星是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因為它們差不多也都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尤其是火星,這顆紅色行星在遙遠的過去可能擁有類似於地球的環境。

最初的火星不像現在這樣荒涼,一系列證據表明,四十多億年前的火星上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較為濃厚的大氣層,甚至還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在幾億年後,由於火星內核冷卻,導致磁場消失,火星上的大氣層和海洋在太陽風的摧毀下也隨之消失,所以後來的火星也就變得不宜居。

另一方面,目前的金星環境非常極端,整個星球都被一層非常厚的大氣層所籠罩,並且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這導致金星具有極強的溫室效應。金星表面的平均溫度可達460 ℃,即便背向太陽的那一側也是這麼熱。但就像火星那樣,數十億年前的金星可能也是一顆宜居行星,這顆行星上可能也存在過液態水。

金星的尺寸、質量和密度都與地球非常相近,但後來這兩顆星球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在地球和金星的早期階段,通過火山噴發,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這讓星球可以束縛住熱量,從而保持溫暖。雖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但地球擁有巨大的液態水海洋,二氧化碳可以溶於雨水中,最終流入海洋,使得二氧化碳濃度維持穩定。而金星上的液態水可能較少,二氧化碳無法得到充分吸收,導致二氧化碳在大氣中不斷聚集,最終引發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得這顆行星不再宜居。


火星一號


感謝網友的提問,題主問“10億年前的太陽有三顆地球,現在為何僅剩一顆?”

其實我不知道這位網友哪裡得到的消息,太陽系的地球從來只有一個。

太陽系的年齡就是以太陽的壽命為標準,如今的太陽大概46億歲了。太陽系內的大行星以及小行星群,以及彗星群的年齡基本上和太陽是一樣的年齡。


太陽系的形成一開始本來就是氣體分子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太陽系的物質幾乎全部坍塌到太陽上了,太陽的質量佔據太陽系99.8%以上。這樣看來,其他行星或者彗星只是太陽系內打雜的天體。

太陽系內的行星年齡和太陽是接近的,基本都是在46±1億年內。

太陽主要聚集了輕元素,而行星重要聚集了重元素。

而題主說的三個地球應該特指包含生物的行星,其實稍微有點天文學常識的讀者都明白宜居帶的概念。



這要求行星不能距離母星太遠又太近。就以太陽系為例,其適宜帶大約在0.99~1.70個天文單位。在這一區域的天體除了地球也就是月球了。

其他行星都不在宜居帶,所以從宜居帶的概念上就可以否定題主說的三個地球的說法。

其實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類地行星,不過太陽系內沒有類地行星。每個恆星系統內的類地行星都要求在該恆星系統的適宜帶上,單單銀河系就有110億顆在適宜帶上,且母星質量和太陽相似的行星。距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距離我們12光年。


科學認識論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所以它顯得很特殊。

然而網上有些人說,在10億年前,太陽系並非只有一個地球,而是有三個。

怎麼回事呢?

原來國外有科學家曾表示,10億年前,不止地球環境宜人,還有地球的左右鄰居金星和火星。它們的環境和地球相似,也有江河湖海,有綠色植被。但金星因為它的大氣層太濃厚,有強大的溫室效應,水被蒸發殆盡。而火星的磁場被太陽風破壞,它的大氣層也消失於太空,就成了現在這樣了。

只有地球的大氣層不是很濃厚,磁場也足夠強大,才依然堅強的保持原來的模樣,依然鬱鬱蔥蔥,依然充滿生命力。


真是這樣嗎?

金星

在1950年,開始用射電望遠鏡對金星表面的觀測,1961年後,蘇聯和美國先後發射了30多個金星探測器。發現了它的質量、密度、大小、表面跟地球十分相似,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球”。但它的環境跟地球有特別大的差異,比如表面溫度達到470℃,大氣壓強最低是地球的90倍,地質結構活躍,橙黃色的上空雷電和硫酸雨頻繁。

科學家經過NASA在1989年發射的“麥哲倫”探測器發回的數據推測,金星40億年前曾有過汪洋大海,但絕不會有生命。或許它表面的海洋很快就蒸發了,因此無法演化出生命。

火星

自從美國探索火星50多年來,就一直捷報頻傳,不時發回火星上存在水的證據。在2018年底還發現一個液態水湖,這是不是離發現火星生命不遠了呢?但美國至今仍然沒有公佈確切的答案。


弄潮科學


太陽系乃至整個銀河系只有一顆地球,在太陽系中地球附近還有金星和火星等類地行星。

如果像題目裡談到的太陽系曾經有三顆地球,估計把金星,火星這兩個算上了。但這個觀點沒有什麼證據,我們還聽說以前天上有10個太陽呢,後來被后羿射掉了9顆。

由於金星和火苗星都是類地行星,一些所謂的科幻故事就開始遐想:金星和火星也許在上億年前,也像地球一樣具有海洋河流,能夠適合生物存在,最後由於星際戰爭或者宇宙變化等原因,最後這些生物都移民到了地球上,金星和火星就荒廢到如今。

以上只能算是打發無聊的故事,與金星和火星相比,地球有太多獨一無二的性質,合適的地日距離,充足的液態水源,適宜的大氣成分與密度,都給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而金星由於溫室效應就是炙熱的煉獄,人們目前考慮的移民星球主要是火星。

火星表面現在也有明顯的乾涸的河流和湖床的痕跡,這些表明火星上也曾有大量液態水存在,大氣中也有更加密集的二氧化碳。

但現在的火星確實大氣稀薄,只有南極的冰蓋下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湖。


總之,地球只有一個,其他兩個類地行星也從來不會是人類的理想家園,還是保護好地球環境,或者帶著地球去流浪比較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