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北辰梓懿


我读名著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有个亲戚,她总是跟我提起很多人物,经常说:“就像《XX》书里的XX人一样。”我当时觉得懂得好多啊,于是出于给自己扫盲的虚荣心,我开始读书,那读哪些书呢,自然就先从名著开始读了。


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的著作,其价值由于已经超越了时代本身而得以流传。


“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


我个人认为不仅是世界名著,所有的书都分两种:看得下去的和看不下去的两种。

什么书能看得下去呢?

那自然是自己喜欢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都不尽相同,对于我自己,我就喜欢看推理悬念、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或者贴近生活的,能够引起共鸣的。


对于世界名著看不下去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1. 晦涩

有些名著,尤其是西方的名著,比较晦涩,比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并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整部作品随着作者意识的流动发生变化,像是各种文本形式、语言的杂交,内容上实在太过艰涩,需要对照和查阅的内容太多,尤其是哲学、宗教方面的。我个人就是买了很多年,就总是觉得读不下去,感觉总是看不太懂。


2. 时代感

每一本书,都是有创作背景的,作为今天的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需要融入到那个时代,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如果我们不懂那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在读起来就很难,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索然无味了。


3.长篇巨作

很多世界名著都是长篇巨作,都是有历史、有思想、有文化、有内涵的,篇幅往往都很长,短一点的都三四十万字,长的更是高达百万字,对于各种拖延症的我们,很难有耐心一点点读完。


4.脱离自己的兴趣

在这一点上,就如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如果读的书所描述的故事,以及涉及的领域跟自己的兴趣爱好偏差太大,就很难有耐心把它读完,即便是读完,也是囫囵吞枣,没有自己的深刻体会。


所以我个人认为,固然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世界名著,但是世界名著那么多,也请不要为难自己,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著中花些心思,认真阅读吧!




简秋弥生


我在十五岁至二十五岁这十年间,特别喜欢看书,并且我不挑书,杂志,报纸,武侠,言情……,一句话什么书都爱看,睡觉的床上垫絮下放几本,桌上也是书。有一次,跟书友换到一本世界名著《飘》(即乱世佳人),我高兴极了,可我这么爱看书的人,连五页都看不下去。后来又接触到《廊桥遗梦》,也是无法看玩!我在想,这么出名的书,为什么我看不下去呢?一,人名,地名翻译成一大串,并且还很多不是我们常见的字,书看了几页,难记住一个人名地名!二,故事情节有些平淡,不像我们阅读习惯,一个小高潮接一个小高潮。名著好像都喜欢炫弄文字,一个景点,人物外貌描叙好久,不干练!………


半生浮沉皆看淡


看名著觉得索然无味很可能是你的阅读品味跟名著不在一个层次上。这并不代表你就很low或者没品位。人的阅读品味是会随着你的阅历你的性情而变化的。所以也许你只是没发展到那个阶段而已。

像我自己,小时候邻居的姐姐有一套世界名著,好几十本。我看过几本,都觉得不太看的下去,完全不觉得好看。那时候觉得天底下最好看的书就是郑渊洁童话。后来看琼瑶几乎每一本都看过。那时候朋友推荐亦舒,虽然同是流行爱情小说,亦舒的书我是看不下去的。但是再过几年,我觉得只有亦舒写得现实的都市女郎才对我胃口。后来喜欢看金庸。再后来觉得二月河实在写得太好了。现在我依然会看一些流行小说,但是会觉得心底里希望看点更考究点的书。例如看小说希望看到更细腻的描写,看到人性的善恶交织,看到在大时代下的挣扎和奋斗,看到软弱与坚强,自私与忘我,各种人性和冲突,妥协和坚持。例如希望看一些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甚至有点偏学术的书。其实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自己阅历的增加,人的阅读品味是会提高的。有的人可能比较早进入这个状态,有的人晚一些。我觉得如果实在看名著看不下去就不要勉强。阅读首先是一种快乐。我们不看世界名著,依然可以找到很多虽然不是名著但是非常出色的作品。我的建议是首先享受阅读的过程。尽量挑选不要太差的书籍。比如就算你看爱情小说,挑三观正一点的,逻辑严密一点的,文笔好一点的来看。当你看惯了优秀作品,你就很难退回到胡写瞎编的作品里了。这样慢慢地你的阅读品味会提高。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真正能欣赏名著的优美的。


Dan44850483


哈哈哈我也叫梓懿,在昆明滇池旁边,好巧好巧~

小时候被列了好多书单,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悲惨世界,我的大学什么巴拉巴拉…那时候并不知道读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甚至茶花女这一类的书直接把它当小说看,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是反映了一定的现象,道理,社会背景或者被大家广为流传…但是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有的人就喜欢看小说,有的人就喜欢读传记,曾经有个毒鸡汤说,你看的2%的书能真正用到就不错了,我们之所以看这么这么多的书,只是为了不要漏掉那可怜的2%~每个人看书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人汲取知识的地方太多,渠道太广,看书可能反而耗费很多时间,有的人看书对他生活没毛的帮助,有的人看书为了取乐,那还管看什么书呢,依我看名著反倒不如一个搞笑的沙雕段子容易取乐~

我喜欢看名著,很多东西初读无味,反过头来想其中的讽刺意义或者警醒世人的地方真的让人茅塞顿开,有时候也只是喜欢其中的一些描写刻画,觉得三言两语就很传神,值得学习和应用,有时候也是强迫自己看,比如鲁迅和高尔基的书,我是真心不喜欢…怎么看都味如嚼蜡,可能太深奥我还太浅薄,或者是他反应的时代背景我太陌生,政治角度我还不了解…

看书之前先想明白,我为什么要读书,打发时间?寻找乐趣?学习历史时代背景?走近一个作者的世界?学习表述方式和手段?

如果你真的想读名著,又觉得一些很晦涩无聊,我觉得不如先从短篇小说入手,莫泊桑的,欧亨利的,茨威格的,都很有趣,语言精炼,表述传神,而且没有很多故弄玄虚的东西,很贴近生活哦~

呃…好的外文翻译很重要…我之前很喜欢六角丛书的版本你可以考虑试一下


懿吱狐


小时候,大约刚上小学,外婆说啤酒是液体面包,可好喝了!于是可爱好奇的我就乘大人们睡午觉的时候,自斟自酌了大半瓶,后来踉踉跄跄摇摆进学校,睡在课桌上没法正常上课,被大人们接回家睡觉了!

有时候,世界名著何尝不是小时候那瓶啤酒,因为自己身体没发育好,自然无法享受其中的滋味,难受而且大醉!

高中的时候我依然喜欢去外婆家玩,因为舅舅房间有一个大书架,感觉什么书都有,自然也不缺乏世界名著,语文老师说多读名著,那里面很有营养,会提升你的人生品味,丰富你的人生阅历······

于是我硬着头皮看《简爱》、看《理智与情感》、看《红与黑》、看《旧约全书》、看《静静的顿河》、看《鲁迅全集》、看《战争与和平》、看《套中人》,看《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硬着头皮把整个书架上的书全看完了,最深的感受就是想骂人,好枯燥好无聊,好深奥!

外国人讲一句话翻译过来为什么那么长,鲁迅写的文字为什么那么沉重,耶稣不就是中国的老天爷化身么,爱就爱么想那么多,唐诗宋词非要那么刻板排列么?看完后没几年就忘完了!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历多了,看的东西多了,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认识了缤纷美妙的世界,我也渐渐懂了一些,消除了年少时的疑问。

所谓的世界名著,大多是属于作者所属时代的宏伟史诗啊,这些著作能被大众敬仰和流传,必定是有它独到之处!我们如今的人横跨时间的隔阂去阅读,自然有代沟,怎么消除,就是去了解作者信息,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你就会猛然发现,环境虽然变了,但那许多名著所揭示和表达的道理,却历久弥新!至今还启发和感染着后来的我们。

比如,老天要是公然和人作对,任何人都难以对抗!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过去是假的,回忆是一条不归路!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自己记忆力差,有的记住了,有的反复看还是忘记,就只剩下一些句子在脑海漂浮,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在某个或低沉或愤怒,或狂妄或自轻的时候,突然从脑海里冒出来,扶持我鼓励我安慰我!

现在我明白了,有些东西读起来索然无味,可是它却幻化为你生命中的良师益友,会潜移默化间指导你、帮助你,比如世界名著!有点类似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感觉吧!有些东西,读起来嗨到爆,比如网文,可嗨过也就过了。

总之,世界名著长着一副严肃古板的样子,让后代们难以亲近,甚至有些隔阂,但它却是你最好的朋友!

(写完收工,发现自己废话这么长,能看到这里的,给你一个赞,哈哈)


纸墨晴空


这位朋友很诚实,其实觉得一些所谓的世界名著索然无味没什么好丢人的,这才是正常的反应。我不相信有人看所有名著都会看得津津有味。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书倾向,没有什么书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拿一些小说来举例。

巴尔扎克绝对够得上世界级文学大师了,《人间喜剧》也绝对是名著了。有人这么评价他的写作风格:

巴尔扎克的故事就像一个能力拙劣的农妇,想烧火却弄了一屋子的浓烟,呛得不行。正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噗嗤”一声火着了。

如果想体会这种感觉,可以翻翻《高老头》。但我就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看到前面几页觉得索然无味不想看了难道不正常吗?这没什么丢人的,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大仲马的书就很精彩,喜欢大仲马不喜欢巴尔扎克,也是正常的。

还有人就是不喜欢俄国小说,人物名字太长记不住,情节不好看,不如法国英国的吸引人。还有人干脆就不喜欢看外国小说,中国古典的小说却能说得头头是道。这也是正常的。看着一些名著感觉索然无味,只能说明你不喜欢这种风格而已,并不能证明自己鉴赏水平不高。


还有一些名著是文学评论里的名著,即有人评选它是名著,但作品本身可能并不怎么样。比如《尤利西斯》,谁知道这东西讲了个什么鬼玩意,它出名恰恰是因为别人看不懂。类似的像中国作家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文学评论里面地位很高,但实际上只是很小圈子里面的吹捧。

这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或者从评论角度来看,叫做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这一类思想盛行有关。很多作品以让人看不懂为目标,似乎只有别人看不懂的才是高深的。因为这一类书不需要自己去寻找市场,文学评论者们会蜂拥而上去把一部可能很烂的作品吹捧成很高大上的东西,自然就会有市场了。就像前文讲过的《尤利西斯》,就被评为“文艺青年”必备的书,别管看没看过,书架上没一本都不好意思自称“文艺青年”。

但真正的名著,不论是小说也好,文集也好,都是把高深的道理通过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大众,这才是书籍存在的价值。为了让人看不懂而写书,那就是写给自己玩的,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喜欢看网络小说而不喜欢看名著,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要瞧不起网络小说,它还有另一个正规的学名,叫做“通俗小说”,是通俗文学的一个部分。当今的四大名著都是属于这一类。民国时期有名的作家,张恨水、张爱玲;当代最有名的通俗小说作家金庸,有人讲他们的书没有精神内涵吗?那网络小说里面也很可能也存在着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名著。


待晓儿


读了的“名著”不少。但是记性差,尤其是国外的几乎连名字都说不出来了。开始的时候喜欢小说,故事性强,觉得有趣,还有点哲理。后来喜欢诗词,觉得意境悠远,装逼神器。最后喜欢的居然是小时候最排斥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那些简短拗口的文字现在读起来才是回味无穷。

许多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除了一个故事,更多的是因为探讨了“家国天下,阶级人性”,这些东西翻开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所谓的家国天下阶级人性。名著中引人深思的道理,就像铁环上的钻石,而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就是一个宝库,满地散落的都是金银珠玉钻石玛瑙。


套马的女汉子go


十几岁时也慕名读过不少名著,也碰到你所说的类似问题,无外乎文化差异,时代背景,还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国内的作品有时候也存在这方面问题,譬如巴金的家,春秋,现在读起来索然无味,四书五经我基本不看。

还来说外国名著,可以向阅读经验丰富的老书虫请教那些内容吸引人的作品先去阅读,等积累了一定外国作品经验再去阅读就容易多了。根据个人阅读经历,可以推荐先阅读以下作品:悲惨世界,票,基督山伯爵,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十日谈,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巴黎圣母院,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

不建议先看的:安娜卡列尼娜,大卫科波菲尔,德伯家的苔丝,双城记,简爱,傲慢与偏见,萌芽,

我读外国名著也有二三十部了,总体说来外国名著比起我们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典籍差别还不是一星半点,如果不是真的喜爱,就别为了沽名钓誉去受罪了,还是多读读中国古典,四书五经我不会推荐,但相对通俗易懂的那些,除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东周列国志都是趣味性,知识性很不错的书,特别是东周列国志,文化,历史,典故,军事,政治,智慧,礼仪,读一本胜过四大名著总和,只是半文言,读的有些辛苦


独行的旅客


很正常。

无论国内的、国外的,读好多名著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从我的阅读来说,有几种情况:

一、没有原因,就是不喜欢。比如《红与黑》,换了司汤达的另一本《巴马修道院》,还是不喜欢,似乎不需要理由,就像爱情不需要理由一样;

二、我想是文化差异。比如,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我非常喜欢,他的长篇《尤利西斯》和《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却怎么也读不下去,我感觉最大障碍不是意识流,而是大量的宗教、哲学以及爱尔兰的历史这些内容,这种隔膜很难突破;

三、是叙述方式(文体)和语言的不适。既包括古典的(因为距今太遥远),也包括那些现代派或实验性的;

四、有些名著可能确实需要一些准备,要么知识的,要么阅历的。比如,我高中时读《安娜卡列尼娜》,一脸蒙圈!等我有了工作、成了家以后再读,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怎么应对呢?

对策一,就不喜欢,放弃好了,反正好书多的是。

对策二,更多的,还是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方法,需要一些付出,甚至有的,还需要一些等待。

我们打游戏的时候,也会有疲倦、乏味,甚至绝望(我想任何游戏都一样)。读名著也是(读名著本来也是游戏的一种),等我们艰苦跋涉,终于拨云见日、打出来一个极品时,获得的回报也是加倍的!而更大的回报可能是,就此打开了一个新的场景!


光赫33749115


没有长时间国外生活经历的人,一上来就读经典名著肯定会有些吃力。

吃力的原因是文化的差异,外国的人名、地名、背景还有叙述手法不太熟悉,不熟悉读起来就会吃力,吃力就会感到乏味。

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先阅读一些短篇小说,比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老人与海。

这些短篇小说没有啰嗦复杂的铺垫,比较容易理解,等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外国作者的叙述手法熟悉了以后,再去看长篇名著,也就轻松多了,自然也就没那么乏味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名著一定要耐住性子,经典的作品情节必然不会是高潮频起、特别引人入胜,需要反复阅读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