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故事:一人一城,一諾一生! 妙手仁醫路生梅的故事

講好陝西故事,傳播陝西聲音。

堅定文化自信,講好陝西故事。

醫療資源是很有限的資源,越到基層就越顯珍貴。有這樣一位女醫生,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基層的醫療事業,她敬佑生命,無怨無悔!今天的“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陝西故事”系列演講,讓我們通過樑歡認識她——妙手仁醫路生梅。

(選送單位:榆林市地方誌辦公室)

陝西故事:一人一城,一諾一生! 妙手仁醫路生梅的故事

路生梅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掛在佳縣人民醫院廢棄窯洞裡的小詩,正是路生梅書寫。

五十年前,也就是1968年,路生梅還是一名剛從北京第二醫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和所有那個年代的人一樣,時代的浪潮推動著他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位瘦小的北京姑娘背上沉重的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車一路到達銅川,再從銅川轉卡車到佳縣。當卡車過了銅川,看見深冬蕭瑟的蒼茫大地被皚皚白雪覆蓋,心中憧憬的浪漫情懷和沿途美景帶來的興奮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心中油然而生的蒼涼感。但這僅僅是個開始,之後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遠遠超出了她此刻的想象。

初到佳縣人民醫院報到,周圍空曠的荒野中零星散落的幾座墳頭,讓她不免困惑,直到被安排到了一孔牆皮有點脫落的宿辦一體的破舊窯洞裡,她才確信這裡就是一所縣級醫院。

因為沒有住過窯洞,冬天裡生火就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難事,不願意長期麻煩老鄉,自己每天弄得滿屋子煙塵,折騰幾回過後,乾脆就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縮在冰冷的土炕上。最讓她難受的是飲食問題,醫院不允許開小灶,大灶又長期用羊油炒菜,吃一頓會吐幾次,可擔心別人發現自己脆弱,害怕別人說自己是城裡來的姑娘嬌生慣養、小姐脾氣,就一直咬著牙關強忍著不說,在深夜裡偷偷抹眼淚。迷茫不知前路幾何的日子被她寫在了日記當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但是,工作的需要不允許她繼續沉浸在痛苦當中。老百姓缺乏基本的醫療衛生常識,用未消毒的剪子直接剪臍帶,鄉鎮衛生所醫療水平又不高,早期不能及時發現症狀,醫院不時就會接到已經危重期的新生兒破傷風病人、缺血缺氧性腦癱病人、黃疸病人。親眼目睹了病人痛苦的離去,讓她產生了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難以釋懷的關切。

普及醫療常識,下鄉培訓醫生,籌建專業兒科,成為了當時最緊要的工作。基層可不比大醫院,要求內、外、婦、兒、中醫、靜脈穿刺都能夠獨當一面。作為醫學院兒科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院領導對她有著更高的期望,老百姓的信賴和渴求也更甚,她被逼著跨專業領域探索。白天扛著農具參加勞動、接診病人,晚上點著油燈刻苦學習都成了日常習慣。

那個年代,物質條件整體較差,醫院直到七十年代後期才有了第一輛救護車接送危重病人,醫生們日常出診全靠步行。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路生梅到離城十幾裡的崔家畔出診,因為當時穿的是從北京帶過來的塑料底棉鞋,遇到雪地會打滑,所以走幾步就摔一跤,跌跌撞撞一路摔了四十多跤,在臨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因為害怕再摔跤,索性就半躺著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裡幾乎變成了一個泥人。在給病人治療的幾天當中,細心的女主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默默丈量了她的腳底尺寸,親手為她做了一雙千層底的棉布鞋,看著眼前這個女人滿眼充斥的血色,她彷彿看到了掌著油燈納鞋的畫面,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棉鞋一直沒有捨得穿,但是這次遇見,卻促成她做了一個人生中重大的決定,面對回北京的機會,她卻給黨組織遞交申請書承諾“為黨工作五十年,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

有一次,天上下著暴雨,孩子放學回家進不了大門,就躲在院子外邊的石桌下避雨,當她回到家時,看著被雨水淋透冷得瑟瑟發抖的女兒,無法抑制的淚水伴著雨水順著臉頰就流了下來。用她的話說:“每一次在搶救病人和照顧孩子之間,我都選擇了前者,因為只有這樣,我才心安。”

到今年,路生梅已經兌現了她“服務佳縣人民五十年”的承諾。從芳華少女變成了一位古稀老人,她被評為陝西省誠實守信道德模範,榮登中國好人榜,可她扶傷、濟世、敬德、修業的初衷和醫者仁心的操守始終沒有變。讓我們一起為這位紮根西北,默默奉獻的老人,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