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貴生不貴熟,有道理嗎?

用戶68736147


普洱茶貴生不貴熟,肯定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會貴生不貴熟呢?

其實,這不是普洱茶本身決定的,而是在外的、人為的、市場化因素決定的。

其一,普洱茶的核心價值之一,“存放”越久越醇、越久越香、越久越值錢,這是茶友茶商默認推崇的價值。當然,佐證這一價值的,你能見到的多為普洱生茶……長期形成了現在的認知觀念。

其二,這二十載,普洱茶在市場中得到的洗禮和認定,基本也是普洱生茶起到了決定性因素。其實,最早提及普洱茶,就只是指發酵過的普洱熟茶,並沒有生普的概念。向前推十年,估計雲南本地人也不怎麼喝普洱茶,即使有一些生茶,量也很少,並且也是稱為“青餅”,並沒有什麼概念,估計也就是當作綠茶對待的而已。

大概2005年以後(或者08年),普洱茶從出現“山頭茶”開始,比如易武、臨滄、布朗、景邁茶區,更細化的出現了老班章、老曼娥、颳風寨、彎弓河、薄荷糖……等等小產區,普洱茶才相應普及化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具體什麼原因促使?是拍賣出了天價老班章,還是假的百年老茶橫行……就比略過。

總之,奠定了普洱茶的今天。

那麼,我們再直觀的說兩點,普洱茶為什麼“貴生不貴熟”的原因?

第一,視覺感官。

你自己都會相信,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實的,就這道理。普洱生茶,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條索,看到葉脈,也就是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原料,甚至資深茶友,看一眼即可分辨出是哪個茶區💪。熟茶則不是,經過發酵之後的普洱茶,什麼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

第二,市場效應。

簡單點說,其一,同一款生茶哪一年份賣多少錢,隨處可見,隨處可以佐證。其二,生茶程序相對簡單可見,售價高、變現快,所以,好的原料,自然而然也都是做了生茶。相反,熟茶的原料就不太有保障,因為發酵確實存在一定風險,並且,發酵後也很難分辨,所以,一般也沒有誰拿好的原料去發酵做熟茶,沒有必要……所以,熟茶的價格一直都不高。

這就是“貴生不貴熟”簡單的理解。

當然,不否認熟茶也有好的,尤其近兩年,市場需求,專注熟茶的茶企也已出現,貨真價實的熟茶也已開始。但是,在市場能否買到好的熟茶,還是得看途徑,看品牌,看商家良心……關鍵,還得看自己運氣了!!






鄭州茶友會


好的生茶確實貴,六星班章已是天價,老熟茶不能比。但市場上好的老熟茶更難找,和生茶比較,熟茶的發明主要是方便快速品飲,不需要和生茶那樣存放個十年才好喝,過去人們並沒有收藏普洱茶的習慣,熟茶被大量消耗掉,市場上好的老熟茶更少。生茶品飲要求較高的水平,如有經驗豐富的大師引導更容易入門提高,但生茶的什麼香氣啊茶氣啊喉韻等等有時要靠蒙,好忽悠。老熟茶不一樣,厚就是厚,滑就是滑,湯色亮不亮一目瞭然,有的茶有倉味廣州老茶客習慣可以接受,其他地方的茶友可能不習慣,如果想把倉味忽悠成陳味,在喝老熟茶的圈子裡是沒市場滴。早期七三大口中,九二勐海高山等等不比同期的生茶差。個人認為,生茶熟茶都有喜歡的消費群體,都有收藏品飲價值,好的老生茶老熟茶都貴!











小白老逗


普洱茶確實存在貴生不貴熟的說法,這要從普洱茶的加工工藝說起。

1.普洱茶加工工藝流程

通過工藝流程圖可以看出,生茶和熟茶在殺青、乾燥環節相同,而且跟綠茶加工一樣。但是綠茶殺青溫度較高,要求在短時間內徹底殺滅鮮葉酶活,而普洱茶殺青溫度相對較低,乾燥又採用溫度較低的用日光曬青方式,導致普洱毛茶裡仍殘留一定量的酶活,所以說普洱茶的毛茶還是有生命的。

生茶:曬好的毛茶有點綠茶的感覺,但是已經可以稱作普洱生茶了(對此業界仍有爭論),壓制成餅就是生餅。

新制生餅能看出顏色仍保持毛茶的綠褐色,沖泡後的湯色和葉底也類似綠茶的黃綠色,滋味也是偏苦澀、濃烈。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年過後在空氣、水分、殘留酶活的複雜作用下,它會慢慢轉化,外觀和湯色逐漸變深至黃褐、紅褐、甚至黑褐色,滋味變得飽滿醇厚柔和,香氣不再青烈,往醇香、陳香方向轉化。


而這種變化又受到原料、工藝、倉儲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變化猶如“人生就像吃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總而言之,生茶的變化豐富多彩,歷久彌香,未來可期,具有一定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熟茶


熟茶則是將曬青毛茶灑水打溼,使其含水率達到40%左右,然後堆積起來渥堆,利用空氣、溫、溼度及微生物的活動加速茶葉的氧化過程,一兩個月的時間就使其轉化成生茶几十年達到的樣子。但是再經高溫殺菌和壓制之後,它的品質基本已經定型了,而且品質不容易達到生茶陳化的高度,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大的變化,甚至只會向壞的方向發展。沒有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所以說普洱茶貴生不貴熟是有一定道理的。


雲起茶文化


普洱茶生普是以綠茶的形式出現,72年開始生產熟普,那為什麼要生產熟普?首先我們要把生產熟普的原因搞懂,才會理解生普與熟普的區別!



雲南生普是曬青毛茶後再蒸壓形成成品,屬輕發酵(有益生菌微生物參入轉化)黑茶類,因雲南植物王國高海拔的茶鮮葉內含物多,新生普品飲後,因霸道;厚重;有層次;回味足等,易成癮貪杯,過量品飲對腸胃傷害大,讓部分茶友"因愛而不敢愛",為了滿足茶友們的需求,於1972年開發出雲南熟普,讓迷戀雲南生普的茶友(因怕傷身體),而可以選擇品飲熟普……!

雲南熟普加工工藝屬重發酵黑茶類,因需要大量的曬青毛茶經渥堆升溫後,流失部分茶內含物質再經乾燥加工成熟普毛茶,沒有資金實力的茶農與小茶企無法生產,只有有資金實力有成熟加工技術的茶企與大茶企才能大量生產加工熟普,茶友們首先品飲熟普不容易上癮貪杯,加上熟普生產成本要高於生普生產成本,市場終端價格同品質熟普價要低於生普價……!



所以從市場的角度,收藏品飲雲南生普的茶友要遠遠大於收藏品飲雲南熟普的茶友,雲南普洱茶"貴生不貴熟",是由市場消費需求來決定的。



盲評劉二十五年的品茶製茶經驗,這片東方神奇的葉子,裡面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國內首家互換茶盲品互動交流群《第二期》火熱報名中,歡迎您參入或圍觀。


盲評思維


就說一下熟普洱

熟茶在渥堆發酵過程中內含物質已經提前實現了轉化

熟茶灑水渥堆這一工序,其目的是加快茶葉中部分內含物質轉化,讓茶湯在短時間內變得醇潤絲滑,但是因為茶葉中的一些物質已經提前實現轉化,因此在後期存放中,它的口感轉化、層次豐富度就不如生茶大,因此有人就會認為“熟茶只適合現飲”。

重發酵熟茶更適合現飲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完全發酵熟茶依然是現在市場上的主流, 而完全發酵熟茶在發酵過程中,茶葉中的活性物質已經轉化殆盡,這樣的熟茶喝起來香甜、厚重、滑糯,但是隻適合現飲,不適合久存。

輕發酵熟茶可以越陳越香

輕發酵熟茶因為發酵程度偏輕,茶葉中部分活性物質得以保留,因此前幾年喝起來雖然湯感不如重發酵茶厚重,但是口感清爽、有活性、層次豐富,經過幾年的存放轉化,湯質會更加飽滿醇和,因此也是有存放價值的。


聽香書院


不論有沒有道理,“普洱茶貴生不貴熟”已是現時市場的真實狀況。

而這個狀況的背後,是普洱生茶逐漸成為普洱茶市場的主流,而熟茶逐漸被邊緣化,並正在陷入一個死循環。

相比熟茶的用料,生茶可以從茶葉直接瞭解到更多相關信息,所用茶料好壞容易被鑑別出來。生產者在用料方面會更加註意質量。

相比生茶的價格高企,生熟茶差價太大,熟茶的生產者不願意使用好的茶料製作熟茶,更不願意用高價的茶料來冒渥堆的風險。這樣一來,消費者就更不願意為熟茶買單。

我們不能怪熟茶的生產者,這是市場之手使然,誰也不願意做賠本的買賣。

只是,熟茶正在不斷沉淪,陷入如此的死循環。

那麼,熟茶還有其意義嗎?

當你有機會品飲過倉儲良好三十年以上的高品質熟茶,依然會被其折服。

只是,這樣的好熟茶,現在都很難找到了,以後還能找得到嗎?

熟茶如要再度復興,必須找到新的價值突破口,老鬼問茶希望能有這一天的到來。


老鬼問茶


貴生不貴熟沒有道理,價格的高低應該由品種、品質、品牌決定。品種是第一位,好的品種自然容易贏得市場;品質是保證,好的品質價格高理所當然,品牌是提升附加值,創立品牌不易守住品牌更難,尤其是農產品,往往靠天吃飯,日照、土壤、空氣都影響作物。


老農遊記


說白了就是好生茶摘下來就可以賣高價了,不好的去才去做熟茶,熟茶玩的拼配,大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針對技藝的,並沒有針對原料,說明熟茶就是玩拼配技術。至於什麼古樹熟茶你就當一笑話,我是不相信,再說熟茶的標杆在那放的呢,做的好的評價都是接近7572口感,或者類似。當然不是近些年的7572,最近大益不僅貴還難喝,有機會喝下90年代的吧,我存的批量存的大益是 08的,還湊合。現在一些莫名其妙一些小廠出的熟茶那個價格看著都想罵人,古樹個屁。還不如喝下老同志,八角亭,中茶的,價格比大益的低口感也不差


封一平


回覆這問題,就必須搞清楚問題本身。第一是普洱茶定義問題。關於普洱茶的定義有多個版本,之間有天壤之別,先區別普洱茶的定義必須是第一前提。第二是生熟問題。何為生?何為熟?存放三十年的普洱茶是否是熟茶類?或以渥堆為生熟之區別?第三古樹及臺地喬木問題。什麼是古?一百年或三百年?若一百年為古樹,九十八年和九十九年算不算古樹茶?第四是奸商問題。生茶不需要什麼工藝,是毛茶緊壓即可,並可附加諸多故事以為談資,故事越多價格就越高。等等不一一細數了。


噓渾


熟普也有貴的,關鍵看原料。如果是真正古樹料發酵的熟普,由於損耗和工藝因素,要比同一原料的生普要貴。但是特別好和產量低的原料,沒有人會做熟普,風險太大。本人聽過最大的笑話就是冰島熟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