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哪些原因?

藍莓汁423


光緒皇帝已經親政了,至少名義上他現在是大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祖宗江山基業的第一責任人。儘管光緒皇帝一直被慈禧太后的陰影所籠罩,被迫充當傀儡角色,可是光緒皇帝這位年輕人,有著先祖們同樣的進取心,他不願自甘墮落,更不想成為亡國之君,他渴望主掌朝政,成為一位名正言順的皇帝。因而,他與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只會是愈加激化。其實,這戊戌變法就是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這對名義上的母子之間矛盾爆發的一個“產物”,也是光緒皇帝命運走向萬劫不復的轉折點。

在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德國人又藉機敲詐大清政府,搶佔我膠州半島,此時之中華真的是雪上加霜。面對如此窘境,光緒皇帝更加堅定了他的改革決心,於是他啟用一些維新派的一些年輕人,如譚嗣同、劉光地、楊銳和林旭四人為四品軍機章京,想法是以維新派控制軍機處,方便皇帝命令儘快下達。同時,光緒皇帝加快部署和實施以康有為和梁啟超提出的改革大綱,改革就這樣如火如荼的開始了。

圖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1908年),即 光緒皇帝

當然,儘管光緒皇帝擺出大幹一場的架勢,但是其實影響的範圍十分有限,問題就是他不是實際掌權人。就是為了爭奪這個權力問題,光緒皇帝以及維新派們開始鋌而走險,光緒皇帝開始觸碰慈禧太后最為敏感的人事權,他開始對在京一、二品大員,以及實際掌權衙門進行人事變動。這一下慈禧太后立刻跳腳,立刻出面橫加阻攔,並且發佈懿旨收回皇帝對於二品以上官員之任命權,這是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的警告。面對慈禧太后的警告,光緒皇帝馬上面如土色,認慫!

雖然光緒皇帝慫了,但是維新派依然激進,他們認識到了慈禧太后依然是大權獨攬,但是他們卻做了愚蠢透頂的錯誤決定,發動政變欲除慈禧太后而後快。

圖 慈禧與外國公使夫人們的合影

而通常關於這場變革的失敗,就必定會提及一位爭議人物“袁世凱“。關於袁的爭議無非以下幾點:

1、事情的結果幾乎是取決於袁世凱的抉擇,作為一名中上等軍官的袁世凱,當時有那麼厲害嗎?

2、老奸巨猾的榮祿和袁世凱怎麼就不那麼義無反顧的跟著慈禧太后對抗光緒皇帝?

3、以慈禧太后的政治敏感性,能夠完全不知情,甚至將自己的命運寄託在幾位大臣的選擇上嗎?別忘了,此時的慈禧太后已經是親自領導過兩次政變的風雲人物了。

其實,早在譚嗣同找到袁世凱之前,慈禧太后就已經時刻盯緊光緒皇帝這夥維新派人的動向,而且做了針對性的準備。當光緒皇帝一紙調令將袁世凱從天津調到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已經明白了維新派人的意圖,她早已安排妥當,就等君入甕。袁的精明之處就在於,這等決定命運之事要懂得“慢半拍”,看看再做決定。

圖6 袁世凱(1859年—1916年)

果然,就在還沒等維新派出手之前,慈禧太后掌握一些證據之後率先發力,以迅雷之勢迅速將光緒皇帝控制住,同時逼迫光緒皇帝就範,開始捕殺維新派人士,史稱戊戌政變,這也是慈禧太后一生領導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政變。慈禧太后三下五除二,輕鬆擺平了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也在菜市口被處以極刑,康、梁二人流亡海外。結果就是慈禧太后則再次光明正大的繼續執掌朝政,光緒皇帝徹底成為慈禧太后的階下囚。要不是迫於洋人之阻撓以及保皇派大臣們的極力反對(榮祿和袁世凱都是保皇派之一),那光緒皇帝的結局也會很難預料。

這次變法最後以政變的形式悲慘收場,真正能夠名垂青史的也只有那幾位的無私奉獻而流血犧牲的君子們了。


歷史大學堂


戊戌變法的失敗很巧合,也很意外,老佛爺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只要不涉及到洋人,就沒有我擺不平的事。

事實也是如此,只要老佛爺手裡有一支軍隊,隨便光緒他們怎麼變都逃不出老佛爺的手掌心。

變法失敗的導火索正是因為涉及到了洋人,老佛爺控制不了了,而這裡說的洋人說的是伊藤博文,具體就是康有為一夥人想拉伊藤博文入夥,利用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來實現中國的戊戌變法。

而伊藤博文這隻老狐狸怎麼會平白無故的幫助維新派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伊藤博文的打算是扶植大清的親日勢力,其實除了日本還有英國還有俄國德國,俄國和德國支持後黨,就是老佛爺一夥人,而日本和英國支持以光緒為首的帝黨,而世界各國在都想瓜分大清這塊蛋糕,誰都想插一腳。

光緒皇帝接見完伊藤博文後的第二天,老佛爺臨朝訓政,狠狠的把光緒給罵了一頓,老佛爺在御座上罵著,光緒在下面跪著,旁邊還站著一堆滿清貴族(既得利益者)添油加醋,老佛爺罵爽了,然後光緒說了一句,“請太后臨朝訓政”,然後就結束了。

再後來,袁世凱供出了康有為一夥人圍園殺後的計劃(光緒不知情),圍園的兵就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的7000新軍,老狐狸袁世凱在嗅到了皇宮裡的變故之後就果斷的供了出來。

戊戌變法如果不涉及到政體的改革,無非就是另一場洋務運動,如果涉及到政體的改革你就是想從老佛爺哪裡分權,光緒康有為一夥人如果一旦觸及老佛爺的核心利益,一旦想從老佛爺手裡奪權,難保老佛爺不會動手。

以前看到有人說,洋務運動的時候大清把列國各種各樣的先進技術都學了,唯獨沒有學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才是西方最先進的東西。我覺得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老佛爺還不夠清醒,還捨不得放權。而老百姓呢?也沒有民主意識,光緒康有為一夥人鬧變法,要從一大批當權者手中分蛋糕,老佛爺手裡分權,而普通老百姓呢?又得不到實惠,因為基層官員也腐敗了。


有趣豬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主要有光緒皇帝無權力,反對勢力過於強大造成的。

首先光緒光緒無權力,這一點對歷史瞭解的人都知道。在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基本掌控了滿清中央權力。到1898年戊戌年,慈禧成為滿清實際上的一把手已經37年,心腹手下遍佈滿清朝廷。



而光緒皇帝4歲登基,到1898年時年僅27歲,雖然在18歲時名義上開始親政,但是實際權力被慈禧一直牢牢把握。光緒帝下達的詔書若沒有慈禧確定,幾乎是無人理會的。



在變法期間,主持變法具體事務的康有為,僅僅是總理衙門章京。而成功的改革,都需要最高執政者的強力推動,比如俄羅斯的彼得大帝,不惜殺掉親兒子推進改革。而戊戌變法的推動者僅僅是傀儡皇帝光緒,自然是很難成功。



其次有一點是反對勢力過於強大。戊戌變法的本質是要將滿清轉型成為一個近代資本主義的民族國家,所以在經濟改革和文化改革都有涉及。



但是對於滿清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作為主體的漢人,處於被統治地位,一旦進行民族國家改革,激發漢人的民族意識,那麼滿清貴族就會變成改革的對象,就此失去權柄。



所以滿清貴族是極力反對改革的,例如慶王爺奕劻,跪求慈禧繼續垂簾聽政,甚至有傳聞光緒皇帝即將廢除,各省督撫也僅有湖南巡撫支持變法,光緒皇帝甚至一次罷免六部的尚書、侍郎,也難以推動變法。



當時的大學士剛毅的一段話,其實反應了滿清對變法的態度,據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記載,剛毅曰“改革者,漢人之利,而滿人之害也。吾有產業,寧贈之於朋友,而必不使奴隸分其潤也”。



剛毅的話也就是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來源。這句話體現了滿清貴族將國家作為私產,作為奴隸的漢人在他們眼裡是不配成為國家的主人的,他們寧可白送給友邦。



在光緒無權,反對派勢力強大的雙重因素下,戊戌變法草草失敗。不過值得諷刺的是,滿清到死也不願放棄權力,卻被武昌一名普通的工兵引發的風暴,土崩瓦解式的葬送了滿清帝國。那些寧死都不肯放棄權力的,最終通通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采薇讀史論今


任何的政治改革,從本質來說,是政治集團利益格局的調整。

所以,改革者一定要懂得妥協與適當退讓,任何持理想主義情懷、追求完美的改革者,都註定失敗。

戊戌變法中,如果能夠適度把握改革進度,不求一步到位;適度兼顧後黨利益,不咄咄逼人;正確評估自身實力,不盲目自大。

循序漸進去推進,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風談天下


先來扯一下教科書上的結論,主要有那麼幾個,“資本主義的軟弱性”,“頑固派的權利太大”,“把希望寄託於沒有實權的皇帝,致使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者”,“變 法太過於冒進”!



其實這些話在我看來幾乎都是馬後炮,以結局推起因!難道日本的早期資本主義不軟弱?他們的實權派不頑固?變 法前他們的天皇有實權?歸根結底是那幫輔佐皇帝變 法的人出了問題罷了!



這幫人太過於天真且幼稚,甚至在變 法過程中就出現了爭權奪利的情況,可以說是為了利益而變 法,到底應該如何變 法如何逐步推進變法,他們根本就沒有個章程,而是想著一口就把自己吃成個胖子!



國家事務到了這些人手裡如同兒戲一般,許多政策根本沒經過實際調查研究,就草草頒佈,且變法與人們印象中的劇情並不完全一致!



光緒親政後,除軍隊與外交或一些大臣的任免慈禧會過問之外,其他事務光緒皆可一人做主,而慈禧在開始時,也並未過多幹涉光緒的變法,直到光緒突然下旨撤換禮部六堂官,慈禧才開始插手變法,要求光緒勿操之過急!



而真正導致慈禧決心幹涉變法事務的,是楊崇伊奏摺中提到變法黨人欲請伊藤博文來華,“將專政柄”,這不是明擺著把祖宗基業拱手相讓?這讓甲午戰爭作為主戰派的慈禧太后如何能忍?



而史料也證實,康梁等人確實曾與日本人謀劃“中日合邦”的計劃,慶幸這一計劃因戊戌變法失敗而夭折!

所以他們的失敗並非偶然,而是一幫烏合之眾草臺班子的必然結果!


無聊說電影


這個說吧,個個心懷鬼胎,

康有為是科舉當不了官,這種人要麼造反(他又不敢),要麼就是通過罵朝廷、變法等途徑當官,所以,他的目的就是當官,當高官。

光緒比較單純,他就想奪權,通過變法,從慈禧手裡奪權,但怎麼可能呢?

慈禧很簡單,我就看你折騰,看你能玩出什麼花樣。

他之所以失敗,一個是因為他沒權、沒人、沒兵,則麼變法?

他科舉失敗了,當不了官,而朝廷裡,三品以上官員人事權在慈禧手裡,康有為是工部主事,六品官,京官五品一下見不了皇帝,連皇帝面都不能見到,後來見了皇帝一面,封他個總理衙門章京,也是個小官,同樣見不了皇帝,這樣的官誰把他當人看?

至於軍隊,皇帝都不能染指,何況區區六品小官?

所以,以她的實力,根本就沒權變法,皇帝也給不了他權力,變什麼法?

第二,變法的手段,無非是土地、賦稅上做文章,然後解決冗官冗員,就是把多餘的官下崗,比如崇禎改革,把李自成的郵遞員下崗了,李自成就造反了。

再就是軍隊改革,清理軍隊人數,把年紀大的、老弱病殘清理出去,清理軍隊的軍械等,

這一系列的措施,打擊的就是地主、官僚的利益,這就得罪了所有利益集團,以一人之力對抗天下,皇帝又沒權,沒法支持他,怎麼成功?

所以,說是變成,實際是一場鬧劇


南朝四百八十寺


”戊戌變法”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按照儒家理論培養出來的“古人”光緒,在面臨社會劇烈變革,農耕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激烈碰撞的現實,想建立康熙那樣的功業。結果在甲午海戰中,夢碎一地,自信心喪失殆盡。為了找回帝國榮光,孤注一擲,一天百餘道聖旨,坐等天下革新。結果除了文教,變法措施幾乎無法施行。而工業技術,實際上清朝前期已經開展“洋務運動”。結果變法無功,竟然把罪責歸結於已經打算退居二線的慈禧。幾個蓬頭稚子竟然異想天開,”圍園獵後”。老太太只是一句話,起駕回宮!一切就都結束了!



炒米視角


提起戊戌變法,我們先討論一下什麼是變法,當時為什麼要變法。

顧名思義變法就是要對當時清政府現行的制度進行革新。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制度和當時的形勢已經不在是完美匹配的關係。

但是在任何條件下一種制度,都意味著一種利益分配格局,變法就意味著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

想要完成一個格局的重新分配又需要那些條件呢?

第一,就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核心領導人。戊戌變法的核心領導人是誰?光緒皇帝?康有為和梁啟超?或者其他變法官員?似乎他們都是核心領導人,但又都不是。因為他們都不夠強有力,他們無法調整和平衡朝廷內外的局勢,也無法對舊的官僚進行壓制,

第二,需要一個完整而且切實可行的綱領。完整的綱領的意義非常巨大,它就好像一個計劃書,也好比一個燈塔。它的作用是為這次行動指明方向,告訴人們我們是要從哪裡出發,我們的目標又是哪裡。只有走了綱領,團隊才能具有方向,也才能具有凝聚力。

雖然康有為當年寫了很多東西,其中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開設議會,革新官制等。但是他們都不算完整,都只是拿來主義,他是照著國外的一些東西來寫的,具體事項過於分散,沒有系統性。而且也沒有考慮到當時清朝政府的現實,導致幾乎沒有可行性。

第三,就是擁有一定有實力的支持者。縱然你的綱領好了,也有計劃了,但是具體到地方州縣級別總不能指望皇帝本人去督促執行吧,還是需要當地的官員去辦。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這些官員不支持,那麼你的變法就是一紙空文。縱觀整個變法過程,地方官員的支持很少,大部分都是持有反對。那麼這就意味著這次行動的落實情況很差。

以上三點只是簡單的寫了一下,其實變法失敗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康有為的個人能力問題?他是否真的有能力,也有這種情懷去做這件事,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嘉佳小博士


就憑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這幫犬儒白痴名利之徒,別說搞一國變法,給他們一個鄉鎮讓他們去搞,也把這個鄉鎮搞完蛋,百姓不被他們弄死光,也跑光了。

清政府幸虧把他們殺了,不殺會和國民黨一樣,能把中國賣光淪陷的啥都沒有了。



戊戌變法就是個偽命題,一個沒權利皇帝想奪權,一個屢試不第的窮酸文人想當官、當大官!而偏偏變法又需要有權有勢的大官、大地主支持,最終這個吹牛不要錢的康有為騙了小皇帝的錢去日本笑傲江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