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背影》为何对经典理解还停留在少年时代?背影的“生命”意义

我们回忆过去中学时代,在那时也是学了一些的文学经典作品,比如莫泊桑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还有这篇朱自清的《背影》散文等等,如果今天有人问起你对这些作品有一个怎样的理解,我想我们十之八九,还是会拿出我们中学老师告诉我们的那些所谓“中心思想”来回答你的问题。

在这里我有必要提示一下,就是我们为什么总会毫不犹豫的拿出我们少年时代的理解和认识,一直放在今天都已经成年的我们,还仍然用那些略显浅薄和稚嫩的观点,来做成人的答案?我想这是一直以来我们把“中心思想”作为标准答案的一个学习方式把,对于“中心思想”的统一,我想放在文学范围来说讨论,这似乎是一个很荒诞的阅读思考方式。

读《背影》为何对经典理解还停留在少年时代?背影的“生命”意义

文学其实本身并没有一个所谓准确的答案,因为文学看似是与文本的“中心思想”有关系,但这个所谓文本作品的“中心思想”仅仅是一个手段,而阅读的终极目的其实是思考。这也是我们过去在很多方面都容易犯下的观念错误,就像总是在出发前指定了目的,走着走着却忘记了初衷,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会是一个开放式的文本结构,这样才会让我们读者有更多的诠释空间,我们阅读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诠释意义,而是被作品引领者我们去思考

我在之前的解读文章中还列举了一些实例,如通过优秀文学作品与普通文学作品的一些文学艺术特征就可以看出,一些悲剧的作品为什么要用悲剧做故事的结局?大团圆的故事结局与悲剧结局有什么区别?其实原因就在于这个“思考”的行为,悲剧是作品的结束,却是思考的开始,而大团圆的结局恰恰与之相反,团圆意味着思考的终结

对于今天我们的主题,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我们十三四岁时候学习的语文课内容,但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并不是一篇儿童的童话故事,他是一篇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而并不是仅仅局限少年这个阅读群体。

读《背影》为何对经典理解还停留在少年时代?背影的“生命”意义

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我们的理解却一直停留在孩子的时代,记得大学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就曾经说起过,对于一些我们小时候学的文学作品,到了大学是需要重新的再学习。为什么?这是因为你们学的时候还太小,有些层面的含义,你们当时也无法理解,因此老师大多数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不再做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就因为这样,很多读者就算是成年以后,再次阅读这些作品,却仍然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这也是我们有必要对这些作品重读的原因,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经说过,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那些作品。这种重读并不是原来意义的再温习,而是类似一种人生成长对于经典的重新再认识。


朱自清的《背影》我们过去学习的主要内涵就是“父爱”,这也是在文学作品解读方法上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我们解读学上的“整体感知”理论所得出的结果,这种“整体感知”是一种宏观的解读方法,就是由我们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用感性的直觉对作品产生的第一印象为出发点的文本理解内容,对于我们小时候的作品理解,以这一种宏观的解读方式,是考虑到我们年龄接受能力限制的权宜之计。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就不把父爱的主题作为一个主要的解读对象,而是对作品的阐释做进一步延伸 ,除了文章中表达的那伟大的父爱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作者的一种忏悔和愧疚意识,这种忏悔和愧疚在作品中有几处是表现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作者在文中几次的说:那时的我真是聪明的过分

读《背影》为何对经典理解还停留在少年时代?背影的“生命”意义

这是利用反语对当时的自己的认知,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大家如果细读文本,一定会发现其实整篇《背影》中有两个

“我”,一个是当时的我,还有一个我,其实是一个几年以后的我,也就是写这篇文章时候的“我”,文章写的时候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段,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境,一个年纪轻轻,一个已经是成为人父!

除了这两处明显的忏悔表达,其实还有一处是比较隐晦的,就是在结尾的部分,有这样一句描写: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一句“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这是作者首先已经意识到曾经自己的“不好”,而后是对父亲的忘却感到一种欣慰。同时还引出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作者的儿子,与其说是人物角色,不如说是一个文学符号,但这个符合出现在结尾,可以说是作者一个神来之笔。

读《背影》为何对经典理解还停留在少年时代?背影的“生命”意义

​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要有一种对文本结构洞察缜密的态度,优秀的作家总会有意或无意的通过文本结构,传达一种潜在的美学内涵和意义,从结尾出现的作者儿子,我们再返回到作品的开始,作者开篇首先写的是祖母的去世,整个文本描述的情节中其实是有四个人,祖母和重孙,父亲和儿子

大家可以再通过整体感知的方法理解这一幅完整的“文学画卷”。四代家人,加上一个父子情深的故事,从开篇祖母的去世,到结尾的重孙子的新生,这就是一副完整的具有传统文化家庭,那种生命之水流淌不息,不断传递的故事画卷。

这样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便是突破文本的表层语意,发现文本深层的潜意蕴,这种深度的意义发掘,更多的是需要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阐释,同是还需要我们透过文化层面对文本做整体的感知理解,这显然不能对当时少年时期的读者有这样的阅读要求,但对于我们成年人,就需要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来的认知层面,而要我们作为成人读者,透过表层向深层意蕴的文学意义去突破和发现,来完成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审美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