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

我們回憶過去中學時代,在那時也是學了一些的文學經典作品,比如莫泊桑的《項鍊》、《我的叔叔于勒》,還有這篇朱自清的《背影》散文等等,如果今天有人問起你對這些作品有一個怎樣的理解,我想我們十之八九,還是會拿出我們中學老師告訴我們的那些所謂“中心思想”來回答你的問題。

在這裡我有必要提示一下,就是我們為什麼總會毫不猶豫的拿出我們少年時代的理解和認識,一直放在今天都已經成年的我們,還仍然用那些略顯淺薄和稚嫩的觀點,來做成人的答案?我想這是一直以來我們把“中心思想”作為標準答案的一個學習方式把,對於“中心思想”的統一,我想放在文學範圍來說討論,這似乎是一個很荒誕的閱讀思考方式。

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

文學其實本身並沒有一個所謂準確的答案,因為文學看似是與文本的“中心思想”有關係,但這個所謂文本作品的“中心思想”僅僅是一個手段,而閱讀的終極目的其實是思考。這也是我們過去在很多方面都容易犯下的觀念錯誤,就像總是在出發前指定了目的,走著走著卻忘記了初衷,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會是一個開放式的文本結構,這樣才會讓我們讀者有更多的詮釋空間,我們閱讀的終極目的從來不是詮釋意義,而是被作品引領者我們去思考

我在之前的解讀文章中還列舉了一些實例,如通過優秀文學作品與普通文學作品的一些文學藝術特徵就可以看出,一些悲劇的作品為什麼要用悲劇做故事的結局?大團圓的故事結局與悲劇結局有什麼區別?其實原因就在於這個“思考”的行為,悲劇是作品的結束,卻是思考的開始,而大團圓的結局恰恰與之相反,團圓意味著思考的終結

對於今天我們的主題,朱自清的這篇《背影》,是我們十三四歲時候學習的語文課內容,但我們應該知道,這是一篇經典的散文作品,並不是一篇兒童的童話故事,他是一篇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而並不是僅僅侷限少年這個閱讀群體。

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

就是這樣的一篇作品,我們的理解卻一直停留在孩子的時代,記得大學老師給我們講課的時候,就曾經說起過,對於一些我們小時候學的文學作品,到了大學是需要重新的再學習。為什麼?這是因為你們學的時候還太小,有些層面的含義,你們當時也無法理解,因此老師大多數停留在很淺的層面,不再做深入的分析和解讀。

就因為這樣,很多讀者就算是成年以後,再次閱讀這些作品,卻仍然沒有意識到這種問題,這也是我們有必要對這些作品重讀的原因,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著名作家卡爾維諾曾經說過,經典就是我們正在重讀的那些作品。這種重讀並不是原來意義的再溫習,而是類似一種人生成長對於經典的重新再認識。


朱自清的《背影》我們過去學習的主要內涵就是“父愛”,這也是在文學作品解讀方法上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我們解讀學上的“整體感知”理論所得出的結果,這種“整體感知”是一種宏觀的解讀方法,就是由我們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用感性的直覺對作品產生的第一印象為出發點的文本理解內容,對於我們小時候的作品理解,以這一種宏觀的解讀方式,是考慮到我們年齡接受能力限制的權宜之計。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就不把父愛的主題作為一個主要的解讀對象,而是對作品的闡釋做進一步延伸 ,除了文章中表達的那偉大的父愛之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作者的一種懺悔和愧疚意識,這種懺悔和愧疚在作品中有幾處是表現是比較明顯的,比如作者在文中幾次的說:那時的我真是聰明的過分

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

這是利用反語對當時的自己的認知,做了一個深刻的反思,大家如果細讀文本,一定會發現其實整篇《背影》中有兩個

“我”,一個是當時的我,還有一個我,其實是一個幾年以後的我,也就是寫這篇文章時候的“我”,文章寫的時候和故事發生的時間,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段,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境,一個年紀輕輕,一個已經是成為人父!

除了這兩處明顯的懺悔表達,其實還有一處是比較隱晦的,就是在結尾的部分,有這樣一句描寫: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一句“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這是作者首先已經意識到曾經自己的“不好”,而後是對父親的忘卻感到一種欣慰。同時還引出一個重要人物,就是作者的兒子,與其說是人物角色,不如說是一個文學符號,但這個符合出現在結尾,可以說是作者一個神來之筆。

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

​文學作品的閱讀,我們要有一種對文本結構洞察縝密的態度,優秀的作家總會有意或無意的通過文本結構,傳達一種潛在的美學內涵和意義,從結尾出現的作者兒子,我們再返回到作品的開始,作者開篇首先寫的是祖母的去世,整個文本描述的情節中其實是有四個人,祖母和重孫,父親和兒子

大家可以再通過整體感知的方法理解這一幅完整的“文學畫卷”。四代家人,加上一個父子情深的故事,從開篇祖母的去世,到結尾的重孫子的新生,這就是一副完整的具有傳統文化家庭,那種生命之水流淌不息,不斷傳遞的故事畫卷。

這樣對文本的深度挖掘,便是突破文本的表層語意,發現文本深層的潛意蘊,這種深度的意義發掘,更多的是需要一種美學意義上的闡釋,同是還需要我們透過文化層面對文本做整體的感知理解,這顯然不能對當時少年時期的讀者有這樣的閱讀要求,但對於我們成年人,就需要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原來的認知層面,而要我們作為成人讀者,透過表層向深層意蘊的文學意義去突破和發現,來完成一種文學意義上的審美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