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二月二习俗,炒蝎豆、拴娃娃、打粮囤,给耕牛喂煎饼


二月二这天,人们在山东惠民皂户李乡火把李村“泥娃娃庙会”上购买泥娃娃。小的20元一个,“泥娃娃庙会”上一妇女拿着买到的漂亮泥娃娃和她的孙子拍照。

唐李白《上云乐》诗云:“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如沙尘。”

泥娃娃很快被村民“抢”光,现在这天摄影师和城里人已经比当地村民多了。河南张村制作泥娃娃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张村,在当地沙河南岸而得名,泥娃娃以红粘泥为原料,制坯、着色、开眼等24道工序纯手工加工制成。这一天村民们都请一尊娃娃“拴”回家,有“祈福、纳祥、求子”的寓意。

黄河流域,山东农村二月二日这天有很多习俗,都与龙抬头有关。二月二正统的名字应叫“龙头节”、“春耕节”、“春龙节”、“青龙节”等,古代叫“中和节”。在鲁北北海经济开发区,对于渔民、盐民来说,一场独具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正在上演,他要在脊岭岛龙王庙前,祭海祈福。图为祭海仪式上的牛头。

两条长龙在大海岸边翻腾着,他们用虔诚叩拜,感恩大海,祈愿新的一年年风调雨顺,渔盐业兴旺发达,人们安居乐业,幸福。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在我老家山东这边这天吃的风俗是炒蝎豆,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取“辟邪”之含义。顺口溜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龙庄大集上,剃头匠在为老人剃头。6元、7元一次,现在剃头匠多为农村老人,他们越来越少。

北方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之说,不吉利,谁还剃头合,所以二月二正好是“龙抬头”,就图个口彩,所以叫“剃龙头”。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贾寨镇堤头袁村的村民的农民在往打好的“粮囤”中放粮食,当地农民每年“二月二”都有打“粮囤”的传统。

他们在自家院子或大门前用土或草木灰画圈做“粮囤“,再画上“粮囤”的梯子。

里面放上5种粮食的五谷杂粮,寓意来年地里庄稼收成好,五谷丰登。

烧纸,点一挂鞭,这是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农历二月二,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上双疃村,村民在“二月二闹春牛”比赛中角逐。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皇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清朝历代皇帝每年二月二在地坛使牛耕地,以示天下,祈求丰收,所以有“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黎民百姓五谷收”顺口溜和年画。

给自家的牛梳妆打扮一番,牛角拴红布,牛头戴上大红花,就是图个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农历二月春回大地,农事开始,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黄墩民间一直流传下来“二月二闹春牛”的习俗。试犁叫“打囤子”,一拉缰绳,一吆喝,牛就拉着犁规规矩矩的动了起来,逆时针在空地上犁一个圆圈,这就是“囤子”。再从中间划上一道,这就是“梯子”,取义“搭着梯子上粮囤囤粮食”,寓意五谷丰登。

村民张传娟给自己的耕牛喂煎饼,祈盼新的一年牛儿膘肥体壮。新时代、新农村,和谐、奋进的传统没有变,农民从这一天开始新一年的农耕生活。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