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常说的“人穷莫看娘家门”,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卖柚子的小伙子


农村老人常说的“人穷莫看娘家门”,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马上就要过年了,很多在外打工的人也回到农村老家了,而回来之后,走亲戚是必不可少的。在农夫的家乡这边,一般在年底的时候,外甥是要去舅舅家里走亲戚的。这是因为舅舅是众多的亲戚中是最大的,老话常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而且在结婚等喜事的时候,舅舅也是要坐首席的。不过,现在有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也就没有了舅舅一说。但是娘家还是有的,而关于回娘家,过去农村里流传着“人穷莫看娘家门”的俗语,其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到底有没有道理?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姑娘嫁出去以后,如果自己日子过得不好,尤其是家中经济条件不如意,那就尽量不要指望娘家来帮忙,也不要频繁回娘家去。娘家是自己最亲的人了,不仅有自己的父母,还有兄弟,为什么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回娘家门呢?

这是因为在过去,一直有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古人认为女儿一旦嫁人了,那就不在是家人了,从此就变成了亲人。而婆家就是自己的家了,娘家只能是亲戚了。古人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再加上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儿是不能传宗接代的,女儿嫁出去了还得送上嫁妆,所以也就有了“女儿是赔钱货”的说法。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出嫁的女儿如果家中条件好,那回到娘家以后,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娘家所有的人都会高高兴兴的,不仅出嫁女会很有面子,娘家人也会有面子,这样是为娘家争光了。而如果过得不好了,还频繁回娘家,这样就会给多方带来麻烦。婆家人会认为你把家里的钱拿去救济娘家了,从而有可能会引起婆媳关系不和。而娘家人有的可能会想,你这是不是想要巴结娘家。有的父母甚至会认为这样很丢人,因为女儿嫁的丈夫没出息,还指望娘家人来救济,这样在亲朋好友面前就会没面子。

所以,古人这话虽然难听,但是在过去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有道理的,话糙理不糙。不过,在今天,因为时代进步了,思想也发生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比较少见了。如今在农村里,有不少的家庭还更喜欢生女儿了。


农夫也疯狂


农村老人常说的‘’人穷莫看娘家门‘’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这话肯定是过去老人说的老话,搁现在那是绝对不好使了。

在过去,我母亲他们那辈人都是一堆孩子,母亲兄弟姐妹有七个,那些年这样的家庭很多,所以有七大姑八大姨的说法。


孩子多了,对于母亲来说那就是负担,是农村老人眼中的累赘,特别是赔钱货的姑娘,到了待嫁年龄,家里赶紧给找个婆家,早早嫁出去了事,还能给家里省口饭吃。

出嫁闺女就如同被泼出去的水,以后日子过得怎样,娘家顾不得了,娘家还有一大摊需要管的子女,结婚后的闺女可以不管,但结婚后的儿子,老娘还得惦记着。

在农村里,女人最怕嫁错汉,嫁个有能力的男人,可以把日子过得舒心宽裕,若嫁个没能力的,或者不负责任的汉子,家里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穷那是必定的。

再难过的日子,出嫁闺女也不愿意去娘家求助,第一,怕整天操不完心的父母知道了上火,知道闺女出嫁后日子不好过,两老肯定心里不舒服,会伤心上火。


第二,不敢给娘家添难为,怎么添难为呢?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但哪个不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当娘的怎么忍心不管日子过得艰难的亲闺女啊!

于是偷偷摸摸接济定是少不了的,如果不被娘家嫂子或者弟妹看见还好,若是看见了,还不得闹翻天,跟娘吵的不可开交啊。

人穷莫看娘家门,再穷也要赌志气过日子,别给自己娘添麻烦,不让娘家嫂子或者兄弟媳妇瞧不起。


如今社会变了,从计划生育喊口号开始,生男生女都一样,就注定了男女平等,母亲对子女都惦记着,哪个不好过,赶紧帮忙哪一个,也不存在嫂子或者兄弟媳妇生气这个问题了,哪家都一两个孩子,大家没必要计较的那么真。


悠然见东山


农村老人常说的“人穷莫看娘家门”,这句话不止只说嫁出去的闺女,就连亲戚也是如此。现在的亲情没有金钱的维护能走得下去么?别闹了,大家都挺忙的!

昨天还没下班,就接到好友晴的电话,说约吃饭。我很诧异地说,你不是才刚回老家么,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啦?她在电话那端悠悠地说,见面再聊吧。

吃饭的时候,听她红着眼睛跟我讲她回家办港澳证的事情。原来,她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只有俩哥哥和嫂子们在家。她提前跟父母打了电话,父母说工作忙没空回老家。俩哥哥很冷淡地说反正回家有地方住。下了火车都是下午了,冬天寒风刺骨。赶到汽车站,竟然没有去他们村里的汽车了。打个的士,谁知道车半道坏了让她下了车。

给家里大哥打电话,他说没空接她。二哥说忙,要接也得等忙完。就这样,她在路边也拦不到车,只好在路边小吃车上买了俩煎饼。摆摊的大妈本来要收摊的,天都黑了怕她害怕,就说再陪她一会儿。我在路边整整冻了四个多小时,二哥忙完开着三轮车去路边接了已经冻僵的她。

俩人到了集上,我又下车去超市给两个哥哥家各备了一份礼物。车开到了大哥家,原来他不是没空接我,是大嫂说让他在家看孩子。我把东西卸下来一份留在了大哥家,另外一份让二哥拉走了。他们家正在吃饭,显然没有做我的份。没办法,我用剩下的菜汤沾着馒头吃,又喝了已经凉了的半碗稀饭。

吃完饭,又给了大哥的孩子一人两百块钱,说是给孩子买点衣服穿。晚上去了二嫂家住,又给了她两百块钱。第二天一早,二哥家管得饭也是稀饭咸菜。中午要去办证,大哥说要给别人家帮忙,没空陪她去。只能又麻烦二哥,他说忙完就去。

谁知道不帮忙的大哥把孩子送来非得让她跟着去城里,孩子一看到我,就说让我给买新衣服。她说钱已经给你妈妈了,让她带你去集上买。又偷塞给她两百块钱,好不容易把她哄回去了,又被我大哥送回来。只能带着孩子去了办证大厅,来来回回照相、整一些资料。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就在车上闹,要买衣服,又饿。只能带孩子去吃东西,吃完东西又闹……本来办证就很繁琐,大哥不帮忙还把孩子塞过来,实在让她无奈。她给父母打电话,他们只是笑笑,压根不管她证办得怎么样。

她哭了,这个家还有谁疼我?那天办完证,她提着行李跟俩哥告别,直接去了市里的宾馆住了一夜,第二天就坐火车回来了。说到这里,她已泪流满面,擦干眼泪说每次回家,根本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心累。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人穷莫看娘家门”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意思就是自己日子过得穷了,会被人看不起,就连自己娘家人也会看不起,人穷了最好少回娘家,以免被人瞧不起。



这个现象越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越明显,究其根源,都是一个“穷”字闹的。经济条件不好,阻隔了亲情。这样心酸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叫笑贫不笑娼,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贫穷的难处和落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世上“势利眼”是最毒的眼,不管什么原因,贫穷带来的往往是被人瞧不起。现在农村有很多装门面现象,比如明明自己条件达不到,还要买好车,盖高楼,借钱贷款也要高消费,都是害怕自己被人瞧不起,为了面子才不惜打肿脸充胖子。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对于出嫁了的闺女,父母在,兄弟姊妹还是一家人,父母去了,兄弟姊妹就成了亲戚。一门穷亲戚,父母在世时候,情况可能会好一点儿,一旦父母不在了,穷姊妹更是会被兄弟看不起,兄弟姐妹也会躲着你。

与此相反的是,衣锦还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很荣耀的事情。《红楼梦》中,迎接探春回娘家排场场面,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衣锦还乡就是光宗耀祖,自古被人们推崇备至。

中国社会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影响,象“人穷莫看娘家门”这种现象,很难一下子消失,这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共同努力逐步克服掉这种不好的风气。


玉麒麟555


这句“人穷莫看娘家门”是说,嫁出去的女儿,生活得不如意的时候,不要有指望娘家父母、兄弟帮忙的想法,而是要自己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有书君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一、自己不努力时不看。

一个人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就要多想办法,努力工作,为自己和家庭负责,与伴侣同心协力,通过两人的拼搏换来幸福的生活。

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努力争取才是硬道理。如果自己得过且过,看娘家父母、兄弟生活红红火火,就产生让他们帮扶一把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二、娘家过得也不是很好时不看。

正所谓每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当娘家人也过得不是很好的时候,虽然娘家有心帮忙,但也会有心无力。

这个时候,嫁出去的女儿,就不要增加娘家人的负担了,他们也不容易,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三、会增加娘家人矛盾时不看。

娘家有自己的父母,还有兄弟,此外还有娶进门的嫂子。有时候,父母想多帮一些,但是会引起兄弟嫂子们有意见的时候,就不要老找娘家帮忙了。

因为自己也不希望娘家家庭不和睦。

四、紧急危难时要看。

有时候有急事、遇到很大困难时,第一时间,肯定要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对很多人来说,娘家人始终是最可信赖的依靠。

正所谓血脉相连,亲人始终是亲人,这个是改变不了的。特别是放在今天,有很多父母对女儿和儿子都几乎做到一视同仁。

总之,这句老话是告诉我们,自己要努力争气,每个人最大的依靠是自己。

女生结婚后,要和丈夫同心协力,通过努力,生活得幸福。

自己生活好了,在娘家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可以伸出援手,亲人之间互相帮助,始终是我们生活中对抗苦难的重要力量。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农村老人常说的“人穷莫看娘家门”,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在农村有各种各样的俗语,这些俗语朗朗上口很容易让人记住,又因为这些俗语对人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这些俗语才得以流传到现在。这些俗语的覆盖面也很广,有关于农业技术的、盖房禁忌、推测未来天气的,其中也有很多俗语是关于人情世故的,比如俗语“人穷莫看娘家们”就是典型的关于人情世故的俗语之一,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人穷莫看娘家门的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那么就要少回娘家。

在以前人们都觉得姑娘出嫁了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出嫁的姑娘虽然在娘家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是在结婚以后便成为了婆家人,在回娘家时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自在,就像客人一样会感觉不舒服。

出嫁的姑娘如果在出嫁后生活过的很好的话,回娘家便会风风光光,如果生活的不是很好的话,娘家人还要往里搭钱来帮助女儿过日子。如果是没有哥哥弟弟还好,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如果娘家有哥哥弟弟的话,便会引起嫂子、弟媳的不满,时间长了还会导致家庭矛盾,甚至是出现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所以人们便用“人穷莫看娘家门”来告诫出嫁的姑娘如果婚后的生活过的不满意就要少回娘家,别因此导致娘家人出现矛盾。

其实有很多姑嫂之间处的关系不好便是因为出嫁的姑娘频繁回娘家时不仅不会带礼物,在走的时候大包小裹的把娘家的东西带走,时间久了便会引起嫂子弟媳的不满意,所以如果有哥哥弟弟的姑娘们,在回娘家时多带点礼物,这样会使嫂子弟媳满意,娘家也会其乐融融。

虽然现在是新社会,有些老传统虽然有点行不通,但是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好日子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并不要因为娘家有钱就一直依赖娘家。所以说这句话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句话对我们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马话三农


“人穷莫看娘家门”这句俗语,意思是说:如果出嫁了的女儿过得不好,就要少回娘家。


有没有道理呢?


放在常被农村老人说起的那时那地,是有它的道理的。


这句话里的“穷”,有两个相对的含义:


一是出嫁的女儿家,与娘家相比,经济差距较大。


二是这里的“穷”,指的是基本生活困难,并不是现代赚得不多、但基本生活无忧的“穷”。


这里的“穷”,可能会让人吃不起肉、买不起衣服,遇到给孩子交学费、亲戚过酒上礼这类稍大的开支,就需要借钱周转。



了解了“穷”在以前农村的样子,“人穷莫看娘家门”的道理,就容易理解了。


出嫁了如果过得不好,少回娘家,免得让父母担心,让兄弟寒心。


以前在农村,找对象一般靠介绍人。相中了,来往几回,差不多了就谈婚论嫁。


这个过程中,男女的交往并不深入,女儿选结婚对象,往往更依赖父母的判断。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出嫁了过得不好,小两口难免会有矛盾。


如果女儿因此经常回娘家,免不了哭诉女婿如何如何不好、婆家如何如何难容。



做父母的,担心女儿在婆家受欺负,操心怎么帮女儿提升在婆家的地位,又自责自己当初看走了眼、怕是害了女儿,内心因而焦虑难安。


特别是听到女婿很混帐的事,不明就里的娘家人,一起痛骂女婿;兄弟义愤,拔腿就去揍那个不善待姐妹的男人。


但气头上的话,难免夸大其词。


其实夫妻间的很多小矛盾,都是床头吵架床尾和。


小两口倒是很快和好如初了,却让一心维护女儿的娘家人,里外不是人。


吵吵闹闹回娘家的次数多了,娘家人寒了心,就懒得管了。


就像狼来了的故事,真遇上什么事,也没人再当回事。


若还打算继续跟丈夫过日子,“人穷”更要好好过,不能动不动就回娘家。


把“回娘家”当成逼丈夫低头的手段,既影响夫妻感情,又让父母白白担心。


出嫁了如果过得不好,少回娘家,免得让父母难做,让兄嫂不待见。


不管怎么男女平等,不管法律怎么规定,那时候的乡约俗成,还是“养儿防老”。



父母的家财默认都是儿子的,父母帮儿子干活、看孩子是义务。


当然,对等的责任是,等父母老了,也是由儿子养老送终。女儿出嫁后,只是当亲戚来往。


如果婆家经济条件差,回娘家后,父母疼女儿,总是偷偷给女儿塞钱,或大包小包地打发女儿拎回去。


次数多了,这样的小姑子,早晚得招兄嫂不待见,影响兄妹感情,更影响父母兄嫂之间的关系。


“人穷”还手短,确实不宜多回娘家,免得让父母难做,让自己在娘家失去信用。


出嫁了如果过得不好,少回娘家,以维护自己和夫家的尊严。


并不是所有的“人穷”都“志短”。


若丈夫虽然穷,但勤勤恳恳做事、坦坦荡荡做人,看重自家的脸面与名声,并不想从岳家占便宜。


那么,妻子经常回娘家,可能就会让丈夫犯嘀咕:她是在嫌弃我吗?在我家吃不好睡不好?她会在娘家人面前揭自家的短吗?总是空着两手回娘家,让乡邻们怎么看我?大舅哥很瞧不起我吧?


丈夫自尊自强是好事,穷会是暂时的。


如果丈夫重脸面,为了家庭和睦,还是要维护他的面子。


另外,自家条件差,难免不硬气,有时候就会敏感多疑,觉得娘家某些从前很熟络的“有钱” 亲戚,现在也瞧不上自己了,伤自尊,不值当。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几十年前、孩子多的农村。


现在的农村,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即便有个把兄弟,也很可能常年离家在外。


出嫁的女儿,不管有钱没钱,都应当常回娘家看看。



即便在经济上帮不上父母,总可以帮着收拾收拾家里、跑跑腿什么的,以慰藉他们孤独的晚年。


而且,现在人们说“穷”,一般都是自嘲式的谦虚。


我不啃老我怕啥,姑娘们尽管大胆地去“看娘家门”。


有书课堂


农村老人常说“人穷莫看娘家门”,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人穷莫看娘家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女儿嫁到男方家,家境生活过得不是很好,比较贫穷,尽量少回娘家,在老一辈的思想里“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得水”,女儿出嫁后就是婆家的人了。虽然现在很多是独生子女或者至少有一个儿子,而家产都是留个儿子,很少会给女儿的。所以最后父母老了还是归儿子儿媳养老。



出嫁后的女儿不要经常回娘家,如果女儿嫁到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还好,女儿如果经常想念父母,可以经常回娘家看看父母,给他们买点东西,陪陪他们,来表示孝心,他们的儿媳妇也不会说什么,因为家庭富裕的小姑子会给家里带来好处。相反,如果婆家不是很富裕,经常会娘家会遭到嫂子或者弟媳的排斥,说闲话,因为他们看不起你,因为没钱。就会给娘家带来不好的麻烦。



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女儿嫁得不好,生活困难,难免心里也会不好受,想帮帮她们。所以父母一般都会为女儿着想,如果女儿回娘家了,都会给她们买点好的东西。要是儿媳妇不够通情达理,又很小气的人,看到了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婆媳矛盾。所以出嫁的女儿,平时尽量不要经常会娘家,不要给父母添麻烦。过节的时候回去看看父母或者给他们打打电话就行了。



这句俗语说的很有道理,不要以为娘家有钱就一直依赖娘家,人要有志气,好日子是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去争取的,自己双手挣来的才是自己的。如果真的有困难,想做什么事业,资金一下周转不过来,相信自己的父母一定会提供给与支持和帮助。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客家妹小林


农村老人常说的“人穷莫看娘家门”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农村俗语都是农村农民的智慧结晶。很多农村俗语流传至今是有它的道理。“人穷莫上亲戚门,人穷莫看娘家门”。这句俗语在当今社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穷莫上亲戚门

意思是说,我们贫穷的时候不要随便的去串亲戚。不要随便的去拜访亲戚。就算我们去拜访亲戚,只是为了联络感情。但是他们也会觉得我们麻烦,而且你去拜访亲戚,亲戚也会觉得你是要向他借钱。

人穷莫看娘家门。

自古以来,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女儿嫁的富贵。娘家那边自然会欢喜。女儿嫁的贫穷来串门。娘家人那边自然会有点不悦。虽然说女儿也是父母的孩子。嫁出去的女儿,偶尔回一下娘家还是可以的,如果经常回娘家,娘家人就会有意见。所以,人穷莫看娘家门。


“人穷莫上亲戚门,人穷莫看娘家门”这句俗语很现实,但是也很值得我们深思。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现在还是有很多重情重义的人。


三农天地


农村老人常说的“人穷莫看娘家门″,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在过去人的眼里,闺女出嫁以后,那就是外人了。不是有句话"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嘛,这闺女长大后,结了婚,就算是婆婆家里的人了。再回到娘家的时侯,那就是以客人的身份去的,算是走亲戚了。


这么说,如今的年轻人有的时侯就很难理解。这虽说嫁出去了,那娘家不还是自己家么?在过去老人眼里,那可不一样喽。

过去农村家里弟兄姐妹们多,过的日子也都参差不齐。这里所说的"人穷“是指婚后的日子过得拮据,这时你就不能巴望娘家人能从钱财上帮帮你。毕竟娘家有兄弟哥哥等,就算哥哥兄弟们想拉你一把,可嫂子弟妹等"外姓人"能愿意吗?

姑嫂矛盾自古从来就存在,有的时候闺女回娘家,去的时候拿的东西少了,往回走的时侯打点的东西多了,都会引起婆媳矛盾。等小姑子走后,便会指着远去的背影,嫌她来娘家抠。但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姑嫂关系好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这人要有志气。不管是身处什么困境,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有句话不是说"活出个样儿来给自己看!″嘛,只有双手赚来的财富才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是靠努力创造的,不是靠别人施舍救助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一个理儿,你说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