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与瓷有什么区别?

憧灵


陶和瓷其实是两种东西

陶器茶具指的是用陶土烧制的茶具,瓷器茶具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茶具。两者虽然都称为陶瓷茶具,区别还是很大的!

1原料不同

陶器是人类早期最依赖的容器,但是陶器有个缺点一一吸水。古人发现这个缺点后,就不断摸索,逐渐发现了瓷土和釉,发明了瓷器。

瓷器选用瓷土烧制而成,主要成分是铝和硅的氧化物,一般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可塑性好、黏结力强,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镇高岭地区的“高岭土”。

<strong>

陶器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还有我们熟悉的紫砂,也属于陶器,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

2烧制的温度不同

瓷器烧制的温度一般都要高于陶器的烧制温度,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

陶器茶具烧制温度不能烧到这么高的温度,以紫砂为例,在1050℃-1200℃之间,温度过高就会出现问题,小懂曾经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童靴们可以回顾一下→《紫砂壶烧过头了会怎样?》

3坚硬度不同

由于烧制的温度不同、原料不同,导致坚硬度有所差异。

瓷器茶具的坚硬度比陶器茶具的硬度大,而且瓷器茶具的声音更加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的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4透明度不同

瓷器茶具的坯体无论薄厚都要比陶器茶具更透明,陶器茶具即使薄也并不透明。

5釉料不同

瓷器茶具的釉料既可以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制而成,也可以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制;

陶器茶具有挂釉和不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制温度时即可熔融。

6透气性不同

瓷土在烧制之前一定要上釉,釉是用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的泥浆,施于瓷胎表面,烧成后呈有色或无色的一层玻璃质,使器物表面光滑、不透水。

瓷土很细、很紧,上了釉之后完全没有透气的空隙,而陶器有很强的透气性。这种性能是紫砂器在各种茶具中里夺尊的最大优点。

比如同样的水温分别在瓷、紫砂杯中泡一杯同等量的水和茶叶,经过两天时间,你就能看出瓷杯里的茶水有一层油膜状的东西,茶叶出现腐熟失去了香味,而紫砂陶杯的茶再放三天仍没有什么变化。

一般室温高时,瓷杯中的茶易馊,紫砂的就不容易馊。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让我们在泡茶时根据茶具材质的特点多些选择:

瓷器特点是表面光洁透亮,胎薄致密,气孔少,吸水率低,传热快,保温性适中,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

陶器造型一般比较古朴粗犷,大气沉稳,颜色较深,胎厚,气孔多,保温性好。


懂茶帝


我们经常说陶瓷陶瓷,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器物的名称,事实上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经过加工后成型,再经干燥、烧制等方法制成的器物,都称之为陶瓷。


中国的陶器生产至今约有一万年历史了,瓷器就比较晚了,但是距离现在也有三千多年。

虽然在创作领域中,陶与瓷都是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陶与瓷却有着质的不同。

△ 陶器


△ 瓷器


  • 烧制温度不同

陶:烧结温度因黏土化学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都是1000℃以上,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


瓷: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胎质变得硬结致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但基本上要达到1200℃以上才烧结,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 原料不同

陶:一般所用制陶黏土,或简称为陶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而成的,属于含水铝硅酸盐矿物,黏土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氧化物,以及少量的铁和钾、钠、镁、钙、钛的氧化物,以上八种元素又称之为造岩元素。

△ 红陶土


瓷:一般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高岭土亦称瓷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其矿物成除高岭石外,还含多量的石英和云母。

△ 高岭土


  • 釉料不同

先来看看什么是釉。

釉是覆盖在陶瓷和搪瓷器物表面的一层玻璃质薄层,通常由硅酸盐复合物构成。

釉面不仅提高了制品的强度和硬度,也使其具有抵抗气体、液体以及酸碱腐蚀的能力。良好的釉面还可以在色调、光泽以及纹理方面给予观者美丽的享受。


按温度分,釉可分为高、中、低温釉三种:


高温釉:烧成温度高于1260°C的釉料,用于石胎瓷和瓷器。

中温釉:烧成温度在1000°C至1260°C的釉料,用于石胎瓷和陶器。

低温釉:烧成温度低于1000°C的釉料,用于陶器和其他非硅酸盐胎体(如金属胎、石制胎)器物。低温釉也用于在高温釉上再次附加釉,此时又称“釉上彩”。


陶: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

瓷: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并可起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 陶器


△ 瓷器



  • 吸水率不同

在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

陶:吸水率大于10,容易吸水。

瓷:吸水率小于0.5,基本不会吸水。


  • 坚硬度不同

陶: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同时由于陶器与瓷器的密度不同,所以陶器具有透气性透水性而瓷器则不透气不透水,但陶器上若挂上釉,由于釉的不透气不透水性质,也可以使陶器不透气不透水。


瓷:坚硬,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 透明度不同

陶:胎体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说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


瓷:与陶器不同,它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总体来说,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岭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其实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独立发展,现在是各有千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陶器,有的人喜欢瓷器,它们也各具有特点。


部分文献来自于《中国陶瓷》、《中国古代文化会要》,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东家APP


陶和瓷是经常并称的,人们常说的“陶瓷”,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材料。可能会有朋友简单的认为,陶瓷就是那种粗糙的表面没有釉的,瓷器就是表面如玻璃般光滑的器皿。其实,这样理解是片面的,通俗的讲,用陶土(粘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区分陶器和瓷器呢?在这我就介绍比较简单实用的区别方法:1.看胎色,陶器底部圈足呈红色、褐色或较深的灰色,而瓷器底部圈足质地细腻一般都呈白色。2.听声音,陶器烧成的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敲击时声音沉闷沙哑,胎体硬度较差,用钢刀可划出沟痕。瓷器烧成温度高,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很难用钢刀划出沟痕。

以上是我对于此问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同时欢迎其他的答友参与讨论。


徐楠楠的中年


说起陶与瓷,大家第一反应觉得是陶瓷,对不对?通常会认为只要是泥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全部统称为陶瓷。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今天就跟碗姐一起长长知识吧,看看陶和瓷有什么不同,以后别在陶和瓷之间傻傻分不清楚啦。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分为陶和瓷两大类。首先,从外形上看,很多人区分陶与瓷的标准是瓷器有釉而陶器没釉,但实际上,这样区分并不准确,因为陶器可以有釉而瓷器也可以没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叫做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也就是唐三彩,这两种都是有釉的陶器,而质地洁白细腻的白瓷素胎器,很多人把它错误地当作瓷器,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陶器。

也就是说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而经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因为陶瓷历史本身就是连续的,所以按照是否有釉的标准去划分也就显得困难。

看完了外形,再跟随碗姐一起来看看只有内行人才看得懂的学问------陶与瓷的烧制工艺。在工匠看来,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对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温度二者选择后的共同作用结果。我们首先来看看陶器的生产工艺。陶器的选材可以使用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成品硬度较低,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 莫来石 结晶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瓷化,敲击时候的声音比较沉闷。

我们在来看看瓷器的烧制工艺,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比陶器的温度要高许多。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成品硬度高,在成品很薄的时候会呈现半透明,敲击听到声音很清脆。

现在,估计小伙伴会好奇了。陶器与瓷器都是我国比较远古的器皿了,到底是先有陶器还是先有瓷器了。答案是先有陶器,因为陶器的烧制工艺比较简单,工匠们在这种工艺取得的经验上不断反思总结,最后掌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才有了瓷器的诞生。虽然后来陶器和瓷器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但广义地讲: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的诞生。”

更多关于陶瓷的文化知识,欢迎关注碗姐说瓷。《碗姐说瓷》是中国陶瓷国际交流中心旗下的一档陶瓷文化教育类节目,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陶瓷产品为载体,推广中国陶瓷文化。



品瓷中国


“陶瓷”这两个字如果不仔细琢磨还真的不知道这是两种器物,我们现在说到陶瓷,逐渐演变成了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单指瓷器了,不再有陶器的意思了,其实这两种东西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陶器的产生在我国是随着我国古人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距今大约有一万多年,而瓷器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是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差不多也就是距今3200年左右,而真实原始青瓷的出现则是到了东汉时期,距今两千年左右,我们就简单说说这两种器物的区别。

一、胎质不同。瓷器的胎是瓷石或者高岭土,陶器的胎一般是黏土,只有白陶或者印纹硬陶等少数陶器胎中含有瓷石或者高岭土成分,在胎方面的不同,也是陶和瓷的根本不同,

二、是否施釉。瓷器表面一般都有高温烧成的玻璃质釉,陶器一般无釉,少数施有低温铅釉,这是二者在外观上的不同之处。

三、烧制温度不同。瓷器必须经过高温焙烧瓷胎才能烧结,尽管各地的瓷土成分不同,烧成温度也不一样,但一般都要在1200度以上。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最高温度不会超过1100度。

四、吸水率的多少。瓷胎烧结后一般吸水率在0-0.5%之间,即不吸水或者基本不吸水,扣击瓷胎一般清脆悦耳,陶胎一般吸水率较高,敲击时声音沉闷。

以上四种是陶和瓷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一般从以上四种便可将中国历代陶瓷区分为陶和瓷两大种群。


考古流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China)则不同,它是我国(China)独特的创造发明。富可敌国的赫氏古堡也只能用陶器点缀。陶器仿制元青花?滑稽,结果可想而知,百年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