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這話該如何理解?

假裝這是暱稱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我們要結合全文來理解這句話。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這段話,將天之道用張弓射箭來進行打比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說過,老子講道理很喜歡打比方,這也說明老子總是在觀察生活,觀察自然,從中總結出那些寶貴的經驗來分享給大家。

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規律。在老子眼中,天道,就是最完美的規律。

天道,難道不像張弓射箭嗎?舉的高了便壓低一些,瞄的低了便舉高一些,弓弦拉太滿了便減少一些力度,弓弦沒拉滿就增加一些力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句話概括了天道的特性。

天道的特性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有多的就減少一些,不足的就補充一些,總是儘量均衡,這就是天道。

這裡我也來打個比方,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裡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種事物。大家來看水,如果滿了後繼續注入,水就會溢出;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同一個容器中的水,總是會持平,不會一邊高一邊低。這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關於“上善若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前面都是說天道,到了這一句,老子話鋒一轉,說到了我們人類自己的身上。

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

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

人性啊,卻不是這樣,人性是損減有所不足的那些人來奉養那些有富餘的人。

什麼意思?就是說人性的本質是巧取豪奪的,有所富餘的人不會滿足,仍然要去奪取那些本來已經有所不足的人。

人性貪婪啊,老子對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語道破之。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這句話我直接翻譯了:

那麼誰能用自己的富餘來奉養天下(眾生)呢,只有通曉天之道的聖人啊。

道者,指天之道,天道一直都是“有餘以奉天下”的。但是此處更指通曉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反覆提到的“聖人”。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這最後一句,老子解釋了所謂的聖人的做法,其實也告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彌補人之道的不足。

因此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聖人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老子是很務實的一個人,他主張一個人有所成就,有所作為後,不要仗著自己的功勞去獲取過多的利益,更不要去佔著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虛名。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的這樣的道理。

你只要過分佔有,就一定會和他人起爭端,起衝突,最終你的所有都會被人奪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過分佔有,你不去佔有,就不會起爭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沒法跟你爭。

多麼睿智通達的智慧啊,擁有卻最終失去,放棄卻反而擁有。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真正能擁有什麼,會失去什麼,這樣的人已經看透了。

從古至今,在人類當中,都有很多的富人,在發家致富以後,會經常的做一些好事,想現如今的捐助希望工程、為家鄉造橋修路之類的,其實都是在修補人道的不足。

一個人在得到的同時,要學會付出,學會去回報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這樣才能長久。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第一 我只喜歡說自己的認識。

✋我不擅長引經據典,只喜歡談點讀後感。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天道講究平衡之道,比如豐收之年老鼠多。人道講究的是搶奪之道,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第二 我理解的天之道。

👉1 天之道的治世理想是均貧富。可以說,這隻能是一種理想,我總認為,天之道的治世理想,也許是世界大一統時,最優先考慮的知識理念。正如墨子的博愛,非攻一樣,太過於超前,太過於理想化,只能被統治階級所打擊和拋棄。論智慧,不可否認,一定是大智慧,終極智慧,但我們的社會本性,我們人的本性都決定了,大智慧都是玩不起的,也是沒有人願意玩的。

👉2 天之道的治世理想雖然不能被採用,但卻是警示之道。比如,現在的環保問題,之所以被重視,就是我們人類對地球資源的瘋狂開發,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高度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都是建立在破壞地球資源,破壞大自然平衡的基礎上的,近200年的工業革命和科技發展,對大自然的破壞程度,超過了200年前地球文明史以來的總和。

👊👊👊第三 我理解的人之道。

👉1 人之道的治世理想就是叢林法則和貧富兩極分化。尤其是西方的商品經濟,崇拜叢林法則,崇拜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完全失去了人性的光輝。

👉2 國家間,遠到老牌帝國的殖民全世界,屠戮原住民,中到法西斯發動的世界大戰,近到湯姆警察的到處推翻政權,支持顏色革命,這無一不證明了西方民主和文明的虛假,野蠻,殘酷。如此瘋狂的掠奪和侵略文化,註定了其短命文化的本質。因為天之道告訴我們,瘋狂和滅亡,僅僅是一紙之隔,僅僅是一尺之遙。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一到,報應必到。

👉3 國家內部,西方的完全市場化經濟模式,必然導致貧富差距如天河,財fa的狂歡和盛宴,還有一切的這至上,那至上。

👉4 西方的所謂精英在面對巨大的社會問題時,暫時是苦無良策,但他們有維持現狀之道,那就是奶頭理論,甚至有的精英開始研究中國的天道理論和其他傳統文化,希望能找到西方模式負面清單的根本治療方案。

👊👊👊第四 我們急需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人道。

👉1 補上以德治國的短板,作為以法治國的強力輔助。以德治國,必須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加以改進和吸收,結合現時代的人文因素,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尤其是我們的一帶一路,輸出的,一定要有我們的特色文化,具有真正普世價值的文化。

👉2 杜絕民生領域的完全市場化,切實保障民生,實現民生領域的逐步福利化。



聽不煩的鄉里鄉親


如何正確理解《道德經》的關鍵在於弄明白這本書是給誰看的?

閒看秋風認為老子在出函谷關之前留下的這部五千言的對象應該是當時的統治者,老子在亂世中看到了百姓疾苦,並且對統治者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聲: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並且奉勸統治者“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因此,這裡的所謂“天道”和“人道”也是在奉勸君王的治國之道要順天應時,不要違背“天意”而強行推進君王的殘酷壓迫和統治。

天道是什麼?天道就是自然規律,就是水滿則溢,就是月滿則虧,就是盛極必衰,就是順勢而為。老子警告不要逆天而行。

人道是什麼?是貪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不過在老子看來,人世間本來也沒有所謂決定的“福”或者“禍”,因為“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叫統治者們“無為而治”,不要干預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如何去生兒育女過日子。

這就是“道”,這就是老子說的“非常道”,如果君王悟道成功,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君王本人也幸甚。老子的這個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又非常契合——適可而止,不走極端。


閒看秋風999


這句話要從全章來解讀,先看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翻譯: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天道如同一張拉開的弓。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弓對準目標射,太高時要往下一點,太低也不行,要適度一點才能射到目標。這裡是比喻天道是公平的,適度的。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由此可知天道是公平的、平等的,多了的,天道一定給你拿掉一點,不足的又會補上一點。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類卻不像天那樣公平無私,人們錦上容易添花,更有損人而利己者,巧取豪奪別人,自己的慾望仍然沒有止境。這裡指人道是自私的,不像天道公平。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從人之道的角度來說誰能做到把自己有餘的、多的捨出來,幫助天下人,多佈施給別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心念自在


簡而言之:天道是強者削弱、弱者增強;人道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二者正好相反。

大概類似於角色扮演遊戲裡的競技場,為了體現遊戲公平競爭,平臺會對所有的角色進行調整。同樣一層次的角色,輔助類很難戰勝輸出類英雄,如果不做出平衡,輔助類角色將不再進入競技場。



如此一來,遊戲公司將造成極大損失。

角色平衡之後,輔助打起來仍然很艱難,卻不代表輸出類角色不可戰勝。競技場的角色平衡,基本上就類似於天道。

天道看起來非常慈祥,讓弱的變強、強的變弱,實際上會造成一種非常嚴重的後果:所有人都不思進取維持現狀。

這種情況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強的人肯定會想,為什麼被削弱的是我?那我還強個毛啊!弱的人反過來想,反正我都會被增強,努力還有個毛用?

看起來場面被均衡了,實際損失加多了。

我們的古人將封建社會維持了幾千年,必然有他獨特的手段。

古人所追求的,就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把天道和人道揉雜在一起,取長補短、攜力而進。換種說法就是,糖是要給的,巴掌也要給,這樣才能讓驢跑的又快又穩。

人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也就是資產階級社會。

資本家為了牟取更多的利潤,會不斷地剝削勞動力,造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局面。

但是強者不可能一直強,弱者也不會一直弱,二者之間會有一個奇妙的平衡點,也就是帕累托最優解。強者會用20%的人口,佔有80%的社會資源,這樣大家都會相安無事。

一旦突破這個二八定律,人道就會向天道傾斜。據時,強弱之間就會有一個大的衝突發生,社會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用比較中二的話就是:莫欺少年窮。


例圖所示,中國最繁華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動盪的地方,即是天道與人道的轉換的結果。


祗樹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總結到: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給出了答案。

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意思就是利他,把多的分給那些少的,陰陽互補以致平衡,財富趨向均衡。

所謂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意思就是把少的貢給那些多的,陰陽越發不平衡,人自私自利財富極度不均衡,結果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古今以來恐怕只有毛主席做到了,大家怎麼看?

所以老子主張崇尚天道,而絕棄人道。




聖哲同學


我主要從文化這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天道,亦可稱之為律,規律。自然界中不會以任何事物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無論事物如何發展,總會按照一定的發展方向去走,不管期間發生何種變化,結局是已經確定的了。從文化角度來說,可以說這是一種強勢文化。反觀之,人道是隨事物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其發展趨勢是隨人為意志而轉移的弱勢文化。

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均屬於文化的一種屬性。

“損有餘補不足”是東方哲學裡的一種文化理念。為人作物需陰陽相合,面面俱到,達到一種圓融隨和的文化狀態。

“損不足補有餘”是人為的認知規律,生存環境主要起了推動作用。將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發展到極致,不用太注重其他方面的發展,是弱勢文化屬性的文化體現形式。


凌洛秋


樓主好!老子在《道德經》的這句話是宣說“道”制衡萬物時的操控機制。解析如下,供參考。

【1、字面意思】“天道”指化身為“天”的“道”,或天是“道”的化身時。“損”指減,“有餘”是超出,“補”是彌補、補足,“不足”是缺。“人道”指化身為“人”的“道”,或人是“道”的化身時。後幾句。意與前反之。

【2,為何“道”化身為“天與人”時,會呈現相反的態勢?】原因在“天常處於超過的狀態”,而“人常處於不足的狀態”。進一步看,天為何總是“超出”,而人總是“不足”了呢?道理簡單,當天與人相對時,“天”在上,處在“盈高”位,而“人”在下,處在“虧低”位,天與人分在兩極之位上。“天、人”都從“道”中生,都有“道性”,而“道”永在中位,所以天然就抑制“高盈”,補全“低虧”---這就是“道”以“中”調和萬物的形態和原理。

【3,解讀這兩句話的關鍵】(1)必須看清無形的“道”在背後同時操控有形的“天與人”。(2)必須看清此處的“天與人”是相對立的兩極。(3)必須看清“天與人”都從“道”中生,是同源、同根、同體、同在的。(4)必須看清此處的天代表“過於中”,是“有餘”的;人代表“不及中”,是“不足”的。(5)必須看清天在“盈”位的原因,是因天有“大而無限”的特徵,而人相反,有“小而有限”的特徵,所以相比之下,說天總是“有餘”,人總是“不足”。(6)“道”調控“天”時呈現的特點,就是總推動天去“賜予萬物(包括人)”,如發光、發熱、降雨、孕育等事。“道”調控“人”時呈現的特點就是總推動人虛心去“尊聖、學聖、作聖”,領悟無上之理,提高智慧,向上看齊。《易經》對這兩點講的更清楚,不再贅言。

【4,調和矛盾性,使萬物從“兩極態”向“中態”發展,是“道”的本能。】再推廣看,使高向低、使上向下、使盛向衰變化等,就叫“以有餘補不足”,反之就叫“以不足補有餘”。“道”為何要消融萬物的敵對性、矛盾性和陰陽性?是因為萬物的本性也是“道”,也是永恆的,當然也在“中道”。當萬物離開“中道”,向兩極變化,就背離了一體性、同體性,而不能永恆,故萬物走向對立時,萬物本性中的“道”一定在暗中強行起用,操控萬物迴歸中性,就顯現出“萬物互補的變化狀態”。

【5,此話的根本義】有五個:(1)萬物都是“道”的化身,都有相同的“道性”,都受“道”制衡。(2)萬物之“形”常在對立的矛盾中,是相異和可見的;萬物之“性”常在中態,又是相同和不可見的。(3)在“道”的暗中操控下,萬物的變化永遠是“趨中”的,走向“歸一的、統一的、融合的”。(4)見萬物之“同”,才能見“道”;見萬物之“異”,不能見“道”。(5)居上逐盈,必敗;居下不補,必敗。反之,居上而舍,必勝;居下而蓄,必勝---都是看不見的“道”在調控的結果。


本然堂講席


天道,是天反映出來的長期個性;人道,即人類共顯的人性。

天道,損有餘,反而不會刻意地補救那份損的現象;人道,總是剛強好勝嫌貧愛富棄醜向美剜弱媚強。

下面注意:由於古義失傳,後人訛傳曲解,把天性和人性的本義忽略掉,只認天道人道的主動作為。天道損有餘,是天常常給人的印象是柔弱有餘的。補不足,是天性順而不爭,任其柔弱順從之象呈示而不加改變。天靜而從物,所以只見物動而天無為,物有為。

人性自尊心很強,稱之為人之道,柔弱順從不足,而攀比好勝之氣有餘,社會演變為剜弱媚強趨勢。

古文原義,不是平常以為旁聽博採讀無遺冊的拼盤比較思維模式者可理解正確的!天無為而人好為,是上面兩句的本質意義。

獨家首悟,嚴禁抄襲!

2019.2.19.19:12


山外天色


天道即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無私無黨,所以遇到強大的會抑制,遇到縮小的會扶持,有餘的彌補不足,維持自然萬物的生態平衡。

人道即人類的發展規律,有私心,有慾望,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窮不過三代,是三代以後就絕戶了,不會再窮,以人類的發展規律,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直至嚴重到暴力破壞,再來一次財富分配,中國五千年曆史,一直在重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