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難得的一次“迴光返照”,結果,自此之後還是逐漸衰落了

嘉靖帝從陶仲文把那裡得知了“二龍不得相見”的言論,於是,他決定儘量少見自己的兒子,而且,也不提前封太子。

朱載垕並不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長子,他的母親杜康妃也頗不得寵。相比於其他兄弟,朱載垕很不受嘉靖帝的待見,年紀輕輕便被送出皇宮生活。也正是因為朱載垕遠離深宮貼近民間,所以,他接觸了社會萬象,對大明朝存在的各種階級矛盾與社會危機有較為直觀的認識。

大明朝難得的一次“迴光返照”,結果,自此之後還是逐漸衰落了

朱載垕獨居在外期間,大奸臣嚴嵩獨攬朝政,腐敗官吏橫行,民怨四起。

可以說,是環境培養了朱載垕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自然,這也對他登基後的政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566年末,嘉靖皇帝駕崩,朱載垕以親王身份登基,次年,更年號為“隆慶”。也徹底為“二龍不得相見”的這條魔咒畫上了一個句號。

隆慶帝的一生,除了“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但是,相比較而言,隆慶帝的性格確實是正德以後歷代皇帝中最謙和的。這裡,最值得慶幸的是,此時的朱載垕上位後,其身邊有張居正、高拱等大臣幫助。

大明朝難得的一次“迴光返照”,結果,自此之後還是逐漸衰落了

可以說,有了這些絕佳助力的朱載垕在處理政務時遊刃有餘,推行了各項改革,朝廷一掃嘉靖時期的頹態,變得煥然一新。嘉靖年間,曾有許多言官因直言勸諫獲刑,朱載垕上臺後,為這些獲罪的臣子平反,被關押起來的官員重新被任用,不幸死在獄中的則向其家屬發放撫卹金。

在這批被施放的官員中,海瑞就是其中一個。並且,有了父親的前車之鑑,朱載垕對道士方術深感痛惡,登基後將一群蠱惑人心的方士全部趕出皇宮,拆除道場香爐。

在張居正等大臣的輔佐下,朱載垕增強了從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員的考核制度,褒獎清正廉潔的官員,罷免貪汙腐敗分子,對於一些貪汙情節特別嚴重的官員則從重處罰。除此之外,朱載垕深知近年全國災情嚴重,糧食收成不好,所以,大幅度調整了賦稅,減輕農民受災後的損失。

大明朝難得的一次“迴光返照”,結果,自此之後還是逐漸衰落了

由於,《大明律》中並沒有限制私人土地買賣,所以,地主階級兼併土地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隆慶帝登基後下令清查全國田產,限制土地買賣,有效遏止了地主兼併土地,淡化因貧富差而產生的階級矛盾。

隆慶年間,蒙古人大舉入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庚戌之變”,一支蒙古騎兵從山西方向迂迴進攻直逼京城。朱載垕立即調遣邊防軍回守京師,所幸侵略者並未進攻京城,而是在周圍大肆掠奪一番隨後撤回蒙古。

雖說有驚無險,但是,這次的事件還是讓隆慶帝吃了個教訓,此後,朱載垕則更加重視北方防務。此時,內閣張居正、高拱等人建議,明朝應與蒙古大汗講和,封他為藩王,並在明朝北部開設馬市,促進與蒙古人的經濟溝通。

大明朝難得的一次“迴光返照”,結果,自此之後還是逐漸衰落了

朱載垕採納了內閣大臣的建議,先是派出使者與蒙古人交流,隨後,封蒙古大汗為義順王,加強了兩地人民的團結。除此之外,隆慶帝還作出了兩手準備,為防止蒙古人出爾反爾,朱載垕派戚繼光等大將巡遊北方邊境,翻修長城加強防務。

在隆慶時期,大明君臣的通力合作下,明朝北方地區出現了整個明朝史上罕有的和諧氣象,在朱載垕統治期間再未出現蒙古人大規模的侵略掠奪事件。朱載垕當上皇帝后,總共統治大明也就六年,在這段時間內明朝並未發生過什麼重大變故。

可以說,朱載垕能夠穩坐江山六年,這離不開他謙遜賢德的品行。

大明朝難得的一次“迴光返照”,結果,自此之後還是逐漸衰落了

早在朱載垕當皇子的時候,為人處事十分小心仔細,能處理好各種微妙的關係,雖身為皇子但從不張揚。這些特性使隆慶帝的人格魅力高漲,諸如:張居正、高拱、戚繼光、李成梁等國家棟梁都心甘情願的在他治下做事。

也正因為朱載垕的開明仁義,張居正與戚繼光等人才能青史留名。倘若,朱載垕像其他皇帝一樣限制這幾位名臣的發展空間,恐怕張居正等人並不會有現今的成就。

隆慶帝成長在宮外,所處環境並沒有太多的勾心鬥角,這也使朱載垕有了較為善良寬厚的性格。在朱載垕登基後,任用了許多治世能臣,且用人不疑,任由這些大臣放開手腳大展宏圖,這才使隆慶朝成了令大明“迴光返照”的重要節點。

大明朝難得的一次“迴光返照”,結果,自此之後還是逐漸衰落了

隆慶帝為社會發展帶來了長遠的影響,甚至,直至萬曆十年明朝仍處在平穩的發展階段。1572年三月,朱載垕偶感風寒,在休養了一段時間後重新上朝秉政,但病情卻未有好轉,在朝堂上頭昏目眩,被人送回內宮調養。

朱載垕自知已患上絕症,所以,召見了包括張居正在內的一眾大臣來病榻前議事,立了遺囑:“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

他將身後事都安排妥當後,安然離世了,終年36歲。朱載垕駕崩後,諡號莊宗,而後人對他的稱呼明穆宗則取自朱載垕的廟號。並且,立無字石龜負碑,豎立於祾恩門前的碑亭內。其石碑空白無字,後市推測,可能是因隆慶皇帝功過難評之故。

大明朝難得的一次“迴光返照”,結果,自此之後還是逐漸衰落了

並且,《明史》對隆慶帝的評價到也不錯,說他“端拱寡營,躬行儉約”,每年光吃的一項省下來就達到幾萬兩銀子。不過,穆宗卻是一個“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統治期間,內閣之間的權力鬥爭加劇,這其中,徐階與高拱的鬥爭從隆慶元年就已經開始了。

【《明史·穆宗本紀》、《明穆宗莊皇帝實錄》、《隆慶皇帝無字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