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神仙半瓶醋854


曹操去世是在洛阳,发生的比较突然。

此时的情况如下:

1、曹丕身为王世子,但是在邺城,身边虽然有世家大族支持,但是情况也非常危险。因为他不在曹操身边,曹操很有可能在最后关头另立继承人(当然不可能),但是有可能被身边的人矫诏,秦始皇去世的时候就是扶苏不在身边,而胡亥在身边。

2、曹彰此时握有军权镇守长安,一是离洛阳近,二是握有军权,确实有实力夺权。最可疑的就是曹操在最后关头叫曹彰去洛阳的举动,可被视为有改立继承人的意图。这种例子太多了,除了之前说的胡亥,还有后来的雍正,莫不是如此。

3、曹植此时应该也在邺城,没有名分也没有支持,更没有实力。也算排除出继承人的范围了

现在唯一可疑的,就是曹操最后关头召曹彰去洛阳的动机。由于曹操在曹彰到达洛阳之前就去世了,所以也不得而知了最后的宫斗与阴谋了。

我个人理解:曹操既然选定了曹丕,后来心意曹彰。那么会与曹彰同留长安,或把曹彰带回洛阳留在身边,随时都可以更改世子。可见曹操没有动更改世子的意头。

但曹操偏偏最后关头召曹彰,他不会不清楚别的儿子在身边的危险。因为身边的人会随时矫诏更换继承人,且合法的权柄权证也在自己身上(曹丕也是从邺城到洛阳才能继承王位)。曹彰一旦到达洛阳,买通或危险身边的人改诏,甚至交出印玺。那么曹彰继位就板上钉钉了。

曹彰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收到消息匆忙赶到洛阳。无论曹操怎么想,他最快控制曹操身边的人就行了。

那么曹操为何冒这么高的风险召曹彰到洛阳呢?因为曹彰在长安握有重兵。假如曹彰要争夺王位,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就算不想争夺,曹丕要收权,估计也没办法去收曹彰的兵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曹彰脱离军队。

曹彰收到消息想都不想马上赶往洛阳。有兵权,他是老虎;失去兵权,他就是只猫。所以曹彰是很有胜算去夺王位的,可惜他被蒙蔽了双眼,想到姜小白,以为谁先到谁得王位。

那么反过来问:万一曹操玩过头了,曹彰买通身边的人矫诏继位,那不就自己给自己挖坑?其实也没关系,谁继位还不是姓曹?只要国家不分裂就好了。一旦曹彰继位,曹丕是没有实力去跟曹彰抗衡对抗的。而曹丕继位,那么曹彰是有实力跟曹丕分裂对抗的。只要不分裂,姓曹,就行了。曹操最后关头做到剥离他们的兵权,最终谁靠本事继位,已经没所谓了。


铯媒体


曹操活着的时候,曹彰是绝对不敢率军争夺王位,曹彰就算有能力来争夺王位,也要等到曹操去世。

那么曹操去世后,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操是在洛阳去世的,当时曹彰在长安 ,曹丕在邺城(河北省临漳县),洛阳离长安有370公里,而洛阳离邺城有340公里,相对来说邺城离洛阳近,也就是说曹丕离的更近。但曹操在病重时,就已经召曹彰来洛阳,至少曹操为什么要召曹彰来洛阳 ,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在这里也只推断一下。



曹彰当时的官职是越骑将军,只是个杂号将军,留守长安,长安只能算二线,并不算前线,前线还在陈仓、武功到眉县一带的秦岭边,所以曹彰驻守长安最多也就是个象征意义。

曹彰从小的志愿是:好为将,也就是当将军,曹操曾经问过曹彰说:当将军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说: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这在曹操的其它儿子中,是唯一不同的,不像曹丕与曹植在文学方向的成就与曹操相当,而也只有这个曹彰在曹操儿子中是当将军的料,在史书中只记载了曹彰的唯一一场战斗,就是北征乌桓,曹彰凭1000多步兵,采纳田豫的建议,大破乌桓5000骑兵,并且违抗命令,进入代地追击,结果大获全胜,此战还让鲜卑首领轲比能不战而降。

从曹彰的这些情况来看,曹彰在曹操眼里就是如同张辽、徐晃这样的将军一样,曹彰唯一的一场大战,还违抗军令,也就是胜了,要是败了呢?再看曹彰的志向,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的确是个好将军,不过也仅仅是个好将军,做别的事,恐怕就不能胜任了,面临危难不顾自已,如果当主帅的话,会让全军陷入危难,从这也看出曹彰的局限,对于这些曹操显然了解。



那为什么曹操会病重之际招曹彰到洛阳呢?

就是交待曹彰在军事上的安排,当时的曹彰是镇守长安的,而在219年曹操刚刚退出汉中,而襄阳也刚刚解除威胁,曹操感到自已去世后,吴、蜀两国会有针对魏国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在西线关中和中线襄阳一带,曹操显然要对曹彰交待一些军事上的安排,和注意事项,毕竟曹操的儿子中只有这么一个独自领兵做战的将军。

而曹丕早在217年就被立为魏王世子,以曹操的性格,立下了储君,断然不会随意更改,曹操非常明白储君乃国之根本,如果要更改,肯定会让魏国陷下大乱,曹操绝对不会做这种蠢事 ,况且还有刘表和袁绍这些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题目,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

回答是:没有可能。



曹操名正言顺的接班人是曹丕,魏国人尽皆知,争夺王位这种事,不能仅仅靠军事手段,得出师有名,在当时那么一个重视名声的时代,公然不顾大义,率军争夺王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千万不要觉得夺取政权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有一支军队就行,这样做是得不到魏国上下的支持,就算曹彰能调动军队,姑且不说一个杂号将军能调动多少军队,就说曹彰本人的政治头脑,恐怕比曹丕不知差了多远,估计军队还没有到洛阳,曹彰就会众叛亲离了。

当时的曹丕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身边有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司马懿等等,有自已的势力,曹彰有什么呢?一个将军,就算有兵权,也就是一支军队,完全没有政权的班底,军事和政治是两码事,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曹彰纵有十万军队,依然会失败,并且毫无胜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件事情吧,就让我想起来当时三国末期钟会在蜀国将邓艾囚禁起来,然后想要控制在蜀国的魏国军队,有人偷偷告诉司马昭说您看钟会这个人要谋反,咱们要早做准备。

司马昭一听,哈哈大笑说不用准备,我们就看着他如何自取灭亡就行了。所有人都觉得司马昭在那说大话,结果在蜀国想要回家的魏国军队,由于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因此对钟会发动叛乱,钟会身败名裂。

你同样的道理用到曹彰的身上也差不多,当时魏国还没有把自己的行政中心迁到关中地区,此时,关中地区是一个前线,也就是对付西北,还有西南地个方向进攻的一个前沿基地站。

这个地方使用的军队那怎么可能全部都使用边塞的这些军队呢?肯定要带有一部分来自于青州兵或者是曹操原本的老部下,这些人通常都是掌握着军队的骨干力量,或者是军队山杀大权,如果说曹丕以自己属地内部这些军人的家属作为条件,说你们如果跟随曹彰谋反,家属跟你们同罪论处,那么这些军人不用打仗,直接投降人为什么要去打仗?不就是为自己家里面获得一些口粮,或者是给自己老家奔一个好前程吗?自家人都死光了自己光杆司令一个,还干什么去?

与此同时,对于曹丕来讲,他能够制衡这儿就算是十几万的军队也是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夏侯惇手里几十万的青州兵还没动呢,真要惹急了把这几十万青州兵全给扔出去,曹彰就算再能打他的军队也不可能说硬着头皮以少胜多吧,况且此时此刻,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知道历史的都知道,之前贾诩导致西凉军军阀对关中地区的践踏,使得这个地区基本上也不存在什么说能够自产自足了,直到曹丕上位,这个地区还是处于一种生产力恢复的阶段,不可能打持久仗。

而且,古代出兵讲究的是名正言顺,讲究的是师出有名 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拿到天子以后,袁绍恨不得把自己脑袋去撞墙,就这个原因,我是曹操清点的顺位继承人,这一点曹操已经跟手底下的人都说过了,自然曹丕是法定继承人,他继承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曹老板自己确定的事情,你曹彰过来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天下还没有平定,无论是蜀国还是吴国都是虎视眈眈,这个时候你带兵过来是想干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创的这么一层积液,我的家族已经成为朝中的大员了,此时此刻你出来闹腾,一旦魏国出现什么事情,我们全部都得跟着遭殃。

所以朝中的大臣,朝中的那些将军也绝对不会有人站出来说允许曹彰这么干。

并且曹彰也不可能说把整个十几万军队全部集结起来对付曹丕,一方面把自己的后背交给蜀国,那当然是不放心,各方面曹操为了制衡这些在外拥兵的将军,事实上都有很多制衡的手段,比如说张辽那地方给了李典和乐进两个人,就算是自己的儿子,曹老板应该也会留下一些暗棋,这些按其曹丕,曹彰心里都心知肚明。

所以曹彰就算想要谋反也是徒劳。


漩涡鸣人yy


曹彰这个人的名气并不大,或许在不少朋友眼中,曹操的这个儿子只是个作战英勇,谋略不足的武夫罢了。之前的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中播出过曹彰率军与曹丕争夺王位的剧情,不过剧中的曹彰显然是一个鲁莽勇夫的形象,所以最后迅速落败。说到历史上真实的曹彰,我们不妨看一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名诗《老将行》,其中有句写到: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其中的“黄须儿”指的便是曹彰,王维此诗中写到了卫青,李广等诸多古代名将,而王维将曹彰也列入了其中,足见曹彰确有过人之处而绝非等闲之辈。那么回到主题,倘若曹彰率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其实凡事没有绝对,若曹彰真能调动十万兵马,胜算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因有三!

曹彰晓军事,亲士卒,赏罚分明,军中威望甚高

曹操和曹彰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据《三国志》记载:

时太祖曰:“为将奈何?”

曹彰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曹彰的这番言论也确实运用到了实际。建安二十三年,北境乌桓反叛,时曹操令曹彰前往平乱。曹彰初至涿郡境内时,人马尚未集结,但乌丸族的几千骑兵已经攻到。时曹彰采取田豫的计策坚守阵地,等到敌人败退时,曹彰身先士卒,率领人马与敌人搏战。据史料记载,时曹彰铠甲中了数箭,然其愈战愈勇,为此士卒无不死战,最后大败敌军,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更是望风而降,由此北方叛乱顺利平定了。待到论功行赏时,曹彰这人很聪明,非但没有自己邀功,反而超出常例几倍地犒赏将士,当时全军上下没有不高兴的。时曹操也赞曰:“黄须儿不简单。”

曹彰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若当时真有十万士卒相随且曹彰有意夺取王位,曹丕还真未必能胜他。

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与洛阳相距650余里;而曹彰镇守长安,距离洛阳750余里,相对而言曹丕占有一定距离优势,不过两人都不在曹操身边,那便都不好说。自古权臣擅自篡改君意的事情并不少见,若曹彰真有雄厚的实力,能调动十万精兵,且有意夺取王位,不排除有响应他的朝臣。

时曹操对曹彰有所忌惮

其实曹操病逝前还是曾担心这个儿子会与曹丕争王位的,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时曹操让曹彰留守长安,不说曹彰手下有十万雄兵,至少四五万还是有的,若生叛乱,那将是曹魏的一场浩劫。其实曹操对此也是担忧的,故在未死前,曾下诏让曹彰去洛阳,至少那时曹彰去洛阳,必不会带大军前往,其实也是有意剥夺他的兵权,以作万全的打算。不过还没到,曹操就死了。

演义中有写到曹丕担心曹彰前往洛阳“奔丧”是要与之争夺王位,最后幸得贾逵解围,才化解了这场危机,演义中贾逵是怎么说的呢?贾逵这样言道:

“臣素知鄢陵侯之所行,当以片言折之。”

直接用言语将曹彰劝返了。其实从这我们也能从侧面分析到其实曹彰或许并没有争夺王位之心,历史上的曹彰性情豪爽,喜武而善军事,与曹丕的关系也不错,并没有交恶的记载,更不曾领军与曹丕争王位。但若曹彰真有这个心思,鹿死谁手还真犹未可知。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先说明一点,历史上,曹彰几乎没有机会带领数十万乌丸兵马来和曹丕争王位的。因为曹彰毕竟是曹操儿子中的后起之秀,所以,直到218年才被曹操启用,曹丕此时已经是世子了。而且曹彰在曹操晚期,从北地调到长安,曹丕继位,又被遣回封地,早就失去起兵造反的土壤。除非有一种可能,北地再度发生叛乱,曹丕失误,让曹彰回去镇压。那么,曹彰才有可能联手乌丸轲比能起兵,和曹丕在战场上见个分晓。



即便如此,曹彰最后还是输家的。为什么?因为曹丕早就羽翼丰满,继位之前又担任五官中郎将,相当于丞相的副手,军事政治和曹操一样一把抓。除了军事才能,曹彰在身份,地位,资历都远不如曹丕,甚至政治和曹丕距离更大。根据《三国志.曹彰传》,曹彰从北地奉曹操命,赶去长安时,经过邺城,见到曹丕。曹丕教曹彰说,见到曹操后,切记不要说自己的功劳,要把功劳分给众将。曹彰后来果然照做了,引得曹操大奇,越发欣赏曹彰。曹丕教曹彰,既有兄弟之情,也有拉拢之意。但是,曹彰在曹操去世后,就做得不地道了,先是问玺绶,又说要支持曹植,这不辜负了曹丕吗?



曹操虽然去世了,但是单单曹操的宗室重将中,夏侯惇,曹仁,曹洪,曹休都还在呢。而且,良将之中,张郃和徐晃,臧霸都在,这些人都会支持曹丕。而且,曹彰一旦起兵,曹丕甚至都不用这些“老将”或者镇守一方的大将来平叛。因为曹丕还有铁杆的支持者,曹真和夏侯尚。曹真在军中资历不比曹彰差,还统领过虎豹骑,深度参与了汉中之战。所以,曹真的军事才能,勇猛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曹彰,大飞熊认为,从曹真后来的军事综合表现看,甚至还超过曹彰。再说另外一个曹丕的死党夏侯尚,他可是护送曹操灵柩回邺城的宗室。更关键是,夏侯尚跟随曹彰出征过北地,可以说是最了解曹彰用兵的大将了。因此,夏侯尚绝对是曹彰起兵,一个潜在的大威胁,更何况,他本身具有军事才能。



所以,曹彰一旦造反,其实是对自己很不利的。再说,曹彰也未必会造反,即使他对王位有觊觎,无非是源于曹操晚年对他信任。曹操临死前,还召曹彰从长安到洛阳相见,只是曹操没有等到,就撒手人寰了。曹操召见曹彰,不可能为了易储,这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是交待曹彰自保之策和军事部署,以免发生“袁绍,刘表”故事。曹彰也是一时被“王位”冲昏了头脑,才问起“印绶”之事,但是这不代表曹彰会为了“争位”造反。


大飞熊骑士


曹操临终托孤必然考虑到曹氏集团的内部稳定。

关于世子的选择,曹操一直斟酌于曹植和曹丕之间,曹植亲汉,可以缓解与亲汉集团的矛盾;但曹操最终选择曹丕,曹丕代表广大士大夫集团。

曹操临终遗命让各地军事将领不得擅离。并且让督军司马懿和谏议大夫贾逵主持丧事,夏侯尚护送自己的遗体回邺城。

曹操逝世时,青州兵出现骚乱,自行鸣鼓返乡,最终贾逵和司马懿平定骚乱,可见二人的政治才能。曹彰赶在曹丕之前,向贾逵索要先王的玺绶,被贾逵说的哑口无言,不敢再争王位。

曹彰勇武过人,曹操称为“黄须儿”,但曹彰出色的表现均在战场上,他毫无任何政治根基,曹丕更是代表广大的士大夫阶层,更有司马懿,贾逵。因此在政治上,曹彰自然不是曹丕的敌手。

论单打独斗,曹丕不是曹彰敌手,甚至魏国上下都没几人是曹彰的敌手,但如果曹彰发难,估计很少有将领会响应。一是曹操遗命各地军事将领不得擅,二是徐晃、曹仁、张辽等大将健在。


五味社


先回答问题:曹彰和曹丕打起来,曹彰必输。原因有以下几点:

1,曹丕之所以敢称帝或者说能顺利接班,他是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与士家大族做了政治利益交换。“九品中正制”简单来说就是保证士家大族政治权利,保证他们的后代或推荐的人都能当官。来换取士家大族对自己的支持。

2,曹丕的接班是得到了曹操的支持。曹操身边的一大批官员都看懂了他的心思,曹操在世时已经开始着力培养曹丕,并安排了陈群,司马懿,吴质等人辅佐。

3,曹操去世后曹丕立马顺利交接政权,等曹彰得到消息带领兵马回许都争抢位置,曹丕的大位已定,君臣已分,在道义上占领了制高点,并且为了防范这个弟弟已做了兵力上的安排。曹彰的胜算不大。

4,曹操在培养接班人时问过曹彰志向,他回答:好为将。可见曹彰政治头脑不如曹丕。


王子大海83422


曹彰会争王位是一个历史的假设,那么他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个人认为没有胜算,首先曹操长子曹昂死后,曹丕最长,立长不立幼,很多魏武老臣力挺曹丕并助他夺得世子之位,此为人和。其次曹操死于洛阳,洛阳曾为东汉时期的首都,这么重要的城市,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兵力应该也不在少数。并且曹操建安二十五年还军洛阳的时候几位大将带着兵马也在洛阳附近,他们一定会听魏王遗诏的,奔丧时一定会赶到,此为地利。曹彰还未赶回来时,曹操就病逝了,曹丕有时间安排好自己继位前的一切事务,也会防着曹彰的,此为天时。并且曹彰一介武夫,难成大事,曹丕深谋远虑,胆识过人,文武双全,五官中郎将也不是白当的,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曹彰根本没有胜算。


蓝鸟1683



曹彰率军与曹丕争夺王位,有胜算吗?

试看曹氏丕彰事,几作袁家谭尚争。曹丕魏文帝,字子桓,卞夫人与曹操的嫡长子。自幼博学多识,文武双全,并且精通诛字百家学说,曹操病逝后,曹丕世袭了爵位,同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在洛阳称帝,结束了四百年大汉的统治,开辟了曹魏江山。

曹彰字字文,为卞夫人与曹操第二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他骁勇善战、臂力过人,多次随曹操征战,战功卓著,曹操大战汉中,败退时正是由曹彰护送。曹操也曾所说,有我儿曹彰在,我无忧矣。因曹彰胡须颜色为黄色,曹操称他为“黄须儿”。


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鄢陵侯,黄初二年(221年),进爵位为公,次年又被封为任城王。曹彰曹丕各身怀绝技,一个能文,一个能武。曹操逝世之时,曹彰亲率十万大军来到洛阳奔丧,曹丕为之震惊,然而有人便提出疑问,如果这个时候曹彰与曹丕争夺爵位,曹彰有胜算吗?笔者认为曹彰基本没有胜算,就算胜了曹彰也做不了继承人,以下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曹丕身为长子,理应继承王位,曹操已经在临终前,把大事都托付给曹丕。曹操有几个儿子才能出众,长子曹昂为了救曹操战死,次子就是曹丕,曹彰死后,曹丕就成为长子。曹彰为曹丕之弟,依照当时的制度,立长不立幼。而且自古废长立幼就是取乱之道,荆州刘表就是个例子,长子刘琦没有实权,刘琮继位后,直接把荆州献给了曹操。而袁绍更是可怜,由于没有处理好立嗣之事,几个儿子相互厮杀,袁氏四分五裂,最终被曹操剿灭。曹操是个聪明之人,因此不会步他们的后尘。曹操临死前已经让曹丕承继大位,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为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


显而易见,曹操有意立曹丕为继承人,虽然喜爱曹植,但曹植无大志,又嗜酒成性不堪重任。而曹彰却勇而无谋,也不是理想的继承人。曹操临终前,已经把大事托付给百官,曹丕已经名正言顺的成为继承人。如果曹彰兴师讨伐曹丕,那就是忤逆曹操的本意,就是谋反,曹彰出师无名,不得人心,早晚会失败。


其次曹丕文韬武略都胜过曹彰,又有百官的支持,曹彰擅自谋反,没有胜算。曹彰最大的资本就是手中的十万雄兵,但要知道,这支军队最终还是效忠与曹氏的,而不是曹彰的个人资产。曹彰一但谋反,参与者都会被株连,军队将士的家人有很多都在洛阳,都会有生命危险。曹彰一但被宣告谋反之罪,军队就会人心惶惶。再者说洛阳虽然兵马不多也可支撑十几日,而曹操的旧部夏侯惇、张辽、徐晃、张郃等当世名将,都会前来支援洛阳。而这些人都身经百战,都可以秒杀曹彰。


再者说曹丕有百官的支持,比如谋士司马懿,曹真、曹休、曹洪等,都是厉害角色,曹彰不是对手。曹操逝世后,百官们就拥立曹丕为继承人,便让卞氏出面立曹丕为世子,而华钦更是逼迫汉献帝,下诏书让曹丕继承了王位,可以说曹丕是真正的正统。如果曹彰谋反,曹丕就可以以魏王的身份号令曹魏诸将,讨伐曹彰,如果有不听从命令的,曹丕可以让汉献帝下诏书,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贼,要知道献帝是被曹丕挟持的。只要洛阳城里的守军能支撑半个月足矣,曹彰就会被合围,没有成功的机会。


曹彰有勇无谋,众人皆知。早年曹操曾铜雀台设宴,宴请文武百官,文官作诗词歌赋,武官比试武艺。而曹彰以箭法惊人,获得第一。当曹操问他有何志向的时候,曹彰说自己想率兵出征,平定一方,像霍去病那样镇守一方。由此可见,曹彰并无谋略何志向。

关羽北伐,荆州被偷袭,关羽溃逃之时,曹彰为了逞一时之英勇,非要追杀关羽,幸亏被张郃死命拦下。曹操也痛骂了曹彰,并且说杀了关羽就会引来刘备的祸水,因此曹彰并无谋略。而曹丕为人谦和,擅长与人交往,百官们家中无论大小事,曹丕都会前去,因此曹丕深受百官们的喜爱。由此看来,曹彰不能胜曹丕。


再次就算曹彰有幸胜过曹丕,也做不了继承人。 曹彰十万大军兵临洛阳,确实有很大优势。然而曹彰必须及时攻克城池,方是取胜之道。笔者认为就算曹彰侥幸攻克洛阳,侵占城池,也没有希望成为继承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曹操去世,曹魏正处在动荡之际,东吴孙权,蜀汉刘备早就蠢蠢欲动。如果这个时候,曹彰与曹丕内部厮杀,蜀吴两国,会兴兵伐魏。曹彰所面临的就不只是曹魏的军马了。如果诸葛亮赵云率军从汉中杀入,孙权率军围攻合肥,曹魏将面临灭顶之灾。而曹魏的诸将们都在忙于内都,魏国的城池会很快被攻克,不单是曹彰,曹魏政权都会易主,而曹操的儿子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其二魏晋为世族政治,世家大族垄断很多领域,没有他们的支持,皇帝也坐不稳江山。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进位魏王,还要看荀彧等人的脸色。曹彰谋权篡位,不得人心,这是取乱之道,自然不会得到世族们的支持,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曹彰远不如曹丕,把江山交给彰,大家都会陷身于水火之中。


最后结局完美,曹彰并没有谋反。百官们听说曹彰亲率十万大军,来到洛阳奔丧,都惊恐万分。曹丕也是坐卧不安。而此时有一人愿意出城说服曹彰,此人正是谏议大夫贾逵,出城面见曹彰,彰问及先王玉玺,贾逵大怒道:家有长子,国有储君。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并且向曹彰陈述厉害关系,曹彰翻然悔悟,愿意交出所有兵权。彰只身随贾逵入城,被曹丕封为陵候。后进爵为公,被封为任城王,也算是富贵终生了,这也是曹彰明智的选择。

你是如何看待曹彰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首先这个问题是很难存在的,在三国时期人口凋零,魏国整个国家人口不过400多万,以当时供养军队的比例10:1,魏军也就在40-50万人之间,魏国南边要防着吴国,西边要防着蜀国,曹彰不可能带着几十万人去乌恒的。另外曹彰这个人算是武将的代表,曹操也问过他的志向,回答是好为将,说明他并没有多少为人君的心。

其次如果这个问题真能存在,那就不好说了,好歹几十万人呢,曹彰又是猛将,能不能赢就不好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