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李檬:創業九年,我收穫五個認知——寫於IMS三週年生日




IMS李檬:創業九年,我收穫五個認知——寫於IMS三週年生日

今年11月18日,是IMS新媒體商業集團品牌升級的3週年紀念日。算起來,這也是我進入新媒體營銷行業的第九年。

很多人說,創業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因為勝算太小,創業公司平均壽命大概只有2年。我經常自問,我憑什麼堅信自己能夠最終突圍?

賭博是講究計算和概率的,輸了就只能坐以待斃。但創業是基於膽量和洞察,過程重於結果,在過程中不斷試錯、調整自己,將輸贏控制在自己手上。

我選擇將自己的人生、財富、時間、精力all in到自己所看好的市場機會中,奮鬥不分晝夜,只是為了實現自己所期待的人生價值。

九年以來的創業壓力使我每天百分百的投入,哪怕目前還有很多困難與挑戰,但一路走來,九死一生,帶著IMS走進全球“獨角獸公司(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行列,才忽然間想起我們這艘小船終於要出海了。根據這幾年的經歷我做了一個階段性的反思與總結:

在整個營銷、商業撕裂,大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公司取得什麼樣的績效、估值多少,都很快成為過去式。最重要是幾年仗打下來,創業團隊究竟收穫了什麼?創業九年,我收穫五個認知:

01

創業就是重新定義一塊疆域

我很認同硅谷著名投資人霍洛維茨的一個觀點——創業就是做特立獨行的事情,而不是大家都覺得好的事情。

仔細想想,如何開發更高分辨率的攝像頭?如何縮短手機電池的充電時間?如何設計更加安全的刷臉技術?這些事情人人都覺得好,所以,蘋果、谷歌這些巨頭一定會去做,創業公司沒有任何機會。那麼,創業公司該做什麼事情?

在原有體系外,重新定義一塊疆域。

IMS是我創立的第三家公司,成立於2009年。當年,在大家都沒有意識到社交媒體時代即將到來時,我們IMS就已開始致力於鏈接大V和企業主,幫助企業在新媒體上做營銷。要知道,那時候的老闆們甚至都沒想到企業還能在微博上做營銷。

當時我已經與廣告行業打過10年交道,有過兩次創業經歷,可是要去重新開發一個新市場、一片新疆域,說實在話,我心裡也沒底。這真的是一場冒險!

我之所以敢去冒這個險,是因為我能看見風險的底限,明白這個風險能夠造成的最大破壞程度,在自己的承受範圍之內。最關鍵是,機會初現,我能搶佔先機、贏得先發優勢,這正是風險最小的時刻,速度本身就能消除很多風險。

當我們成功幫助中糧集團在微博上做品牌升級,成為新媒體時代的第一個營銷案例時,我知道,這已經開創了一個新媒體營銷時代。

此後,自媒體價值的爆發期逐漸到來,品牌經營、線上營銷都被納入這個新趨勢之下,在過去幾年的“雙11”活動中,網紅或者KOL(關鍵意見領袖)已經創造了驚人價值。現如今,“網紅”正在成為一種年輕人期待從事的職業,而我們IMS也拿出更多的投入,類似於天使投資人的做法,去扶持一些有潛力的自媒體人,已取得不錯效果。

02

未謀勝,先慮敗,立於不敗之地

有人問我:“平時考慮最多的,是什麼事情?”

我說:“我每天都在想,逆風來了,我該怎麼翻盤?”

資金、資源、團隊逐漸成熟穩定以後,一切看似繁花似錦,所有人都趨之若鶩,殊不知市場瞬息萬變,安逸的背後是風起雲湧、險象環生。

不要以為公司的發展就是在積累資源、積累成功,一定也有一個積累問題的過程,而且問題總有一天會引爆。

比爾·蓋茨很久以前就說:“CEO的第一使命就是聽壞消息。”我始終保持高度清醒,公司不可能一直不出事。

IMS很早就握住新媒體營銷的先機,但不會一帆風順,相反,經常會有生死考驗。記得2012年、2013年,整個資本環境不是太好,融資非常艱難。我們當時服務的客戶是中糧集團、王老吉、海爾這類大品牌。大客戶確實營銷預算高,也能帶來品牌背書,但他們的賬期很長。我們自己又要對技術研發進行大量投入,一度出現了收不抵支的情況。於是,我和團隊決定,從主要服務品牌企業轉向服務中小企業,然而這樣的商業模式一度受到投資人的質疑。

公司在B輪融資的時候面臨現金流緊張,甚至付不起當月工資,由於品牌客戶回款週期長,現金流難以為繼的情況持續接近10個月的時間,幾乎臨近懸崖。同時,我始終堅信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具有最廣大的需求,向他們提供高性價比的社會化營銷服務、讓他們能夠賺錢活下去,是十分有意義的。只要投資人願意接受我們的構想,願意投入資金,我們就可以度過一時的資金鍊斷流危機,也能進一步拓寬事業新疆域。

當時,幾乎沒有投資人相信自媒體和網紅可以成為品牌傳播的載體(可以成為被投放的廣告媒體),憑藉我們的堅持和相信,在見了接近100個投資人之後終於拿到救命錢,在新的基金的領投下原有投資人也跟投了。這樣,我們在公司的第一個3年活下來了,獲得1000萬美金融資,IMS也隨之迎來了爆發增長期。

創業路上有很多冰山,而且大多暗藏在海面下。始終保持戰戰兢兢,未謀勝,先慮敗,這是創業者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哪怕是Google這等巨頭,也充滿危機意識。Google在未上市之前經常向員工公開財務數據,高層會主動告訴員工公司當下的現金儲備。今天,Google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但公司始終保持一個傳統:假設公司連續3年沒有收入,是否有足夠的現金儲備撐下去。

外界往往只看到一些偉大公司的盈利能力,我更看重一個公司的抗衰退能力。只有立於不敗之地,才容易取勝,而且在遇到挫折時,才更有機會翻盤。

03

“精益創業”就是低成本試錯

這個時代從不缺少奮勇的熱血和理想的激情,很多人抱持理想和熱忱開始創業以後,很快就遭遇各種瓶頸。

創業這麼多年,我覺得,真正拿到手有價值的東西,是積累了大量如何突破瓶頸、如何做好產品的方法論。概括而言,就是“低成本試錯”,推進服務品質的持續升級迭代。

我們知道,哪怕踩準行業風口,加上多年的從業和管理經驗,也未必能使自己從容應付創業過程中的各種挑戰。為什麼呢?

創業,意味著“市場的反應永遠是滯後的”,選擇創業,就是選擇了理念不斷試錯的一個過程。作為一個以大數據為驅動的新媒體營銷公司,我們也在步步緊跟不斷調整方向,與企業和自媒體一起接受著挑戰。

在我們團隊內部,最喜歡提一個問題——創業的“最小成本試錯方案”是什麼?

具體做法,就是先向成熟用戶推出簡單的最小可行性產品,根據市場和用戶的反饋,不斷調整和學習,用最小的成本找到用戶痛點。直到產品獲得不同類型用戶的廣泛認可,完全理清其中的商業邏輯,才會深度優化和迭代,最終大規模投入市場。

IMS越做越大,但是,我們仍選擇將公司分解成為一系列較小的團隊,每個團隊就像初創公司一樣,進行實驗創新,進行“特種兵攻堅”。

比如,我最近在嘗試幾個新業務,我不會一次性投入很多人力、很多資源,而是一個新業務只投入3、5個人,給半年時間,這樣可以小規模試錯,如果沒有找到“可靠的實用方法論體系”,就迅速調整方向再測試,這樣不斷循環,探索應對各種細節問題的具體套路,直到服務得到檢驗和認可,才跟進資源擴大市場。

不要以為小團隊人少,辦不了大事。你可能不敢想象,Google服務中國、日本、韓國這麼龐大一個地區搜索業務的,很長時間只配置4個工程師。WhatsApp是英語國家一款頂級通訊應用,在WhatsApp達到10億活躍用戶的時候,他們只有57位工程師,全公司只有1位產品經理。這就是“特種兵攻堅”的驚人能量——精幹、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和進化。

“精益創業”就是低成本試錯,實現快速迭代和進化。

我始終認為,每一個行業都有它的“行業慣性”,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既不過分消極也不過分積極,通過持續的優化迭代,讓一個新事物慢慢被社會中多數人所接受。

04

與時間賽跑,做慢生意

去年,當我們拿到微博、摩根士丹利等領投的超過6億元C輪/C+輪融資的時候,我心裡隱隱有預感:是時候了。

不久,“獨角獸”成了資本市場上最火的概念之一,IMS也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我是後來才知道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會被定義成“獨角獸”,這是2013年風險投資家Aileen Lee創造出來的概念。而IMS成為“獨角獸”,其實我是被通知的,回想那時看到很多朋友發來祝賀信息的心情,真是感慨萬千!“獨角獸”光環加身只是一瞬間,而一個公司從小開始做到一定規模,必然是艱辛且漫長的。

新媒體營銷看起來是一個“時髦”生意,但品牌營銷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行當。很多時髦的生意本質上都是幹著一些傳統的事情,只是看互聯網在其中起到什麼作用。

我們IMS創業團隊始終在與時間賽跑,做慢生意。互聯網時代的快節奏,逼著我們跑贏時間。可是,創業者必須學會慢下來,沉澱出真正有質感的商業產品,一點點建立起品牌,都需要經歷時間考驗。

做慢生意,究竟“慢”在哪裡?

一、我們始終要切著流程、邏輯和行業脈絡運營,邊做邊優化,力求真正做到精細化運營,這個“做精”的過程要慢下來。

二、我們的事業是居中鏈接大V和企業主,任何一個業務流程背後都有一個利益共生體,不是單一存在的,一個項目的成功必須經過利益共生體的集體驗證,這個“協同”的過程要慢下來。

國內那些互聯網公司覺得很快的,其實都很慢,我們瞭解的優酷、土豆、滴滴、快滴用一年半KO了多數玩家,那是因為騰訊、阿里巴巴入局加速了行業的整合。可是在巨頭入局的前後,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們都經歷了漫長的連續創業和試錯,有了可靠的核心專長才會被巨頭選中,然後還要消耗大量時間和資本,去建立行業標準和商戰“護城河”。

現在創業的初始階段更殘酷了,哪怕有巨頭相助,也不會改變發展的“總時長”,因為一個公司不可能很快就發展起來。在我看來,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做一件事情你要決定至少花十年時間,而且大部分公司十年成不了也是很正常的。

05

“綜合平衡”比“核心競爭力”更加重要

公司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要很多投入,有這麼多人,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一定要找到知音,而且是很多很多知音,才能生存下來。

一個公司要獲得更多知音,就不能在很淺的單一層面上迎合用戶需求。比如你強調技術領先,你很可能兼顧不了成本高企;你強調品類豐富,你就很難做到全是精品;你想做好精品,你很難兼顧規模……你要瞄準各種不同需求、不同認知的廣大用戶,你一定要講究“綜合平衡”。

我不喜歡用“核心競爭力”來描述IMS的優勢,我更喜歡用“優勢矩陣”。

經過多年的連續創業和磨礪,我越來越相信,“單一的核心競爭力”就像單兵作戰,而多個優勢區域的連接組合是立體作戰。單兵作戰最多隻能贏得一個維度,而立體作戰是贏得一個生態,更具有持久戰力。

我經常跟投資人們說,一個公司的核心能力就是一個平衡性的運營,我自己的看法就是企業的綜合運營能力。比如特斯拉的核心能力,有些人認為是技術、營銷、CEO,但我認為這幾點能夠相互發揮作用才是關鍵。我們從客戶服務入手,到今天形成一個高效的循環性的平臺。

我不會將“中國最大的新媒體營銷公司”作為終點,而是不斷進行戰略升級,構建了我們三大平臺——以服務品牌社會化營銷全案品牌SMART;為中小企業及電商提供營銷服務的跨平臺自媒體廣告交易市場WEIQ;投資了全球首家自媒體價值排行及版權經紀管理機構克勞銳(TOPKLOUT.COM)。

三大平臺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優勢矩陣,持續幫助企業和自媒體人創造價值,精準的曝光、可觀的聲量、優質的轉化,打造出最具價值的新媒體生態。

商業是無數複雜因素交織起來的生態系統,沒有哪個因素能成為你獲勝的充分條件。我奮鬥的方向,是要駕馭儘可能多的因素,使盡可能多的因素對我們有利。成功時要認清其中的偶然因素,失敗時要檢討其中的必然因素,這就是我們不變的贏家思維。

成功可以當作一種過程,創業永遠處於“中間狀態”

IMS走到今天,已在業內獲得廣泛信賴,尤其是成為無爭議的“獨角獸公司”以後,快速擁有功與名。而對於創業者來說,“成功”可以當作一種過程,但永遠沒有終點,風險和挑戰是永恆的。

為什麼好的創業者總是精力旺盛?因為超強的信念感。

很多人工作覺得累,其實是身體的能量在洩漏,沒有夢想和信念感的驅動,會經常提不起精神,工作無非是在應付,對事業毫無感情。信念感決定一個人的能量大小,創業者不知疲倦,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有明確目標,有清晰方向。

創業者知道未來在哪裡,也知道會有很多一時看不清的盲點,但只要方向對了,就敢於以攻為守,突破盲點。

IMS的前方十分清晰,前方永遠是用戶,而不是對手。

為什麼馬拉松比賽中誰也不願意一開始跑在第一名,因為第一名不僅要靠自己調整找到最合適的跑步節奏,還要時刻盯防後面的人超越你,這種心理上的考驗才是最耗人精力的。IMS選擇緊跟用戶需求不斷試錯、調整,用大膽的進攻完成防守工作,所以走得更遠。

創業者該怎樣定義自己?或者,我們靠什麼做到獨一無二?

IMS開創了一個新的市場,這不假,我們同時也有心理準備: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檢驗以後,會有模仿者、競爭者進來,如果沒有太好的科技帶來變局的機會,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就會走向同質化。我們該怎樣應對?

要看策略、打法,或是階段性聚焦、內部組織搭建,我認為,最終要靠創業團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公司也罷,項目也罷,表面上也許有一些共性,但沒有任何兩個公司可以相互複製。來路、途徑、時間節奏、團隊結構等等各種因素,決定著你這個公司的獨一無二,用A公司的商業邏輯去衡量B公司的成敗,都是不妥當的。哪怕湖畔大學,或者名校EMBA課程,可以幫你打開視野,但不會給你提供任何可複製的創業模板。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CEO?尤其是創業公司,CEO不應該計算成功的概率。創建公司時,就必須堅信“任何問題都有一個解決辦法”。而CEO的責任就是找出解決辦法,不論概率是99%還是1%,CEO的任務和責任始終不變。

專心致志的能力,在無路可走時選擇最佳路線的能力,包容各種難容之事、在痛苦中打開原有認知邊界的能力,塑造了一個CEO的與眾不同。

IMS未來的責任願景是什麼?

九年的時間,公司一步步向上走,越來越具規模,同時每天都有挑戰,而且每個時期的挑戰不一樣。公司小的時候,希望發得出工資、員工過得好;公司中等規模的時候,希望對員工、對客戶能夠負責;現在公司做大,對員工、對客戶以及對投資人的責任也越來越重。

公司大了,高居不下的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註定了更加難以承受失敗,如果試錯的幾個方向點不加以控制,資金會迅速過度消耗,生死考驗又將臨近。

可是,將腦子裡的創意,基於不同假設、各種變量,構建成了一個一個商業現實,那種成就感又帶給人不可描述的愉悅。每做一個項目,都覺得自己經歷了一種人生。

可以預期,未來整個新媒體營銷行業的市場規模仍會增長,無論是這個行業還是IMS,未來還有很大的可發展空間。你我必將成為這個行業、這個時代的關鍵變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