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朝皇后十二龙九凤大礼服冠

前一段时间在一个评论里,跟条友议论过明清外命妇的服饰了,因为评论里说的有限,答应他写一篇文,把这个事细说一下。

明清两代都有内命妇、外命妇(诰命)专门的礼仪服装,“凡命妇入内、朝见君后,在家见舅、姑、并夫及祭祀,则服礼服”。妇随夫阶,朝廷按照等级对礼服的颜色、纹饰、衣衫面料、冠饰等方面均有着较严格地规定。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朝三翟冠六品安人

清朝和明朝还不一样,清朝的外命妇又分为满洲外命妇和汉人外命妇,满洲外命妇的服饰国家出了《钦定大清会典图》,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汉人外命妇的服饰,并未做硬性规定,依然沿用明朝的制度,这也是清朝女子不易服的政策。所以清初很多命妇的服饰跟明朝的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有可能它在前朝是命妇,清朝之后她依然穿着之前的衣服参加各种重要场合。

恂勤郡王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清恂勤郡王胤禵及福晋(满洲命妇)服饰

就像明朝初年的服饰与末年的服饰有区别的道理相同,随着时间的过去,潮流的变化,汉人外命妇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到了清朝中后期,就形成了自己不同于明朝的鲜明特点。这是一个大体的概述,我们接下来就细致地把这个事拆白一下吧。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代兵部侍郎、右都御史顾养谦妻子李淑人

明朝代元朝之后,原本国家的服饰是有蒙古族特点的,新朝建立之后,洪武元年就开始制定新的服饰,由于元朝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不能有人完全记得宋朝的服饰,至于前朝典籍图册有遗存,但是新朝乍立也不能搜罗的那么完全。所以明朝的服饰只能稽古不能复古,有些东西一时说不清,实用性上,穿着还挺舒服,就连蒙古服饰及元素也得以保留下来(比如曳撒、比甲),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明朝外命妇的服饰制度制定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经历了洪武四年、洪武五年、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二十六年的四次修改,基本上确定了外命妇的服饰制度。之后,永乐年、嘉靖年又做过一些调整。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朝比甲乃是元世祖皇后必察所制

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后,外命妇的礼服制度基本定型,命妇的服饰由冠、衫、霞帔及坠子、褙子组成。品级方面是妻随夫阶。各个不同的品阶由冠饰的装饰差别、大袖衫的材质、霞帔的花纹、坠子的材质、褙子胸前的绣纹来区别。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洪武二十六年外命妇服饰制度表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精美的坠子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虽然规定霞帔是石青色的,但是实际中也有别的颜色

明朝的女冠有好几种,一种是皇后的大礼服冠,是一种龙凤珠翠冠,这种冠和宋朝的凤冠很相似,是一种帽子形的,直接戴在头上,冠的边缘是齐额的。大礼服冠是和翟衣、常服一起穿的。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大礼服冠和大衫、霞帔

还有一种是皇后的常服冠,这里说的常服不是日常穿的便服,也是一种次于大礼服冠的一种礼服。这种要小一些,是把头发像男人一样挽在头顶,把这种冠套在发髻上,外面再装饰龙凤发钗,珠花宝石。明朝皇后带的是双凤翊龙冠,嫔妃戴的是鸾凤冠。这种常服冠是和大衫霞帔一起穿戴的。这种常服冠也叫特髻,特原意是公牛的意思,引申为单独,特别,可能以为戴特髻,头上要梳一个发髻的缘故,才起这么个名字吧。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曹国长公主七翟特髻

下图是明成祖徐皇后的画像,在这顶双凤翊龙冠的顶部,我们看到还能看到徐皇后的头发,这种冠的后面有可能是活的,套在发髻上后,可以用丝带绑上面,顶上是不封顶的。后期明神宗皇后的双凤翊龙冠又和大礼服冠类似,是个帽子形的,直接套在发髻上的了,说明尽管有严格的规定,这些服饰还是存在变化的。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成祖徐皇后画像

以上两种是皇后的冠,命妇是不能戴的。命妇戴的是翟冠,翟就是山鸡,山鸡又叫山松,所以翟冠又叫山松特髻。皇妃和亲王妃都是九翟冠。按规定一品夫人是五翟冠,但是实际中很多人都用了七翟。这个翟冠也是中间做了一个发套,外面插上按照等级差别的饰品,明初有博鬓,洪武二十六年之后就不用了。具体的饰品见上表。这种冠饰是和大衫、霞帔一起穿戴的。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朝五翟冠加真红大袖衫

再有一种冠是更加简单的,是和袄裙一起穿戴的,叫䯼髻,就是一个用金银丝或黑漆竹丝编制的一个圆锥状的发套,套住头发,用簪子别住。䯼髻上用各种“头面”装饰。顶上用“宝花”(也叫挑心),两边可以装饰“捧鬓”、中间插“分心”,下面插弧形的“花钿”,后面用“满冠”别住。根据自己的财力和爱好,可以插“压鬓”、花卉草虫样儿的钗。这种䯼髻简单方便,上到皇后、下到庶民的妻子都会佩戴,是明朝主流的冠饰。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朝王洛家族墓出土䯼髻,上有挑心,中有分心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袄裙和䯼髻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袄裙䯼髻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朝普通妇女吴氏画像

还有大袖衫都是用真红色,一品到五品,丝、绫、罗随用,六品至九品、绫、罗、绢随用,可能是要根据个人财力情况,这个不是特意的规定。

霞帔的材质是用深青缎子来做,因为缎子肥亮厚实,压在礼服外面不会轻易飘动,显得庄重肃穆。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明朝某家祖先像

这个款式是国家规定的,但是两百多年间,人们不可能一直严格遵守这个规定。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服装上出现严重的攀比和僭越,在现有保留的明朝外命妇画像中,一品夫人的七翟冠戴在了各种品阶的命妇头上。这说明两种情况:一、或者是画像和真人服饰不同,反正人已经去世了,祖先堂里的不准外人进,给自己祖先画的等级高一点也不会有人追究。二、就是实际上明朝确实普遍存在服装僭越的现象。

这些画像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冠是要戴的,而且等级也不低,然而很多命妇的画像没有穿霞帔和褙子,只是穿了真红圆领袍,胸前有补片,腰间束玉带。也许是霞帔只在出席官方场合的时候才会佩戴的缘故。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结婚时的凤冠霞帔

明朝命妇服装还有一个现象:假借。依据中国古代的惯例。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平民的正妻结婚时,可以假借九品命妇的凤冠霞帔,用来标志自己是妻而不是妾。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民国。

据清朝《续通典》记载: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

明清之会,男子易服,女子并不易服,清朝为满族内命妇、外命妇制定了详细的礼服制度,以往朝代没有女蟒袍,清朝满族命妇穿的是女蟒袍。有清一代,始终没有制定汉人命妇的礼服制度,就算是默认汉人命妇在穿戴上是自治状态的。在清朝乾隆年间《崇庆皇太后(甄嬛原型)万寿庆典图》中有汉人命妇,穿着不同于满洲命妇的服装。满洲命妇的服装是石青色的女蟒袍,汉人命妇保留了真红色的大袖衫,但是上面是绣蟒纹的,头上戴的是翟冠,这已经是清朝中期了。《雍正十二妃行乐图》中嫔妃也是着明末的汉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府的人都是穿汉人服饰,但是她们又不缠足。因为曹雪芹家的人是汉军旗正白旗,她们是可以保持自己民族的服饰,同时她们又不必缠足。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清初祠堂里的画像,反映了朝代交叠的服饰问题

媳妇和婆婆的衣服一模一样,只是颜色不同。

所以我们在有的祠堂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的祖先),一张祖宗画像中,上一辈的男性穿明朝服饰,女性穿明朝的大衫和翟冠,下一辈的男性穿清朝服饰,但是女性依然穿明朝的大衫和翟冠。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清初大沙方氏祖先画像,诰命服装如明朝一丝不改

随着时间的变化,服饰也在变化,由于没有官方的限定,这种变化比明朝还要明显。因为没有了汉人皇室,内命妇的服装最早发生改变,清宫中汉人内命妇开始穿女蟒,这个受到朝廷的影响很大。外命妇原本只有翟冠,但是后来渐渐翟冠和凤冠不分,反正没有汉族皇室了,戴凤冠也不算僭越,清朝后期的外命妇冠都成了凤冠了。

这样的凤冠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增加了一些绒球,还有奉天诰命的字样。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清朝中期衍圣公孔昭焕陈夫人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奉天诰命的示意图,这个像是新画的的,不是老的

清朝南方女子的发髻梳在脑后,上面就没有可以戴冠的地方,于是凤冠的样子就要发生改变,成为半开口的样子,像京剧里面的凤冠,戴在头上,后面用丝带扎在头上,这样就可以固定了。由于诰命服装都是彩绣,以前的染色技术不行,彩绣的服饰是不能洗的,只有在重大场合穿上,回来就要换下来,穿上便服。南方女子的发髻梳在脑后,很容易蹭到衣服,那时女子都用香油梳头,这样就会把衣服弄脏。为了避免弄脏衣服,南方女子就开始使用云肩,于是诰命服装又加了这样一个附件。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云肩

清朝的汉族外命妇也使用霞帔,一开始使用石青色的缎子加坠子,后来渐渐的,霞帔加宽,霞帔加宽后,本身重量就增加,不会随意摆动,如果中间加上坠子,宽大的霞帔就会被拽向中间,两头翘起,这时坠子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东西,于是被取消掉了,改用均匀分布的流苏。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霞帔最终演化的样子,还有云肩的设计

再后来霞帔继续加宽,形成一种近似于满族背心的东西,原本明朝外命妇的补子是在大袖衫上的,外面的霞帔狭窄,遮挡不住补子,可以通过补子分辨命妇的阶级。现在霞帔变得这么大,在大袖衫上的补片就完全被遮挡了,为了表示身份,人们干脆将补片放在霞帔上了。于是就形成了清末外命妇的服饰样子。

明清两代诰命夫人们的服饰演变历史和异同比较

清朝诰命服饰

我们在老照片上看到的一些近代的诰命照片服饰只是清朝汉族诰命服饰一个阶段的样子,并非是整个清朝都如此,这个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