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如何與組織建立積極的價值關係?


陳春花:如何與組織建立積極的價值關係?

導語:常常有學生問我,我在組織中如何被肯定,然後得到很好的發展?這其實需要你從個體的認知推升到組織的認知,個體與組織之間的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的過程。

從個體到組織,我希望你能清晰地掌握兩個東西:

第一,你到底怎麼認識你自己,這是個體的部分;第二,你到底怎麼認識組織,這是將來與別人合作的部分。

當你將這兩個部分很好把握的時候,我相信在你進入職場後,從理性的角度看,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很好地處理。

1

自由意志到正式組織

首先,我們從概念開始,一點點遞進,梳理清楚從個體到組織的整體過程。整個組織理論的起點,其實是源於個體的自由意志,當個體沒有自由意志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激勵他或者讓他承擔目標。

如何理解組織的概念,其實我們是從叔本華的自由意志作為起點。叔本華的「自由意志」理論認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且永不滿足,永無止境的,在追求的過程中,人的滿足很短暫。為什麼?個體在不斷釋放、放大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時候,他會受到別人對他的衝擊和約束,所以滿足很短暫,整個過程令人痛苦。

很多人會問:一個完全自由意志的人能實現自由意志嗎?答案很清楚,一個完全自由意志的人,實現不了他的自由意志

因此,巴納德提了一個概念——自律行為。他發現個體行為在本質是自我約束,為什麼個體會有這樣的自律行為,是因為個體能在責任與能力之間找到一個邊界。也就是說,為了實現個體的自由意志,他需要與別人合作,如果他不與別人合作,整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因此,巴納德發現人的行為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有節制的選擇,要求個體與別人合作

我們接著往下討論,一個人的行為,與多個人協同的時候,會不會讓他的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更大?我們會發現,當一個人與多個人發生協同行為的時候,我們稱之為協同體系。

在協同的體系中,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克服多樣性的個體動機以及行為所帶來的障礙。假設你能克服多樣的行為帶來的障礙,與更多的人協同,形成協同體系,會讓你個體目標實現得更大。這意味著各種「社會因素」,比如說行為規則、共同價值觀與文化,將伴隨著協同體系的形成而產生。你開始從一個純粹的自由意志的個體,開始有了社會元素,因為你知道遵從與別人的約定。

講到這裡,組織的概念還是沒有出現,組織到底是怎麼出現的?當我們一個人與更多人協同之後,我們會發現這些約束,就是我們所建立的一種行為上的要求。如果我們能按照整體目標與成果的要求,調整每個人的動機與行為,協同體系就有了「正式組織」。

因此,所謂正式組織,就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兩個以上的個體行為進行調整,由此產生的協同體系。在正式組織中,我們更多談權力、責任、義務和目標,不怎麼談個體,因為個體已經越來越社會化,只有個體越來越社會化的個體,組織才變得更強大,也更能幫助到個體。

陳春花:如何與組織建立積極的價值關係?

2

組織不是人構成是由人的行為構成

有了正式組織之後,我們如何讓每個人發揮作用?

以前我在上課的時候,常常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如何理解組織?很多同學跟我說,組織是由人構成的。

我今天想糾正一下大家:組織是由人的行為構成,不是由人構成。比如說,我們在一個地方上課,老師講課,學生做自己的事情,那麼這就不叫做組織。這就是組織很殘酷的地方,組織實際上是人的行為,而不是人構成的。

那麼組織所需要的行為是什麼?

第一個,組織構成人員各自意願作出貢獻。

如果你不願意為組織做貢獻的時候,你就不在組織裡面。

第二個,有共同的非個性化的協作目標。

組織是不考慮個人的目標的,所以我常常對年輕人說,你要找一個與你的目標一致,價值觀一致的組織,不光看待遇。組織首先是非個性化的,所有人協同行為最終形成共同非個性化的協助目標,所以,你一定要保證自己跟組織目標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你會很痛苦。哪怕組織給你再多,你還是會很痛苦,然後你一定會離開這個組織。

第三個,彼此能夠相互進行信息交流。

彼此能夠相互信息交流,意味著你要有共同的語境,大家講的話是要相互聽得懂的,這些相互的信息是可以分享的。所以我用了一個特殊的詞——心靈上的溝通,我們也常常把這個稱為同呼吸共命運。在組織中,個體語境一致的時候,組織才能構成。

陳春花:如何與組織建立積極的價值關係?

3

協同、貢獻、交換、分配組織的內在均衡

從一個自由意志的人,到最後變成組織當中的個體,你會發現這個要求越來越高。

首先,你要剋制你自己接著,你要與別人協同最後,你要與組織有共同的語境

當要求變高了之後,個體在組織中到底要完成什麼?或者我們如何做到協同-貢獻-交換-分配過程的統一,以及四者之間的內在均衡?

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希望你理解個體與組織之間的四個詞:

協同:組織成員之間一定要協同。協同是由什麼做到的?來自你對組織的貢獻,所以系統由貢獻做到。貢獻:個體為什麼願意做「貢獻」?貢獻源於組織與個體的滿足感做了交換。
交換:當組織不能給個體滿足感的時候,個體其實是不願意做「交換」的。分配:當貢獻和滿足感交換之後,組織如何讓個體覺得滿足?這就需要最後一個動作,就是「價值分配」。

這樣我們會看到什麼叫組織均衡。組織均衡就是個體在組織裡面願意協同,願意做貢獻,因為他得到的滿足和貢獻之間的交換是平等的,個體能感受到組織願意把價值分配給他。

當個體在組織中不願意做貢獻,其實你會發現在組織體系中生存就會很困難,因為你沒貢獻,就得不到價值的分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交換不平衡。

反過來,當你的貢獻特別多,但是價值交換不夠,你也不願意繼續在這個組織中,所以,整個組織管理其實是把組織均衡的四個關鍵過程做到,協同-貢獻-交換-分配

因此,很多學生常常問我同一個問題:陳老師,在組織中我怎麼能夠被肯定,然後得到發展機會?我回答只有一個辦法:做價值貢獻和價值創造

我也常常和很多即將畢業的學生說,當你剛剛去一家公司的時候,不要特別在意公司給你什麼,你應該特別在意你能貢獻什麼,這樣你才能很好地跟組織建立一個價值關係。

當你能不斷地討論你的貢獻,你的價值關係與組織之間的交換就變得非常積極,組織會給到你很多機會個體創造的價值其實是有限的,當組織給你平臺和背書的時候,個體創造的價值才會更大

所以我常與年輕的同學說,我們去任何一個單位,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如何做價值創造?只要你懂了這個道理,其實你就不用擔心你未來的發展機會,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討論我能得到什麼,我的滿足感和價值交換是虧了還是賺了,我認為你可能不懂組織理論。(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