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哪些原因?

蓝莓汁423


光绪皇帝已经亲政了,至少名义上他现在是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祖宗江山基业的第一责任人。尽管光绪皇帝一直被慈禧太后的阴影所笼罩,被迫充当傀儡角色,可是光绪皇帝这位年轻人,有着先祖们同样的进取心,他不愿自甘堕落,更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他渴望主掌朝政,成为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帝。因而,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只会是愈加激化。其实,这戊戌变法就是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矛盾爆发的一个“产物”,也是光绪皇帝命运走向万劫不复的转折点。

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德国人又借机敲诈大清政府,抢占我胶州半岛,此时之中华真的是雪上加霜。面对如此窘境,光绪皇帝更加坚定了他的改革决心,于是他启用一些维新派的一些年轻人,如谭嗣同、刘光地、杨锐和林旭四人为四品军机章京,想法是以维新派控制军机处,方便皇帝命令尽快下达。同时,光绪皇帝加快部署和实施以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的改革大纲,改革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图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即 光绪皇帝

当然,尽管光绪皇帝摆出大干一场的架势,但是其实影响的范围十分有限,问题就是他不是实际掌权人。就是为了争夺这个权力问题,光绪皇帝以及维新派们开始铤而走险,光绪皇帝开始触碰慈禧太后最为敏感的人事权,他开始对在京一、二品大员,以及实际掌权衙门进行人事变动。这一下慈禧太后立刻跳脚,立刻出面横加阻拦,并且发布懿旨收回皇帝对于二品以上官员之任命权,这是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警告。面对慈禧太后的警告,光绪皇帝马上面如土色,认怂!

虽然光绪皇帝怂了,但是维新派依然激进,他们认识到了慈禧太后依然是大权独揽,但是他们却做了愚蠢透顶的错误决定,发动政变欲除慈禧太后而后快。

图 慈禧与外国公使夫人们的合影

而通常关于这场变革的失败,就必定会提及一位争议人物“袁世凯“。关于袁的争议无非以下几点:

1、事情的结果几乎是取决于袁世凯的抉择,作为一名中上等军官的袁世凯,当时有那么厉害吗?

2、老奸巨猾的荣禄和袁世凯怎么就不那么义无反顾的跟着慈禧太后对抗光绪皇帝?

3、以慈禧太后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完全不知情,甚至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几位大臣的选择上吗?别忘了,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是亲自领导过两次政变的风云人物了。

其实,早在谭嗣同找到袁世凯之前,慈禧太后就已经时刻盯紧光绪皇帝这伙维新派人的动向,而且做了针对性的准备。当光绪皇帝一纸调令将袁世凯从天津调到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已经明白了维新派人的意图,她早已安排妥当,就等君入瓮。袁的精明之处就在于,这等决定命运之事要懂得“慢半拍”,看看再做决定。

图6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果然,就在还没等维新派出手之前,慈禧太后掌握一些证据之后率先发力,以迅雷之势迅速将光绪皇帝控制住,同时逼迫光绪皇帝就范,开始捕杀维新派人士,史称戊戌政变,这也是慈禧太后一生领导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政变。慈禧太后三下五除二,轻松摆平了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也在菜市口被处以极刑,康、梁二人流亡海外。结果就是慈禧太后则再次光明正大的继续执掌朝政,光绪皇帝彻底成为慈禧太后的阶下囚。要不是迫于洋人之阻挠以及保皇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荣禄和袁世凯都是保皇派之一),那光绪皇帝的结局也会很难预料。

这次变法最后以政变的形式悲惨收场,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也只有那几位的无私奉献而流血牺牲的君子们了。


历史大学堂


戊戌变法的失败很巧合,也很意外,老佛爷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不涉及到洋人,就没有我摆不平的事。

事实也是如此,只要老佛爷手里有一支军队,随便光绪他们怎么变都逃不出老佛爷的手掌心。

变法失败的导火索正是因为涉及到了洋人,老佛爷控制不了了,而这里说的洋人说的是伊藤博文,具体就是康有为一伙人想拉伊藤博文入伙,利用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来实现中国的戊戌变法。

而伊藤博文这只老狐狸怎么会平白无故的帮助维新派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伊藤博文的打算是扶植大清的亲日势力,其实除了日本还有英国还有俄国德国,俄国和德国支持后党,就是老佛爷一伙人,而日本和英国支持以光绪为首的帝党,而世界各国在都想瓜分大清这块蛋糕,谁都想插一脚。

光绪皇帝接见完伊藤博文后的第二天,老佛爷临朝训政,狠狠的把光绪给骂了一顿,老佛爷在御座上骂着,光绪在下面跪着,旁边还站着一堆满清贵族(既得利益者)添油加醋,老佛爷骂爽了,然后光绪说了一句,“请太后临朝训政”,然后就结束了。

再后来,袁世凯供出了康有为一伙人围园杀后的计划(光绪不知情),围园的兵就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的7000新军,老狐狸袁世凯在嗅到了皇宫里的变故之后就果断的供了出来。

戊戌变法如果不涉及到政体的改革,无非就是另一场洋务运动,如果涉及到政体的改革你就是想从老佛爷哪里分权,光绪康有为一伙人如果一旦触及老佛爷的核心利益,一旦想从老佛爷手里夺权,难保老佛爷不会动手。

以前看到有人说,洋务运动的时候大清把列国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都学了,唯独没有学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才是西方最先进的东西。我觉得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老佛爷还不够清醒,还舍不得放权。而老百姓呢?也没有民主意识,光绪康有为一伙人闹变法,要从一大批当权者手中分蛋糕,老佛爷手里分权,而普通老百姓呢?又得不到实惠,因为基层官员也腐败了。


有趣猪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有光绪皇帝无权力,反对势力过于强大造成的。

首先光绪光绪无权力,这一点对历史了解的人都知道。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基本掌控了满清中央权力。到1898年戊戌年,慈禧成为满清实际上的一把手已经37年,心腹手下遍布满清朝廷。



而光绪皇帝4岁登基,到1898年时年仅27岁,虽然在18岁时名义上开始亲政,但是实际权力被慈禧一直牢牢把握。光绪帝下达的诏书若没有慈禧确定,几乎是无人理会的。



在变法期间,主持变法具体事务的康有为,仅仅是总理衙门章京。而成功的改革,都需要最高执政者的强力推动,比如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不惜杀掉亲儿子推进改革。而戊戌变法的推动者仅仅是傀儡皇帝光绪,自然是很难成功。



其次有一点是反对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的本质是要将满清转型成为一个近代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所以在经济改革和文化改革都有涉及。



但是对于满清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主体的汉人,处于被统治地位,一旦进行民族国家改革,激发汉人的民族意识,那么满清贵族就会变成改革的对象,就此失去权柄。



所以满清贵族是极力反对改革的,例如庆王爷奕劻,跪求慈禧继续垂帘听政,甚至有传闻光绪皇帝即将废除,各省督抚也仅有湖南巡抚支持变法,光绪皇帝甚至一次罢免六部的尚书、侍郎,也难以推动变法。



当时的大学士刚毅的一段话,其实反应了满清对变法的态度,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记载,刚毅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吾有产业,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刚毅的话也就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来源。这句话体现了满清贵族将国家作为私产,作为奴隶的汉人在他们眼里是不配成为国家的主人的,他们宁可白送给友邦。



在光绪无权,反对派势力强大的双重因素下,戊戌变法草草失败。不过值得讽刺的是,满清到死也不愿放弃权力,却被武昌一名普通的工兵引发的风暴,土崩瓦解式的葬送了满清帝国。那些宁死都不肯放弃权力的,最终通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采薇读史论今


任何的政治改革,从本质来说,是政治集团利益格局的调整。

所以,改革者一定要懂得妥协与适当退让,任何持理想主义情怀、追求完美的改革者,都注定失败。

戊戌变法中,如果能够适度把握改革进度,不求一步到位;适度兼顾后党利益,不咄咄逼人;正确评估自身实力,不盲目自大。

循序渐进去推进,历史或许会被改写。


风谈天下


先来扯一下教科书上的结论,主要有那么几个,“资本主义的软弱性”,“顽固派的权利太大”,“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致使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变 法太过于冒进”!



其实这些话在我看来几乎都是马后炮,以结局推起因!难道日本的早期资本主义不软弱?他们的实权派不顽固?变 法前他们的天皇有实权?归根结底是那帮辅佐皇帝变 法的人出了问题罢了!



这帮人太过于天真且幼稚,甚至在变 法过程中就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情况,可以说是为了利益而变 法,到底应该如何变 法如何逐步推进变法,他们根本就没有个章程,而是想着一口就把自己吃成个胖子!



国家事务到了这些人手里如同儿戏一般,许多政策根本没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就草草颁布,且变法与人们印象中的剧情并不完全一致!



光绪亲政后,除军队与外交或一些大臣的任免慈禧会过问之外,其他事务光绪皆可一人做主,而慈禧在开始时,也并未过多干涉光绪的变法,直到光绪突然下旨撤换礼部六堂官,慈禧才开始插手变法,要求光绪勿操之过急!



而真正导致慈禧决心干涉变法事务的,是杨崇伊奏折中提到变法党人欲请伊藤博文来华,“将专政柄”,这不是明摆着把祖宗基业拱手相让?这让甲午战争作为主战派的慈禧太后如何能忍?



而史料也证实,康梁等人确实曾与日本人谋划“中日合邦”的计划,庆幸这一计划因戊戌变法失败而夭折!

所以他们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一帮乌合之众草台班子的必然结果!


无聊说电影


这个说吧,个个心怀鬼胎,

康有为是科举当不了官,这种人要么造反(他又不敢),要么就是通过骂朝廷、变法等途径当官,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当官,当高官。

光绪比较单纯,他就想夺权,通过变法,从慈禧手里夺权,但怎么可能呢?

慈禧很简单,我就看你折腾,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

他之所以失败,一个是因为他没权、没人、没兵,则么变法?

他科举失败了,当不了官,而朝廷里,三品以上官员人事权在慈禧手里,康有为是工部主事,六品官,京官五品一下见不了皇帝,连皇帝面都不能见到,后来见了皇帝一面,封他个总理衙门章京,也是个小官,同样见不了皇帝,这样的官谁把他当人看?

至于军队,皇帝都不能染指,何况区区六品小官?

所以,以她的实力,根本就没权变法,皇帝也给不了他权力,变什么法?

第二,变法的手段,无非是土地、赋税上做文章,然后解决冗官冗员,就是把多余的官下岗,比如崇祯改革,把李自成的邮递员下岗了,李自成就造反了。

再就是军队改革,清理军队人数,把年纪大的、老弱病残清理出去,清理军队的军械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打击的就是地主、官僚的利益,这就得罪了所有利益集团,以一人之力对抗天下,皇帝又没权,没法支持他,怎么成功?

所以,说是变成,实际是一场闹剧


南朝四百八十寺


”戊戌变法”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按照儒家理论培养出来的“古人”光绪,在面临社会剧烈变革,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激烈碰撞的现实,想建立康熙那样的功业。结果在甲午海战中,梦碎一地,自信心丧失殆尽。为了找回帝国荣光,孤注一掷,一天百余道圣旨,坐等天下革新。结果除了文教,变法措施几乎无法施行。而工业技术,实际上清朝前期已经开展“洋务运动”。结果变法无功,竟然把罪责归结于已经打算退居二线的慈禧。几个蓬头稚子竟然异想天开,”围园猎后”。老太太只是一句话,起驾回宫!一切就都结束了!



炒米视角


提起戊戌变法,我们先讨论一下什么是变法,当时为什么要变法。

顾名思义变法就是要对当时清政府现行的制度进行革新。这也就意味着当时的制度和当时的形势已经不在是完美匹配的关系。

但是在任何条件下一种制度,都意味着一种利益分配格局,变法就意味着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

想要完成一个格局的重新分配又需要那些条件呢?

第一,就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核心领导人。戊戌变法的核心领导人是谁?光绪皇帝?康有为和梁启超?或者其他变法官员?似乎他们都是核心领导人,但又都不是。因为他们都不够强有力,他们无法调整和平衡朝廷内外的局势,也无法对旧的官僚进行压制,

第二,需要一个完整而且切实可行的纲领。完整的纲领的意义非常巨大,它就好像一个计划书,也好比一个灯塔。它的作用是为这次行动指明方向,告诉人们我们是要从哪里出发,我们的目标又是哪里。只有走了纲领,团队才能具有方向,也才能具有凝聚力。

虽然康有为当年写了很多东西,其中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开设议会,革新官制等。但是他们都不算完整,都只是拿来主义,他是照着国外的一些东西来写的,具体事项过于分散,没有系统性。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当时清朝政府的现实,导致几乎没有可行性。

第三,就是拥有一定有实力的支持者。纵然你的纲领好了,也有计划了,但是具体到地方州县级别总不能指望皇帝本人去督促执行吧,还是需要当地的官员去办。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这些官员不支持,那么你的变法就是一纸空文。纵观整个变法过程,地方官员的支持很少,大部分都是持有反对。那么这就意味着这次行动的落实情况很差。

以上三点只是简单的写了一下,其实变法失败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康有为的个人能力问题?他是否真的有能力,也有这种情怀去做这件事,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嘉佳小博士


就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帮犬儒白痴名利之徒,别说搞一国变法,给他们一个乡镇让他们去搞,也把这个乡镇搞完蛋,百姓不被他们弄死光,也跑光了。

清政府幸亏把他们杀了,不杀会和国民党一样,能把中国卖光沦陷的啥都没有了。



戊戌变法就是个伪命题,一个没权利皇帝想夺权,一个屡试不第的穷酸文人想当官、当大官!而偏偏变法又需要有权有势的大官、大地主支持,最终这个吹牛不要钱的康有为骗了小皇帝的钱去日本笑傲江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