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教案和板書 安師大教授以手傳道

回归教案和板书 安师大教授以手传道

有人說,大學之大,在於大師。而安徽師範大學數統學院的幾位教授,則用幾十年如一日的以身重教,講述了“大師之師,在於師道”。在電子教案盛行的當下,他們在三尺講臺上,堅持用一面面板書激揚論道、授業解惑,堅持用一摞摞手寫教案伏案備課、格物致知。

厚厚的手寫板書集合成冊、被放成一摞,裡面的方程式、運算推導過程、幾何圖形等晦澀難懂的數學題,或被黑色的水筆抄錄,或被紅色的底紋加註,或被藍色的小字標識……在很多人眼裡,束立生教授的這些教案整潔工整、規範嚴謹,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教案背後,其主人所付出的嘔心瀝血乃至挑燈執筆。束立生,1982年從教,37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僅使他成為了學生和後輩眼裡的尊師名師,也是潛心重教的“楷模”之師。從教至今,他堅持手寫教案,僅《數學分析》這一門課程就足足寫有三大本教案,長達七百多頁,用文件夾收納得整整齊齊,看起來彷彿是裝訂成冊的教材。翻開來細看,教案主人的用心和細心隨處可見,裡面有各色筆進行的不同註解,亦有主人反覆修改完善的痕跡,不僅字體皆工工整整,且運算的每一個步驟都清晰可見,整體上看起來,邏輯清楚、層次分明,一節課完整的知識體系就這樣被分門別類的展示出來,即便是其間的旁枝末節也是細微可見。

對於手寫教案的辛苦,束立生言語間倒是顯得雲淡風輕,他和記者解釋稱,之所以堅持寫教案,一是源於課本的題例有限,他在教案裡可擴展類型、拓寬知識的應用範圍;另一方面,更多是為了強化自己對知識要點的理解,能夠讓題目在課前就爛熟於心,這樣上課時能夠更加好地向學生展示推導過程和題目的要點精髓。一位深諳高數的教授,即便積累了30餘年的經驗,卻仍以一種學者的姿態俯首向學,在數統學院的後輩教師眼裡,這本身就是對“重教”所做的最佳註腳。但事實上,束立生的“重教”還不僅體現於此。在數統學院,他的“鈴響筆落”同樣堪稱一絕,甚至被傳為佳話,常常被舉例成為全校青年教師的榜樣。採訪的時候,多位數統學院的年輕老師和學生告訴記者,束教授對課堂進度的掌控可以精確到下課鈴聲一響,四塊黑板也剛巧寫滿。前輩的言傳身教,逐漸也成為安師大數統學院的教學傳統,很多年輕的老師亦開始師承前輩,將電子教學轉化為板書教學,讓整堂課在抬手落筆之間,不僅呈現出一種行雲流水式的順暢,還能伴隨著寫粉筆字的節奏,形成語言上的抑揚頓挫,使得數學課程脫離枯燥呆板的同時,老師和學生也能形成良性的互動。

和自己的老師束立生一樣,祝東進教授也習慣於手寫教案和板書教學。他告訴記者,由於數統學院課程的專業性特點,經常需要展現出習題的解題過程和推導思路,所以手寫教案和板書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不僅能夠幫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課堂知識,也能幫我熟練推導流程。讓我的課堂教學能不看講稿。”他認為板書教學,一方面能調動老師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也豐富了從教者的肢體語言,從而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良好的學術氛圍、前輩的言傳身教,對年輕教師們不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使得“傳幫帶”的經驗做法成為了數統學院的特色傳承。70後青年教師費明穩也養成了手寫教案的習慣。在進行正式授課前他往往要看三遍教案。“晚上睡覺前一次,第二天早上一次,正式上課前在教師休息室一次。”他還在自己的教案兩側留足了空白部分,用來標註自己的新思路和學生的疑惑點,這種場景式教學評價反饋機制使他在教學過程中更清晰學生的疑惑之處並進行講解。青年教師郭明樂則在與老教師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用PPT呈現教學內容固然好,但缺乏一種動態觀察,學生無法對於推理過程有更深刻的體會。”他還認為手寫板書對於任課教師來說是一種非常有益的鍛鍊,“任課教師需要在課前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把握,同時要對板書內容進行精巧的設計,使之更具有條理性和規律性。正是任課教師對於自己的高要求,為數統學院的教學課堂增添了更多的專業性和互動性,使得課堂上的學生們更投入其中。”

方寸之間見真知,三尺之內顯灼見。課堂教學,是老師面向學生的授業解道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學之“大”,卻被重教之人寫出了屬於它的勁道。

圖為束立生教授手寫板書。圖片由安徽師範大學提供

(記者 李婷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