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简称山东农机学院)成立于1956年,1990年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2001年,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学院合并组建成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是指在山东农机学院建校初期(从1956年9月到1962年11月,校址由德州搬迁到淄博之前)来校工作,並一直工作、生活在学校的教职工们。

他们是学校的创业者和奠基人,也是学校六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伴随着学校发展的风雨历程,几十年来,他们与学校荣辱与共,不畏艰难困苦,以校为家,无怨无悔,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山东农机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现他们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仍关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当他们目赌今日的山东理工大学在几代人的奋力拚博下,各项事业沧桑巨变时,感到无比欣慰。

作为“老农机人”的张厚德老师,2017年11月,为学校从德州迁至淄博55年有感赋诗一首:

五十五年一瞬间,少壮今已耄耋年。

为国育才齐奋进,风雨征程不畏难。

以校为家重勤俭,不计得失做奉献。

喜见学校宏图展,夙愿了却亦欣然。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2018年4月15日,春光明媚,百花盛开,在张厚德老师的策划、组织下,部分“老农机人”在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原山东农机学院校址)相聚、座谈,合影留念。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在农机学院初期来校工作,且一直在学校工作、生活的“老农机人”,有的现已经去世,有的长期在外地居住,现仍生活在学校的尚有34人,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也已近80岁。

由于有的行动不便或其他原因,参加这次相聚、合影的共17人。

下图合影中,

前排左起:董增前、秦继英、伦桂芳、赵志孟、黄华娣、杜培珍、尤璇、马淑芳

后排左起:张厚德、陈嘉奎、祝玉寅、张积瑶、马荣庆、汪遵元、张苛、袁照理、张余俊。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按到学校工作时的年代,部分人合影

左上为1955至1956年来校的2人;

右上为1957至1958年来校的4人;

左下为1959至1960年来校的6人;

右下为1961至1962年来校的3人。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让我们看看他们以前几次聚会的情景:

 下图是30年前的1988年10月11日,部分“老农机人”在原山东农机学院南校门前合影。  

 下图前排左起:渠平、袁照理、黄华娣、尤璇、李同昌、吕建萍、梁德淑、赵志孟、张苛 后排左起:熊建鼎、赵良权、王树宪、曹其成、郭广温、张厚德 。

这时的他们多还未退(离)休,精神状态仍不减当年。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20年前的1998年10月20日,部分“老农机人”在原山东工程学院南校门合影。

前排左起:张苛、陈彬、黄华娣、尤璇、刘英、吕建萍、郭广温、张厚德

后排左起:渠平、沈彭年、曹其成、李同昌、赵志孟、袁照理、熊建鼎

这时的他们都已退(离)休。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12年前的2006年9月,五十年校庆时,部分“老农机人”在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校园内合影。

左起:杜培珍、王静波、赵志孟、曹其成、郭广温、刘英、黄华娣

这时的他们已脸添皱纹,满头华发。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10年前的2008年10月8日,部分“老农机人”在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北大门外合影。

前排左起:张苛、熊建鼎、赵良权

后排左起:梁德淑、尤璇、渠平、袁照理、张厚德

这时的他们已显老态,个别人需依杖而行。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让我们和他们一起,重温学校曾经走过的历程吧。 

我国从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5年已基本结束,为进行农业机械化试点,山东和全国一样,先后建立了广北、胶县等22处拖拉机站和组建了若干国营农场。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为适应这种形势,培养农机管理和使用人才,1955年山东省农业厅成立了“农业机耕人员训练班”。以后的山东济南农机校,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下图为1956年1月,第三期机耕训练班全体人员合影。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在“农业机耕训练班”工作,后到山东农机校工作的“老农机人”:

曹其成(右)、李同昌(中)、赵志孟(左)。可以说,他们是现健在的学校元老级人物。

李同昌同志曾任后成立的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副校长。

 为了培养中级农机管理和技术人才,1956年9月,“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学制三年,设农业机械化一个专业。

下图为学校开学典礼。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在济南东郊桑园的山东农机校原校址(以后为原山东轻工学院校址)。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56年,农业部派工作组到包括我校在內的全国各农机学校检查指导工作。

下图是1956年10月1日,校领导与工作组同志在佳木斯农机校合影。前排左三为我校时任副校长的李同昌同志。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学校1958年4月迁往德州,更名为“山东省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

校址在德州东堤,占用德州农业干部学校校舍。 1958年4月22日至5月9日学校从济南搬迁至德州。

下 图为德州校址的大礼堂。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56年至1958年来校工作的“老农机人”有:陈彬、尤璇、渠平、赵良权、张厚德、张苛、刘英、黄华娣、吕建萍等。

 下图为当年的他们:

左上为尤璇,右上为张苛,左下为渠平,右下为陈彬。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当年的他们:

上为赵良权、樊淑莲夫妇(樊老师以后调来学校),下为张厚德。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左为刘英,右为尤璇。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左为尤璇,中为吕建萍,右为黄华娣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58年8月,山东省人委公布,为适应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经省委批准,山东省1958年新建高等院校36所,其中,“山东省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本科)1958年9月1日,举行了建院典礼。

 升格为“学院”不到一年,山东省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事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包括“山东农机学院”在內的1958年新建院校作了调整,1959年7月,学校降格为“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专科)。

下图为学生在挂有专科学校牌子的门前留影。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59年至1960年来校工作的“老农机人”有:

张积瑶、陈嘉奎、徐申祜、刘永鑫、徐作华、秦继英、王静波、杜培珍、翟成杰、马淑芳、姜进展、张余俊、马成华、袁照理等。

下图为当年的他们:

左上是张积瑶,左下是翟成杰,右上是陈嘉奎,右下是刘永鑫。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当年的他(她)们:

左上是袁照理,右上是马淑芳,左下是董增前,右下是秦继英。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当年的他们:

左上是祝玉寅,左下是姜进展,右面是部队转业的张余俊。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马成华和夫人李元先(李老师后调入学校)。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407班毕业设计小组1960年10月的合影,前排右二人为准备留校的马荣庆。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301班同学毕业合影,前三排左数第四人为准备留校的祝玉寅。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1961年8月,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首届毕业生合影。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61年至1962年来校工作的“老农机人”有:

董增前、祝玉寅、张成发、马荣庆、陈羡梅、汪遵元等。

下图为当年的他们:

左上为马荣庆,左下为徐作华,右面是汪遵元。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62年6月,省高教会议曾决定将“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再次降为中专。

面对这种形势,当时的校党委,于7月12日向省人委提出了学校调整意见:根据毛主席1959年4月在“党内通讯”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的指示,为培养我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不应降格为中专,而应升格为本科。

省人委在1962年8月4日,发文同意将“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升为本科,学制四年,改名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并决定将山东农学院、莱阳农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转到山东农机学院。

下图为1962年9月1日的建院典礼。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62年10月,省人委决定,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校址,从德州迁至淄博市张店区,使用原淄博工业专科学校和张店牧校的校舍和农场。

1962年10月开始,师生分两批搬至淄博。

学校再次升为本科和校址搬迁到淄博,对于学校的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升为本科,奠定了学校在“文革”前山东省十三所本科院校的地位,也奠定了即使在“文革”中再次搬迁和降格,在“文革”后能迅速恢复的基础。

从偏远的德州搬迁到地处鲁中工业重镇的淄博,使学校发展有了较大空间。

同时,从山东农学院、莱阳农学院、淄博工专等院校合并来一批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下图为山东农机学院原淄博校区的图书馆、办公楼。现为山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楼。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1963年7月23日,山东农机学院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合影。

前排左一为杨兴和,左二为赵希文,左三为王文质,左四为吕建萍,左六为李臣,左七为王强,左八为周文峰,左九为倪江,左十为王志廉,左十一为李如海。

前二排左四为徐申祜,左五为张金义,左六为王静波,左七为郑元林,左八为盖立斋。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1964年7月17日,山东农机学院团委委员与毕业生团干部合影。

中排右三为马荣庆,右四为赵希文。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1965年6月,学院部分教职工合影。

前排左一为祝玉寅,左二为陈嘉奎,右二为刘德新。

后排左一为王寿春,左二为张金义,左三为马荣庆。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1967年1月,部分教职工“文革”时“长征串联”到达井冈山时合影。

前排左一为徐家 云,左二为张成法,左三为程香庭,左四为赵宪增,左五为周光明,

后排左一为高声明,左二为王敏,左三为徐作华,左四为胡人太,左五为姜进展。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70年,山东省进行“莱芜钢铁厂”、“山东拖拉机制造厂”等十大重点工程会战项目建设,当时的山东省革委会,决定将山东农机学院迁到兖州(同时决定将山东工学院农机专业合并到山东农机学院),与兖州农机校合并,参加“山拖”大会战,定名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校”(中专),学校再次降为中专。

1970年4月15日至5月1日,山东农机学院由淄博搬迁到兖州。

下图为原兖州校址的食堂兼礼堂。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1972年9月,学校教职工与首届工农兵学员共同“野营拉练”。

下图为“拉练”途中的炊事班。左一是尤璇,右二为赵志孟。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1973年4月,山东农机校1973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开幕式。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是1973年10月,参加省运动会的校运动员合影。

后排左一为张厚德,左二为程香庭。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文革”中,全国高校下马、搬迁、合并是普遍现象,到“文革”中、后期,这些高校已逐渐恢复和迁回原校址。

1972年8月29 日,当时的校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向当时的省革委会写报告,要求恢复山东农机学院和迁回淄博原校址。197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1975年11月,学校由兖州迁回淄博原校址。

下图为淄博校址原南大门(现已折除)。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那时的他们,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的冼礼,经受了艰难生活的磨难,但他们却无怨无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力量。

 重视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学校的一贯校风。教职工们几乎人人都会驾驶拖拉机和使用农业机械。

 曾任农机学院院长的王敏老师回忆,他1963年毕业分配到学校,他来校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加“三秋”机械化支农任务。校领导对新报到的他说:“在农机学院工作的所有教职工都要学会开拖拉机和使用农业机械。”于是,他就坐在“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后面的五铧犁座上,头顶是炎炎烈日,眼前是尘土飞扬,耳旁是机车轰鸣,上了他来到农机学院的“第一课”。

正是他们这种注重实干、崇尚实践的校风,使他们们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为山东省农机行业培养出大批肯干、实干,能吃苦,善钻研的毕业生。

在上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末的山东省,从省、地(市)、县各级农机局、拖拉机制造厂、农机厂、农机研究所、农机公司、机械化农场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绝大多数都是他们培养出来的。

196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曾报道了山东农机学院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事跡。

 下图为学生在齐河县冬耕实习。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就连身为副校长,副院长的李同昌同志也能熟练地驾驶拖拉机。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带学生在无棣县拖拉机站实习。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给学生讲解拖拉机结构。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带学生参加小麦机收实习。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麦收间隙,在联合收割机旁师生们欢声笑语的情景。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自力更生、勤俭办学是他们的优良传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自盖宿舍,自修操场,自制运动器材等。

下图为现在的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体育场,就是当年师生员工亲手建成的。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他们注重社会调研,注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那些年,山东省各地的农机管理干部、拖拉机手、农用电工和农机具技工等,多是他们培训的。

下图为到农村调研,左二为尤璇。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农机站站长训练班毕业合影。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下图为汪遵元老师为农村研制的花生收获机。

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农机人”见证共和国高教发展

 大河奔流永不停息,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老农机人”的时代已成过去,现已到了“山理工人”的时代,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延续,那些从源头流过来的校风和传统,定会代代流传下去。

 这些“老农机人”也许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正是这些普通人兢兢业业地工作,谱写了我们学校的一段创业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並不全是由大人物的年谱和大事件写成的,有了这些普通人欢乐的热泪,收获的喜悦,伤痛的血汗,才使历史更加丰滿生动,更加绚丽多彩!

祝福这些“老农机人”晚年幸福,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