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孝公一死,秦惠文君便聽大臣之言把功臣商鞅殺死並滅族無姓?

2218992768


看許多答案裡說,秦惠文王與商鞅之間有過節,即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曾拿不守法的秦惠文王開刀,但筆者認為,作為一代雄主的秦惠文王並不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

君主的行為邏輯,是基於政治考量的。

新君嗣立下的政治危機

惠文王即位之後的秦國,正是舊時代分封貴族們集合反撲的時期,諸如甘龍、贏虔等,他們代表的是舊制度下封建主的利益,而商鞅變法,不僅剝奪了封君的封地實權,還將其治下之民解放成自由民,這樣的政策能不得罪人麼?

歷來變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變法前的政府本身就是舊制度的化身,舊制度被廢除了,那些支撐政權統治的勢力基礎勢必會傾覆這個不再代表其利益的政府。

而新君嗣立,恰好是蟄伏已久的舊勢力反撲的大好時機。比如吳起變法時,楚悼王一死,楚國貴族們在國君靈堂上亂箭就把吳起給射死了。可見奪人衣食,乃是生死大仇,一刻也不能忍啊。

惠文王當時面臨的也是這個問題,只是秦國的封君們比較剋制,他們並不強烈反對變法。畢竟十幾年變法的成果,使得秦國中央的權威和公信力空前高漲,秦國臣民們不再是如其他六國那般眼中先有封君,還才輪到國君。

但畢竟這些人,代表的不僅僅是舊時代制度的利益,還有著秦王正統的要義,畢竟你家秦王也周天子的封君而已,秦國大小封君們基本都是嬴氏子弟,如果全然不顧這些人的怒氣,繼續讓商鞅成為這個國家政治的實權人物,那估計什麼時候就發生煽動變亂的事情了。

惠文王當然不會願意看到這種事情的發生,但他本人也是支持新法的,畢竟新法的成效擺在那裡。要堵住這些人的嘴,又能把蛋糕分好,前提也只有犧牲掉商鞅了。商鞅死了,大家也就沒有口實了,然後再來一套這種方案,大家都能繼承新的爵位制度,地位和權力依然還是能保障的,自然也就沒人敢有怨言了。

商鞅成為了秦國當時僅存的實權封君

商鞅變法的時候太狠了,其深得法家之精髓,公子虔都被逼迫得7年閉門不出,大小風封君被一網打盡,而商鞅在南面坐擁15邑稱君,這本身就是對變法最大的諷刺。


既然要將變法貫徹到底,那商鞅這個封君勢必要剷除,不然這樣的變法,又有什麼意義?

同時商鞅的功勞確實足夠大,不僅變法使得積弱的秦國富國強兵,而且帶兵盡收被魏國佔據的西河之地,其政治威望太高了。作為新君的惠文王想要一展抱負,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商鞅這種老資歷必定會成為掣肘。

所謂功高震主,並不是君主容不下功臣,而是當新嗣之君的政治威望不足以壓服功臣的時候,就會出現極其尷尬的局面,好一點,君弱臣強,君主只能變成一個輔助角色,壞一些的話,君主就會變成個橡皮圖章,這就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難以接受了。

所以當公子虔等告發商鞅謀反的時候,惠文王調查都不做,直接就下令逮捕商鞅。或許惠文王不會幹掉商鞅,大抵會念其功勞定個流放之罪的,可是商鞅似乎心很虛,直接組織封地軍隊造反了,可他也不想想,在其主持變法下的秦國中央對國家的掌控不再是鬆散的分封制度,可以依靠封地之兵,遊刃有餘地等秦國組織各封君軍隊來鎮壓。而他要面對的是一個擁有高效組織,嚴密戶籍制度的秦國中央。

所以商鞅的敗亡,從其把“造反之罪”變為實際行動後,就已經註定了。真乃成也變法,亡也變法也!


青年折緣


關於這個問題,做兩個澄清:

1、秦惠文王並沒有殺死商鞅,商鞅反攻咸陽時戰死;

2、商鞅戰死時,秦惠王還沒有親政;

3、商鞅是因為造反罪被族滅,是確鑿證據,是依法處置的,並非我們誤認的是守舊派隨意所殺。


秦惠王殺商鞅?你必須瞭解的

1、秦孝公死後,即位的秦惠王尚未親政,直到第三年才親政。《史記 六國年表》秦惠王三年:

“王冠。拔韓宜陽。”

對比下秦始皇親政時的記錄:

“己酉,王冠,帶劍”

可見秦惠王是在即位第三年才開始親征的。逮捕商鞅的決策不是他做出的。從秦小主夫人、秦昭王時的宣太后和秦始皇時的趙姬等情況來看,應該是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做出的決策。

2、商鞅是戰死的,不是被公開處死。《史記 商君列傳》:

“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車裂的是商鞅的屍體。

3、族滅商鞅是依照秦法進行的,是以造反罪處置,證據確鑿。商鞅被族滅,不是因為商鞅被誣告。嬴虔等公室誣告商鞅,並不是商鞅被以謀反族滅的原因。商鞅的謀反行為才是商鞅被車裂、族滅的原因。

《秦本紀》: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因以為反”,意思是因此而反。上面的整句話意思就很明確:商鞅逃亡,因此而反,最後被車裂。

《商君列傳》: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商鞅在逃跑到魏國被拒絕後,回到封地商邑,和部下發動商邑並攻打鄭縣,最後在鄭縣黽池和秦兵的作戰中戰死。

攻打鄭縣,和秦兵作戰,這就是商鞅造反的行為事實。商鞅為什麼要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原因不明。

贏虔告發商鞅謀反——朝廷發吏捉捕商鞅——商鞅拒絕捉捕,意圖逃跑到魏國——魏國拒絕接納商鞅——商鞅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商鞅和秦兵作戰,死在鄭縣——商鞅背叛造反,被車裂屍體。這就是商鞅之死的整個過程。

從被告謀反,到率軍攻打,商鞅自己坐實了謀反之罪。因此,商鞅之罪是依照秦律審判的,並非誣告。

4、商鞅的商邑距離楚國這麼近,為何不逃跑到楚國?魏國不接納商鞅,商鞅為什麼不從商邑跑到楚國,而是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要知道,作為商鞅變法的重要參與人物屍子可是逃到了楚國。

原因在《楚世家》裡記載:

“三十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

這說明了商鞅和楚國關係不好。春秋時期秦國和楚國關係非常的好,從來就沒有戰爭。秦孝公、秦惠王早期事,秦國和楚國關係也不錯。商鞅很有可能是第一個攻打楚國的秦國封君。

秦楚友好的歷史傳統,商鞅和楚國關係惡劣,應該是商鞅沒有逃跑到楚國的原因。


總結:

商鞅之死,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是秦國薄情寡義的表現。但商鞅是因為造反而死,不能說是秦國冤殺他。商鞅謀反,有確鑿的證據,有商鞅自己的行為去坐實。

當時秦惠王並沒有親政,秦國應當是由秦孝公王后和大臣共同決策。秦惠王並無決策權。

嬴虔告發商鞅造反,商鞅發動商邑兵攻打鄭縣,坐實造反罪名。商鞅的行為讓人奇怪。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得罪了許多人,那麼秦惠文王殺商鞅真的是因為聽信了公子虔及甘龍等大臣之言嗎?

個人認為並不是!


秦惠文王是秦國曆史上十分有作為的一代君主,他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可以說,秦惠文王絕對是一代雄主,因此,在他看來,商鞅是必須死的,大臣們的進言,只是為自己殺商鞅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而已!

那麼,為什麼秦惠文王會認為商鞅必須死呢?

原因很簡單,

其一:

商鞅變法使得商鞅在秦國擁有極高的人氣,人們一度只知商君而不知有秦王,這是功高蓋主,任何一位君王都不會允許這樣的人存在。


其二:

商鞅變法時為了推行新法而得罪了身為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駟為太子時,一度觸犯了禁條,商鞅以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的法規割了公子虔的鼻子。

其三:

到了秦惠文王繼位時,商鞅變法已經基本完成,這時候商鞅存不存在已經變得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在殺了商鞅後,秦惠文王並沒有廢黜商君之法的原因。

因此,從秦孝公去世時,商鞅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大家覺得呢?


汶與川


商鞅通過變法,讓秦國從一個任人欺辱的小國變成了兵強馬壯的泱泱大國。秦孝公一死,商鞅便被秦惠文王以謀反罪論處,被五馬分屍了。

為何秦惠文王要聽從大臣之言,殺死這個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呢?有書君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商鞅的變法觸動了士族的利益。

商鞅的變法改革革的是祖宗的舊法,取消世襲,土地所有權私有化,以軍功論爵,大大損害了秦國的士族利益。

因為變法擁有秦孝公這個當權者的全力支持,士族階級是隱忍不敢言,當失去秦孝公這個大靠山,士族階級定會狠狠地報復。

士族勢力根深蒂固,秦惠文王剛即位,根基未穩,必須藉助士族的力量來站穩腳跟,為了安撫他們,只能犧牲掉商鞅。

二,商鞅得罪過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還是世子的時候曾犯了法,商鞅正好為了新法實施樹立威信,以太子不便受罰。

用墨刑處罰了他的老師公子虔,後公子虔又一次犯法,商鞅割掉了他的鼻子,這些都是秦惠文王親自經歷,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公子虔及他的弟子門客對商鞅恨之入骨,時刻準備著伺機反撲。

三,商鞅性格刻薄寡恩,又貪戀權勢。

商鞅為了進行徹底的改革,用嚴酷的刑罰懲處反對者,可謂毫不留情。士族階級恨他,百姓們怕他。

秦孝公為了變法更好地推行,讓商鞅獨掌了秦國的軍政大權,獨斷專行。每次出行儀仗比秦王的都大,勢頭蓋過了剛即位的秦惠文王。

“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君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文王不允許這樣的局面繼續存在。

且秦國的變法已經進行了二十年,沒有了商鞅也會成功地施行著。

此時的商鞅顯然成了棄子,各方勢力的矛頭都指向他。

變法已經深入人心,一代名相商鞅雖落得身死族滅,但秦國的改革並未停止,秦惠文王依舊延用著新法,秦國國力也在一直不斷地提加強。

商鞅為變法而死,死在了自己的刑罰之下,,也算死得其所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的國力提高了很多,也為以後秦國東出和後來的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商鞅和秦孝公的關係也很好,之間的信任程度也很高。

那為秦國立下大功的商鞅為什麼最後會被贏駟殺了呢?

第一,商鞅變法變得是秦朝的祖宗之法,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雖然變法讓秦國百姓得到了利益,但是卻損害了秦國貴族的利益!

當時戰國時代,各國的貴族勢力也是很重要的,當時只是因為秦孝公的存在,所以只能對商鞅忍著!

第二,商鞅變法,就是改變以前的法制,是以法治理,所謂法理無情,剛施行的時候,肯定會有犯法之人!

商鞅為了樹立法的存在,只能處罰他們,同時就牽扯到了世子贏駟身上,商鞅不僅處罰了贏駟,還處罰了另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秦國公子贏虔!

如今,商鞅在秦國把世子就是未來的國君得罪了,把贏虔得罪了,把貴族得罪了,怎麼會有好的下場!

第三,秦孝公死後,商鞅之法已經大成,在商鞅的治理下,商鞅之法已經能夠在秦國順利的施行。

此時即使沒有商鞅,商鞅之法也還是可以運行下去!

在秦孝公死後,秦國的各方勢力都開始向商鞅發難於贏駟。那些秦國的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攻擊商鞅!所以當時的秦國內部很混亂!

此時贏駟又剛繼位不久,為了能儘快的穩固朝廷,能安撫這些貴族,同時商鞅之法已經大成,就進行了捨車保帥,最終殺死了商鞅!

所以,在秦孝公一死,贏駟就聽從大臣之言殺死功臣商鞅!


中孚鑑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的,商鞅變法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死於公元前338年,秦惠王隨之繼位,商鞅也死於公元前338年,可見商鞅變法持續了二十年。

商鞅對秦朝的貢獻很大,也是一個人才,那為什麼秦惠文王要將這個有才且對秦朝有功之人給殺掉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第一,變法觸動了秦朝貴族的利益,商鞅變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廢黜了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了二十等爵制,也就是說秦朝的貴族不能世襲原來的卿位與俸祿,必須通過軍功等方式獲得爵位。

秦孝公在位的時候,是一直支持商鞅的,他們不敢對商鞅怎麼樣,但是秦孝公一時,他們就覺得機會來了,就誣告商鞅造反。

第二,商鞅為了推行變法得罪了原來為太子的秦惠文王,商鞅的變法受到了很多阻力,來自於貴族與一般的民眾,商鞅為了推行這個新法,就要處罰太子,而太子不能受處罰,就由太子的老師代為處罰,當然,這個和處罰太子沒有什麼兩樣。

太子變成了秦惠文王,那麼商鞅的好日子自然要到頭了,另外太子也可以借除掉商鞅,來平息貴族們的怒氣。

第三,商鞅變法獲得成功,他本人也獲得極大的聲望,比如秦孝公將商於十五邑封給了商鞅,大家稱呼其為商君,而這個也有功高震主之嫌了。

商鞅變法成功後,秦惠文王繼續持續這個變法的內容,而商鞅本人的作用是可有可無,即使商鞅死了,這些變法的內容照樣還能在秦朝推行下去。

對於秦惠文王來說,殺商鞅,對他來說,有諸多好處,而基本沒有什麼壞處,自然就將商鞅給殺了。


歷史簡單說


商鞅,公孫氏,名鞅,出身於衛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所以也叫衛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自幼就喜歡鑽研“刑名之學”,到了青年時代,已經是個很有學問、才幹出眾的“法家”之集大成者了。

彼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 。秦國較落後,綜合實力在七國中墊底,秦孝公嬴渠梁為了使秦國強盛起來,開始廣發“求賢令”,決心徵召列國有才能的人幫助秦國脫胎換骨,稱霸天下。

正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的商鞅受秦孝公“求賢令”的感召,來到了當時公認的蠻荒落後之地——秦國。

後來,商鞅以登高望遠的睿智、紮實的知識功底和滔滔不絕的雄辯贏得了嬴渠梁的青睞與賞識,被任命為左庶長,開始對積貧積弱的秦國進行全方位、大張旗鼓的改革。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於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在秦國先後推行過兩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有:編訂戶籍,實行“連坐”。規定五戶為一“伍”,十戶為一“什”,由朝廷直接掌握全國的戶口數,便於相互監督。一家犯法,其他家必須告發,否則就要一同嚴懲;告密者和殺敵者一樣可以受獎,賜爵一級。

獎勵軍功,嚴禁私鬥。凡殺敵立功者,均可賜爵、分地、封官等等。如果是奴隸,立下軍功後還可以成為自由民。新法還規定禁止私鬥,也即嚴禁民間為爭奪土地、水源、財產而發生的大規模械鬥,違犯者視情節輕重給以不同的懲罰。目的是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

新法的其他內容還有:獎勵耕織,發展經濟;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制;確定十八級軍功制,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以激勵廣大底層士兵和小地主上戰場殺敵立功,靠軍功博取功名利祿,改變命運;統一度量衡;引進並吸收崤山以東六國的先進典章制度和文化;遷都咸陽,以更方便地向東發展、擴張......為取信於民,商鞅“徙木為信”,一諾千金。另一方面對敢於阻擋變法者舉起了屠刀。

商鞅變法後,沉重地打擊了秦國舊貴族的勢力,觸動了他們的利益,但也促進了秦國封建經濟的快速發展,並使其軍事實力迅速壯大,鞏固了秦王的統治基礎。自商鞅力推新法後,秦軍兵強馬壯,東征西討,南攻北伐,所向披靡。秦軍“東易地,弱諸侯”,成了一支令六國聞風喪膽的鐵血雄師。

前340年,商鞅率軍擊魏,大破之。魏國連年用兵,國內空虛,無力再戰,只得把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求和。

商鞅打敗魏國後,秦孝公把商(今陝西商縣南)、於(今河南內鄉以東)之地十五邑封給他,因而被稱為商君。

商鞅改革於國有利,但卻觸犯了秦國守舊貴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激烈牴觸與反對。商鞅不信邪,用暴力手段嚴厲鎮壓奴隸主和舊貴族們的反抗。只要有人敢於反對或阻撓新法的實施,亦或以身試法,一律嚴懲不貸。

有一次,太子嬴駟犯法,商鞅下令將太子的師傅公子虔(秦孝公哥哥)處以刖鼻(削去鼻子)之刑,以示懲戒。這些做法讓秦國變法措施得以迅速落實,並由此轉化為空前強大的國力。但商鞅以殘酷戾狠的手段助推新法,得罪了無數老秦的既得利益者,暗中痛恨並尋機報復他的大有人在。後來,商鞅以巨大的功績被封為秦國國相。

史載,在商鞅相秦十年後,有一個名叫趙良的人,就被貴族集團當做說客派去見商鞅。一開始,趙良勸商鞅儘快辭職讓位,後來又勸說商鞅廢除嚴刑峻法,特別是取消一些讓人望之心驚的酷刑,最後他威脅商鞅,指責他不遵守舊制,擅改祖宗之法,早晚會失敗的。臨告別時,他以兇狠的口吻說道:“孝公一旦死去,秦國想殺死你的人還少嗎?你的末日就快來了” !

商鞅獨掌秦國的軍政大權,獨斷專行,用嚴酷的刑罰懲處反對者,和秦國統治階層內部的一些代表人物也屢屢發生過利害衝突,積怨甚多。太子師公子虔、公孫賈以及他們的門客弟子們對其恨之入骨,總在暗中密謀策劃,想伺機發起反撲。商鞅對自己這種危險處境也很清楚,心裡也很害怕,每次出門辦事或上朝,都有武士前呼後擁,嚴密保衛。

《戰國策》記載,後來秦孝公病重,曾打算把王位讓給商鞅,商鞅拒不接受。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逝,太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公子虔誣告商鞅陰欲謀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聞訊立即連夜逃離咸陽。當他在逃亡路上想住店時,因未隨身攜帶身份憑證,店主不敢讓他住宿,並告訴他:“這是商君之法規定的”。商鞅走投無路,想投奔魏國,魏國人早對他切齒痛恨,拒絕了他的避難請求,最後他只好失魂落魄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商於。他將自己的門客弟子組織起來抵禦前來抓捕他的秦軍,但寡不敵眾,被秦軍活捉。

秦惠王、公子虔、公孫賈等人用報復性的殘酷刑法“車裂”,把商鞅五馬分屍。他們還覺得不解氣,又下令夷其三族。

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虐殺了商鞅,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並非新舊兩種勢力的生死搏殺。“商君雖死,秦法不滅”。因此,一代大改革家商鞅雖然身死族滅,但秦國的改革並未倒退或停止,秦惠王依舊延續商君新法,封建制繼續發展,秦國的國力也在不斷地得到加強。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君不聞:“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朝不用那朝人!”


太史公曰:商君(商鞅),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即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看的出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

天生刻薄寡恩,在秦國“惡名昭著”,觸犯眾怒,不得善終也是理所當然!

這為深層次原因,謂之“性格決定命運”;還有淺層次的“導火索”——禍根:

商鞅變法初期,秦惠文君是為“太子”,犯了法。商鞅說:“法令之所以行不通,是因為源自上層犯法。” 正所謂“上行下效”!
太子為儲君,不可受刑,應讓其師代為受過,
負有“管教不嚴”之罪。於是“公子虔(孝公哥哥)、公孫賈”受“黥刑”(也稱“墨刑”,在犯人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染上墨)。後來,公子虔又犯法,被割掉了鼻子,竟八年閉門不出。猶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憋著勁呢。

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駕鶴西歸,商鞅便失去了靠山,一朝失勢。
太子
順理成章繼位,“公子虔”一幫人馬立馬反撲,誣告商鞅謀反。因為往日的過節,在秦惠文君心裡種下了仇恨。於是藉機復仇,商鞅在劫難逃,慘遭車裂、夷其族。

命運神似的重演,在後來輔佐秦國的李斯身上再版,不免感嘆“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內求安己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正處於崩潰邊緣,而後重用商鞅把弱秦打造成了強秦,就個人威望而言一手可壓制住國內保守派,一手可為商鞅實行變法保駕護航。到孝公身故惠王繼位,新王登基,根基不穩,威望不足,而商鞅在秦國威望太高,社會底層只識商君而不識惠王,功高蓋主這也是引起惠王殺機的一個理由,還有秦國保守派恨極商鞅,屢次想置商鞅於死地,惠王不商鞅的話保守派與商鞅兩黨的相爭會動搖秦國根本,而殺了商鞅便是天大的好處。其一穩住保守派也可以得到保守派的支持,緩解了國內矛盾,為以後清除保守派勢力換來時間。其二,商鞅變法已深入秦國,商鞅在與不在對變法已經影響不大,而殺了商鞅卻繼續重用變法可把原商鞅的威望加於惠王自身,這樣整個秦國上層權力下層民心全集中在惠王手中,再加上惠王也是一名能力傑出的君主,為秦國一統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饕餮3595


我記得上小學時,課本上講商鞅變法是這樣的,商鞅在秦孝公時期,主持變法,開始時老百姓不姓,於是商鞅命人在城門上放了根木頭,說誰要是扛起木頭從這裡走到另一個城門,就賞黃金千金。剛開始人都不信,後來有個年輕人想,反正也閒著,不如試試。他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另一個城門,而且真的得到了黃金。

商鞅變法中設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政策,對內對外都是管理嚴格,比如對老百姓的管理上,法律定的比以往就嚴苛,甚至太子犯錯了,也毫不留情。但當時因為太子年幼,所以就只是處罰了太子的老師。這也就為自己埋下了禍根。因為太子就是後來惠文王。

當然所以商鞅,並不為單純因為這個原因,商鞅主持變法幾十年,朝廷內外勢力強大,從惠文王的角度講,為防止商鞅勢力做大,也必須把他剷除。

再者當時,惠文王剛剛繼位,需要各大貴族支持。所以他要犧牲商鞅來換取貴族的信任。而商鞅變法中受損最大的又是這些貴族。

但惠文王明白,秦國變法已經多年,就算暫時沒有了商鞅,貴族也無法終止秦國的變法。所有決定把他殺了。公仇私恨,一起解決。

歡迎大家進行討論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關注: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