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街:百姓“幸福安康”的祈盼

□ 郭存亭


上黨,是山西東南部古地名,包括清時的遼州、沁州、潞安府、澤州府,是由群山環抱的一塊高地。上黨古文明和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炎黃始祖炎帝在上黨完成了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重大轉折,使上黨遂成為中華民族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中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華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而產生於遠古、傳承於民間的上黨社火,就是這一頁上的一個符號。上黨社火有五十餘種,豐富多彩的社火內容記憶著上黨的民俗文化風情,其中,民間曾經盛行的“刮街”,是上黨漳河流域遺存的獨特社火,也是上黨社火中最為獨特的民俗記憶。

刮街:百姓“幸福安康”的祈盼

平順縣東莊民俗刮街

“刮街”社火作為一種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動,相傳最早源於宋時上黨地區漳河流域已盛行迎神賽社的村莊。有學者研究:刮街社火受啟於古時夜間報時制度的 “打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們從打更中得到啟示,演繹出“刮街”社火的習俗,其含義是人們集中起來對村中大小街巷進行清掃,同時要藉助神仙等各種力量,將村中潛藏的邪惡汙穢驅趕出村,以求一年的風調雨順,幸福安康。據說,濁漳河畔的平順縣東莊村是這一古老活動的創始地和傳承地,上千年來經久不衰,並輻射到了濁漳河谷沿岸周邊的村莊,包括平順縣的北耽車鄉、陽高鄉、石城鎮,其中以石城鎮白楊坡村最為典型。

在平順縣東莊村一帶盛行的刮街社火,其實是古時 “鄉人儺”的遺形,是古時迎神驅鬼的一種民俗遺存,當地百姓又叫“刮大街”,後來演繹成民間元霄節鬧社火的一項民俗活動。這項活動的獨特之處是:全村老幼皆要參加,使用的器具品類最多,巡遊路線涉及全村的大街小巷。在長治市潞城區,相傳刮街社火源於清時南舍村迎神賽社“調家龜”的習俗。冬閒時南舍村“調家龜” 排練要刮街,即由四個半大的孩子架一面墩鼓,提三面更鑼,繞村裡街巷敲打一遍。每次刮街兩遍,意為通知演員做好準備上廟排戲;到了臘月,由正式參與賽社的鼓樂手用兩班細樂,雙鼓雙嗩吶吹奏樂曲,取代孩子執行刮街任務,而且每天都要刮街兩次,直至賽社開始,久而久之演繹成民間社火。如今,刮街社火在長治市潞城區等地已經消失,唯有沁源縣、平順縣還保留刮街這一傳統習俗,且刮街活動的時間是固定的。

沁源縣韓洪鄉王璧村是位於太嶽山麓的古老村莊,遺存的刮街社火定在晚上進行,且時間較長,每年從除夕晚上開始至正月十五晚上結束,連續進行十六個晚上。活動形式主要是八音會晚上游街,即以鑼、鼓、釵、鈸、嗩吶等樂器,演奏諸如《夾山腔》《將軍令》《風攪雪》等曲牌調;八音會沿街而行,家家門口都要走到,每到一家門口演奏一曲,祈盼一年平安幸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

平順縣東莊一帶的刮街社火,是在每年正月十六下午進行的,全村人都參加,為當地元宵節中場面最宏大的一項民間活動。正月十六上午一大早,所有參加活動的人們便開始準備活動所帶的器具,還要進行衣著化妝打扮。吃過午飯後,大家便在村中的神廟或村裡鬧元宵活動的場地集中排隊。整個刮街活動是組織有序的,先由村中社首在神廟前上香燒紙,或者在活動場地置案祭拜,意在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福祿安康,國泰民安。然後刮街隊伍分兩排排隊巡遊:最前面是持兩根三眼槍和放鞭炮的開路者;其次是兩捆由穀草綁縛而成的長火把,每捆火把長約三五丈,由10 餘個 10 多歲的孩子抬著,又稱“火龍草”;接著是鍘刀兩口、砍柴刀兩把、長槍兩杆;再之是大紅燈籠,也分兩排,一般是每排四隻大燈籠;再往後是鐵片做成的火斗,樣式好似水桶,鐵片之間留有間隙,半腰處插一木柄,火斗中放滿木炭,火焰熊熊;火斗之後是四人用木棍持綁縛的樓鏵,要不時將樓鏵放在火斗上燻烤,待其發紅熾熱時,澆以食醋散發出陣陣醋香,稱作打醋罈;火斗後邊是八音會,再後邊緊跟的是五色彩旗、拳傢伙(即古代演練拳術時所用的樂器,和八音會的樂器有區別);拳傢伙後面是扮作八仙、秦叔寶、尉遲敬德等神仙人物、以及將官武士和持刀劍的武術表演者;最後是高蹺社火和打扮成各種人物參加巡遊的百姓。同時,隊伍中還夾雜著很多放鞭炮的人。刮街隊伍按順序排好後,便鳴炮起程,先是三聲三眼槍響,接著是鞭炮齊鳴,隊伍浩浩蕩蕩沿村中大街小巷行進巡遊。一路上,火把燻騰,彩旗飄揚,鞭炮聲此起彼伏,鑼鼓震天,一派驅邪趕惡的氣勢。活動中巡遊的路線一般不走重複路,但要儘可能走遍村裡每條街巷,最後返回原出發地。

平順縣民俗專家趙偉平先生數十年來潛心挖掘、組織研究當地歷史文化,使遺存在平順縣漳河流域的刮街社火榮獲“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而受到保護和傳承。據《上黨社火》記載:舊時東莊村舉行刮街活動時,巡遊的路線是固定的,先由三家社首在五道將軍廟前祭拜,然後隊伍自西向東行進,從呂祖廟拐到送子奶奶的堂上,再從崖邊進入村裡最大的莊院——王家莊院。王家莊院中有很多狹窄小巷,不便整個隊伍循環,那持火把的人們就將火把伸進小巷,用烈焰燻騰,再將火斗犁鏵沿小巷兩邊打遍醋罈,方才繼續前行。此後便從王家莊院進入西圪廊,再轉到東圪廊,出崖邊經真武廟上碓臼圪廊,再經十字上向後進入后街,由五道將軍廟前轉出。一路上,凡遇到大隊人馬進不去的地方,就全部由持火把打醋罈的人們認真燻騰刮掃一遍。特別是經過高牆深巷之處時,燻騰更旺,鞭炮更響,吶喊聲更壯,儼然如追殺妖邪一般。有些生病或身體不便的老人,不能參加活動,但在隊伍經過時都要出來觀看,感受驅邪逐惡的氛圍,沾沾旺氣,圖個吉利,祈盼一年的幸福安康。

“刮街”這一遺存在漳河流域沿襲千年的驅魔社火儀式,背後支撐著的地域文化,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正如當地的老人所講:刮街活動結束後,人們一身輕鬆。我們從平順縣東莊村刮街活動的場面與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中得知,在百姓的記憶裡,似乎經過這樣一場徹底的刮掃,整個村子就乾淨了,新的一年就順通吉祥了。這就足能證明,上黨曾經盛行刮街社火的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