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街”——上黨漳河流域遺存的獨特社火

上黨社火,產生於遠古、傳承於民間,是華夏文化史上濃墨重彩之頁的一個符號。上黨社火有五十餘種,豐富多彩的社火內容記憶著上黨的民俗文化風情。其中,民間曾經盛行的“刮街”,是上黨漳河流域遺存的獨特社火,也是上黨社火中最獨特的民俗文化記憶。

“刮街”——上黨漳河流域遺存的獨特社火


圖為:平順縣東莊村的“刮街”儀式

“刮街”社火作為一種特色民俗活動,相傳最早源於宋時上黨地區漳河流域已盛行迎神賽社的村莊。有學者研究說“刮街”社火受啟於古時夜間報時制度的“打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們從打更中得到啟示,演繹出“刮街”社火的習俗,其含義是人們集中起來對村中大小街巷進行清掃,同時要藉助神仙等各種力量,將村中潛藏的邪惡汙穢驅趕出村,以求一年的風調雨順,幸福安康。據說,濁漳河畔的平順東莊是這一古老活動的創始地和傳承地,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並輻射到了濁漳河谷沿岸周邊村莊,包括北耽車、陽高、石城二鄉一鎮,以石城鎮白楊坡村最為典型。

在平順東莊村一帶,“刮街”是古時“鄉人儺”的遺形,當地百姓又叫“刮大街”,是元霄節鬧社火中場面最宏大的一項民俗活動。這項活動的獨特之處是:全村老幼皆要參加,使用的器具品類最多,巡遊路線涉及全村的大街小巷。在潞城,相傳“刮街”社火源於清時南舍迎神賽社“調家龜”。冬閒時南舍村“調家龜”排練時要刮街,即由四個半大高的孩子架一面墩鼓,提三面更鑼,繞村裡街巷敲打一遍。每次刮街兩遍,意為通知演員作好準備上廟排戲;到了臘月,由正式參與賽社的鼓樂手用兩班細樂,雙鼓雙嗩吶吹奏樂曲,取代孩子執行刮街任務,而是每天都要刮街兩次,直至賽社開始。如今,“刮街”社火在潞城等地已經消失,惟有沁源、平順還保留刮街這一傳統的習俗,且刮街活動的時間是固定的。

沁源縣韓洪鄉王璧村是位於太嶽山麓的古老村莊,遺存的刮街社火定在晚上進行,且時間較長,每年從除夕晚上開始至正月十五晚上結束,連續進行十六個晚上。活動形式是以鑼、鼓、釵、鈸、嗩吶等樂器,演奏諸如夾山腔、將軍令、風攪雪等曲牌調,沿街而行,家家門口都要走到,祈盼一年平安幸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

平順縣民俗專家趙偉平先生數十年來潛心挖掘、組織研究當地歷史文化,使遺存在平順漳河流域的刮街社火榮獲“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而受到保護和傳承。平順東莊一帶的刮街社火,只是在每年正月十六下午進行,全村人參加,為當地元宵節中場面最宏大的一項民間活動。正月十六上午一大早,所有參加活動的人們便開始準備活動所帶的器具,還要進行衣著化妝打扮。吃過午飯後,大家便在村中的神廟或村裡鬧元宵活動的場地集中排隊。整個刮街活動是組織有序的,先由村中社首在神廟前上香燒紙,或者在活動場地置案祭拜,意在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福祿安康,國泰民安。然後是刮街隊伍分兩排排隊巡遊:最前面是持兩根三眼槍和放鞭炮的開路者;其次是兩困由穀草綁縛而成的長火把,每困火把長約三、五丈,由十餘人抬著,又稱“火龍草”;接著是鍘刀兩口、砍柴刀兩把、長槍兩杆;再之是大燈籠,也分兩排,一般是每排四隻大燈籠;再往後是鐵片做成的火斗,樣式好似水桶,鐵片之間留有間隙,半腰處插一木柄,火斗中放滿木炭,火焰熊熊;火斗之後是四人用木棍持綁縛的樓鏵,要不時將樓鏵放在火斗上燻烤,待其發紅熾熱時,澆以食醋散發出陣陣醋香,稱作打醋罈;火斗後邊是八音會,再後邊緊跟的是五色彩旗、拳傢伙(即古代演練拳術時所用的樂器,和八音會的樂器有區別),拳傢伙後面是扮作八仙、秦叔寶、尉遲敬德等神仙人物、以及將官武士和持刀劍的武術表演者;最後是高

蹺社火和打扮成各種人物參加巡遊的百姓。同時,隊伍中還夾雜著很多放鞭炮的人。刮街隊伍按順序排好後,便鳴炮起程,先是三聲三眼槍響,接著是鞭炮齊鳴,隊伍浩浩蕩蕩沿村中大街小巷行進巡遊。一路上,火把燻騰,彩旗飄揚,鞭炮聲此起彼伏,鑼鼓震天,一派驅邪趕惡的氣勢。活動中巡遊的路線一般不走重複路,但要儘可能走遍村裡每條街巷,最後返回原出發地。

總之,“刮街”這一遺存在漳河流域的社火,背後支撐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從活動的場面與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中,就能明白上黨曾經盛行的刮街社火的意義了。(來源:上黨晚報 文/ 郭存亭 圖/ 趙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