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若論起古代中國的最後一個鼎盛時期,康乾時代無疑是最後一個公認的盛世。然而僅僅經過短短40餘年後,清帝國持續家道中落,到了咸豐一朝,帝國被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折騰得元氣大傷——首都被攻破,皇帝出逃熱河,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大半江山淪落……

咸豐縱想勵精圖治,奈何他攤上了各種幾千年難遇的大事。不過,不幸中的萬幸是,在他力挽狂瀾的舉措中,帝國的末代脫穎而出“最後”的一代人才,而且是人才濟濟。在這些人才的努力下,帝國的生命再度出現了復甦的轉機,而這一時代則被稱為“同治中興”。

一、 破敗帝國,四面楚歌

清帝國的衰落始於18世紀末葉,而衰敗的頹勢在19世紀中期時被徹底地彰顯了出來。這一現象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運動,在短短兩三年間就征服了華南和華中的大部分地區,然而清政府這邊卻是已經拿不出錢餉發給前線將士,導致官軍鎮壓不力。

此時,京城還兩次被英法聯軍威脅,無疑雪上加霜。朝野震動,大清的臉幾乎丟乾淨了,八旗軍和吏治的腐朽也盡顯無遺。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對此,咸豐帝為挽救危局,曾試圖大力整頓朝政,籌措軍費,實行攘夷安內之策。然而歷史交給咸豐的,卻可謂是清朝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個爛攤子: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外族襲擾,甚至在1860年被血洗圓明園……

不過算是欣慰的是,他的一番勤奮最後還是換來了好果實,比如在他臨終之時,太平天國已漸入尾聲,而他在此期間起用的漢臣們在後面也成為了晚清的實力擔當。但正所謂評價需客觀,咸豐終其一生的努力卻並沒有給搖搖欲墜的清朝帶來實質性的挽回,且他在臨終前的舉措給了慈禧掌權的可乘之機,給後續的政治格局和一系列變革的因果埋下了伏筆。

二、 恰似太平,重逢生機

咸豐之後,便是同治帝。雖說同治的命好一點,一登場時晚清的時局已經比咸豐在位時好多了。在宮外,安慶之戰後的國內局勢已經開始明朗,湘軍的勝利無疑讓中外各方勢力都堅定了太平天國已近窮途末路;國際上,遠東政局的主導者——英國則在1860年後一改對華政策,採取合作的態度維持外交,帝國得到短暫而寶貴的緩衝時間。

唯一的不幸,可能就是剛上位時就趕上了1861年的祺祥政變,朝廷政局被洗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皇權也因同治年幼而由慈禧代攝。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但不幸中的萬幸,卻是祺祥一事還使恭親王奕訢升格為議政王,李鴻章、沈葆楨等漢人得到重用,朝廷中樞一致認識到“師夷長技”的重要性,並開展以洋務派主導的一場自強運動,王朝危機使滿漢的間隙趨於消失,一個聯合的官員集團在此後誕生,以文祥和曾國藩為代表的中央和地方官員都抓住這次攸關的機會,積極推行各種中興政策。

而“同治中興”這場發自朝臣的晚清“自救”行動,就在這樣的一番背景下展開了。

三、 變革強政,力挽狂瀾

中興雖以同治帝為名,但卻不以同治帝為主導。因為他僅在1873年親政,但不到一年後去世。整個中興行動,幾乎與他沒什麼關係。

真正擔當起中興主力軍的,是以和碩恭親王奕訢為中央主導和一系列地方勢力,如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淮兩系等,這正是咸豐帝所遺留下給後代的政治格局。而慈禧早年並未獨攬大權,在同治帝時期依舊不得不依賴地方,而這也是慈禧當年重用洋務派的原因之一。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在眾賢的輔佐下,朝廷先是在奕訢的提議下成立“外交部”總理衙門,相當於取代軍機處的位置,總理對外關係,在其下設通商大臣主管商埠一事。同時恢復文官政府,如曾國藩等地方將領都是書生帶兵,咸豐年間賣官鬻爵的現象也得到遏止,科舉招生政策大大擴招,大量的儒生人才被補充進帝國中樞,薦舉制也得到積極的提倡鼓勵,朝廷一時人才濟濟。

在“自強”的口號下,以軍事改革為主導的洋務運動迅即展開,新的生產技術和軍事工業被大量引進,各種先例如第一家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派鋪陳而來,新成立的北洋水師據說海軍實力排世界前六,鐵路、礦業、郵政等近代行業相繼出現,湘軍和新軍逐漸成長起來,逐漸成為國家軍事實力的支柱。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同治新政還產生了第一所新式學堂,這也是北大的前身,學堂的建設不同於傳統官學,幾乎照抄西方大學的建制,第一批留學的小朋友也於1872年漂洋過海,到美國留學15年之久,在同治年間,大量的西文書籍被翻譯,連船廠和兵工廠也自己做學校,教育也開始了它的近代化進程。

清政府在經濟方面也力圖改革,如通過地稅改革減輕農民的負擔,有效地鼓勵大家墾荒耕作,並且開始將徵收商業稅的厘金制度納入賦稅裡,通貨膨脹短暫被穩下來。經過戰亂的地區慢慢被整治恢復,除了在鹽貿壟斷上跟商人們意見不太合,清政府那批傑出的政治家藉著近代商業發展的契機挽救了晚清財政雪崩的趨勢。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羅伯特·赫德,1861年任外國稅務司總稅務司監督

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列強與清政府合辦的一個外國稅務司,專門幫清政府收取海關關稅。這個本是列強想要制衡彼此的機構,沒曾想反倒幫晚清政府捋清了海關關稅的系統,在19世紀80年代時,有時一年的收入甚至達到2000萬兩,一度佔據清朝財政收入的20%以上。

在這些舉措之中,晚清的國力大幅度復甦,苟延殘喘的清朝幾乎因此被續命了半個世紀,帝國民生得到短暫的復甦。

四、風燭殘年,短暫續命

“同治中興”鑄就的,還有晚清四大名臣。

中興的開創者之一曾國藩,憑藉組建的湘軍與太平天國鏖戰並最終將其覆滅;李鴻章則建立起能在列強中立足的北洋水師;略微次之的左宗棠亦平定陝甘回亂,收復新疆……正是有如此繁星璀璨般的儒臣,以及朝廷的奕訢等滿王室的聯合,撐起了晚清最後一道曙光。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晚清的政治家幾乎是盡了自己的極限,試圖引導這個龐大帝國痛苦的近代化轉型過程,然而最根本的,這個以儒家理念治天下的準則,必須依賴農業社會為根本,這與商業、工業為主導的西方近代國家迥然不同。清政府經歷了數般陣痛後,也沒有扭轉命運的敗局。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清政府和列強的蜜月期自此過去,而《阿禮國協定》的否定,又表明英帝國在國家利益的權衡中,還是選擇將殖民地作為犧牲。在之後的中法戰爭中,縱然鎮南關大捷,清政府還是不得不賠出對越南的宗主權。

在甲午海戰中清廷慘敗日本,又寓示著在這場對賭國運的戰爭中,晚清的“同治中興”最終敗給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隨著同治帝於1874年的逝世,這次短暫的迴光返照被定格在歷史的瞬間,接下來它還要面對勢頭更大的八國聯軍和義和團運動,以及更加徹骨的民主革命。因而,同治中興只是將晚清的“急病”轉為無可救藥的“慢病”,依靠中興眾臣的才能短暫地續命半個世紀。而這個亞洲的龐然大物,這個曾經被英國人諷刺為“破爛大船”的晚清帝國,最終轟然倒在辛亥革命掀起的波瀾中,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此壽終正寢。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無疑,同治中興也是中國曆朝歷史中最偉大的中興之一,然而這種中興不過是封建王朝最後的“餘暉”,縱然清廷後期湧現出一堆治世能臣,但他們本就出身於封建王朝的窠臼,始終沒有勇氣打破原有的體制,這才以至於最終沒有挽救行將木就的清帝國。

往昔的努力因腐朽而失敗,而近代中國革新與崛起的傳奇,則是在一系列悲痛徹骨卻又激動人心的故事中演繹著。在那沉痛的一百年中,我們歷經著中華歷史上鮮有的磨難,卻也讓世界見證著何為“睡獅”的覺醒,並終於能在如今這盛世中,安享著比肩漢唐的繁華。但在感恩先人們所付出過的血與淚之時,千萬不能忘卻我們正是為祖國的崛起“承上啟下”的一代。承接先輩的建設,為下一代創造更大的輝煌,必然是我們矢志不渝的使命!


《清史稿》

《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的“二五計劃”》(王學斌)

《同治中興時期的三個外國人》(理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