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天堂寺在解放以前是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位于天祝县西部的天堂乡,东、西、北三面靠山,南隔大通河与青海省互助自治县嘉定藏族乡相邻。天堂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所处的天堂镇天堂村海拔2200米,气候宜人,是甘青罕见地风景区之一,俗称“天祝的江南”,已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而天堂寺赖以成名的不仅仅是周边的生态景观,还有其本身蕴含的历史变迁、人文底蕴和常年以其寺庙为场所举办的各类宗教、民俗活动。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人间故事

天堂寺建寺历史悠久。据该寺所存历史资料记载,远在唐宪宗。(806一820 )时期,就在大通河附近建造了名日“阳庄寺” 的原始本教寺,这便是天堂寺的前身,经500余年后被毁坏。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元代初年,藏传佛教萨迎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等人到凉州地区以后,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萨迦派得到了当地一些群众的信仰,于是在阳庄寺的基础上建起了萨迦派寺院、藏语称为“萨什迎贡”。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至二十年(1360),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噶玛若贝多杰,进京途经此地,在当地群众的要求下,于寺前平地——扎西滩建造镇龙塔108座,建塔之地遂得名“乔典堂”(即“塔儿滩”之意),由原来的萨迦派寺院改宗为噶举派寺院,后来该寺又再度毁于兵燹。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格鲁派(黄教)兴起以后,天堂寺又改宗为格鲁派寺院。至明代年间(约1639),青海名僧丹玛·崔臣嘉措重建该寺,称力“朝天堂”(即“乔典堂”之音转),自此以后人们便将该寺叫做“天堂寺”,沿用至今。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清顺治四年(1647),青海东科尔寺四世活佛多居嘉措应天堂寺僧众的邀请,多次大规模地扩建寺院,并成为天堂寺寺主,天堂寺亦成为车科尔寺的属寺。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路过平番(今永登县)镇羌川(现今天祝县金强川 )时,给“天堂寺” 赐“扎西达吉林”之名称,汉译为“广慧寺”。

人间美事

天堂寺是天祝十四寺院之首。整座寺院四周林木葱郁,寺院被山峰所环抱,金瓦红墙掩映在绿茵翠柏之中,清澈的大通河从前面缓缓流过,忽然拐一个弯,似一条玉带飘然流逝。鸟瞰天堂,整个盆地薄雾笼罩,轻烟萦绕,其山光水色独具特色,环境清静幽雅,确似人间天堂,梦中仙境,是天造地设的出家修行之所,也是避暑度假的理想境地。2007年4月10日,在天堂寺附近,当地群众发现了一块似“龟驮宝盆”、又似“龙护宝盆”的巨大奇石,一时间在当地引起轰动,并被藏学专家初步认定为古老佛经中记载的由大通河河神供奉佛祖、天堂寺佑寺山神阿弥热高保护的“聚宝盆”。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天堂寺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还有不少值得一探的人文景点。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宗喀巴大殿又称见解脱大殿、千佛殿,为使宗大师智慧之光永照人间,在多识仁波切发心主持下,修建了高为35米的宗喀巴大殿,其中有堪为世界之最的高23米、宽9.52米的木雕镀金宗喀巴大佛像,此像在雕刻过程中,曾出现放光等奇迹。殿中还有4000尊铜佛及21尊木像,蔚为壮观。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释迦牟尼殿始建于十八世纪初,由五世东科活佛主持建造。殿中主佛释迦牟尼身高五米多,是用香泥所塑镀金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胸间藏有鸡蛋大一颗迦叶佛舍利。十九世纪中叶西康仁波切在佛祖像上加上金冠,改成报身佛,藏语称“觉”。原有建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历史劫难中该寺遭到彻底破坏,变成了一片废墟。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获准重新开放恢复,天堂寺渐渐恢复了旧时的热闹。

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天堂寺之美,不愧为“人间美事”。

人间盛事

天堂寺寺宗教节自最隆重的是每年正月间的毛兰木法会,尤其是正月十四日,众多的教徒、游客涌宝寺院,观看跳欠(宗教舞),十五晚上规模盛大的灯节,人们可以观赏到制作精巧的各种灯式和艺术珍品——酥油花。同时当地针对天堂寺正积极组织及筹备相关宣传推广活动,致力于将天堂寺这座千年古刹打造为本地文化旅游名片。

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

通过品牌建设、宣传推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天堂寺,了解天堂寺,来到天堂寺,只有亲历天堂寺,才能体验它独特的人文气息与历史痕迹,才能感受“名唤天堂寺,道尽人间事”的别样风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