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白釉瓷—枢府瓷


卵白釉瓷—枢府瓷


2016香港宝港春季拍卖

1841 元代 枢府 釉折腰撇口印花洗 (一对)

尺寸口径12cm;11.8cm

成交价RMB 88,996

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创烧了一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卵色泽的柏油瓷叫卵白釉瓷,因当时多数军事机构枢密院征用,又时在器物內留有“枢府”二字,习惯上称枢府器。

关羽卵白釉瓷烧窑年代,近代资料有两种说法。一说,元大德年间至明代初期,时间大约有一个世纪;一说,仅限于元代,只几十年时间,不管哪种说法正确,都意味着卵白瓷烧制时间很短,之后就消失了。

元代卵白釉瓷几乎只见盘、碗、杯、和高足碗,这些器物形状都不大,胎体较厚,质地坚硬,釉面肥润。卵白釉瓷装饰采用模压印花法,图案以象征富贵吉祥的折枝和缠枝花卉纹为主,少量的是云龙纹。龙纹往往由朝同一方向遨游的双龙组成,头尾相连,轻盈潇洒。


卵白釉瓷—枢府瓷


卵白釉瓷—枢府瓷


卵白釉瓷—枢府瓷


2016北京中汉春季拍卖会

0110 元 “枢府”款白釉模印缠枝花卉云龙纹盘

尺寸直径16.4cm

估价RMB 260,000-400,000

花卉纹则由牡丹。菊瓣、莲花等交错或变化组成。卵白瓷的模印凸花通常都装饰在器皿內里,器外光素。由于覆盖在印花上的釉层较厚,纹饰多显得不太清晰,而对称的字铭又巧妙地印在内壁纹饰中的花丛之间,更须仔细寻找。从传世的元代卵白釉瓷赖看,大部分器皿不带铭文,即使有款识,也不尽是“枢府”,还有“太禧”、“玉”等字样。论及质量,明代《格古要论》评述“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者高”颇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卵白釉瓷—枢府瓷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譬如,属“太禧”款的精美程度就在“枢府”铭之上。原因也显然,“太禧”是元代专掌祭祀的官府机构“太禧宗禋院”的简称(元官署名。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天历元年(1328),废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总管二院事务,次年改太禧宗禋院。有院使、副使等官。所属有隆禧、会福、崇祥、寿福诸总管府,分掌钱粮出纳及营缮等事。太禧宗禋院、崇福司、司禋监与太常礼仪院的职司,在前代均属太常寺。)因而,太禧订烧的卵白釉才是真正的宫廷用器,其规格理应高于枢府瓷。

元代卵白瓷的形制特点是:圈足小,上身大,看上去似有不稳之感;足壁厚,削足稍欠规整并有明显的旋纹,无釉的底部中心往往凸起成乳丁状。而且,整器还透露出一种朴与秀、粗与细相混合的时代气息。尽管底足粗厚草率、器物边口却精薄细腻,也正由于上下厚薄不均,薄处常有变形夹扁现象。又如,模印纹饰虽总体模糊,局部倒显得十分清晰并负有立体感。这些特征,加上卵白釉本身固有的白中青闪灰(元代早中期闪青,后期闪灰)和失透的乳浊涩,给正确辨认枢府器提供了十分鲜明的依据。近期市场上常有一些色泽纯白釉面平静的仿枢府器出现,这类盏、碗纹饰不是凸出器表,而是深陷在胎里,成为暗龙暗花,甚至。器体外部也印上了纹饰,这些做法。,在元代卵白瓷中一般是没有的。

卵白瓷的研究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尽管学术界对枢府瓷的特征、年代、窑址、命名和烧窑性质取得了较一致的看法,但对历史上的卵白釉瓷产生的原因,造型的单调和当时的使用对象并没有作出合乎客观的解释,所以,卵白釉瓷仍有迷惑之处需探讨。

其实,卵白釉瓷是一种带有佛教性质的祭礼器。这样说,基于几个方面的理由。首先,卵白瓷的造型均在日用器皿之例,不见大件器,也鲜见花哨瓷,可知是一种专项应用品。其款识十分隐蔽,与历代和以后各朝的署款方式及用意明显有别,也与蒙古人纵马天涯无拘无束的豪放性格相悖,可以认定,这种款字仅是一种识别记号,其最大的可能是用于宗教佛事,是一种祭祀器上的特殊款记。

卵白釉瓷—枢府瓷



卵白釉瓷—枢府瓷


2015北京中汉春季拍卖

1156 元 枢府釉模印云鹤“福禄”纹碗

尺寸直径17.6cm

成交价RMB 82,800

这样,依次可推理出;“枢府”瓷烧造目的源出于将失祭礼,署款与不署款则取决于将世的职务高低与功劳大小,同时,枢府也是皇室制瓷;“太禧”瓷属宫廷专用祭器,由于成立于天历元年(1328年)太禧宗禋院负责监烧,至此,还意味着“枢府”贡瓷任务的终止;“福禄”、“昌江”、“玉”和其款识应是大臣、贵族、寺院自成体统的区别记号,这些署吉语或尊号的标记实际也是上层社会一些显贵拥有特权的象征。其次,源“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明陶宗仪《辍耕录》)尤其,此白同“元朝统治者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崇青尚白的色彩禁忌相符合”(徐建融《中国美术史》)。因此,选择有祥吉含义的白色来祭祀佛僧、英雄、先祖,甚或皇上,在当时应该来说非它莫属,同时,这色彩也为卵白器的佛教属性作了明白无误的注脚。另外,卵白釉瓷器外无纹这一反其道行之的装饰手法充分表明,其内壁凸出的纹饰意在天上,即:让在天之灵得以全览。这种外表和内涵所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正与存在于人们思想的宗教意识相一致,并完美笛体现了佛教祭器的特性。


卵白釉瓷—枢府瓷


2013上海新华春季拍卖会

0527 元枢府白釉暗刻龙纹高足碗;清银鎏金錾花藏传盏托

尺寸通高22cm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来源:苏富比纽约2006年9月21日拍卖会Lot.302号拍品

元卵白釉器的功能尚属如此,型器自然以碗,盘之类的日用器皿就足矣。反过来亦证明;既然景德镇当时能烧出天下无所不能的各式瓷器,枢密院没有任何理由要把统治阶级所崇尚的卵白釉瓷器型做得经此而已,除非祭祀器。

综上所说,在结合元统治者起源于塞北草原的一支蒙古军队,落后的文化使他们对宗教格外崇拜,以及蒙古远征军在逐鹿中原的长达70余年鏖战中,有大批将士成为异乡孤魂,很需要借助宗教力量来超度亡灵和元帝国的历代皇帝都信奉佛教的事实,这样,对卵白釉瓷之所以在元代应运而生和如此负有盛名与规模,就会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枢府器在当时,不只是荣耀和功劳的标志,还是贵族之所以为贵族的资格。

以前,历史上的原因造成枢府瓷有关记载在元代文献资料上为一页空白(另撰文论述),至于说卵白釉随着元亡或在明代早期之后就停烧了,这更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卵白釉瓷自负有元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和在人们心目中逐渐确立的白色所代表的吉祥寓意依赖,它的烧造始终没有中止,而且,制品越做越精美,纹饰也由内延伸到了器外,可以这么说,由于卵白釉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仍不断繁衍壮大。粗犷的猿人都要隐其款识讲究实用性,而明人自有雅名,这便是甜白和各式的白釉器。唯用途和造型更为广泛,除皇室祭奠列祖所需,还广为宫廷日常生活用瓷,同时也是皇帝赏赐皇亲国戚及外交使节的珍贵礼物,至清代,祭器的烧制更为普遍、明朗,清内务府《清档》的记载不只明白到时间、地垫、交由谁办理,还详尽到尺寸、样式和具体数量。

卵白釉器不但开创了佛教祭礼瓷的先河,也使卵白釉沉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专用于祭祀性质的单色釉品种,它还是祭兰祭红釉的县区。卵白釉瓷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它的本身:白色,吉祥而庄重的色调所表达的那份神圣涵义,在今天已习以为常地成为名族文化和礼仪生活中的一种令人注重的传统色彩,这习俗可追溯至元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