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驻村干部:错过女儿的第一声爸爸,错过父亲的临终遗言


扶贫是当前的重要工作,让贫困群众脱贫,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然而为了群众脱贫致富,一些驻村干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今年作者向大家讲述的是一名驻村干部的故事。海嘎,贵州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坐落在海拔2900.6米的韭菜坪半山腰,一个“藏在”石旮旯中的彝族村寨。

驻村干部已经换了三茬,可他却选择了默默坚守。他说,做了就要留下价值,走了就要留下脚印,在海嘎还有未尽的事业等待着自己。

2010年2月,28岁的杨波第一次来到海嘎驻村。2013年,钟山区第二批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开始,已经期满的杨波主动申请继续留在海嘎。2015年,杨波选择再次留下,成为驻村干部中少有的“老三届”。

驻村6年,他错过了女儿的第一声爸爸,错过了她的第一次奔跑,错过了她的第一次家长会……,更错过了父亲临终最后的叮嘱,因为那时,他在海嘎。

坐落于韭菜坪半山腰的海嘎村,1998年才通路通电,当时村民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望天水,贫瘠的土地上只能种点包谷、洋芋和苦荞。

杨波来到村里,他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交流,365户人家,他一口气走了个遍儿。当杨波踏着泥泞的小道走进海嘎村一组董家院子时,村民对于修路的迫切愿望让他看到了自己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看到董家院子13户57人,距离同村路只有700米的狭窄泥巴路,他第二天就跑回区里申请到了2万元启动资金,再一家家做工作集资了1.8万元和村民们自发的投工投劳,一条宽2米的赞新水泥路彻底解决了董家院子的出行问题

路修好了,带动村民建种植基地、开农家乐、修文化广场……,杨波一天也没有停歇过。驻村6年以来,杨波为海嘎村协调资金修了30余口水窑、在主干道上安装了140盏太阳能路灯、完成了315户村民的通村路。

2015年年初,他还与移动公司、电信公司沟通解决了移动信号和上网的覆盖问题,村人均收入从1600元达到6830元,他说:“距离全面小康还有差距,我愿意接着再干一届,让海嘎村真正与全省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6年来,杨波用他那略显单薄的身影行走在乌蒙之巅的山旮旯中,用默默的坚守引领者村民奔向小康,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寨子里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看了杨波的故事,你是不是有所感动。为了百姓脱贫致富,他们牺牲着个人的一切。为了能让贫困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在默默着付出着,没有任何怨言。

在这里也向杨波说声辛苦了,没有像杨波一样在基屋付出的驻村干部,也就不可能那么多贫困群众那么快地脱贫致富。

也希望这些贫困群众中早日脱贫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