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學生成績不好(與別班的均分差2分),這樣能說明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行嗎?

乖乖的Jane


專注於教育思考和閱讀推廣的一線教師,帶給你最真實的教育乾貨,我是寐語小築歡迎關注!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想講一講自己身邊最真實的例子。

一個年級,有九個平行班,其中的一個班級的數學,每次考試 ,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理所當然,這個班級被眾人認為是差班,毫無疑問,那群孩子也被冠以差生的標籤。任教教師對自己的成績已經無所謂了,誰讓她遇到了一群不開竅的學生。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了四年,直到五年級的時候,這群孩子迎來了一位新的數學老師,這位數學老師要求嚴格,教學嚴謹,敬業勤奮。僅僅經過了一個學期,這個班的數學成績一躍成為年級第三,第二學期的時候,年級第二。到畢業的時候,這個班級的數學已經穩居平行班的前列。

還有一個班,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即使班主任經常外出上課,耽誤時間較多的情況下,這個班級的成績依然穩居前兩名,所有的老師都認為這群孩子 天資聰穎,整體素質高,沒有差生。上一學期的時候,換了一個數學老師,老師也很敬業,但年終期末考試的時候,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班級的數學竟然破天荒地倒數第一,沒錯,就是倒數第一。

這都是發生在我身邊最真實的例子,如有半點虛構,天打五雷轟!

同樣是一群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換了一個教師,孩子的學業成績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說明,對於一個班級來說,教師作用不可小覷,其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很多人不願承認這個現實,正如我作為教師開始也不願承認一樣,因為一旦承認了,一旦成績不好,教師就會被詬病,自尊心就會受到打擊。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水平不行,人們總是認為別人的優秀都是偶然,自己的不足只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利偏誤的原則。人們總是看到自己的好,看到別人的不足。

教師抱怨學生不行,可以很好地遮掩自己的不足。推卸責任是人潛意識的一種避難的行為。

但教師的作用對於學生來說是巨大的,對於學生的學業水平至關重要。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改變學生的命運的。

這是我當了多年教師和班主任以後得出的結論!

學生的學業成績是可以反映教師的水平的,起碼能夠反映你過去的工作態度和能力水平。當然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可以不斷地提升!

我剛上班的時候,有一次我提問學生,班級裡竟然有一半的學生茫然無知,我義憤填膺,回到辦公室以後抱怨學生不認真聽講,大聲指責學生太愚蠢。一位老教師走過來說:如果班裡有一兩個學生不會那可能是因為智商有問題,如果十來個學生不會,可能是因為他們上課沒有聽講,如果一半的學生不會,那就反思一下,你講的是否讓學生都聽明白了。我恍然大悟,從此時時警醒自己,自己講的是不是清楚明白,簡潔明瞭,是不是能夠吸引住學生。

我認為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經常深度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但願每一個教師和學生的相遇都讓學生引以為傲!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 吉諾特所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後,我得出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活得愉快和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


寐語小築


當然不是,當然作為學校領導,在分析各個班級教學成績以及未來教學計劃的時候會作為一個參考數據,但是作為個人來說,並不能說明這個老師教學能力不好。作為一個學生來說,我總感覺優秀的老師不一定適合你,適合你的老師也不一定是大家口中的優秀老師。

我從小學開始,那個時候我們那邊條件很差,小學1-4年級都是一個老師教,那個時候也考學習語文和數學,其他的課程都是鬧著玩的,我們老師是大家口中的好老師,當時我的成績也可以,但是其實自己也是糊里糊塗的,只是可能小學簡單,加上我們人少,沒有有力的競爭者,所以成績都是可以的,後來三年級暑假的時候,我們老師跟其他學校的老師兩人是很好的朋友關係,我們學生並不知道這是個人行為還是學校的行為, 反正暑假期間就我們班跟那個老師的班我們兩個班一起去他們學校補課,在那裡也就學了不到一個暑假的時候,這期間我的頭皮都烤糊了,因為老是扎著兩個辮子大中午的回家吃飯,頭皮都曬黑了,到了秋天頭皮疼的不行,哈哈。但是這個暑假為我以後的學習的意義,有點開竅的感覺,數學是學校的基礎,數學學好的,我指的不單單是成績好,而是自己明白的那種,總的學習成績不會差的。那個老師就不是大家口中的好老師,但是對於我來說是非常好的老師,我都是把他當成我的啟蒙老師,雖然只會短短那麼多天。

當然了後來到了高中開始學幾何數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大家口中的好老師,但是對於我來說,並不合適的老師,導致我高中階段的學習非常吃力,當然考試成績也不好。

自己努力很重要,但是前提是得開竅,開竅後的人生是美不可言的,一個適合你的好老師,就是上天來幫助你的。


二T姐


應該不是教師問題。

我現在的班(高中)和隔壁班是兄弟班,文科就這兩個尖子班。按成績分進去的(第一名去二班,第二名去一班,第三名去二班,第四名去一班……)所以學生層次基本是差不多的。

別人一班第一次月考考差了,第二次月考就會考的比二班好,這樣交叉。和學生心理有很多關係吧。有的學生考差了,就會很努力的學然後下次爭取考好,有的學生考好了,就有所放鬆。當然學霸不會這樣,中上層以一下的學生會。

有趣的是我們班主任是英語老師,隔壁班班主任是數學老師,我們班數學比他們好,他們英語比我們好。包括去辦公室問題的大多數是去問數學,隔壁班大多數是去問英語,當然數學也有。

也和學生素質多少有點關係。我們班語文和歷史基本每次都領先。也是在2分內。


3驀然回首7


姑蘇講堂,專注於教育類問題的解答。歡迎關注。

我們顯然不能只以這樣的標準來評判一個老師的教學能力高低,這樣太過於片面而不近情理了。就拿我自己上高中時的老師做例子,那時候我們班(物生班)的語文均分始終提不上來,總是墊底(別的物化、物生班都比我們好),於是調了一個剛剛教完畢業班的優秀老師來給我們上課,老師很認真很辛苦,我們的語文成績才終於達到了中游,有時發揮還會失常,但卻難於更好了。

如我上述,這種問題背後有多種因素,絕非老師一人的問題,可能性存在於這個班是什麼特長班,以及這個班這一科原本的學習情況等等可能原因,我這一個例子是舉不盡的。但我們能從中看到做老師的無奈,他接手時這個班在這個方面便有所欠缺,孩子們對於這門學科又不甚喜愛與上心,他辛苦工作的同時還要承受一些家長與外界人士的質疑、批評,並不是沒有優秀的學生,可是大夥的水平良莠不齊導致均分水平難以提高怎麼能只怪老師呢?要知道一個人考了不及格就能拉一個班平均分一兩分呢。

你可能說高中存在分科,那小學和初中呢?小學和初中的例子只會看得更加明顯,我小學初中時幾乎每個老師都同時教兩個班學習,不少老師他自己教學的兩個班就會存在這“永恆的差異”,兩個班總是相差一兩分,三四分的,他同樣地教學,難道均分有差異全是他的錯?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老師,他自己雖然滿腹經綸卻苦於無法把他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他這是疏於教學方法與技術的學習和精進。

依我所見,我們去評判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高低,我們不能只看平均分這一項,我們要多面、理性地分析,從學生自身對學科的喜愛度,班級學習氛圍好壞,偏向文還是理,均分。



姑蘇講堂


班平均分差兩分,這是在正常範圍之內,不能完全說明老師教學能力有問題。

老師的教學業績與很多因素有關,如學生的整體水平、班風學風、教師的教學藝術、專業知識、敬業能力以及班主任的管理等等。

以2014年為例,我任教初三(1)、(2)班的物理,每次考試初三(1)班的物理班平分都要比(2)班高2分左右,但平心而論,我在(2)班所花的時間和精力都要比(1)班多,教育教學方法也比在(1)班用得多,但始終考不過(1)班。

在中考中,我兩個班的物理成績分別位於片區第一和第二名,但還是初三(1)班比(2)班要高2分多。我也不斷分析原因,這應該不是老師的教學能力問題,可能與學生的整體素質、班風學風有關。

當然也存在一小部分老師教育教學能力不強的問題,如果一個本身很優秀的班級讓他去任教,也有可能考不出好的成績,這就需要老師進一步加強業務知識培訓,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多學習,爭取早日變成教育教學骨幹!


Lance課堂


均分很難說明問題,如果班上有幾個尖子生,均分很容易被拉高;班上有成績特別差的,均分很容易降下來。而這兩類學生相對於其他學生來講,受老師影響不是特別大,所以說這種評判標準是不全面的。

好的教師應當是可以讓全班大多數學生都達到一個基礎的水平,均分是一方面,標準差也是不可忽視的,但是很少有人去關注它。教育不是自然科學,在數據之外,具體情況也應當考慮到。

比如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就有一個學生天生智力比較差,因此他每次考最後一名我們也覺得不足為奇,當時不知道有沒有把他算進我們班的成績裡面。我想應該沒有吧,不然老師為什麼都不管他呢。如果說把他算進班級成績,我們班的均分顯然會比其他班低很多,但這並不能說明教師教學能力有問題。另一方面,教師把他放棄也是不合適的,腦癱患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只是智力差一些,教師更應該挖掘他擅長的東西,促進其發展。我們當時班容量也挺大的,68人,老師應該也沒有精力去管這麼多吧,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就此打住,回答完畢。


翩然絮語


當然不能用如此簡單粗暴的數據和方法來評判一個老師的教學能力。

上次期末考試,某班有2名學生的英語成績分別是30分和40分。放寒假那天,2位家長去接孩子時,在校門口碰上,談起孩子的成績時,說:"我家孩子的成績,就外語比你孩子強些。"班主任外語老師聽到後,笑著說:"其實他們就做了選擇題,而且是抽的籤呢。"

其實吧,老師教學成績的優劣也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學生成績的真實性、學生的考場發揮、以及生源因素等。

平均分相差2分,總分也就相差100來分。這個差距,只需有2個學生不爭氣,便足以讓老師在名譽上抬不起頭來。

上次期末考試,"三味"所教的兩個初一班級的政治科,平均分這項相差也就2分多點,一個班排年級第一,而另一個排年級第八。為什麼同一教師教也會相差這麼大呢?原因很簡單:另一個班有“三大金剛",平時在學習上基本“油鹽不進",能幫老師參加考試已經是給足了面子。

所以,這真的與教師的教學能力關係不大。



但是,話說回來,如果你的平均分比別人低了2分,在學校對老師的教學成績評價結果上,別說低了2分,即使低0.2分,也是這樣一個評價:教學能力就是比別人差!

管你承認不承認,反正榮譽證人家拿走了,誰聽你辯解呢?


三味聊教育


班級學生成績不好,不能說明教師教學能力不好。但如果班級學生成績變得不好,一定跟教師有關,要麼是教師的態度問題,要麼是教師的能力問題。

之所以這麼強調,是因為我們在判斷教師水平的時候,並不能只看學生現在的成績,還應該看分班成績。

有些人可能會說,分班的時候不都是平行班嗎?是,理論上是平行班,每個班的學生水平都相當,但這裡,往往也是有貓膩的,不可能絕對平均,學校為了保證公平,是先分班,然後由班主任抓鬮,抽到哪個班就帶哪個班。其實抓鬮之前,一些班主任已經偷偷看過各班的尖子生狀況,在心裡給那些班級排了大致的好中差。而且抽到班級後,那些有經驗的班主任會用各種藉口和年輕班主任要求調換學生,比如某學生分班前是自己班的班幹部啊,某學生是自己的關係戶啊,用明面上成績差不多的學生把那些好學生換到自己班。

這樣一來,學生最初的班級成績就是不均衡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明明是平行班,但學校分班後第二天進行考試,各個平行班的總成績差距會超過二十分。這個二十分的分差,有的班主任會奮起直追,有的班主任到高考也追不上。所以,學校有一種說法,抽到了一個好班,這一屆你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結合分班後初次考試的成績和現在的成績進行判斷,才是比較合理的,分差更大了,說明老師有問題(至少跟老師有關),分差在縮小,哪怕依然比較差,也應該給老師時間,也給學生奮起直追的機會。

再說說成績真的變差的問題,也不一定是老師的能力問題,就學生的成績而言,在能力相差不是太大的情況下,教師的態度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教師的能力。

我們學校有位班主任,他的課基本是公認的講得不好(語文),學生在上他的課時,很多選擇自己刷題,但他們班的學科成績和總成績經常都是第一。原因是他在課外花的時間多,對學生要求嚴格,基本上每天在班裡泡著。他有一句名言在學校廣為流傳:又快兩個小時沒有進班看看了。是的,他進班的頻率和在班的時間是所有班主任中最多的,從早上五點半到晚上十點,他基本所有的課外時間都在班裡,每週他會抽幾天,全天候蹲班聽課,別的老師上課,他就在最後一排坐著,盯著學生。

說實話,對學生來說,班主任在班和不在班,那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他們班的學生已經適應了班主任時時刻刻陪在他們身邊的情況,想說話,想偷懶走神,心理壓力都會很大。

所以,班級成績變差,不一定說明教師能力不足,但我覺得,還是承認能力不足好一些,畢竟,如果不是能力不足,那就是教師的態度有問題了。


金牌小書童


兩分之差真的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首先班級學生的智力有關。我們按一個標準班級43人來算,這個班級裡,只要有一個考十幾分的孩子,那麼,這個班的老師就要比別人勤奮,靠提高其他孩子的成績,來拉高平均分。如果你們說沒有十幾分的,但攤到幾個不及格的,更是要嘔心瀝血,才能把落下的成績補上。因為每個班級都會有後進生,問題是分到的後進生多與少的問題。

其次班風班貌是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的。你所帶的班級是活潑向上的積極學習的,還是沉悶無鬥志的?你所帶的班級孩子多數是內向型,但默默學習的,還是整天活力四射愛玩的?這一點點的差異會影響考試成績。這個複雜一點,什麼型的班級,既跟班主任有關係,又跟每個孩子的本性有關,特別是榜樣型的孩子,對班級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第三跟科目有關,就小學的語數兩科來說吧。語文成績高低不會拉得太開,基本在平均分上下浮動。高上平均分六七分已經很厲害了,有時平均出來的分數,高過平均分也不過是三四分。數學成績拉開的距離會比較大。

第四跟當天做的試卷有關,當天的試卷要是剛好是自己班級比較擅長的,或是剛好老師佈置做過講過的,就佔了大便宜。

第五一次半次的差兩分不能說明什麼。有時高兩分,有時低兩分也不能說明什麼。長期輸兩分就參考前兩點。


寒蟬306


班級學生平均成績不好,不能說明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行!

衡量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需要多項指標來評價,主要有:

1、全班學生是否喜歡聽某位老師講的課。

2、全班學生當堂完成課堂練習的比例高與低。

3、全班學生感覺老師佈置的課外作業是否量過大。

4、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班級管理是否嚴格有效。

5、全班同學平均成績呈現穩定上升且波動性很小的趨勢。

6、家長對老師的評價很好,家校溝通順暢。

7、家長重視配合老師教學,做好孩子的課外輔導學習。

以上這幾方面,既有老師在學校教學上的表現,又有與家長的良性互動,從而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職能作用。如果光靠老師的個人努力,只要班級裡有幾個不願意學習的學生,就足可以將班級整體成績拉低。

舉一個例子,某位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數學老師,她非常敬業,教學能力也非常不錯,但是在一次期末考試中,所教的兩個班級平均成績落後於其他平行班同科成績3分多。

通過調查發現,該數學老師所教的班級學生全部參加考試,而其他平行班卻把成績特別差的同學不列入考試人數中,要麼讓家長給孩子請病假,要麼從醫院開出智商有問題診斷證明,每個班至少有兩名同學不參加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結果出來後,該數學老師雖然明知道這樣的成績排名不真實,不客觀,內心委屈,但是她絲毫沒有辦法,因為一個正直的老師不會用作弊手段去獲取平均成績的高分。而有些老師教學水平不怎麼樣,卻在考試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反面事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