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培养一技之长,还是全面接触通通一知半解的培养?

格局成长空间


如果把培养孩子一技之长与通识教育对立起来,不妨了解一下中国和西方历史上共有的“学徒制”现象。一般小男孩从十一、二岁开始进入一个行业,跟了固定的师傅学习一门技艺,根据不同的行业经过工五年或十年的时间,掌握这门职业技能,加入行会组织,从此安身立命。除了学徒制外,也有父子相传的家庭性行业和手艺,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很多电影、小说对学徒制和家族行业都有详细的描述。《乔家大院》学做钱庄、《飞梦环游记》中家传做鞋、《雾都孤儿》做棺材、《穆斯林的葬礼》是雕玉器。

如果你的教育理念是培养自己孩子一门手艺,一辈子靠这门手艺吃饭的话,就培养孩子一技之长,现在的职业学校是学徒制的新发展,比如大名鼎鼎的蓝翔技校。

也许你想把孩子培养成画家、音乐家,但要知道,考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是要考文化课的,艺术培养需要通识教育基础支撑。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来,子承父业的不多。从跳槽这个词的热度看,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也不多,甚至大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比例越来越高,这是通识教育的好处,能让孩子职业有弹性,适应能力强。因此比较保险的方案是优先考虑通识教育。

优先考虑通识教育不等于“全面接触通通一知半解”,孩子应该在某个方面冒尖,因为用人单位用的不是一个年轻人的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只要就业到一个岗位上,发挥作用的是某个专长技能,这倒不需要很高大上的能力,往往是某个比较细小的方面优于同学和其他竞聘者,比如打字快、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文字表达清楚,或会打篮球、车开得好,甚至是能喝酒。

因此,培养孩子比较保险的策略是,在基本的通识教育基础上,在某一个小的方面冒尖。


欧比旺罗克


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应当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实际情况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两条路并行不悖,都在走。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至于到每个人是进行博学还是专攻一技之长?恐怕也不能够简单的绝对化。凭我多年的人事和教育工作经历,提一些看法供参考。

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天资是不一样的。可是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哪一个伯乐可以看出一个人就适合做什么工作。只能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其特殊的材质,然后有侧重的进行培养。但也不能孤注一掷,万一选错了方向,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人生活在社会上,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过去由于教育不发达,又受个人环境的影响,就早早的拜师学艺了,早点有个饭碗,那是被迫所为。现在不少地区,不仅已经普及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也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如果不是,有十分的把握,或者是环境所迫。还是叫孩子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时,培养专长为好。

现在社会发展非常快,很多原有的工作岗位,不断的被淘汰。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不断的诞生。甚至没有人能够预料,几年以后还有什么工作可做?所以不少国家,都是采取高中以后分流,再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向,比较有把握一些。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以通才教育为主。原先以专才教育为主的国家,多数高校也在转向。通才教育,适应性比较强,便于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科技越发展,社会发展越快,确定个人的专业方向也就越困难。这就是当前社会的现实。

我国由于长时间受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家一起走上大学的独木桥,造成现在很多技能性的人才非常缺乏。其实也是认识上的一种偏差。初高中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庭背景,选择自己愿意做的工作。其实发达国家,蓝领和白领的工资相差不多,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生活的高兴,快乐,幸福就好。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岁。


老梁139490047


培养一技之长可以理解为专才,全面接触通通一知半解的可以理解为通才。

我觉得专才更重要。因为专才本身就是通才,只是通才中有更突出的一才。比如医生,越是医术高超,他的知识盲区越少,否则,做个合格的医生都难。但是同样作为医生,可以说是专才,因为他的专注领域就是治病救人。

相比较专才在社会上更吃香,专才得到重用,取得成功的事例比比皆是,成为一个专才的门槛也比通才要低,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确实容易成才。但这个专不能说不触类旁通的,例如一个计算机专业人才,他精通的是硬件,但他也是在有一定的数理化语等学科等的通才基础上成为计算机硬件的专才的。在他今后的发展上,如果想有所建树还需要补充软件,电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会成为一个通才。

所以,如题,培养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再通过一技之长去全面接触更多的知识,才是最优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人才。

当代社会更需要综合性的人才,社会的整合趋势呼吁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规划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时指出,“应当加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尤其应采取学科间的和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有关的问题”。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


考试英雄


孩子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他的认知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上了高中之后才分文理科,上大学之后才选专业。所以在培养孩子一技之长还是进行全面学习的问题上,需要分阶段来讨论。

在上高中之前尽量的培养他全面学习,拓展他的知识面。只有更广更全面的知识面才有可能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他的学习过程当中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多的注意他的兴趣,特长,还有适合他发展的方向。那高中之后,可以尝试选择他自己喜欢的科目,学文科还是理科,都需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特长而定。学习过程中,发现有问题可以及时的改正,为报考大学选专业做准备。上大学之后,主要就是学习一技之长了。大学是学校跟社会的一个过渡,学好一技之长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专业课是必须认真对待的。

总之就是,高中之前全面学习,高中期间,略有侧重,上大学之后全面发展的同时选择一技之长。


那些你错过的人和事


当然是培养一技之长了!

各行各业各种兴趣铺天盖地,不可能做到“通通都一知半解!”

所谓“千招会,不如一招绝!”就是说的有一技之长了!古文“卖油翁”里也讲过“熟能生巧”!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慢慢的就能积累经验也就是达到了所谓的“一技之长”了!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无论云什么行业,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并且熟练的,也就成了“一技之长”了!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喜欢的点赞加关注喔!谢谢您的支持!🙏


亲子教育文化


我的理解就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长更好,当然其它都要有所涉及,这样我们在经历自己专业的同时,对其他行业也有所了解!

如果一件事情专注10000小时,那他一定会成为专家,成为这方面的行家!我们精力有限,不可能对很多行业都去专注10000小时吧,而且都还要精通,就更不现实!

每个人在单位上,那些工作业绩高,工作能力强并不是那些啥都懂,却啥也不精的人,而恰恰就是那些专注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技术的人,他们有可能其他专长没有或者一点都不懂,但他们却能把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就是因为他们的专注精神,让自己的工作无可替代!啥都懂的人也就说明谁也可以替代你!

当然也有那些旷世奇才,他们懂得多,而且都还很精通,可这类人都是少数,如果你不能确定你不是这样的人,还是专注于一技之长为好,其他也多少有所接触!




我是杨锅


孩子要因材施教

个人觉得无论培养一技之长,还是全面接触通通一知半解,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



那最好的依据就是孩子的爱好和秉性。举个例子,之前回老家的时候,我家邻居的宝宝虽然才2岁多,可是酷爱挖掘机,不论是玩具还是实物,他的热情和动手操作能力,远远超出2岁孩子的水平,玩具可以抱着睡,跟着真挖掘机跑一天,学习挖土,专注而认真。


个人觉得孩子能保持一种热情和兴趣,就像蝴蝶效应,发展一种技能并且有所长,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动力,无论将来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可以获得极大的富足,作为家长,保护好孩子的爱好。




如果孩子秉性缺乏恒心,总是喜心厌旧,哪怕家长努力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孩子无意识的好奇心,也会让自己全面接触通通一知半解。所以还是要家长积极引导,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习惯,同时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总之,孩子是培养一技之长,还是全面接触通通一知半解的培养,在个人看来,不是选择题,而是根据孩子因材施教。就知识而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但人生不就是追寻无限的可能性吗?!





佳有儿女fighting


精通一门好,找工作有一技之长。


桃李居主1


必须有一技之长,而且还要比别人长很多,然后再求触类旁通为专长补充新能量,使专长成为可以霸稳一个位置的立脚基石。让我说只有专长是不稳的,别人也会掌握也会追平你,必须捎带手学会更多可以交叉运用的相关知识技能,但这就不需要精了,能辅助专长就行。


蛩呜斋主


培养一技之长吧,多方面一知半解最后可能一无所获,浪费时间的同时分散了注意力。

孩子的专注力和长久坚持做一件事有关!

其它多方面可以多了解,了解即可,精力专注于做一件事情!

多给孩子正面的鼓励,信任孩子,家长也要明确目标!

――萌智育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