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哪款大口径重炮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什么?

小松语录


我军历史上战功赫赫的火炮当属66式152毫米加榴炮,这张1980年代初期云南前线炮兵阵地的照片里的就是66式152毫米加榴炮,也是最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炮!

66式152㎜加榴炮别看口径比较大,但这个炮重量仅在5.7吨左右,要知道中越边境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基本都是山区简易公路,类似当时西方国家的155㎜榴弹炮战斗重量都在9~10吨左右,这在中越边境地区重量太大道路根本承受不了……而66式152㎜炮重量轻,可由一辆8吨的解放卡或者东风卡牵引到战区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在反击的战斗中变得更加灵活!而且152㎜弹装药在7㎏左右,采用直瞄射击法打击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一炮一个”,给越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到了1984年后,越军只要听到66式的轰鸣,通常情况下都龟缩在工事的更深处隐蔽,不去招惹。
66式152毫米加榴炮目前仍然是我军军一级炮兵的主力牵引式火炮,估计还有1000门在服役,榴弹炮不同于加农炮,它的发射药室要比同等口径的加农炮小一些,这样在不影响射程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发射药对于火炮药室、炮管的冲击和侵蚀,而且66式炮弹是分装式发射药,根据目标的距离远近进行发射药量的填装,所以66式服役时间这样久除了保养得当和零部件充足之外,使用时发射药侵蚀小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张照片上显示66式正在发射“制导炮弹”,说明这门“老炮”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炮兵时代!火炮最终还是要发射炮弹歼灭敌人,并且炮弹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战争的胜负,各军事大国在当前的炮兵建设过程中都很少再发展新型火炮了,而加强对炮弹的研究,各种各样的新式的炮弹目前不下十几种,特别是精确制导炮弹,由于打击精确,以前几十发炮弹才能消灭的目标现在1~2发就能打掉,大大的提高了炮兵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率!而且将来谁掌握了精确制导炮弹制造技术和数字化炮兵技术,谁就会将来的陆战当中掌握了先机,不掌握的一方也许只有挨打的份儿。



这张照片好像是1979年在越南凉山省拍摄的,我军59–1型130㎜加农炮阻断封锁射击“奇穷河渡口”,将越军在凉山城内的王牌3师(金星师)与后方联系切断……最后该师大部分被我军歼灭!

59式和59–1型130㎜加农炮是我军1960年代研制的“超远程”火炮,59–1型所使用的火箭增程弹甚至可以发射到27㎞之外,这在196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期是非常骇人的!并且该炮是加农炮属性,火炮身管长、弹道低伸平直、发射药装量大……等特点炮弹的准确性也非常高!如果采用直瞄射击摧毁敌方坦克不在话下。而且59–1型加农炮与66式加榴炮零件大部分可以互换 ,通用率在60%以上!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后勤保障的压力。所以,59-1式和66式是一对儿非常好的搭档,它们组合覆盖了3~30公里内的一切要打击的目标,构成了我军1960年代~1990年代末期炮兵的主要火力支援力量。

前几年消息称59-1型加农炮退役了,但是在去年我国举办的“海上突击”多国军事演习当中又出现了它的身影,表明它没有退役,仍然在我军海防炮兵服役。

总之,66式、59式这两种火炮代表了我国1960年代的火炮制造的最高水平,与当时的世界先进火炮相比没有差距,同时这些火炮的我国自行生产的,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的制造,在后续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我军火炮充分发挥了火力优势,在炮与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充分说服与教育了越军!也使得这两型火炮成为我军战功赫赫的火炮。


皇家橡树1972


区区几十门德国105火炮,撑起了抗战炮兵的半边天

被遗忘的战神——抗战中的德制105榴弹炮

本文作者为烦恼的爱,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中国在抗战中装备过多种德制武器。手握德制武器的国军,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家多知道著名的德制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却没听说过德制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其实它的作用绝对不亚于150毫米,听萨沙说一说吧。

下图是萨沙在朋友帮助下,混入南京理工大学博物馆拍的实物。能看到leFH-18型的实物非常不容易。鸣谢一下。

由于军阀混战,西方对中国实施了长达10年的武器禁运,掐断了中国获得先进武器的渠道,而国内薄弱的重工业也无法生产先进的火炮,导致了抗战前整军时,全国只有区区400多门破败不堪的身管火炮,而75毫米以上的火炮更是寥寥无几。于是国民政府决定向德国采购两款重炮,一款是著名的leFH-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而另一款就是今天的主角leFH-18型105毫米轻型榴弹炮。

leFH-18型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性能优秀,坚固耐用,是当年德军师属炮兵的主战装备,完全可以抗衡日军91式105毫米野战榴弹炮。早在1934年,国民政府就向德国订购了36门此款火炮。当时的德国国防军都还未装备此炮,也就并未同意出售该炮。等到1936年,国民政府又订购60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但由于种种原因,抗战全面爆发前,仅有4门炮交付中国。淞沪会战结束,深感火力薄弱的国民政府,再次向德国追加订购了36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而这次德国顶住了日本的压力,1个月后就将这批火炮紧急运送到了中国。

根据战前德国顾问的建议,这批火炮并未像德军一样作为师属火炮进行配备,而是集中装备在独立机械化炮兵第11团和第13团,其中11团装备24门炮,13团装备16门炮。国民政府还为该炮进口了配套的亨舍尔Typ33G1牵引炮车和奔驰L3000弹药运输车,以及德制观瞄、指挥、通讯等装备。同时炮团配置的官兵也是精英中的精英,主要指挥官均是毕业于德国陆军炮兵学校、英国炮兵通讯学校、巴黎炮兵兵工专门学校的“海归”。可以说,这两个炮兵团是除装备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第10和14团外最精锐的炮兵团了。但这批重炮在中国的抗战经历却远比它的“老大哥”来的惨烈和悲壮。

1938年6月,为配合武汉会战,炮兵第11团3营两个连队的8门105炮赶赴九江参加该炮的首次作战。所乘轮船误触我军布置的水雷,4门榴弹炮沉入江底,来自军校教导总队炮兵营的第7连全体官兵壮烈牺牲。出师未捷身先死,8连的官兵来不及悲伤,带着剩余的4门炮赶到湖口,布防在姑塘附近。7月下旬,日军开始登陆姑塘,8连3门105炮连续发炮,一举击沉19艘登陆舰,但未能阻止日军登陆。次日,日军连续突破岸防守军两道防线,傍晚时分即推进到了8连阵地300米处。由于步炮协同失当,附近高地的守军未能抵挡住日军的攻势,日军瞬间冲入了炮兵阵地,8连官兵几次试图破坏大炮均未能成功,只得向九江方向突围。105炮的首次参战就损失了7门炮,只有退至湖口西岸的一门炮幸存了下来。

1938年9月,炮兵第11团参加了田家镇要塞阻击战和信阳、罗山战役。罗山战役中第11团8门105炮配合第1军和第45军围攻罗山县城,9月24日,日军火炮突然猛轰狮河西岸的我军据点,第11团团长楼迪善亲自指挥105炮还击,一度将日军火炮打哑。日军见势不妙立即启用高空气球,观测我炮兵阵地方位,调来150重炮轰击我军阵地,同时派出大批飞机进行轰炸。为了保存这批来之不易的105炮,楼迪善团长指挥我军紧急转移,未再进行还击。

川军第45军是著名的“草鞋军”,装备极差。这些川军官兵抗战一年多来,转战晋东、鲁南、徐州等地,从没有和机械化部队一道作战。这次发现有炮兵、装甲兵配合作战,顿时觉得腰杆子都硬了几分。可是看到炮兵第11团挨了日军打,还不敢还击的举动,这些缺乏现代战争意识的川军,颇有几分嘲笑中央军炮兵胆怯。其实楼迪善团长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早年毕业于德国陆军炮兵学校,是我国最早掌握大口径榴弹炮的军事理论专家之一。

1938年10月25日,他亲临湖北鄂城石灰窑第11团2营所属第5连指挥作战,面对20余艘敌舰入侵,空中敌机轰炸扫射,全连官兵颇具惧色。这时只见楼迪善历声而喊:“好男儿报国此正其时,团长能死于此,诸君宁不能牺牲?”顿时全连官兵精神振奋,士气倍增,击沉日舰一艘、击伤两艘,大挫敌锋。1941年,已升任陆军野战重炮第二旅少将旅长的楼迪善将军组织了包括炮兵第11团在内的精锐力量进行河防防御,抗敌渡河,保障铁路通车安全。他在督战时突发阑尾炎,但因抗敌任重,不肯离去,带病继续指挥,终因病情恶化,来不及手术便与世长辞,时年35岁。他在病危时还以拳击腹喊到:“国难未酬,我身已亡。”

而炮兵第13团的作战同样惨烈和悲壮。1938年8月,为截断日军水上交通,策应武汉会战,黄正诚团长率领炮兵第13团第1营参加了江防作战,此役,参战的8门105炮配合友军各型火炮,取得了击沉日舰8艘、汽艇4艘,击伤各型军舰400余艘的骄人战绩。1942年3月,该团第1营的8门105炮配属远征军第6军甘丽初部出征缅甸。由于英军不顾中国友军擅自撤离,导致远征军的退路被日军截断,只得选择绕道缅北回国,由于运输困难,这8门105炮只得遗弃在了缅甸。可惜这8门炮在缅甸还一炮未发,就再次上演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一幕。

到1944年时,两个炮团只剩下了25门105炮。由于国内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炮弹冷拔弹体,此后的作战中,105炮更多只是以2门炮的编制,依靠少量的库存弹药进行支援作战。即使如此艰难,105炮还是坚持战斗到了抗战胜利。

正是这区区几十门105炮,撑起了几百万中国军队的重火力支援。更是在抗战中。涌现出了诸多像楼迪善将军这样的爱国英雄。正可谓:“复我国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男儿一副好身手,拼将热血洒神州!”


萨沙


有网友问:1978年中国军队的大口径重炮,是如何立下赫赫战功的? 大炮是战争之神,无论一战,还是二战,战场伤亡的一半甚至更多都是炮兵造成的。重炮就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火力。

二战德国陆军的核心就是150毫米榴弹炮,美军核心是155毫米榴弹炮,日军,苏军的战斗力核心也都是100毫米以上榴弹炮。我国的三野,四野具备了打大歼灭战能力,也是建立了特纵和炮纵的原因。

在1979年对越反击战当中,我军的核心火力同样是重炮部队。我军在战争当中投入了48个炮兵团,还有若干独立炮兵营,高射炮营等等9399门火炮。其中重炮数量为,152毫米加榴炮216门,130毫米加农炮72门,122毫米加农炮144门和122毫米榴弹炮756门。

野战重炮在战场上,可以进行拦阻射击,在远距离摧毁敌人的进攻序列。打击敌人的前线后勤运输,也开始阻拦敌人的增援和战场机动。同时,摧毁敌人的坚固设防阵地,进行反炮兵作战。

对敌人的纵深阵地,二线兵团,浅近纵深机场,后勤机构,指挥机构进行精确的摧毁性打击。而且,除非对手拥有制空权和强大对地攻击能力,否则,还很难进行反击。

谅山战役我军30分钟发射9000发重炮炮弹,直接将谅山炸成废墟。在甘塘战役,7个炮兵团对包围圈内敌人1个师进行精确的大威力炮击,将这个师彻底消灭。而对手根本没有反击的能力。

那些105毫米榴弹炮,山炮,等等中型火炮根本不具备对抗重炮的能力。只要敢于开火,很快就会被重炮在这些中型火炮射程以外摧毁,根本不具备还手能力。

我军共出动了19个炮兵营,在半个小时之内,向谅山的市区发射了9000发炮弹,将谅山夷为平地。在甘塘战役中,我军集中了7个炮兵团,对步兵包围圈里边的越南一个整编师进行狂轰滥炸,将这个师彻底歼灭。

简单说,重炮可以控制整个战场范围。毕竟一个师的攻击正面只有10公里。而且,几个分散在十几公里范围内的重炮营,一起开火,可以实现短时间内最大的投放量。射击相同数量炮弹的时间,比单个炮营减少了三分之二,但是被反炮兵火力打击的风险降低了起码十倍。


深度军事


我知道很多网友肯定首先会想到李云龙攻打平安格勒,导致二战全球战局发生结构性转变的意大利炮——




实际上云龙兄这门炮并不是意大利炮,而是法制1897式75mm野战炮,也被称为法国小姐。




在整个抗战中,国军装备的火炮不过几百门,种类五花八门,而服役于一战时期的“意大利炮” 确实是国民党的正规装备之一,因为自己很难生产,又被封锁难以进口,所以视为珍宝。


1944年,国民党第一战区炮团某营撤退时遗失12门“意大利炮”,营长被送上军事法庭。美国大记者白修德描写1944年湖南战场时专门写到,“当发起进攻时,他们得到了2门大炮负责支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生产的75毫米炮。只有200发炮弹,所以用起炮弹来好像一个守财奴数金币一样。”


抗战中,国军的炮虽然少,但时也用到了几款赫赫有名的火炮,而国军当时还是比较会挑,进口的一些火炮都是在世界战争舞台上吃茶风云的,在这里小编就来给大家八一八它们的历史——



1. 博福斯M1930 75毫米炮


此炮为瑞典博福斯兵工厂生产,博福斯是德国著名火炮企业克虏伯的子公司,所以这款武器也就带有一点德国血统。1930年问世,是当时最先进的山炮。

作为一款山炮,M1930的特点是非常便于分解组装,炮身可以被拆解为8块,对于道路条件落后,车辆稀缺的国军来说,哪怕是用骡托马背,也能够迅速转场,而射程9150米,可发射榴弹,破甲弹,地雷弹,高爆弹,烟雾弹,照明弹,燃烧弹,榴霰弹等,可适应战场各种需求。

1930年末,国民党购入12门M1930,每门1.6万美元,炮弹每发20美元,装备到了最精锐的教导总队炮兵连和炮兵学校练习队,淞沪会战爆发后,这款火炮和防守上海的国军士兵最先浴血,因此被誉为“国军第一山炮”。后来,这款火炮大量装备国军,1934年围剿苏区时对红军造成较大伤亡。


2.8.8cm-FlaK 18/36/37/41 88毫米高射炮


二战中德国的88炮性能卓越,是盟军的噩梦,特别是被发挥起来打坦克,更是别有一番效果。1937年,国军根据资源换武器协定,向德国进购了20门88炮用于装备江阴要塞,南京保卫战等,主要是用来抵御日军战略轰炸机,还没有发挥多大的效果,就被自毁或缴获。



3. Schwere Feldhaubitze 18 榴弹炮

榴弹炮是二战火炮中口径相对最大,火力相对最强,杀伤力相对最大,射程相对最远的一种。SFH 18 是当时德军的主力榴弹炮,又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炮身,克虏伯生产炮架,被德军称为“常青树”。

这款火炮还可以采用火箭增程,最远射程达到了19000米。

1934年,国军向德国订购24门SFH18, 要求射程必须达到15000米,当时30倍口径的SFH18 射程只能达到13000米,因此莱茵金属公司专门为国军生产了32倍口径,射程达标的火炮,被称为“32倍15公分重榴”。1934年,因为德国外交政策变化,这批火炮被扣押,直到36年才交货,童年,国军又订购24门,当时这批火炮上还印有德军的编号,是德国把自己装备部队的火炮优先卖给了国军,如同M35钢盔。

国民党围绕此炮训练组建了陆军摩托化重炮团(炮兵第十团)。


3. PAK 37 战防炮

生于德国的37炮设计理念在二战时已经显得落后,37毫米口径已经很难应付当时战场上的火力情况。但是这门炮有几个最大的优点,第一是轻便,吉普车,摩托车就能拖拽,实在不行四个炮兵也能推动。其次是比较便于隐蔽。所以被国军引进和仿造后,还发挥了一些作用,打日军的小豆丁坦克足够。


1937年,战防炮营下辖4个连,每个连装备6门37炮,后期还仿制不少,在淞沪会战中,击毁日军17辆坦克装甲车辆。


5. 四一式山炮


本来是早年日本卖给国内的一些老古董,但是后来被国内仿制,比如大名鼎鼎的晋造12/13式。


性能虽然有限,但是却也在抗战中发挥了作用。



6. 92式步炮。

92步炮堪称步兵炮里面的奇葩,口径70毫米,射程2788米,轻便,便于拆卸,人拉马驮都能带走,这门火炮性能平平却数量泛滥,广泛活跃于上个世纪30-50年代,不仅日本用,国军,共军,包括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都喜欢拿来用。抗战时期,共军试图仿制,但是资源有限,技术不达标,1948年后接管了日军兵工厂,仿制上百门。



在二战中各种大口径榴弹炮的用武之地其实都不多,还都带有很多悲壮色彩,但是92步炮这种小而廉价的东西,在给中华大地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被聪明勇敢的抗日军民反加利用,如同c96毛瑟手枪一样被发挥到了极致用以打击侵略者。



接下来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获得了

1. 96式150毫米榴弹炮

虽然只有24倍径,射程11000米左右,是各国榴弹炮中口径最小的,但是在亚太战场上,被日本人自己视为“最优秀的”。


2. 美式M101 (M2A1)155毫米榴弹炮


这是二战中最出色的榴弹炮之一,从1941年问世以来在各战场担任师级支援火力的主角,被大量生产,供美军和盟邦使用,特点是廉价,简便,稳定,火力适中,至今还在一些国家的炮兵部队服役。



国军在抗战胜利后接收了日军100个炮营,美军援助的100个炮营,拥有日、法、美、苏等国几十种火炮,然而背不住腐败堕落,失掉民心,有好武器也白瞎。





朝鲜战争中,M101 (M2A1)被我军视为最先进的榴弹炮,用于保家卫国。直到70年代,万炮轰凉山都还在使用。




千年文明的昌盛和衰落,特别是近代百年的屈辱,从只能进口,仿制外国火炮,到今天,我们能自行生产和出口火炮,革命先烈,各族儿女浴血奋战,中华民族在炮火中涅槃,正如那响亮的歌词——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HannibalLecter


解放军是一支非常注重炮兵运用的军队,历史上有很多型号的火炮立下赫赫战功,但是要说大口径火炮就非PL66式152mm加榴炮莫属。


PL66式152mm加榴炮于60年代末装备我军军属炮兵和炮兵师,用以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和炮兵武器等装备,破坏野战防御工事,击毁装甲目标。该炮是60年代初按照苏联D20 152mm加榴炮仿制的,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多次改进。经过改进后的PL66式性能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勤务使用性能提高较大,节省了人力,简化了操作,机构动作和使用性能更加可靠。该炮的特点是:

1、 威力较大:主要弹种配备了杀伤爆破榴弹,弹丸重43.56kg,最大射程可达17200m;

2、 精度高:射击精度距离偏差(按照最大射程计算)65m,方向偏差10m;

3、 机动性也较好:行军全重5720kg,能够在牵引车牵引下在公路上以60km的时速运动。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历经十年的对越作战中,PL66以其威力巨大,精度可靠,射速快捷等优势,打的越军魂飞魄散,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所有参战部队的一致好评。 广州军区炮1师26团,参加了1979年对越作战,1984年、85年、86年靠矛山炮战。1979年2月20日,在进攻越南高平省复和县的战斗中,炮1师26团配属162师作战,9时10分对01号目标射击,敌人一个连队守卫的高地,2个炮标准,即每门炮12发炮弹,射击口令下达后,炮阵地一阵山崩地裂的急促射,短短的3分钟,炮声戛然而止,36门152加榴炮将400多发炮弹,近19吨钢铁砸向了敌阵。炮火准备完毕后,步兵一个冲锋,就拿下了该高地,越南守军死的死,伤的伤,其他的还没有清醒过来,就做了俘虏。

直到现在近半个世纪,由于PL66式加榴炮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维护方便,仍然在陆军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近些年,还配备了半主动激光末制导炮弹,能够更加精确的点杀目标,可谓老树又逢春。PL66式榴弹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鼎盛军事


解放战争里有个天才用汽油桶改得叫没良心炮,据说火力极大,


小主宰呜啦啦


任大炮 …… 👰


月光小百合


应该是海带炮最厉害。十来年了。反着打很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