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浙江台州,臨海,張家渡古村。

村落隸屬臨海市括蒼鎮,位於永安溪畔,地形是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半山區。

村落有張家渡老街、明代抗倭名將王士琦墓、南宋張汝鍇擺渡處、南朝陶宏景隱居處、元代大嶺石窟造像、金氏鷗園、西溪草堂、源遠橋、民國浙江教育廳廳長許紹棣故居、興辦教育的金劍青故居“立本堂”、高臺門許良英故居、傳統的張家渡古民居“五透十三間”古建築群等,鎮西有象鼻巖風景區,明禮部尚書陶凱摹刻宋進士張俞仲詩刻摩崖。村外是括蒼山景區。


探村台州臨海 | 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許良英故居


張家渡坐落在括蒼山下,永安溪畔,溪水環繞。村前南臨王莊山,西枕象鼻山。永安溪自西北而來,下橫溪芳溪自東南直下注入永安溪,二溪匯合環抱村落,下步坑等三支溪流進村內供村民汲水洗滌。

原名湖阜,地處括蒼山主峰北麓,永安溪和方溪的交匯處,宋寶祐年間,黃沙進士張汝鍇丁憂後來此隱居,因溪水阻隔,出資築埠頭,購置渡船,以便行人。人們感懷張汝鍇的恩德,將此地改名“張家渡”。明末清初,形成的村落,舊名叫“太平鄉石塘”。

康熙年間,張家渡建市,是臨海出西門第一大集鎮。乾隆年間,“李、金、許”三大姓鼎立而居。


探村台州臨海 | 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張家渡老街


張家渡古街,呈上街、橫街、中街、下街四條古街佈局,按“王”字形狀設計建築。在中國古代,村鎮其佈局都隱含深意,把“王”字寓意代表“天時、地利、人和”,中國自古以來有“天、地、人”三才之說,三劃中的一豎,則是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的意思,也體現了張家渡始建時先民們內心追求和期盼。主街南北走向,名“立本街”,街曰上街頭街,西有魚巷、柴巷貫穿,東有橫街。

古街外的外新屋鷗園,也稱白象山莊,為清道光年間西溪草堂主人金銘之宅第,為括蒼文苑之家,鍊之、揀之、銘之、掞之四兄弟,除揀之外,其餘三兄弟都是縣誌文苑立傳的名人,小妹金湘名列“名媛”中的人物。


探村台州臨海 | 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西溪草堂


這座清道光十五年(1835)建成的西溪草堂,佔地六畝,其內小臺門題額“源遠山房”,鐫刻楹聯:“家餘閒地載花竹,門借青山作畫屏”。大臺門題額“西溪草堂”,周飾壽鶴、攀猴、蝙蝠、祥龍、雲鳳圖案,吉祥喜慶。臺門楣上右側為提學公題贈西溪居士的五言詩句:“野性本愛溪,結屋溪上住,此處溪流西,向有無斯語”,左側署:“道光十五年小蓬萊主人題識”。

院落有三重門,石鋪地,漏空花牆相隔庭院,體現了中國傳統造園中對虛實結合的追求,雅緻漂亮。內庭兩廂窗楣上墨書“種書讀畫,契墨聽香”佳句, 這些文字充滿詩文畫意,使古宅氤氳在審美的人文氛圍裡,從中也透出了主人的心境和學識修養。


探村台州臨海 | 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源遠橋


鷗園前的“源遠橋”,始建於元泰定四年(1327),為鎮內現存最古的勝蹟。石拱橋長5米,寬2.5米,西面題刻魏體“源遠之橋”,東面橋樑佈滿密密麻麻的青藤,撥藤細視,見梁石篆題“民國乙酉(1945)春,里人合力再重建”,中題楷體“泰定丁卯童氏靜真重建”,左題楷體“考縣誌,源遠橋在縣西30裡張家渡,泰定丁卯(1327)童氏淨真重建,其始建者年代並軼。民國甲申冬,天寒地凍,瑞雪兼旬,積數尺,橋坼焉。次春重建時,於拱門箝心得一額,書‘習知客建’四字,字大盈尺,鋒磔道遒勁而□,雖然,始建者之名今得復彰於世矣,未能祥其何時人也,□重額之存古時,以俟賢者之考定”。


探村台州臨海 | 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王士琦墓


王莊山北麓有明抗倭名將王士琦墓,原封不動擺在墓道上的蟠龍望柱、石翁仲、石馬、石羊、石獅、碑亭等明代舊物,墓前舊立“天恩地賜”坊,1982年7月被大風吹塌。如今墓前的石像靜穆屹立,沐浴百年的蒼桑,見證古鎮的變遷。

中街旁邊建有五座古建築群,俗稱“五透十三間”,廊廊相連,透透相穿。民國時期,高臺門裡許氏“但種草園,風翻雨樓”,從這屋走出《愛因斯坦文集》的編譯者許良英。


探村台州臨海 | 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許紹棣故居


門頭上的石匾“玉蘊山輝”透出書香文氣,馬頭牆、屏牆、里弄、溪石小弄,巷弄幽靜,院落廳中高懸的匾額,臺門透視的照壁、上馬石。建築群中有金劍青、金炤父子的故居“立本堂”,堂前照壁還尚存民國共和的五色旗,至今顏色鮮豔。下街弄裡立本街58號是民國時期浙江教育廳廳長許紹棣故居,高牆小院,隱藏深巷之中。許紹棣繼娶安徵壽縣才女孫多慈。學生時代的孫多慈與徐悲鴻的師生戀,成為民國文化名流的一個典型,也是民國時期情感纏綿,故事動人的一個優美而簡約的側影。村中數條彎曲卵石鋪砌的鄉間小道巷弄巧妙地將各家各戶串聯起來,構成一幅簡單,細膩而又立體的民居圖錦。


探村台州臨海 | 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牆頭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里人金劍青在下街創辦“立本小學堂”,大總統黎元洪褒獎頒發“毀家興學”金字匾,以示辦學成績。民國二十八年(1939)2月,抗戰時期,臺屬聯立簡易女子師範學校,從臨海城關搬遷至張家渡許氏宗祠,民國三十年(1941)8月,遷回臨海。民國三十二年(1943)春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冬,省立第六中學遷至張家渡顯恩寺,短短的四年,小鎮變得熱熱鬧鬧,在此,培養了很多學生,名揚浙東。


探村台州臨海 | 張家渡古村,括蒼山下永安溪畔人文璀璨地


-明·天恩地賜坊舊影


張家渡村所依的括蒼山,有名列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的“括蒼洞”,有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當年棲息過的“燈壇觀”遺址。

從張家渡小鎮走出去的許多人後來成了名人,國家水產部教育司對外技術交流工程師金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許良英;解放軍117醫院主任醫師陳敬楚;浙江大學教授潘祖仁;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許友志;軍事醫學科學院主任研究員許榮滿;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立農;以及浙江大學現代工業設計研究所副所長許喜華等。

秀水繞門藍作帶,青山對戶翠為屏。永安溪蜿蜓曲折,流過張家渡。漫步在村道上,避開現代文明的浮躁和喧囂,享受一回浸入心靈的寧靜。


(更多全國縣市古村古鎮關注微信號,請搜微信號:gucunj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