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孤独,是这个摇滚巨星必受的劫难?

最近朋友圈里,有一半人在安利院线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说此片值得二刷甚至三刷,另一半人在怀念自己和皇后乐队有关的青春岁月(噢哟,听上去这帮人就很老)。

《波西米亚狂想曲》:孤独,是这个摇滚巨星必受的劫难?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浓缩了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cury一生四十多年的重大变故。不得不感叹一句:经典就是经典,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即便过了二三十年,Freddie的一言一行,放到今天来看还是非常硬核且扎眼。

《波西米亚狂想曲》:孤独,是这个摇滚巨星必受的劫难?

看了电影以后,除了他们创作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天才过程,除了Freddie的那些极尽骄奢淫逸的派对,除了最后那场热血的Live Aid,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Freddie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某种程度上的残缺:台上有多风光,台下就有多寂寞。

这个音乐鬼才,是无数巨星的启蒙老师

皇后乐队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主唱Freddie Mecury 去世的时候,我甚至都还没有出生。然而,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初中第一次听到《We will Rock You》时候,很快就被那种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电到的感觉。

这样看来,皇后乐队简直是一群具有时空穿越能力的“音乐鬼才”,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把身后半个世纪的流行都写遍了。

Freddie Mecury是一座丰碑和宝藏,如今流行音乐界的顶级国际巨星几乎都是他的脑残粉。

《波西米亚狂想曲》:孤独,是这个摇滚巨星必受的劫难?

Lady GAGA是皇后乐队的“脑残粉”

比如Lady GAGA,从她用皇后乐队的一首歌名《Radio GAGA》给自己起了个狗尾续貂的艺名来看,就知道她有多粉皇后了:“Freddie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整个流行音乐中最有个性的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个歌手,还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一个属于剧院的人,一个不断改变自己的人。总之:他是个天才。”摇滚乐队枪炮玫瑰的主唱Axl Rose,甚至把Freddie 奉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启蒙老师”。

然而,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除了歌颂Freddie作为音乐天才的伟大,也照亮了他生而为人的渺小。在Freddie短暂的一生里,他那“不合群”得有些荒诞的才华,也剥夺了他享受一个普通人快乐的权利。

台上有多风光,台下就有多孤独

皇后与别的乐队有何不同?在电影里,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弗莱迪用他一贯拽得“老子不在乎”的口吻答道:

“我们四个人都不合群,致力于给那些受排挤、默默退出人群、也很确定自己不合群的人献唱,而我们正合他们的群。”

正是Freddie的这段话,让百代音乐的金主爸爸当即慧眼识珠,决定签约。

然而现实却颇有几分讽刺。即便Freddie能唱进无数人的心窝,但聚光灯熄灭后,他仍然要独自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

细数电影里的情节,我忍不住感叹:Freddie简直是行走的“孤独症”晚期患者。

1946年Freddie诞生于非洲坦桑尼亚,那时的他还叫做法鲁克·布勒萨拉。为他起名的父母是本本分分的印度帕西人,为了生计和躲避战乱,才辗转移居伦敦。这样的出身意味着Freddie在伦敦天生就处于社会边缘。

他和家人之间也有很深的隔阂。父亲按照标准的亚裔家庭传统思想教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绝不逾矩。而这却只会把叛逆的Freddie推得更远。

感受一下父子之间的日常battle:

《波西米亚狂想曲》:孤独,是这个摇滚巨星必受的劫难?

Freddie擅自改名,极力撇清和原生家庭间降到临近冰点的关系,只想让自己听上去更像一个“普通的伦敦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孤独,是这个摇滚巨星必受的劫难?

被他称作“一生挚爱”的Mary(啊,想去KTV唱“浮海~翻~嘿爱恨”),是Freddie认为世界上最懂他的人,可她最后还是成为了别人的妻子。Freddie把自己的豪华别墅买在了Mary家的对面,夜里一个人把台灯开了又关,却没办法再看到Mary出现在窗边,给他一个回应。

《波西米亚狂想曲》:孤独,是这个摇滚巨星必受的劫难?

Paul就更不用说了,暗中挑唆别人劝Freddie从皇后乐队单飞,总是带一帮狐朋狗友去Freddie的大别墅里夜夜笙歌,甚至不让Freddie接那些真正关心他的朋友的来电,如同一个阴险的耍猴人,把Freddie当做赚钱工具,像猴子一样囚禁起来。

像Freddie这样及其敏感细腻的人,对Paul的小人勾当不可能毫无察觉。可能是Freddie不愿意承认这样被利用的事实,因为他太缺爱了,太需要一个看似寸步不离忠心耿耿的小狼狗。

而Freddie在排队上偶遇了Jim以后,两人竟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但Jim没有在Freddie的生活中留下来。他只说了一句话:“等你决定要喜欢自己了,再来找我吧。”

等Freddie再次找到Jim,敲开他的家门时,已经是好几年以后了。虽然Freddie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与Jim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这份幸福原本可以早点开始,Freddie或许也就不必独自一人面对那么多年的孤独和病痛。

孤独是生命的倒刺,拔出它,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然而,正是这种贯穿Freddie一生的、如影随形的孤独和边缘感,滋养了他的音乐才华,让他创造出《波西米亚狂想曲》这样惊为天人的作品。

这让我想起电影《梅兰芳》里的那句台词:谁要是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

丹麦诗人索伦·克尔凯郭尔曾经说过: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我也就一命呜呼了。

或许Freddie Mecury也是如此,孤独就是他生命中的那根倒刺。

《波西米亚狂想曲》:孤独,是这个摇滚巨星必受的劫难?

《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Live Aid音乐会现场,Freddie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的十万观众面前,唱起那句:“Mama,I don’t wanna die, sometimes I wish I’d never been born.(妈妈,我不想死,有时我甚至希望自己从未出生)”,结合他的身世和病情,让人热泪盈眶。

不知道Freddie在唱这首歌的当下会不会也有过闪念一想:

如果一切能重新来过,我是不是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普普通通地,好好地活一次?

可那样的他就不再是他了,世间也会永远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音乐鬼才。


想看更多属于年轻人的文艺评论,欢迎关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