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欢迎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三篇优质文章~本文共计2260字,阅读仅需5分钟~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汪士慎亲制笔筒

插笔的筒,径不过尺者泛称笔筒。历来制作的材料,有竹木牙犀、金银铜漆、翠玉琉璃,也不乏珠光宝气的八宝镶嵌。2007年7月,腰病近乎瘫痪,住院动大手术,术后热度不退,抗生素居然难抗,医师与家人终日为我忧心忡忡,诚然每天上午、傍晚,各四个小时的吊针,于我也不无苦痛。时儿子告我,台湾一古董商来沪求售,儿子说爸爸住院,这次不要了。我则告曰:可去我病,岂能放过。当晚此君拖拉杆箱来病房,斩获几物,此即一也。

此乃“扬州八怪”中年最长的汪士慎所书画并刻的笔筒,确是真品。汪氏制笔筒,此为仅见。而尤可宝者,所取材料乃一段罕有的虎骨,故此,雅兴顿生,骨虽坚而趣陡增,书画兼自刻(汪氏擅篆刻),无上款,可断为案头自用器。吊针七十二天病竟愈,我自慰,此物正特健药也。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黄胄画猫

黄胄先生画画的痛快淋漓是不用说的,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在他身上根本没有的事。我亲眼见他半小时画十二张册页,都是可圈可点的人物画。有次看他画张四尺整纸的人物画,由于迅捷,张臂蘸墨时,在画上滴了一串墨点,我心想,这下可惜了,一张即将完工的佳作。谁知,他不加思索的用支小笔,濡墨补笔,瞬间就出现了一排白鹭上青天,姿式各别,浓淡相宜,境界高远。嘿!这就叫化腐朽为神奇。记得1982年我撰写《艺苑掇英》国画电影的脚本,设计了这个画面,居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实缘于那次梁先生的即兴发挥。

这是他送我的为猫写照的两张册页。尤其是赠我图一时,还自诩地说:“小韩,这张是我很得意的。”在我的印象里,别人看到他神奇的挥毫,讲赞扬话的,到了见多不怪的地步,而他表扬自己的画,仅听到过这一回。可染先生说他的狗画得好,我以为他画的猫同样的高妙。

天才人物真是无所不能啊。国画里的黄胄,诗文里的苏轼,生前都坎坷多难,然而那哀荣,可是千秋万岁的。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清赤壁夜游竹雕笔筒

竹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嘉定是最著名的。说到竹刻,似乎加上嘉定两字,就添了分量。在康熙时期,嘉定竹刻出了位杰出人物吴之璠。他区别于先前的三朱规范,所作浅雕,强调留地,多去繁枝杂节,突出重心,理念与雕技都属濯古出新者。换言之,他的作品一如八大的花鸟画,像剥笋似的在构思上先剔除几层外壳再下刀,做减法,做除法,让喜欢简洁者,跳越繁琐恼人的公式,一眼就专注于所期待的结局。

吴氏的绝作,世不多见,此乃乾隆时去其不远的高手所作,纯属宗法之璠手。作苏髯夜游赤壁,小舟载五人,脸小于豆,而各显神韵,岩上挂奇松一枝,远处赤壁一座,此外,皆平刀铲地,空荡荡一片,似江水茫茫,不存一物,淘尽繁琐,反到突出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的寂籁诗境。这技外的文心,皆可明鉴。我在想,若这一主题,由吴氏施技,那滋味何止是令人“三月不知肉味”的?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伊秉绶书隶字扇骨

中国书法史以往的一些论家,都崇尚晋唐并多晋唐以下,日薄西山之论,我少时即不以为然。此论用之楷行草似可,而涉及篆隶则差矣。篆隶之妙,源在晋唐之前,式微何止八代,其流之勃兴,恰恰在晚期的清代乾隆、嘉庆季,且成果灿然,别开一重天地。伊氏即是中兴里的显赫大家,别于邓石如的巍而健,别于何子贞的质而涩,伊秉绶的隶书拙大伟岸外,天才勃发,赋予少见的诙谐趣,尤堪咬嚼,无古而有我,一派正大庙堂气。依我的私阿,似较邓何高出一头。

此伊氏所书之隶字扇骨,虽天地窄迫,而气息从容,不结不蔓,小中见大。足见此老胸中别有乾坤者。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元代嵌螺钿捧盒

这是一件元代的嵌螺钿捧盒。嵌螺钿工艺也是我国先民的发明,薄木胎底,髹黑漆若干遍,然后,设计图案,选择螺壳呈五彩者,切割成薄片,依构思的亭台楼阁、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造型拼接粘合,再在其上以尖利小斜口刀,刻划出细腻的物事的线条。在纯手工的时代,这诚是耗时费心,细巧耗神的活计。而一器既成,精彩绝伦自不待言,在黝黑的器皿上,呈现出工笔般的图画,在悠悠的沉静中,寓有魔幻般七彩耀眸的玄妙。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元代嵌螺钿捧盒

此捧盒,表现的是传说中道士卢公远,以法术引度唐明皇夜访嫦娥广寒宫的梦游场景。此类题材,元代多见,体现了民间对神秘月神的崇拜。

嵌螺钿工艺,号称北宋已有,然实物未见。元代器也罕见。十七年前自日本偶得。妙物由流落异邦,携归故里,于国于物于我,都是深可庆幸的。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明张瑞图行书对联

张瑞图是晩明开派的大书家。他的书法用笔方折中寓跳荡,盘搏里见奇峭,虽称不上龙跳天门,也当得起生机勃发。此联字大如斗,联句为“一丘一壑,为圃为农”正是书于刚被发配回闽的时段,内容灰溜溜地切题,字的气局有些呆滞而欠生意,应证了“境由心造”的道理。此联曾经翁方纲、陈半丁收藏。藏印颇小且不着题记,似乎有些“保持距离”的味道。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清《琅琊台刻石》拓本

秦王朝镌制了十几块以秦小篆书写的大碑,最著名的芝罘刻石、峄山碑,已早毁。今之所见《峄山碑》,为宋代再翻刻,气息差得太远,不足取法。《泰山刻石》今仅存九字,1978年,在泰安的一个中学里读过,而今存较为完整的当数《瑯琊台刻石》,1978年因撰写《书法艺术》电影本子,恩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库房里得以一睹然,因石已风化并遍身开裂,横竖都被铁条层叠固定,一如见到一员被五花大绑的秦时巨人,岁月的无情岂不令人怆然。

此为清中期所拓瑯琊台本,尚存十一行,字近漫漶,而意趣尤存,识篆者仍可作经典范本临习,较之翻刻本,自有西施、东施之别。此拓之尤可珍处,一为淡墨蝉翼拓,少见,二则曾经胡澍、沈均初、魏稼孙、赵之谦四家鉴赏,并钤有赵氏所刻四家共赏印。继有民国时期蒋祖诒、叶恭绰等鉴赏印,物因人贵,遽增身价,故非彼时同类拓本可比。又,师辈多作古,求题乏人,与其天地处作题名及跋题五则,多不足观,仅为虚壮轴本而已。

难得一见,韩天衡收藏艺术精品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