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张五哥说十三爷忠厚不能做太子,康熙帝听了为什么高兴?

老人头侃史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个小人物值得大家注意,这个人就是张五哥,他也是机缘巧合下认识了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等人,又蒙冤入狱,最后获救后成为了康熙帝的御前侍卫,并最终服侍两任皇帝后,请辞为老十三胤祥守陵。

纵观他在剧中的所有表现,其实处处透露心机,其中一次跟康熙帝雪中散步,为什么他的回答让康熙帝很高兴呢?

一、初次登场

其实张五哥的初次登场,就疑点重重,不仅在于他在帮助一伙外地人,更在于他的这个举动:

在他明知老四胤禛等人杀害的是胡教头的人后,他并没有选择报官,或者是通知庄主刘八女,而是直接参与了毁尸灭迹:

“这房间后面就是河!”

这就是张五哥的高明之处,其实他也在豪赌,赌的就是老四胤禛他们不会杀人灭口,毕竟自己目睹了整个杀人经过,也就是这时候起,他的命运其实就已经跟老四胤禛等人联系在一起了。

之所以他要这样做,完全在于他的身份之神秘,这个身份的神秘,有几处细节可以表明:

比如胡教头对他说的话是:

“好小子有种,老子早想收拾你了!”

这说明,他早就跟胡教头有仇了,这次是新仇旧恨一起算!而胡教头,是什么人,为什么一直忍着,直到现在才肯跟张五哥撕破脸呢?

其次,张五哥功夫了得,在过去的情况下,他练就的这身本领,难道是为了种庄稼?

更蹊跷的是,阿兰竟然知道当晚借宿的是十三阿哥胤祥,不然她怎么知道到老十三胤祥的府上求助呢?

结合这些迹象,杨角风推断,张五哥一家,肯定跟朝中某些人物有联系,而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康熙帝!也就是说,康熙帝当年在江夏镇留宿,极有可能跟张老汉有接触,不然张老汉不会知道这么多事。

而且张老汉必然有办法跟宫里联系上,也就是说老四胤禛等人到了江夏镇,张老汉一家已经知道了,不然哪有没有出阁的大姑娘直接露面伺候几个大男人的?

二、

当然,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中,阿兰是刘八女培养的,目的也是为了笼络大官用,但是剧中给做了相应改编,但是阿兰能找到老十三胤祥府上,也有可能是老八胤禩告诉她的。

后来张五哥蒙冤入狱,之所以能蒙冤入狱,也就说明这一家人隐藏的很深,不然的话,刘八女等人不敢对他们下手。

另外一种可能性,则是张五哥刻意要顶罪的,一方面是为了救自己父亲,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要混进京城,毕竟已经跟胡教头撕破脸了,江夏镇自然是待不下去了。

这也是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策略,勇气之大,令人咋舌!

当然,他的豪赌又赢了,康熙帝亲自到法场救了他,甚至为了给他翻案,连太子的脸面都不顾了。

最终,张五哥被救,再加上老十三胤祥的推荐,他顺利的成为了康熙帝的御前带刀侍卫。

有很多人这里不能理解,认为康熙帝是不是太随便了,怎么可以这么随便就让一个汉人在他面前带刀?

这也就印证了我们前面的猜测,极有可能康熙帝见过小时候的张五哥,也认识张老汉,对他们一家印象深刻。其次张五哥的命是自己救的,对他是恩人,张五哥又是一个感恩之人,用他放心!最后,张五哥武艺高强,为人憨厚老实,当时顶罪是为了救父亲,一个有孝心的人,自然也有忠心!

而张五哥确实在康熙帝心中印象不错,尤其是那次雪中散步,康熙帝问他皇子中谁是最好的人,他不假思索就回答十三阿哥。

本来康熙帝以为他心中认为老十三胤祥最适合当太子,结果张五哥却说他不适合当太子,这让康熙帝大为感动。

毕竟这年头能跟康熙帝说真话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张五哥的为人之道,面对皇帝一定要说真话,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任,而且这次说真话,康熙帝给的赏赐,就是放出老十三胤祥。

三、

其实我们分析康熙帝跟张五哥的这段对话,就会发现张五哥非常的聪明:

康熙帝问哪位皇子最好,此时张五哥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老十三胤祥,为什么这样说?

此时的老十三胤祥已经被圈禁,如果张五哥选择了其他皇子,给康熙帝的感觉就是这人忘恩负义,自然也做不成御前侍卫了。而回答老十三胤祥,就像康熙帝理解的第一层那样:

“因为他救过你?”

这是第一个理由,但是张五哥还给了第二个理由:

“心怀坦荡,为人仗义!从来不暗中算计人!”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一方面褒奖老十三胤祥,一方面抨击其余皇子,那就是不心怀坦荡,不为人仗义,暗中喜欢算计人了!

当然,这样说是有后果的,果然康熙帝也听出了话中的意思,认为张五哥这是要支持老十三胤祥夺位,结果张五哥又给了康熙帝一个惊喜:

“人最好,并不一定就应该做太子。”

后来他又说了,老十三胤祥为什么不适合做太子,总结起来就几个理由:

选太子,一定要选人直的,而且会变通的,关键要有坚强意志,且不轻信别人。显然符合这一条的只有老四胤禛,就等于张五哥暗中提醒了康熙帝,选太子可得选好了啊。

这就是张五哥的聪明之处,一方面明着报老十三胤祥的恩,一方面深得康熙帝的喜爱,另一方面也给自己以后的路提前在老四胤禛那打下基础。

四、

可是如果我们定义张五哥就是一个小小的侍卫,他能想出这么好的方式向康熙帝提出意见吗?

所以,张五哥这个人其实高深的很,他的背后会没有人指使?

这个问题,这里不解释,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吧!

后来的张五哥大家也知道了,在雍正帝即位的当晚,他就拿着金牌令箭放出来老十三胤祥,为雍正帝的顺利即位贡献力量。

再后来老十三胤祥去世后,他就主动提出了辞职,要给老十三胤祥守陵,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他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自己这么多年立身之本,就是知恩图报,不管是对康熙帝还是对雍正帝,他都知道这个理。但是作为这个知恩图报的根基,其实是在老十三胤祥身上,如果他不报恩,一方面自己良心不安,另一方面其他人也会有看法。

其次,这么多年的斗争,也让他看透了,自己的靠山一倒,自己又多少知道一些雍正帝的秘密,再留在他身边当差,心里没底,所以,他提出守陵,也是为了自保。

最后,张五哥也算是完成了使命,此时的雍正帝已经没有任何对手了,老八胤禩一伙已经彻底被打趴下,弘时都被赐死了,新政也在顺利执行。张五哥也厌烦了这些事,也看出雍正帝的脸色不好,命不久矣,毕竟天天跟在身边,连老八胤禩都能看出雍正帝命不久矣,更何况张五哥了。

新上任的皇上会不会对自己下手,张五哥心中并没有底,与其无底,不如去守陵,在人生的最高点隐退,也算是能得以善终,毕竟在《雍正王朝》中能看破这一点,能善终的人不多。

或许张五哥在这一刻想到了邬思道吧,不过,放弃,也是需要勇气的!

当然,不小心说多了,回到题目,康熙帝之所以高兴,就在于他被套路了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按常理,就是一品大员也不敢妄议太子人选,张五哥一个御前侍卫,不但敢说,还敢领赏,真不按套路出牌。

那么《雍正王朝》张五哥说十三爷忠厚不能做太子,康熙帝听了为什么高兴?

有书君来先和大家捋一捋剧情。

当时太子被废,朝中立八爷的风声很盛,康熙正为立谁为太子头疼,那天康熙与张五哥在雪地散步,不经意地问张五哥:“朕众多儿子中,哪一个最好?”

张五哥不假思索的回答十三爷。皇帝说是否因为他救过他,张五哥直言不讳,一半是,一半不是。

最主要的是十三爷心怀坦荡,行侠仗义,从不暗中算计人。

皇上问他是不是觉得应该立十三爷为太子。

张五哥马上否定了皇上的说法,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十三爷人太直,不会转弯,容易轻信别人,不适合做太子。

皇上高兴的连续说了四个好。还说要奖赏张五哥。

张五哥便斗胆说求赏放了十三爷。

于是便有了小侍卫保皇子一说。

根据这段剧情,有书君认为康熙高兴的原因:一就像康熙自己说的张五哥讲了真话,讲了实话。

二是因为张五哥求放十三阿哥,正中康熙的下怀,正合康熙的心意。

一、康熙高兴臣子说真话,说实话。

皇帝称作孤家寡人,有多少人在皇上面前都是唯唯诺诺,阿谀奉承,是难以听到臣子真话实话的。可是张五哥却敢于在皇上面前说真话,说实话。

张五哥确实认为十三阿哥忠厚,人品好,从心底敬重他。

太子犯了错,失德被废时,其他阿哥唯恐避之而不及,只有十三阿哥顾念手足情深,去探访太子,并陪着太子。

这是康熙所欣慰的,至少还有一个儿子不是明哲保身,而是顾念兄弟情义的,这在皇家是难能可贵的。

胤祥在康熙心中确实如张五哥所说心怀坦荡,行侠仗义,从不暗中算计人。

而且康熙大帝也认为胤祥宅心仁厚,但无霸气,难成大器,不宜立为太子,所以康熙和张五哥对胤祥的评价是一致的。康熙为有一个知己而高兴。

张五哥认为十三阿哥救过自己,哪怕他被圈禁,仍然是心中最好的人,借皇上说要赏赐自己,赶紧求皇上放了十三阿哥。

这样说真话,说实话,而又知恩图报的人,皇上当然喜欢一个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当然高兴有一个这样的人,侍奉在左右。

二、张五哥求放十三阿哥,正中康熙的下怀,正合康熙的心意。

因为太子被废,大阿哥被圈禁,十三阿哥被圈禁,八爷党一党独大,到处都是立八爷为太子的呼声,康熙权衡利弊。

为了平衡众阿哥之间的力量,心里早就想把胤祥给放出来,但是苦于找不到一个台阶下。

正像邬思道所言,康熙大帝乃鲜有的圣明之君,驭权之术早已炉火纯青,对几个孩子看的透透的。

为了防止“八贤王”虎视眈眈自己的皇位,康熙当然得让其他的皇子来制衡他。

康熙深知张五哥这样忠心耿耿的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一定会替救命恩人求情的。

当张五哥说求皇上放十三爷,他说的这些话,正中康熙皇帝的下怀,既顺水推舟卖了人情给张五哥,又替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同时又让胤祥能够解除禁闭,恢复自由之身。让众阿哥互相制约,互相制衡,这真是深不可测的帝王驭人之术。

康熙大帝识人心,懂权衡,深谙驭权驭人之术,难怪后世人称之为千古一帝,真乃实至名归!


有书博物馆


张五哥的角色很有意思,也很特殊,他跟图里琛有点一样,又有点不一样,跟图里琛一样的是都是忠心皇帝,不管是康熙,还是后来的雍正,在办事能力上面,那自然是图里琛略胜一筹。

但是图里琛有一点不如张五哥,那就是图里琛因为十分聪明,所以就十分的圆滑,很会审时度势,也很会为自己留后路,虽然图里琛是十分忠诚的,但是这个也是有一个度的,如果外来利益够大的时候,可能会影响图里琛的选择。

但是张五哥就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十三爷是个侠王的话,那么张五哥就是一个侠士,他肯定可以为康熙帝或者十三爷献出生命的,而康熙的身边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其实在郑春华与太子私通的时候。

图里琛就表现了他的圆滑一面,他肯定为了避免惹祸上身,但是如果是张五哥在场的话,他肯定不会这样做的,我们固然不能说图里琛做得不好,做得不对,而是在康熙的心中,他需要的是像张五哥这样绝对忠诚的侍卫,这种可以叫死士。

我们再来看康熙问的这个问题,康熙问:十三爷能不能做太子。这个问题,不管是问谁,谁都不敢回答,包括张廷玉,佟国维,马齐几个人,因为在继承人的选择的话题上面是个大忌,一般都不答这个话,一般都由皇帝自己来定。

康熙本以为张五哥会像其他人那样,也会回避这个问题,没想到张五哥确诚恳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十三爷太过忠厚,不适合当太子,当然也更不适合当未来的皇帝,皇帝太过忠厚,肯定是不能驾驭群臣的。

康熙问他为什么敢回答这个问题,张五哥说他对康熙不会说假话,只会说真话,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而康熙就喜欢身边人能够对他讲真话,而不是讲奉承话,讲客套话。

那么康熙高兴,那么就要对张五哥赏了,就问张五哥要什么?张五哥说要天大的面子,那就是将十三爷给放出来,康熙到是很意外,张五哥这样小小的侍卫竟然为皇子求情,不过,他心里也想把十三爷放了来,就顺水推舟送了张五哥这个天大的人情。


历史简单说


《雍正王朝》中,作为大清帝国的元首,康熙的每天都会听见八方的声音,每天都会看见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都会阅读虚虚实实的文字,许多声音真假难辨,又或者因为立场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当所有人都带着面具做人,说出一堆假大空的官话、套话的时候,真诚就会显得弥足珍贵,张五哥无疑就是这样一股清流。

康熙第一次罢黜胤礽后,胤祥也跟着受到连累被圈禁(名为圈禁,实为快活)。太子之位空置,阿哥之间明争暗斗,胤禩一枝独秀。举荐太子的形势,让康熙看到了朝廷暗流涌动,老八甚至威胁到皇权。这时的康熙要平衡,并且不能让老八成为太子,需要一个人出来改变形势。

十三爷就成为了康熙心中平衡各方的一个角色。张五哥说十三爷不适合做太子,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孝子。这一席话,作为领导的康熙自然会明白其中的政治涵义:其他阿哥摩拳擦掌,为了太子之位,争斗得头破血流。十三阿哥有情有义,太子落难,他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冒着风险书写兄弟之谊。

张五哥的话,说到了康熙的心坎里去了。在老爷子心里,十三阿哥是孝子,即使在圈禁他的时候也没有否定他。热河行宫,胤祥的表现已经得到康熙的认可,所以图里堔才会私下给胤祥送酒。康熙去尚书房听大臣汇报嘉奖一个孝子的案例时,借题发挥,顺便放出十三爷。张五哥讲真话,把实话说给康熙听,让康熙听到了一种与平时不一样的声音,康熙需要的就是真话。

朝廷内外,举国上下,敢说真话者屈指可数,太多都是见风使舵、阳奉阴违者。康熙废太子,除了王掞,没有一个人敢仗义执言;大伙忙着上蹿下跳举荐太子,除了张五哥,没有一个人真心为十三爷求情。

与领导沟通是一门学问,既要讲真话,还要顺着领导的意,这样领导听了才会高兴。

康熙一高兴,也顺手牵羊地给了张五哥一个天大的面子,了却了他的心愿,放出十三爷。作为员工,张五哥对领导的心思拿捏得恰到好处,,既在康熙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诚与坦率,也报答了十三爷的救命之恩。


秋媚读史


帝王为什么自称寡人?做了天子就做了孤家寡人,没有人跟你交心,没人跟你讲真话。此时的康熙已经进入老年,他更怕孤独,想有人陪他说话,说真话!



太子胤礽失德被废,老八搞了一出太子假手谕,造成凌普调兵逼宫的假象,情急之下,康熙气倒!关键时刻是张珽玉冷静地帮康熙分晰理清事情的原委,康熙发现手谕有假,那么太子逼宫一说就不成立!

康熙让张珽玉问老十三胤祥的话,问他今晚为何单独与太子胤礽在一起,胤祥说他看太子忧惧失常(胤祥宅心仁厚)相陪他去的,张珽玉又拿出假手谕让他看,胤祥据实回答不知道,没见过。此时康熙与张珽玉更加座实了手谕是假。



但张珽玉继续问胤祥:“凌普曾经是你的下属吧?”

胤祥冲口而出:"他不但是臣子的属下更是皇阿玛的臣子。"

康熙立即说:“张珽玉不要问了,把他关起来。″


其实张珽玉问话胤祥,现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就算知道太子手谕是别人伪造陷害他的,但此刻查此事无头无绪,而且已经废了胤礽,康熙此刻就想对此事暂时绾个结,他需要一个台阶,胤祥此刻就做了台阶,做了无辜受害者。

事后,康熙与张五哥在雪中漫步,那一段对话很精彩,拍的也很好看:

康熙问张五哥:朕的这些儿子中,谁最好?张五哥说最喜欢十三爷。康熙说你喜欢他,是不是因为他救过你的命?

张五哥:“是,也不是,虽然十三爷救过奴才的命,但奴才喜欢十三爷是因为十三爷心怀坦荡,行侠仗义,从不暗中算计人。"

康熙:“照你这么说,十三爷最适合做太子?”

张五哥:“十三爷人虽好,但不适合做太子,因为十三爷太直不会转弯,又容易轻信别人。″

康熙哈哈笑道:“你一个小小的侍卫怎么敢这么跟朕讲话。″

张五哥:"奴才不知哪句话当讲,哪句话不当讲,只知道对皇上讲真话,不讲假话。”

康熙:″对,对,对,对,朕要的就是真话,王掞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朕的不是,朕也不难为他,因为他讲真话,你今天对朕讲真话,朕要赏你!说吧,想要什么?"

张五哥:“皇上要赏奴才,就赏奴才一个天大的心愿,除此之外,奴才不敢受赐,求皇上放了十三爷!"

康熙乐了:“好个张五哥,你一个小小的侍卫,竟保起皇子来了,面子不小哇!"


张五哥讲真话,讲实话,对老十三评价中肯,康熙高兴的连说四个对,对,对,对。胤祥本来无罪,而且忠肝义胆,尤其是手足情深(这一点在帝王之家最难能可贵,康熙也跟天下的父母一样,希望儿子们手足情深)。现在借着张五哥讨赏,康熙趁势放老十三,张五哥是喜极而泣,康熙是身心舒坦,君臣都开心!


寻桂子


帝王心术不可猜!这一点我们得结合康熙与弘历在射猎场的对话才能明白!当时,八阿哥故意玩噱头,只抓活物不射杀,既显自己本事高强又显自己仁德。但是弘历却称其为作秀!当时,康熙就很好奇,想听听理由。弘历却说,康熙一生射杀野物几百只,但却不影响他成为仁主!因为康熙如果没有射杀野兽的本领也就没法平三藩收台湾,文治武功赫赫。有时候,作为明主,应该刚柔并济,该杀则杀,该柔则柔,不能一味的一条路走到黑!

十三爷忠厚刚烈,对康熙来说,是一个好孩子。对张五哥来说,十三爷是个好人。当一名父亲听到别人夸他的儿子忠厚老实的时候自然很开心!这是康熙高兴的理由!

至于张五哥说十三爷不适合做太子也是因为这个想法跟康熙一样!康熙也觉得十三爷刚而不柔于国无利!张五哥无心之说,却让康熙有知己之感!这是康熙高兴的第二个理由!


优己


因为张五哥这话,是发自内心说的,不是因为个人的利益说的。所以这是真心话,是康熙想听到,而很少能听到的。

十三阿哥对张五哥有大恩,如果不是十三阿哥,张五哥可能早就死了。

张五哥刑部冤狱案虽然是八阿哥主审,但是这个案子能翻案,主要还是十三阿哥等人。所以张五哥说十三阿哥是侠王。

对于自己的救命恩人,张五哥如果知恩图报,肯定会支持十三阿哥,会对十三阿哥感恩戴德。

但是,张五哥不是傻子。他知道十三阿哥这种光明磊落,一身肝胆,好打抱不平的人,不太适合做太子,更不适合做皇帝。让他做个忠臣,做个将军,他都能胜任,但是做太子皇帝,他做不长久,还可能被人害,参见太子被八爷党拉下来。

张五哥,跟十三阿哥是相似的性格,所以他敢跟康熙说真话,说不掺杂个人私利的实话。

看看复立太子的时候,那些推举八阿哥的满朝文武,他们真的是真心真意的觉得八阿哥适合做太子吗?

当然不是,是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才选择这么做的。他们推举八阿哥,八阿哥当了太子,未来当了皇帝,就会给他们高官厚禄而已。

像佟国维,比那些大臣更加狡猾,更加自私,他自己烧着八爷党的热灶,让隆科多去烧四爷党的冷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家族利益,个人利益。

所以,在康熙眼里,这些人的话不可全信,因为他们说的不是真话,更不是实话。

只有张五哥,抛却自己的个人利益,对康熙说了真话,说了实话。

张五哥后来去给十三阿哥守陵,也算是报答了救命之恩了。


西堤君


因为康熙感觉遇到到了一个知音,一位能客观评价十三皇子的人,要知道康熙囚禁十三爷是有苦衷的,当时康熙已经知道有人模仿太子笔迹调兵谋反,事发突然只能让和太子在一起的老十三被锅,理由是带兵谋反的凌普曾是十三爷的部下,结果十三爷不服反说凌普还是皇阿玛的臣子,让康熙有些下不了台,强行让侍卫带走十三爷!


十三爷虽被囚禁但有图里深和隆科多的照顾,日子过的十分舒坦,居然还能入洞房过蜜月!而康熙也十分惦记十三阿哥,正想找个理由把十三阿哥放出来,碰巧张五哥说出十三阿哥的好,说到康熙的心窝里了,于是就赏了张五哥一个愿望,而张五哥也深记十三阿哥的恩情,于是想康熙请求放了十三爷,康熙其实早就知道张五哥心里的想法,于是恩准张五哥的请求,赏给张五哥一个天大的愿望——放了十三阿哥胤祥!

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其实康熙早就想放了十三阿哥,但没有太好的理由,但康熙知道胤祥是张五哥的救命恩人,而张五哥会为了感激十三爷的救命之恩,肯定会恳求康熙饶过十三阿哥的,只不过张五哥向康熙说真话的过程中,不禁意间透露出选择太子的标准:十三爷为人太直,又不会转弯,又容易轻信别人,所以他人虽好,却当不好太子!而这就话反过来意思就是:人直,会变通,意志坚强不轻信别人!


那老辣的康熙心里一想:皇子中“人直”的有四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会变通”的有四阿哥,八阿哥,老十四阿哥,“坚强意志不轻信别人”的有四阿哥,这不就是说四阿哥胤禛就是太子人选吗?最后在想想看康熙对张廷玉说过:“我给你们找了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说的也就是四阿哥胤禛!


很可能是康熙从张五哥的对话中找到选择太子的标准和人选了,所以连说三个好!赏给张五哥一个天大的愿望放了十三阿哥胤祥。

张五哥对十三爷不能当太子的看法,这算不算是选太子的民意呢?这可比八爷党身边的那个道士提出的“八大王,八王大”高明多了!


看历史说古今


《雍正王朝》的背景,取自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阶段,众阿哥为争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互相攻击,朝廷大臣为着自身的利益各自选边站队,相聚形成朋党。

康熙有心整顿吏治,但皇子们的争斗导致朝廷局势错综复杂,各个利益团体盘根错节,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追缴国库欠款,跟随康熙南征北战数十年的老臣魏东亭,被逼上吊自尽;皇十子当街卖家当、鞭打朝廷命官,完全不顾皇家颜面。众多大臣和皇子贝勒牵涉其中,使得最后追缴欠款的任务只能是无果而终。

8岁继位的康熙,一生经历诸多腥风血雨的宫廷斗争,对身边的任何事情都心怀三分戒备。尤其是在避暑山庄期间,半夜闻听太子调兵的消息,心里当真感到十分震惊。

作为皇帝,康熙随即当机立断,囚禁了涉嫌兵变的太子和老十三。对于主张赐死太子的大阿哥,康熙更是痛恨他连起码的兄弟手足之情都不顾,不仅囚禁了他,并且在天寒地冻的夜里连个火盆都不肯给他送。

作为父亲,康熙十分担心自己的晚年,会受到来自于儿子的伤害。见多了宫廷政治的尔虞我诈,康熙偶尔也会像普通的老父亲一样,渴望家庭温馨、父子亲情。

于是,当见到为顾忌父亲性命,而冒死替别人顶罪的张五哥时,康熙便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身上的那份孝心。等到刑部以钱买命的冤案了结,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康熙将张五哥留在了身边做贴身侍卫。

这次热河之行,康熙无意间发现太子与郑春华的乱伦私情,心中对这个儿子十分失望。兵变风波时,康熙又亲眼目睹大阿哥的冷血无情,当下觉得又气又恨。

唯有老十三顾念与太子的手足之情、君臣之义,做事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光凭天地良心,至始至终不失“侠王”本色。

为保太子,十三阿哥不惜触怒康熙,说出了“无情最是帝王家”的急话。康熙虽然也将他关了起来,但内心却十分欣慰,毕竟在这么一大帮儿子中间,还是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

由己及他,康熙又将视野放在了身边的“孝子”张五哥身上。当康熙随意问及张五哥,自己的这些个皇子哪个最好的时候,张五哥毫不犹豫得回答:“十三爷最好”。

对于这个回答,康熙并不感到意外。张五哥代人替死,是十三阿哥挺身而出揭发刑部冤案,从法场上将一只脚踏已经进鬼门关的张五哥救了下来。有此救命之恩,张五哥出于感激之情帮十三阿哥说些好话,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当康熙第二句问到十三阿哥是不是最应该当太子时,张五哥却说出“十三爷他人太直,不会转弯,又容易轻信别人,所以他人虽好,却当不好太子”的一番话,大大超出了康熙的意料。

然而,回过头细细想来,张五哥所说的话,又句句都是真话、句句都是实话。

这就让康熙十分感动了!

康熙高兴之余,当即表示要赏张五哥。而张五哥呢?抓住机会开口求的“天大的心愿”,竟然还是恳求皇上放了十三爷!

这下康熙就更别提有多高兴了!

眼前是淳朴善良、充满孝心的张五哥,另一头是为人心怀坦荡、行侠仗义的亲儿子。在这充满算计的皇宫、朝廷,竟然还有如此真情实意的事情,怎能不让时常处在戒备和怀疑中的康熙,心中平添一丝轻快和宽慰。

于是,康熙干脆赏了张五哥一个“天大的面子”,派他亲自到理藩院,把救命恩人十三爷给接了出来。


竹山清溪涧



康熙为什么高兴呢,是因为张五哥讲真话了,因此顺水推舟赏了张五哥一个天大的面子。这样一来,一举两得,又使贴身侍卫张五哥更加死心塌地,还顺便放出了自己早就想放出的老十三。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对于晚年的康熙刻画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在这里,康熙不只是哪位平三藩战准葛尔的霸气皇帝,而是深陷于九子夺嫡风波之中无奈的老父亲。

晚年的康熙很是孤独,这种孤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寂寞如雪的孤独,而是孤家寡人的孤独。

自康熙四十六年江南赈灾开始,众位阿哥暗中进行的夺嫡之争已经是愈演愈烈。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冬季,热河狩猎之时,一废太子之际,更是呈白热化了。太子被废圈禁,同时大阿哥因为想杀太子并且魇镇诅咒太子,被永远圈禁。还有老十三卷入了废太子风波之中,也被圈禁。

热河狩猎中老十四还伪造了太子手谕进行假兵变,以此陷害太子。虽然康熙并没有查出来,但是已经知道了背后的隐情,必有阿哥捣鬼。

上了年纪的康熙,此时正是对亲情在乎之时,却圈禁了三个儿子,废了自己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又发现下面儿子野心勃勃,有些阿哥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择手段,自然是痛苦无比的。


但康熙毕竟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这种痛苦是无法诉说的,所以康熙就开始喜欢与爱说真话的老实人交流,比如说喜欢与张五哥聊天。

张五哥这个人是个孝子,也是个侠肝义胆的老实人,当年老四和老十三隐藏身份途经江夏镇之时,就是张五哥帮忙找到住宿地方的。后来张五哥又被刘八女以父亲性命来威胁,才心甘情愿的当替死鬼,还是老十三上告了康熙,才将其救下,张五哥也因此因祸得福,成为了大内侍卫。

对于张五哥这种人,康熙还是很放心的。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冬天,自热河狩猎回来下大雪之时,康熙只带着张五哥漫步,还破天荒的问张五哥诸位阿哥中你认为谁最好?

张五哥不假思索的说道老十三最好。

康熙刚开始有些惊讶,后来又若有所思的说道因为他救过你的命吧?

张五哥回答道是,然后看了一眼康熙,神色有些紧张的说道也不是。

康熙微微一惊讶,想必觉得很有意思,因此面带笑容的说道怎么说呢?

张五哥又答道他不仅是因为老十三救过他的命,所以才说他最好的。而是因为老十三这个人心怀坦荡,行侠仗义,从来不会背后算计人,所以才会说老十三最好的。

张五哥进入宫中以后,果然是有长进了。解释之中,不着痕迹的夸奖了一遍老十三的好。


康熙这时候兴趣又来了,问到张五哥,那么你认为老十三最好,也就是说认为他适合当太子了?

张五哥可谓是高智商全程在线,又回答道人最好并不一定最应该做太子。

康熙觉得越来越有意思,又笑着问道这又怎么说呢。

张五哥答道就拿老十三来说吧,人太直还不会转弯,又容易轻信别人,所以他人虽好,却当不好太子的。

康熙听了这些实话,是十分高兴因此笑着说,你这个张五哥小小一个侍卫,怎么敢这样跟朕说话呢。

张五哥此时简直是邬先生附体,直接回道自己也不知道那句话该说那句话不该说,只知道要对皇上讲真话。

面对儿子们的勾心斗角,好似活在谎言世界之中的康熙,听到了久违的真话,高兴之下,连续说了好几次对对对,然后说道朕要的就是真话。又说到前不久当着满朝文武批评他的王掞,因为他说的是真话,所以并没有为难他。

随后康熙话锋一转,说道朕要赏你。

侠肝义胆的张五哥此时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有些激动的说出了自己的目的,请皇上赏他一个天大的愿望,除此以外,其他赏赐绝不敢接受。

康熙不以为然,说道你说,朕答应你。

这时候侠肝义胆的张五哥,终于暴露了自己的根本目的。原来他的愿望是希望皇上放了老十三。


康熙一听,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好个张五哥你面子不小啊,竟然敢保起皇子了。康熙想必这时候也是很高兴,张五哥这种人还是很知恩图报的,这在勾心斗角的皇家之中可是很少见的。

张五哥一看康熙的神色,眼珠子一转,知道有戏,于是激动的说道皇上。

康熙果然答应了张五哥,张五哥激动之下大哭。康熙让他赶紧起来去接老十三,并且将自己随身带的玉佩让张五哥交给老十三。

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然是因为张五哥说了实话,而且并非是那种批评的实话,而是夸奖的实话。更是说明张五哥这个侍卫是侠肝义胆,是个可以放心之人。这对于晚年的孤家寡人的康熙来说,无异于是十分难得的。

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康熙早就想放出老十三了。

康熙为什么想放出老十三呢,是因为老十三当时只是出于情义陪太子,制造假兵变的并非是老十三,老十三是无辜的。具体大家可以看宋安之的往期分析之“为什么康熙给老十三和太子碳火取暖,而不给大阿哥呢”的分析。

虽然老十三是无辜的,但因为当时事起仓促已成定局。所以康熙并没有立即放出老十三,此时碰上张五哥求情之事,康熙干脆顺水推舟放了老十三,这样还买了张五哥一个天大的面子,使这个贴身侍卫从此以后更加忠心耿耿,这样自己的安全无疑是更具有了保证,可谓是一举两得,帝王心术,莫过于此啊!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63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