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兰特被称为最Bug的得分手?

李迷雾


主要原因还是杜兰特的天赋决定的,对手很难封盖到他的出手。

1、杜兰特报名身高2米06,但他自己承认穿鞋后实际身高有2米11,臂展达到2米25,在场上又打的是三号位,这样,真正和他对位的球员,都没他高,臂展也没他长,举几个例子:

——詹姆斯身高2米03,臂展2米14;

——莱昂纳德身高2米01,臂展2米21;

——保罗乔治身高2米06,臂展2米11;

——巴特勒身高2米01,臂展2米02;

——哈里斯身高2米06,臂展2米11。

2、这样一比较,几个最出色的直接对位球员中,只有莱昂纳德的臂展与他相近,但身高也差了近10公分;其他球员根本在身高臂展上与杜兰特相差太远。

3、再加上杜兰特喜欢用金鸡独立、后仰跳投等招式,这样就让他的出手点更高,更难以被封盖掉。

4、如果换身高更高的四号位或者中锋来防,又会在移动和速度上跟不上杜兰特,很容易被他一步过掉。

5、如果放任杜兰特投篮呢?他的效率极高。杜兰特职业生涯至今的投篮命中率达到49.2%,而且从12-13赛季开始至今,从来没有再低于50%过。杜兰特还是最年轻的“180俱乐部”成员,所以任他投,真的有可能被投到崩溃。

6、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杜兰特就是以得分高效著称,目前他生涯场均总得分达到27.1分,在NBA历史上可以排名前四,而他也拿过四次得分王,现役最多。到了这个赛季,杜兰特的得分更是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说他是最“BUG”的得分手,毫不为过。


掩耳盗铃的铃


杜兰特是NBA的超级巨星,是除詹姆斯之外最好的小前锋,之所以被称为最bug的得分手, 是因为杜兰特身高臂长,中锋一样的身高,后卫一样的持球能力,近乎无死角的投篮能力,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只要杜兰特在场上,随时都是错位的可能,因为后卫防他速度跟得上,但身高完全匹配不上,而中锋或大前锋防他,速度却跟不上他,所以导致杜兰特的无解状态,被称为bug的得分手。



杜兰特绝对拥有绝佳的身体天赋,他拥有211cm身高及228cm的臂展。杜兰特的手臂每个赛季都在变粗。已经不惧怕任何身体对抗了,他经常在对抗当中完成高难度的投篮,使对手感到无力和绝望,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候,屡次稳稳命中,并获得了死神的称号,他在投篮时长手臂以及高弧度,几乎很难,有球员能够碰到他,所以杜兰特柔和的手感将是他致命的武器,他在球场上几乎是万花筒,他无所不能,更关键的是他有一颗超大的心脏,而且在勇士的阵容当中,有库里和汤普森这样历史级别的射手为他分担外线的进攻压力,吸引了大量的防守,导致内线的空间更加的充裕,突破更加的有把握,很少面对包夹的情况,而一对一的时候,杜兰特几乎就可以无敌了,杜兰特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手感,可对于这样一个超级巨星来,他的调整能力是极强的,所以被称为进攻端的bug。


风月朝阳


作为联盟当前最炙手可热的几大超级巨星之一,杜兰特的个人得分能力那肯定是历史级别的,职业生涯截止目前4次得分王就是对于他得分能力最大的认可,要知道一直以来以得分著称的科比也只有两次得分王,而詹姆斯仅仅只有一次,要讨论全面,讨论防守这些杜兰特可能不如他人,但是就得分这一项,杜兰特无疑是睥睨群雄的。

杜兰特不仅有着近乎内线的身高和臂展,而且最可怕的是还有一手后卫般灵活的运球,加上不输于联盟大多数前锋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除此之外还有着专业射手一般的命中率和罚球命中率,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杜兰特,也可以称之为得分机器。

杜兰特的得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线的三分球和中距离投篮,常年50%以上的两分球命中率和35%以上三分球命中率保证了他的得分效率,也可以说无论杜兰特在面对任何防守队员和防守阵型的时候都可以轻松的命中投篮,除此之外,杜兰特在面对小个子的干拔投篮也是一大杀器,小个子防守球员在面对杜兰特干拔时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而面对大个子的防守时杜兰特的运球和速度又能够轻松的突破到篮下完成终结。

所以杜兰特在场上时几乎没法用防守针对。这样子,能够影响他的只有他的手感,所以说杜兰特时场上的一个bug!也就是只要他的手感来了,你只能祈祷他投篮不中了!


厂长侃球


首先杜兰特拥有2米13的升高,这种身高打5号位都可以了,但是这么好的身高却丝毫不影响杜兰特的速度以及控球能力。一般如此身高的球员在比赛中都不会经常持球,因为重心太高,很容易被后卫型的球员所抢断,而且,速度比起后卫球员来说相对较慢,但杜兰特却不同,杜兰特拥有中锋的身高的同时还拥有后卫的控球技术和速度,这也让他无论在面对高个子内线还是低个子的后卫都能有相当大的优势。

其次,杜兰特出色的臂展加上身高让他在投篮时投篮点很高,其他球员一般在不犯规的情况下很难封盖甚至影响到他的出手,再配合杜兰特那出色的手感,一旦投篮基本上对方球员就只能目送着篮球刷进篮筐。


闹腾的篮球生


因为他加入了刚打败他的73胜的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