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孤獨,是這個搖滾巨星必受的劫難?

最近朋友圈裡,有一半人在安利院線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說此片值得二刷甚至三刷,另一半人在懷念自己和皇后樂隊有關的青春歲月(噢喲,聽上去這幫人就很老)。

《波西米亞狂想曲》:孤獨,是這個搖滾巨星必受的劫難?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濃縮了皇后樂隊主唱Freddie Mecury一生四十多年的重大變故。不得不感嘆一句:經典就是經典,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即便過了二三十年,Freddie的一言一行,放到今天來看還是非常硬核且扎眼。

《波西米亞狂想曲》:孤獨,是這個搖滾巨星必受的劫難?

看了電影以後,除了他們創作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天才過程,除了Freddie的那些極盡驕奢淫逸的派對,除了最後那場熱血的Live Aid,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Freddie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某種程度上的殘缺:臺上有多風光,臺下就有多寂寞。

這個音樂鬼才,是無數巨星的啟蒙老師

皇后樂隊誕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主唱Freddie Mecury 去世的時候,我甚至都還沒有出生。然而,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初中第一次聽到《We will Rock You》時候,很快就被那種有強烈感染力的音樂電到的感覺。

這樣看來,皇后樂隊簡直是一群具有時空穿越能力的“音樂鬼才”,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經把身後半個世紀的流行都寫遍了。

Freddie Mecury是一座豐碑和寶藏,如今流行音樂界的頂級國際巨星幾乎都是他的腦殘粉。

《波西米亞狂想曲》:孤獨,是這個搖滾巨星必受的劫難?

Lady GAGA是皇后樂隊的“腦殘粉”

比如Lady GAGA,從她用皇后樂隊的一首歌名《Radio GAGA》給自己起了個狗尾續貂的藝名來看,就知道她有多粉皇后了:“Freddie是獨一無二的——他是整個流行音樂中最有個性的人之一。他不僅是一個歌手,還是一個出色的演員,一個屬於劇院的人,一個不斷改變自己的人。總之:他是個天才。”搖滾樂隊槍炮玫瑰的主唱Axl Rose,甚至把Freddie 奉為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啟蒙老師”。

然而,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除了歌頌Freddie作為音樂天才的偉大,也照亮了他生而為人的渺小。在Freddie短暫的一生裡,他那“不合群”得有些荒誕的才華,也剝奪了他享受一個普通人快樂的權利。

臺上有多風光,臺下就有多孤獨

皇后與別的樂隊有何不同?在電影裡,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弗萊迪用他一貫拽得“老子不在乎”的口吻答道:

“我們四個人都不合群,致力於給那些受排擠、默默退出人群、也很確定自己不合群的人獻唱,而我們正合他們的群。”

正是Freddie的這段話,讓百代音樂的金主爸爸當即慧眼識珠,決定簽約。

然而現實卻頗有幾分諷刺。即便Freddie能唱進無數人的心窩,但聚光燈熄滅後,他仍然要獨自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

細數電影裡的情節,我忍不住感嘆:Freddie簡直是行走的“孤獨症”晚期患者。

1946年Freddie誕生於非洲坦桑尼亞,那時的他還叫做法魯克·布勒薩拉。為他起名的父母是本本分分的印度帕西人,為了生計和躲避戰亂,才輾轉移居倫敦。這樣的出身意味著Freddie在倫敦天生就處於社會邊緣。

他和家人之間也有很深的隔閡。父親按照標準的亞裔家庭傳統思想教育自己的兒子,希望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絕不逾矩。而這卻只會把叛逆的Freddie推得更遠。

感受一下父子之間的日常battle:

《波西米亞狂想曲》:孤獨,是這個搖滾巨星必受的劫難?

Freddie擅自改名,極力撇清和原生家庭間降到臨近冰點的關係,只想讓自己聽上去更像一個“普通的倫敦人”。

《波西米亞狂想曲》:孤獨,是這個搖滾巨星必受的劫難?

被他稱作“一生摯愛”的Mary(啊,想去KTV唱“浮海~翻~嘿愛恨”),是Freddie認為世界上最懂他的人,可她最後還是成為了別人的妻子。Freddie把自己的豪華別墅買在了Mary家的對面,夜裡一個人把檯燈開了又關,卻沒辦法再看到Mary出現在窗邊,給他一個回應。

《波西米亞狂想曲》:孤獨,是這個搖滾巨星必受的劫難?

Paul就更不用說了,暗中挑唆別人勸Freddie從皇后樂隊單飛,總是帶一幫狐朋狗友去Freddie的大別墅裡夜夜笙歌,甚至不讓Freddie接那些真正關心他的朋友的來電,如同一個陰險的耍猴人,把Freddie當做賺錢工具,像猴子一樣囚禁起來。

像Freddie這樣及其敏感細膩的人,對Paul的小人勾當不可能毫無察覺。可能是Freddie不願意承認這樣被利用的事實,因為他太缺愛了,太需要一個看似寸步不離忠心耿耿的小狼狗。

而Freddie在排隊上偶遇了Jim以後,兩人竟惺惺相惜,相見恨晚。但Jim沒有在Freddie的生活中留下來。他只說了一句話:“等你決定要喜歡自己了,再來找我吧。”

等Freddie再次找到Jim,敲開他的家門時,已經是好幾年以後了。雖然Freddie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與Jim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這份幸福原本可以早點開始,Freddie或許也就不必獨自一人面對那麼多年的孤獨和病痛。

孤獨是生命的倒刺,拔出它,我也就一命嗚呼了

然而,正是這種貫穿Freddie一生的、如影隨形的孤獨和邊緣感,滋養了他的音樂才華,讓他創造出《波西米亞狂想曲》這樣驚為天人的作品。

這讓我想起電影《梅蘭芳》裡的那句臺詞:誰要是毀了這份孤獨,誰就毀了梅蘭芳。

丹麥詩人索倫·克爾凱郭爾曾經說過:遠在幼年,悲哀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裡。它紮在那兒一天,我便冷嘲熱諷一天——這刺兒一經拔出,我也就一命嗚呼了。

或許Freddie Mecury也是如此,孤獨就是他生命中的那根倒刺。

《波西米亞狂想曲》:孤獨,是這個搖滾巨星必受的劫難?

《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的最後二十分鐘,Live Aid音樂會現場,Freddie在倫敦溫布利體育場的十萬觀眾面前,唱起那句:“Mama,I don’t wanna die, sometimes I wish I’d never been born.(媽媽,我不想死,有時我甚至希望自己從未出生)”,結合他的身世和病情,讓人熱淚盈眶。

不知道Freddie在唱這首歌的當下會不會也有過閃念一想:

如果一切能重新來過,我是不是可以像其他人一樣,普普通通地,好好地活一次?

可那樣的他就不再是他了,世間也會永遠少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音樂鬼才。


想看更多屬於年輕人的文藝評論,歡迎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