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抓知了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

农村阿丘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刚调回山东时的一次经历,那是一个傍晚,天气有点阴,这天我值夜班,从我家去单位走省道十四五里路就到了,一路上我慢悠悠的骑着自行车,这时随意的一瞥,看到了公路边上的小叶杨树的树干有一个个的黑色活动的东西,我下车一看,认出是常说的“知了猴”,知了猴是蝉的幼虫,蝉在土中完成幼虫阶段的生长后,俺这里一般于农历的六七月成熟钻出土面顺树干爬上枝条,一般雨后,傍晚是知了猴钻出土面最佳时间,知了猴有着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这天抓的知了猴真的不少,直径二三十公分的树干上爬了许多知了猴,以至于最后有些树干上只有两三个时我都懒得下车去拾,在三四里路的时间里我装满了一饭盒大概有两三斤多。夜间值班的办公室只是我自己,等到第二天办公室来人了,打开饭盒给他们看时,一夜的时间这些知了猴都长出了翅膀。刚蜕变成的知了是绿色的,这也是老漁唯一的收获。至于问题提到了事项,我想一般都是在黑天抓知了猴,安全很重要




老渔破船


在农村抓知了猴有什么讲究?为什么?

说到知了猴,我们哪里叫爬叉,也有叫知了猴的。

在农村,没抓过知了猴的恐怕不多,一进入阳历7月中旬,知了猴逐渐增多,我们这里男女老少都拿着手电筒齐上阵,手执长杆,那场面可谓壮观,人影重重,你来我往,手里提个小水瓶,里面大都要装半瓶水,不然知了猴会变成嫩蝉,就不好卖了,当然很多是为了自己吃,小孩子摸了,大多是为了卖钱,小孩能靠自己的劳动卖点钱,那种兴奋劲成了无穷的动力,平时很胆小的,这时也胆大了,爬岗越岭,穿坟过田,平添了几分胆气。

谈到这个话题,小编作为70后大叔不由得想起了小时摸知了猴,小时候农村人家里穷,成年很少吃过猪肉,一到有知了猴的季节,那是全家出动,那就可以全家美餐一顿了,或者几个小伙伴一起,在农村叫“打平伙”,就是现在的在一起会餐。

现在条件好了,没人吃过变黑了蝉了吧,但我们小时候,几个小伙伴一约,晚上早早地聚在一起,每人抱一些麦秸秆,拿着从家里偷来的火柴,那时火柴不叫火柴,叫“洋火”,到村边路上,点燃麦秸秆,用力可劲地摇晃大杨树,那变黑了的婵儿就啪啪啪地想下雨似的往下落, 场面也是相当壮观,等弄他个一桶儿,就收兵回营,再有一个小伙伴家里爆炒,那香气四溢,早就餐倒了一群伙伴,哈喇子早就流出来了,更有迫不及待,不等炒熟就开吃了。

相信跟小编一样经历的农村70后,有不少都会有相似的经历。

如果说抓知了猴的讲究,还真有一些门道。

1.首先要掌握时机,知了猴一般在7月中旬开始增多,出来的时间在黄昏天还没有打黑时,这时是知了猴出来的,天稍微黑的很些,一会儿就达到出来的高峰,机不可失,抓知了猴的也讲究个时机。

2.有人会觉得雨后知了猴会出来的很多,其实是个误区,反而是雨后出来的少些,尤其是大雨过后当天晚上,必定会很少,如果第二天天气大晴,白天很热,那晚上知了猴一定会很多。

3.摸时也有一些讲究,有急躁的跑得很快,东奔西突,不一定抓很多,有时它会藏在树叶上,要有耐心,有的脖子抬得疼痛,就不想抓了。如果想吃嫩的金蝉,那就要摸得很晚,也有人不要出了壳的金蝉的,就等你发个小财了,那嫩的金蝉用油一炸,别提有多香了。现在饭店里也得几十块一盘。

4.现在有很多人开始人工饲养金蝉了,抓的方式也很绝,永生胶带往一人多高的地方用生胶带一缠,哪知了猴想爬也爬不上去,只能束抓待擒了。

不多说了,越想越多,70后或者80后们,你是不是跟小编一样,有着相似的经历呢?

也欢迎说出你的经历来。


云眼看世界


知了壳,普通话的猴字发音正是粤语的壳字发音


反辱为荣


是知了吧,山东那边好多,可以卖钱炸着吃很好蛋白质高


沉梦志昂


看到你的提问就知道你是北方人 一般化南方人很少知道知了猴这个词 更何况是什么东东 本人认为白天比较闷热 或者下雨之后 知了猴出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