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之乱中七王的下场如何?

第五爱


七王之乱的几个主事者最后或者自杀,或者被诛杀,无一幸免。

(1)七王之乱为什么乱?

汉景帝继位的时候,由于刘姓诸侯国势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于是实行削藩政策,引起一些诸侯国不满,继而发生叛乱。

(2)七王之乱都是哪七王?

七王,其实更像是刘姓皇室外围大联盟,因为有6个都算得上是外围皇室。

【吴王刘濞】:其父亲乃是刘邦的哥哥,到了他这一辈,和刘邦的孙子汉景帝血缘关系就更远了。

【楚王刘戊】:其爷爷乃是刘邦的弟弟,那关系就更远了。

【赵王刘遂】:他和汉景帝是一个爷爷(刘邦),这个还算近。

【其余四王】:其父亲刘肥乃是刘邦未发迹时情妇所生之子,地位尴尬,刘肥的儿子刘章在诛灭吕后一族上立了大功,但是当时他有意立他的哥哥刘襄做皇帝,被汉文帝知道后,非常不高兴。

(3)七王之乱的结局?

自杀的:胶西王刘卬,赵王刘遂,楚王刘戊。

平定被杀的: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

被东越诛杀的:吴王刘濞兵败逃到东越,西汉朝廷派密使联系东越王,让他杀掉吴王,以免窝藏之罪,于是吴王刘濞被杀。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各诸侯国,首次实现了大一统,实行了中央集权,刘邦接手后为了稳固权力,又继续实行分封制,把他当兄弟子侄分封到各个诸侯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汉景帝时又不得不采取削藩的政策,于是就爆发了“七王之乱”。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为了笼络忠臣,迫于形势,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刘邦称帝后,江山逐渐稳固,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 ,在异姓王的故土上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王,并立下异姓不得为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相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到了汉文帝后期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地方诸侯各自为政,排挤中央,干弱枝强的问题逐渐突出。


汉文帝刘恒以近似苛刻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他人却又非常宽容,致使地方诸侯实力发展壮大;景帝继位后,刘姓诸侯王势力庞大,中央已经难以控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汉景帝刘启非常赞同晁错的提议,全面推行削藩,剑指势力强大的吴王刘濞,这就引起了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们的不满。


刘濞是高祖刘邦的侄子,在平定汉初异姓王谋反是作战中屡力战功,受到高祖的赏识,被封到吴国为王。吴国地域辽阔,统辖三郡五十三城,都城设在广陵(今扬州),吴国有一个大铜矿,又靠海,吴王刘濞在封国内大力推行炼铜铸钱,围海煮盐,发展生产,因此吴国国力雄厚,富甲一方,也使得刘濞权倾东南,威势显赫,在各诸侯国中很有号召力,中央朝廷的许多政令在他这里都是行不通的,刘濞早就有不臣之心,逐渐开始与朝廷作对。


汉景帝的削藩令削去吴王刘濞豫章郡、会稽郡,削去赵王刘遂的常山郡,削去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胶西王刘昂的六个县。

削藩令一下,无异于是往这些诸侯王身上割肉,刀已架在脖子上了,刘濞别无选择,只能走上对抗中央的“谋反”险途。

刘濞首先与已故齐王刘肥诸子中势力最强大的胶西王刘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后吴王刘濞与胶西王刘昂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刘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刘濞诛杀了朝廷派遣在吴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然后振臂一挥,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等六王公开反叛,成为造反大军中的“带头大哥”。

在刘濞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汉景帝刘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前去攻打吴楚叛军,周亚夫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又带领轻兵南下,截断吴楚军的粮道,致使吴楚军陷入断粮的困境,结果吴军一败涂地,汉军又派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这些东越人用矛戟刺死了吴王刘濞,并将刘濞的头割下献给朝廷。

刘濞一死就大势已去,其他的反王们也无路可逃,赵王刘遂、楚王刘戊胶西王刘昂都自杀而亡,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都伏法被诛。






遗产君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同属皇族内乱至于“七王之乱”是不是存在正在考证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