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趙雲替代關羽守荊州,能守得住嗎?

廖栩


如果趙雲替代關羽守荊州,那麼可能可以堅持到劉備來救援,不過很難有水淹七軍這樣輝煌的戰果,而且在面對曹魏和孫吳夾擊的情況下,蜀漢能否最終守住荊州也是未知數。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一下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荊州之戰的起因是曹操命曹仁進攻荊州,

《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曹仁因為宛城之變而推遲了進攻荊州的時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只是提到了關羽進攻曹仁,曹操命于禁前去救援,“又遣禁助仁”,同時命徐晃進駐宛城作為接應,“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

曹仁奉命進攻荊州,應該兵力不比關羽差,此時卻需要救援,肯定已經遭到了失敗。這裡有兩種可能,一是曹仁進攻荊州失敗,不得不退守樊城等待援兵,二是關羽得知曹仁要攻打荊州,於是先發制人發起進攻,擊敗了曹仁。無論是哪種可能,此時曹仁的部隊顯然已經遭到了重創。

于禁的援軍到了樊城後,接著就是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所部全軍覆沒,關羽乘機包圍了襄陽和樊城,並抽調荊州守軍增援,結果造成荊州防禦空虛。呂蒙趁虛而入,白衣渡江,留守荊州的糜芳、傅士仁因為與關羽不和,所以投降了東吳,荊州失守,而關羽也兵敗身亡。

如果換趙雲來守荊州,那麼一樣要面對曹仁的進攻。不過以趙雲沉穩的性格,即使擊退曹仁的進攻,也不大可能全軍出擊去進攻樊城,同時他脾氣也沒關羽那麼高傲,和糜芳、傅士仁的關係不會太差,內部叛亂的可能性也不大,不會給東吳可乘之機。

但是東吳和蜀漢的關係並不會因為趙雲為改變,東吳和蜀漢的矛盾核心並非關羽對東吳的態度,而是東吳對於荊州一直虎視眈眈。早在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孫權就因為索取荊州不成而派兵進攻,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最後劉備不得不和孫權達成《湘水之盟》,讓出了長沙、江夏、桂陽給孫權。孫劉兩家的聯盟到此時,實質上已經不復存在。

而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後,孫權就打起了劉備手中剩餘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的主意。這一點並不會因為換成趙雲就有所改變。而且關羽雖然大意失荊州,但是在擊敗曹仁、于禁這兩個魏軍兵團時表現還是很出色的,換成其他人來,很難複製這個結果,魏軍的主力將不會受到打擊。

所以即使趙雲擊敗了曹仁,那麼也需要面對接下來曹魏和孫吳兩家人可能的攻勢,結果不容樂觀,畢竟劉備的底蘊過於薄弱,難以同時對抗魏吳兩家,即使劉備親自帶兵增援,恐怕也難以保住荊州。


不沉的經遠


如果趙雲代替關羽守荊州能不能守得住?

很遺憾,荊州仍然會丟!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趙雲威望不夠

一來趙雲雖然跟隨劉備征討四方,威名遠揚,當陽長坂坡力保幼主更是讓他成了人人敬畏的“萬人敵”,但是相比斬顏良,誅文丑名動天下的關羽還是差了不少,因此對東吳、曹魏的威脅會大大減弱,進一步促使他們起兵襲取荊州。



二來趙雲畢竟是半路出家拋棄了舊主公孫瓚來跟隨劉備的,如今他要是獨自駐守後方重地荊州難免有人說閒話,藉機生事。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三國志·趙雲傳》

影視劇《三國》中當年劉備赴東吳娶親的時候諸葛亮也是飽受關羽、張飛的欺負,幸得孔明體諒才沒釀成刀兵。

但是這樣一來荊州內部人心不穩,失守的概率無疑又升高了。

二:趙雲不識水戰

趙雲陸上作戰神勇無敵,但是水戰就不知如何了。


要知道水戰和陸戰相差甚遠,水情、航速、天氣這都是要考慮的因素,一個不識水戰的將領讓他來守荊州這個強敵環伺、水網密佈的戰略要地,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了。

況且趙雲也沒有過幾次自己獨立領導全局指揮軍隊作戰的經驗,基本都是上級指派任務給他讓他來完成的,現在突然讓他獨當一面分據曹、孫兩個宿敵,也有可能會重蹈趙括“紙上談兵”的覆轍。

三:劉備也不會讓他獨守荊州

荊州是劉備集團的後方大本營,更是諸葛亮《隆中對》的首選之地,戰略位置非同一般,劉備雖然滿口的仁義道德,嘴上說的天花亂墜相信趙雲是個重義輕利的“好兄弟”,但是真正說起來他信任的還是自桃園結義起跟隨自己的關、張兩兄弟。


而張飛雖然在正史上多謀略,但脾氣太過暴躁,之前就是因為他喝醉酒打罵軍士才丟了徐州,最後更因此丟掉了性命,僅憑這一點劉備就不會讓張飛來駐守荊州。

那麼張飛、趙雲一起來怎麼樣呢?

還是不行,原因是攻打劉璋的葭萌關前線此時正處在萬急之中,劉備不可能把兩員心腹虎將用來鎮守後方。

這樣一來也就只有關羽出手,坐鎮荊州了。


但是無奈他個性過於“孤傲”,完全藐視江東群雄,這才有了後面的“大意失荊州”,這也印證了一句老話“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吧!

綜上,換趙雲來守荊州,結果也不會有絲毫的改變!並且歷史也不會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曉史才能明事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們來看看三國演義的荊州問題。

我們都知道,荊州,地理位置很重要。荊州土地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且北接曹魏,東臨江東,西接西蜀,三方哪方得了荊州,都對實力有很大的提升。最終,劉備連哄帶騙,成功佔有了大部分的荊州,在之後又得到了西川,實力突飛猛進,到達了蜀國的巔峰時期。

而由於入川途中龐統輕敵冒進被射死,留守荊州的諸葛亮不得率張趙二人入川支援劉備,同時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西川在不久後順利被打下。而關羽在荊州,也是頻頻北進,給曹操帶來了很多麻煩。最終,曹操派大將制約關羽,而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突襲其後,關羽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敗走麥城,丟掉了荊州,又失了自己的性命。

關羽丟掉荊州,跟他的個人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關羽自視甚高,很看不起孫權,屢屢侮辱孫權的使者,讓孫權想與關羽合作的想法化為泡影,轉而與關羽為敵。而關羽又驕傲輕敵,認為可以憑一己之力北伐曹操與防守孫權,並且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後不知及時收手,將戰線拉的太長,從而被呂蒙抄了後路,遺憾丟掉荊州,可謂是“晚節不保”。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是關羽一個人的失敗,也是蜀漢集團從盛轉衰的開端。

那趙雲替關羽,是否可以扭轉局面?

我覺得雖然可能無法一直守下去,但很大概率能守的更久。

首先,趙雲性格縝密,從不輕進。終其一生,趙雲總是膽大心細,從不打無準備之戰,憑藉其勇氣和智謀,多次逢凶化吉,如長坂坡單騎救主,多次保護諸葛亮和劉備,截江奪阿斗,漢水以少勝多等等。其次,因為趙雲更加聽話,因為他地位較關羽低 ,只是一員戰將。趙雲是指到哪裡就打哪裡的人,他就會按照執行,不會似關羽一樣容易驕傲,自以為天下第一而少了防備,同時因為他與劉備的特殊關係,諸葛還不好插手,所以才最終導致了荊州之事。

但是,為何讓關羽去呢?這也是諸葛的無奈之舉!

為何呢?因為關羽派頭夠大,地位夠高,能鎮得住。荊州太過廣闊,要是留趙雲守,趙雲人微言輕,不一定鎮得住手下諸將。而且關羽張飛也會有所不滿,認為諸葛亮看不起他們哥倆。並且留著趙雲在身邊,諸葛亮還能支使地他動,要是換了關羽跟著諸葛亮,關羽的執行性肯定比趙雲差得遠,而且諸葛也使喚不動他。張飛更加魯莽,肯定也不行。其他大將就更不合適了。所以,諸葛權衡利弊之後,還是選擇了關羽。他也可能預測到後來的危機,可他也沒辦法呀!

諸葛的最大悲劇,就是明知這條路通往懸崖,還是被迫要硬著頭皮走下去。荊州是這樣,後來的北伐又何嘗不是?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歷史漫談君



路遙lgy


如果派趙雲守荊州,肯定會認真貫徹諸葛亮的戰略決策,南和孫權北據曹操。如果不是四面出擊,堅持北面抗曹,一定能守住荊州。當時還是魯肅執政,孫劉兩家一定能搞好關係。如果堅持到平定了西川,漢中,與荊州相互應,天下的事又當別論了。劉備的掃平中原恢復漢室宏圖大業有希望成功!

可就是用了目空一切的關羽才導致了宏圖的流產。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也想聯劉抗曹。當時形勢非常明瞭,孫劉兩家任何一家都不能獨存,只有兩家聯合抗曹,才能維持三分天下。至於以後西蜀強大了,當劉備成了主要威脅時,又可能是曹,孫聯合,共同抗劉,那是一種假設。不過,當時曹,劉,孫三家,當一家強盛,威脅到其它兩家時,那兩家必然聯合,否則就存在不了。矛盾隨時轉換,這是當時的現狀。

歷史沒有重來,歷史就是歷史。


伏櫪的老驥57128762


趙雲可以守得住,首先,對比關羽和趙雲手下士兵的士氣,關羽為人過於高傲,眼高於頂,也造就了他根本不可能愛兵如子的性格,士兵也不可能為關羽賣命。反觀趙雲,無論哪一戰都身先士卒,衝在第一,為了副將都可以獨自一人殺入曹營,救出自己的副將,早期在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中擔任小隊長,同樣他的戰隊戰力極強,他不會拋棄一個人,這樣的人,手下士兵最會為之拼命,生死關頭爆發出的戰鬥力反而驚人。其次,關羽的性格使其人緣奇差,沒人願意救援,但趙雲不一樣,如果被圍,馬超,劉封等人出兵救援的可能性很大,最後,關羽從被圍到被殺中間隔了四個多月,劉備都沒發兵救援,可以說距離遠,通信能力不強,時間上來不及,但也有一種可能,劉備怕自己死後,劉禪壓制不住關羽,可能看著關羽死去,不然也不會關羽死後兩年才報仇,反之趙雲,根本就不存在這種事情


用戶52157040082


說到底憑荊州的綜合實力,只能夠自保尚且不足,攻取中原確有不自量力之嫌。若不是曹操赤壁大敗之後仍心有餘悸,若不是曹操接連陷中合肥與漢中的兩邊作戰,那容你關羽在荊州安享太平!荊州處在魏、吳兩面夾攻之地,防禦一面尚可,防禦兩邊攻戰任誰來守都是個難題。即使派一向謹慎,穩重的趙雲來守也是難保魏、吳的兩邊夾擊安然無恙。何況關羽又有一個致命的性格上的缺陷,驕傲自大,剛愎自用。臨北伐開打之際,還到處樹敵,渾沒把北伐戰略作為蜀漢復興的國之大計來對待。先是惡了孫權,臨出兵又嚴懲了,糜、傅二先鋒,全然不計後果,又聽不進王甫柬言,荊州重地又非所託,一系列戰前準備不足,用人有誤。明知得罪了東吳也不警惕,被陸遜幾頂高帽弄得忘乎所以,飄飄然了。大概後人為了顧全這位死後封神的義勇武安王的面子,給他定義為"大意失荊州",並沒深究他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換成趙雲守荊州大概他會嚴格尊守諸葛亮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不致陷於兩面受敵的糟糕局面。興衰無常,誰叫關羽名聲鵲起,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遷都避鋒。正應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語,才引起兩邊受敵,致使兵敗被殺,留下千古遺恨。


天山月3


這個問題太過片面,劉備留關羽坐鎮荊州並不是單單為了守。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關羽為什麼會丟了荊州再討論守住守不住的問題。

《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相信大家都熟悉:“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公元219年五月,曹操撤出漢中,劉備軍在漢中大獲全勝,劉備進位漢中王。六月,劉封孟達率軍拿下房陵、上庸。漢中、上庸已定,打通漢水通道。欲“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必須先拿下襄樊。襄樊位於南陽盆地南端,西有武當山,東有大洪山、桐柏山等作為屏障,控扼漢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漢平原的必經之路。七月,攜大勝之餘威,劉備授意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意在完成《隆中對》戰略構想的最後一步部署。對劉備集團來說,如果能夠拿下襄樊,即使不那麼快揮師中原,也可以將漢中、益州、荊州等地整合起來。這不僅對曹魏形成威脅,對東吳孫權也能形成戰略上的優勢。

好了,下面開打。關羽的戰績:打爆曹仁,斬龐德,水淹七軍,俘于禁及部眾三萬餘人,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關羽打成這樣,若此時劉備進軍關中,孫權發兵徐州,曹操將三線受敵,《隆中對》就要變為現實了。孫權一開始確實想發兵徐州配合關羽,之後再謀奪取荊州。但是呂蒙勸說孫權先拿荊州,畢竟荊州對孫吳來說就是安全屏障。後面的事不再墜訴,呂蒙攻下江陵,孫吳隨之席捲整個荊州,關羽兵敗被俘而死。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眼看即將實現的“克服中原”化為泡影,丟了荊州戰略要地,失去了軍中戰魂級武將。

關羽丟了荊州縱然有其狂傲自負的性格缺陷(實際上關二爺的確有狂傲的資本),但其實襄樊之戰打破了三家勢力的微妙平衡,才是孫權最終反水的直接原因。

孫權呂蒙謀奪荊州已久,這種局面下不管荊州由誰來守,都很難保證絕對安全。即使趙雲坐鎮荊州,確保荊州不失,但是不取襄樊就無法達成《隆中對》的戰略部署,荊州不失又有何意義。

若是隻談守荊州,關羽又怎麼可能守不住。


漢末天下


依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一、守荊州,雲長是不二人選。劉備入川,劉備集團分為兩部分:劉備、龐統、黃忠、魏延入川;孔明率二、三、四將軍及馬良等守荊州。孔明入川是因為龐老師在“落鳳坡”出事、而“川”尚在人家手裡,能否如皇叔所願,存在變數,所以要召孔明入川。而此時的荊州是皇叔的根本、後方,劉備漂泊半生才始得這方土地。荊州對劉備意味著什麼?所以,守荊州只能是從關、張之中選擇。而“某熟讀春秋”、文武兼備,再加上關平送信回來,主公也表達了意思。

二、荊州的轉折點,發生在漢中王戰略決策的轉變和關公任務的變化。當曹操依司馬懿計,結連東吳、欲取荊州時,劉備依孔明計,使費詩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關公由守荊州至起兵取樊城,任務變了。可是,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劉備在兵力部署上沒有作相應變化。荊州守將實際上已經不是關公了。就在因東吳求婚於關公,關公力拒之,與東吳關係發生變化時,仍未作調整。荊州的危機是從這裡開始的。在這段時間裡,劉備是有機會進行調整的。

三、“東和孫權”,是不存在的。孫權取得荊州後說,子明設計定謀,立取荊州,勝子敬、周郎多矣!

所以,失荊州的責任不在關公!


rnmh


無論是關羽、張飛還是趙雲,甚至比他們級數還低的人,只要是在荊州採用1一3年的守勢,應該都可以守得住。

劉備受劉璋邀請入蜀,幫助防禦張魯,於是帶了一部份兵力離開荊州,這時帶走的兵並沒有給荊州帶來傷筋動骨的影響。荊州在三國時期是富裕之地,魚米之鄉,人口聚集之地。劉備在荊州,素有賢名,有很好的基礎,得到當地門閥鄉紳和百姓的認可,幾年的治理,集下不少錢糧,有很強的戰爭動員能力。當蜀中戰事相持不下時,從荊州再抽人馬入蜀支援,荊州才略顯兵力吃力。

可當時曹操在赤壁失敗後,己認識到要想一統天下,不是朝夕之事,而要立足長遠,戰略上己取守勢,更加註重與民休養生息,恢復經濟,少起戰事。對張魯之戰,只為解周邊隱患,故有“即得隴,何望蜀焉?”的感嘆。曹操主動攻擊荊州,刺激孫吳聯盟加強,甚至發生又一次南北大戰的可能性極小。

孫權方,雖對劉備長期盤距荊州多有不滿,但劉備送還兩郡之地的協議並不遠,孫權兵力也不足與劉備發起一場大戰,也沒必勝把握,一但開戰,還得防止曹操借勢攻擊江東。所以孫權挑事的動力也不強烈。到後來對荊州的偷襲,只是因為關羽領兵在襄樊一帶挑起戰事,以致於荊州防守兵力空虛才動手的。

關羽之所以一直被批“大意失荊州”,可見關羽,包括劉備在內,都不認為在當時時局下,孫權會發動對荊州的戰事。這個“大意”不僅是戰術層面上的問題,更根本的是戰略上的誤判。可見,只要荊州不主動挑事,只用守勢,那一員重將都是能夠守住的。

關羽對襄樊的攻擊,不能看作僅是關羽的戰略盲動,而應該看成是劉備集團對曹操的系列進攻的一部份。關羽發動前,劉備正贏得了關中戰役不久,曹操軍新敗,關中駐軍連帶地區軍事主官夏侯淵近乎全軍覆沒,曹操軍倍受打擊之時。劉備順勢自封漢中王,接著派劉封、孟達襲占上庸地區,再一個月後,關羽的襄樊戰役打響。由此可見,對曹作戰是連續的軍事行動,鑼緊鼓密,一戰接一戰的。實際戰果看,曹軍接連失敗,己現很大危機,這才有關羽水淹七軍後,華夏震動之說。把失敗原因都歸到關羽頭上,還是有失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