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之前,为何不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

用户192553122


建安二十四年,发生了两件事:曹操彻底弃用曹植,同年秋天杀死杨修。两件事其实又是一件事,那便是夺嗣之争最终落下帷幕。作为父亲,曹操不能过重的处罚自己的儿子,却可以处置两位王子的近臣,来向臣子们传达最终决定。

杨修和司马懿,在选择阵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一生一死。


夺嗣之争

曹操的嗣位候选人原本有四位,可以说如果前两位不早夭,曹丕和曹植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夺嗣,而曹丕更是在最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逆袭成功。

前两位分别是曹昂和曹冲,曹昂作为曹操长子,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深受曹操喜爱,二十出头就被举孝廉,随曹操四处征伐。可惜在曹操出征张绣时,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后,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如果曹昂健在,那么无论是才华武艺还是军中地位,都将是无可撼动的存在。

曹冲是环夫人所生,虽然年纪不大,但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曹操曾经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

第三位原本该排到曹丕了,但是此时却又挤进来一个曹植,深受曹操赞赏。因此曹操在立嗣问题上迟迟未能表态,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败者,死

以上就是曹丕、曹植夺嗣的背景。在双方阵营中,老臣不便公开争斗,于是就由年轻睿翼的幕僚冲锋陷阵。

原本曹植颇占先机,因为曹操本身文学造诣很高,所以更喜欢身负才情的曹植,并且杨修身为主薄,在军机政务上总能得到一手信息,对曹操的考察能够提早做出准备和应对。

曹植在杨修等人的帮助下,逐渐受到曹操重用,甚至几次想要立其为嗣。曹丕对此无比忌惮,更是恨死了他手下的一众谋士,尤其是杨修。

天命这种东西,要么是天意,要么是人为,总之不会平白无故落在你的身上。于是在经过一番尔虞我诈后,曹植自身娇纵的性情成为致命弱点,被逐渐放大和利用。

建安二十四年,虽然世子已定,但是曹操依旧没有放弃曹植,是时曹仁被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从此不再重用他。随后杨修被杀,轰轰烈烈的夺嗣之争宣告尘埃落定。

其实杨修在夺嗣中期就已经发现曹植性情狂傲,难以成事,但是骑虎难下,无法抽身而去。因此在被赐死时,半是叹息半是解脱的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胜者,生

反观曹丕和司马懿,一路隐忍,机关算尽,展现给曹操的固然有阴暗的一面,但是那不正是皇家不可缺少的狠戾吗?

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直爽率真甚至是娇纵狂妄都不可取,这样很难平衡各方面利益。只有用一些厚黑的手段,才能形成权力制衡。

曹操留下的江山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深受打压的氏族势力有反弹趋势;亲族兄弟日益做大,难以控制;寒门势力气候已成,盘根错节。而曹植势力中以豪族为主,对寒门和亲宗多有怠慢。

曹丕和司马懿正是把握住这一点,并且将其清晰的展现在曹操面前,使得曹操最终不得不就范。而曹操最终虽然对司马懿有所顾虑,劝说曹丕多加防范,但是毕竟曹丕年富力强,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又岂能因一臣子而和世子心生嫌隙呢?


对于政治投机者来说,生是胜利的奖励,死是失败的惩罚。杨修之死,正是曹操向各怀鬼胎的臣子们宣告:世子已定,可以停止无谓的斗争了。而司马懿之生,是曹操不想因一臣子而与曹丕产生过多的嫌隙。

只是曹操没有料到,后世子孙命短福薄,一切筹划都付诸东流。这更验证了那句古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谁给儿孙做牛马。”


尹禾


曹操在征伐汉中的时候遭到了刘备的顽强抵抗,面对着这个一生的老对手曹操显得力不从心。就在这个情况下曹操随口说出了“鸡肋”作为口令。曹操手下的谋士杨修立刻猜出来了曹操的意思,回去就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当然杨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猜透曹操的意思了),曹操因此愤怒万分,最终杀死了杨修。

这时候距离曹操去世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杨修虽然屡次猜透曹操的心思,但是并没有直接威胁到曹操的统治。而曹操的另一个谋士司马懿则是有鹰视狼顾之相,并且胸怀大志,那么曹操为什么在去世前杀死了杨修,反而放过了司马懿呢?

作为老板不喜欢用动不动就猜透自己意思的员工,作为君主也不喜欢用能轻易看透自己意图的臣子,曹操对于杨修的讨厌是发自内心的。曹操写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刻就把曹操的门拆掉了。曹操写了一个“一合酥”,杨修把曹操的糕点吃掉了。这不光是喜欢猜测领导的心思,还爱拿出来显摆。曹操不光在杨修面前几乎没有隐私了,周围人也都知道杨修聪明这个事。再继续发展说不定曹操的手下做事情之前都要去问一问杨修,这件事是否符合曹操心意。所以杀死杨修是曹操早就想做的事情了,只是在晚年的时候,曹操才忍无可忍爆发的。

我们再反观司马懿,从始至终在曹操面前都表现出一副听话的模样,从来不违背曹操的意思。对于曹操只是军事上出谋划策,从来不在小事上多纠缠,以至于曹操到死都没有杀死司马懿。当然曹操也制衡了司马懿的权力,虽然知道司马懿善于用兵,但从来不让司马懿独自领兵,曹魏早期的军权都在曹操自家人手里面。

在《三国志》中,曹操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信的时候说:“你这个儿子,仗着你的关系,经常让我难堪,我想要把他杀死,只是顾忌你的面子罢了”!这样看来杨修只是有点小聪明,并没有真正的大智慧,以至于曹操在给老朋友写信的时候都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杨修不会做事是他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不过并不是根本原因。司马懿确实要比杨修会做事,但是司马懿真正能够活下来主要是因为政治站队的原因。

司马懿是曹丕一派的主要谋士,杨修是曹植一派的主要谋士,在曹植和曹丕的储君斗争中,曹丕击败了曹植。在杨修被杀的时候,曹丕已经确立了继承人的位置。而杨修作为曹植一方势力的代表,平常又展现的非常聪明,他的父亲是朝廷里面有威望的大臣。曹操需要考虑到曹丕继位之后政治的稳定性,曹操肯定不会打击自己的儿子曹植,就只能杀死曹植的帮手杨修了,杨修成为了曹植政治斗争失败的替罪羊。

综上所诉,杨修被杀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政治斗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人性格的原因。而司马懿和曹丕关系亲密,作为未来皇帝的辅佐者,司马懿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曹操的攻击目标。杨修的死和司马懿没啥关系,把这两人放一起只是加以解释,而不是作比较。


邓海春


曹操在死前一百多天时杀死了杨修,但是对后来实际灭掉曹魏的司马懿却没有动杀念,为啥?原因也很简单,不值得。


这就像后来唐朝时有谶语说:女主武王有天下。李世民信了谶语,杀了大将李君羡,但是对在自己宫里的一个日后能撼动大唐天下的小女子武媚娘不闻不问一样。


因为他做梦也想不到真正威胁自己政权的人到底会是谁。


曹操其实也一样,当时在他眼里根本不可能有司马懿,反而是杨修威胁更大一些。


1、杨修早就知道自己会死


杨修被曹操宣判死刑时,说了一句话:


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他早就预判到自己会死,杨修是个聪明人,他被着曹操任命为仓曹属主簿。官职不算太大,但是很重要,史书上说: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这时候有个人主动结交他,这人就是曹植,曹植本人文采风流,自然喜欢有大才的杨修,和杨修来往很是密切。


每次曹操考校两个儿子时,杨修都能事先想到曹操想考的问题内容,提前告诉曹植答案,这几乎就是作弊啊。


不过大约曹植回答问题太快了,曹操问题还没问完,兴奋的曹植就开始抢答了,曹操怪其捷,虽然知道自己儿子很聪明,但是很高深的问题,不经思考立刻抢答,这还是有点怪,于是在曹操的逼问之下,曹植就把杨修给招出来了。


其实人曹丕也有谋士,这位大谋士叫吴质。


每次曹丕有啥难题的时候,都会让吴质藏在拉杂物的车中到曹丕府中,这事儿被杨修知道了,告诉了曹操。

曹操最怕自己的儿子和外臣勾结了,于是派人查曹丕的杂物车,这事儿提前被曹丕知道了,请教吴质该怎么办,吴质说:好办,您按时再让杂物车拉相同的东西,杨修必然和丞相告状去,到时候他什么也查不到,丞相就会怀疑杨修的。


事情果然按照吴质所说的发展下去,曹操没有查到曹丕的破绽,自然就开始对杨修怀疑了。


曹操这人疑心本就很重。


后来他决定立曹丕的时候,杨修就知道自己必死。


作为曹植的首席智囊,曹操是不会留下杨修这个大隐患给曹丕的。


2,司马懿为啥没事,因为他没那么重要。


司马懿虽然有鹰视狼顾的神异故事传世,但是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他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建安六年曹操让司马懿出来做官,因为当时朝政其实不算明朗,各方势力胶着,大约是司马懿没有看清未来走向,所以选择在家装病,躲避曹操让他做官的命令。


后来袁绍病死,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天下三分的形势逐渐明朗,司马懿才出来做官。


司马懿这一生善于隐忍,喜欢躲在幕后看清形势后才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司马懿一出道就和曹丕过从甚秘,是曹丕门下的四友之一,虽然出道时在曹操手下为官,但是算不得重臣,《晋书》中记载了很多司马懿给曹操出主意的段子,但是那些连谋略都不算,顶多算一些建议。


他出的最大的主意就是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想迁都,被司马懿给劝止了。


所以在司马懿在曹操时期根本没有像杨修那样光芒四射,曹操也看不到司马懿有啥威胁,所以也就没有杀他的理由。

甚至后来曹丕曹睿时期,司马懿都是魏国忠贞的臣子,二十年间他慢慢的的积累着资历,曹睿去世时司马懿已经是顾命大臣之一了。


曹睿死后,司马懿又开始装病了,隐忍了十年,才通过高平陵政变获得了大权,达到了曹操当年的高度,这年司马懿71岁。


郭德纲说:把同时代所有的人都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


司马懿太能活了,把同时代所有的人都熬死了,甚至熬死了曹家三代人,这才走上了前台,只能说司马懿运气太好了,如果高平陵事变时,曹爽不是那么蠢,最后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



薛白袍


曹操又不是昏君,怎么能随便杀人呢?杀人,一定是有杀人的理由。司马懿与杨修都是才高八斗之人,但两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司马懿是有大智慧,而杨修只是有小聪明。杨修之死,乃是死于自己的小聪明。

杨修告密曹丕,给曹操留下恶劣的印象

在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中,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积极出谋划策。由于杨修出身名门望族,又经纶满腹,在当时文人中相当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由于可以经常见到曹操,杨修在曹操面前大赞曹植的人品学问才干,怂恿立曹植为太子。同时,他又派暗卧底潜伏在曹丕身边,企图抓住曹丕的小辫子。

机会还真来了。有一次,曹丕密召好友吴质返回洛阳。在当时,王子与外地官员私自联络,是很重的罪行。曹丕把吴质藏在大竹筐里,用马车秘密送到家中。由于有卧底,修发现这件事,自以为逮住曹丕的小辫子,马上告到曹操那儿去,说曹丕暗中勾结外地官员,图谋不轨。

曹丕得悉此事后,大惊失色,便设下一计,引杨修上钩。次日,又有一辆马车停在曹丕府门口,仆从们扛下一只大竹筐,送入府内。杨修以为竹筐内装的人是吴质,又飞快禀报给了曹操。曹操觉得事情有点严重了,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杨修没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举,竹筐里装的是绢布,根本没有人!

杨修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曹操大怒,怀疑杨修故意诬告自己的儿子,挑拔是非。从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杨修,并为后来杀死杨修埋下伏笔。

杨修与曹植走得太近,遭致杀身之祸

杨修阴沟里翻船,被曹丕将计就计,倒打一耙,从此曹操对他有了戒备心。

太子争位战最终以曹丕的胜利而告终,杨修知道自己的处境相当糟糕,有意与曹植保持距离。只是杨修不主动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动找上门,找他喝酒,谈诗论文,杨修不能也不敢拒绝,这层关系让他最终送了小命。

曹植不是搞政治的人,过于文艺,因此多次违背曹操的禁令,渐渐被老爹疏远。有一回,曹操发布了一条力行节约的制命,曹植的妻子违反禁令,穿了华丽的绸缎衣服。因为这么件小事,曹操把儿媳妇赐死。杀儿媳,背后真正的目的是警告曹植。

当时曹操对曹植颇为失望,有时便发道手令训训儿子,依照惯例,曹植得写一封答复信。杨修有小聪明,颇能揣测曹操的想法,从其语言中揣测意图,事先草拟了十几条答辞,交给曹植。曹操的训令刚到,曹植便根据杨修草拟的答辞回复。曹操觉得很奇怪,怎么每次曹植都答得这么快,便悄悄地调查,最后真相大白:正是杨修泄露了他的意图。

君主最忌讳的事情,便是身边的人不可靠。泄露人君之秘密,乃是不忠之表现,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杀意顿起。杨修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泄漏人主之机密。其实泄密罪也只是借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曹操担心他兴风作浪,担心他怂恿曹植谋反。

与杨修相比,司马懿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杨修的性格张扬,喜欢耍小聪明,最后就死在小聪明上。与杨修相比,司马懿要深沉得多。

曹操曾经跟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为什么曹操会有这样的判断呢?因为司马懿从年轻时起,就对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颇为不满。据史书载,当时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他的深受时代儒家名节思潮的影响,“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

在司马懿22岁时,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职。岂料司马懿竟然不愿意去,还谎称自己得了风痹症,就是中风了,起不来了。才二十岁出头就中风,曹操哪里肯信,派人半夜时悄悄前去刺探。司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会来这么一手,躺着一动不动,真像中风的样子。

从一开始就跟曹操斗智谋,司马懿的胆子也忒大了吧。曹操当然晓得司马懿使诈,偏偏他是个爱才如命之人,你不来,我偏偏要请君入瓮。公元208年,曹操已是帝国丞相,又一次召司马懿。他对派去的使者:“司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给抓了。”这下司马懿没办法了,只得出来帮曹操做事。

司马懿入曹操幕府,曹操就交给他一个任务:与曹丕相往来。曹家有重视文化的传统,司马懿博览群书,曹操有意让他让儿子多交往。这对后来司马懿的崛起是很重要的。曹丕能够击败曹植成为魏国太子,司马懿想必鞍前马后出力甚多,史书说:“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但是,他并不像杨修那么张扬,而是十分低调。

所以曹操对司马懿的本质,是很了解的,这种人,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敢为。所以他警告曹丕,司马懿这个人心机太深,要小心以后会干政。不过,话是这么说,曹操并没有杀司马懿。两个原因:其一,司马懿小心谨慎,没犯什么过失;第二,司马懿夹起尾巴做人,在得知曹操怀疑他之后,他“勤于吏职,夜以忘寝”,忘我工作。于是“魏武意遂安”,曹操看到司马懿的表现后,于是就心安了。


君山话史


这个问题,我从两方面为您解答。

1,先说杨修。曹操早年就对杨修的父亲杨彪有偏见,甚至将其下狱准备以造反之罪问斩,但无奈证据不足只得作罢,杨彪是纯粹的汉臣,自然与曹操的理念也有所不和,所以就算杨修一心一意为曹操做事,曹操更多时候也会把他当外人看,多少也会对其有所提防。而弘农杨家在当时也是士族大家,虽说哪个诸侯都想让自己的势力里有大家支撑,但无奈这个家族的基因过于优秀,曹操为了自己的曹魏基业也得考虑到自己百年之后整体势力的走向问题。最后在曹昂死后让曹操最头疼的立世子问题偏偏在自己身体最不适的时候出现了,朝中迅速集结了以曹丕,曹植为体系的智囊团,而杨修就是曹植帮的领军人物。但杨修作为粉丝团团长其风头出的过于多,再加上曹植硬闯司马门,曹操多少也会把连带责任算在杨修身上,所以最终让曹操以鸡肋之由诛杀,也是十分的可惜了。

2,再说司马懿。不少朋友很讨厌司马懿,觉得他不仅是弄死诸葛亮的罪魁祸首,还是是五胡乱华的根源,其实我觉得司马懿从出仕到政变还是有个很明显的心理变化趋势的。早年司马懿颇有庞德公之风,并不喜欢攀慕权贵,就算曹操亲自邀请他他也拒绝。我想这个时候他的拒绝是真拒绝不是在装X,后来司马懿无奈的当上了文学掾也并没有多少突出的表现。知道二子夺嫡司马懿战到曹丕方才开始渐渐显露自己的才华,最终也是在与贾诩的配合下帮着曹丕夺下了位置。曹丕为世子时曹操年纪不小了,但司马懿还是丝毫没表现出要造反的态度,再加上曹丕对其赞赏有加,曹操也希望这样的人才能好好的帮曹魏守江山,所以压根没有杀他的理由。这个时候的司马懿也没有反心的,大概直到曹叡早死后,司马懿觉得曹魏气数已尽,才开始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这时候曹操都死了好几十年了。


逻辑文史游


曹操为什么要杀司马懿?难道是曹操没死之前就预料到司马懿将来会搞个高平陵政变,把曹操家族赶下台?当然不可能,所以,认为曹操应该杀司马懿的都是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理解的。那么,我们站在当时曹操的时期,考虑下曹操有没有理由杀司马懿?答案是没有必杀的理由,不能必杀,而且还不能乱杀,这就是为什么不杀司马懿的理由。因为:

一.司马懿的身份尴尬,曹操即便有心杀也不能杀。曹操在获封魏王之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围绕继承人这件事上,展开了明争暗斗。曹操对此也心知肚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有这样的斗争。因为按照曹操这样一个枭雄的理解,一个连世子之位都不能争下来的儿子,怎么可能有能力争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以太子中庶子的身份帮助曹丕与曹植和杨修争夺世子之位。最终,曹丕获胜继承了曹操衣钵。这足以说明,司马懿是有真才实学的。这样一个人物,能从曹操和曹植两方势力的围攻中,帮助曹丕夺得大位,曹操自然是很欣赏的。既然现在已经决定立曹丕,就吗,没必要将司马懿这个辅弼良臣杀了,否则在将来的魏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以曹丕的能力还是有很大困难的。

二.为什么同样是谋臣,杨修必须得死?很多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因为杨修祸从口出,爱耍小聪明。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导火索,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参与到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的夺位之争,有人说杨修是扶持曹植,曹植在夺位之争中失败导致杨修失势,曹操杀了杨修只是为了剪除曹植的羽翼,避免曹操死后,曹丕和曹植之间再因为权力之争手足相残。这样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不然。因为杨修并非和曹丕的关系水火不容,相反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错,真正令曹操心生杀机的还是杨修的身份。

在东汉末年,四世三公之家的可不仅仅是袁绍袁术两兄弟的袁家,同时杨修的家庭也是,弘农杨家(后世建立了杨隋,唐朝时期五姓七望之一,唐朝杨姓“十一宰相”世家),也是四世三公之家。这位两头下注的四世三公之后的杨修,绝顶聪明锋芒必露。一旦曹操去世之后,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尚未可知,但是在曹操眼里,杨修真的是他曹氏家族最大的隐患。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句话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相比于当时锋芒不露又没有太大名气的颍川士子河内司马懿,杨修的威胁和隐患,要高的太多。

三.司马懿的个人能力出众。按照电视剧上曹操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一个聪明人,聪明到我没有理由杀你”。杨修够聪明吧,但是最终还是因为一个鸡肋事件,丢了性命。这种错误对于司马懿这种老谋深算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犯的。司马懿直到推翻曹魏政权,一生都是小心翼翼,而且曹操深知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就是能忍。他也深知,以曹丕的能力,日后若是没了司马懿的帮助,必然在与诸葛亮的斗争中吃很大亏,而司马懿不一样,司马懿是魏国唯一一个知道怎么对付诸葛亮的人,这样的人活着比死了的价值更大。所以我认为这才是司马懿没有被曹操杀死的根本原因。


木剑温不胜




曹操为何杀杨修不杀司马懿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之子,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敏而好学,学富五车,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时深得曹操信任,《三国志》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怀韬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主簿等职。后来曹操逐渐发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心里十分忌讳,然而曹操在死之前并没有杀掉司马懿,而是以泄露军事机密的罪名将杨修处死,司马懿、杨修都是栋梁之才,曹操为何会杀杨修而留用司马懿?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种说法:曹操杀杨修是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杨修是的父亲扬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杨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是与曹操对立的,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革命派,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反对曹操的观点,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让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杨彪所在的阵营更是对荀彧、陈群、司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与曹魏政权作对,在曹操眼里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杨修也在这个阵营里。曹操早有篡汉之心,有这一帮文学儒士,因循守旧,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曹操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杀掉杨修。



第二种说法:杨修作为曹植的追随者,必然会威胁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稳定。曹植和曹丕争世子之位的时候,杨修作为曹植的“智囊”,经常为其出谋划策,但曹丕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最终生出,这也让杨修的位置很尴尬,曹植败落,曹操为了防止兄弟日后相互厮杀,必须把杨修杀掉以断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杀杨修。



第三种说法:杨修多次为曹植出馊主意,误人子弟,若不杀杨修,曹植必受其害。杨修虽然聪明,但大多都是小聪明,他之所以辅佐曹植也是因为曹操偏爱曹植,杨修猜测曹操会立曹丕为太子。而杨修每次锦囊妙计也都是些小聪明,并没有战略眼光。比如说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办事,事先走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便让曹植杀掉门卫,曹植得以顺利出城,司马懿则令曹丕放弃出城,曹植表面上赢得竞争,却让曹操认为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形象,实际上是输了。



再比如杨修喜欢揣测曹操的心思,经常帮曹植预先设想问题,并写好答案,曹操询问时,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却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派人调查,结果真相大白,曹操对杨修厌恶至极。有这样误人子弟的杨修留在曹植身边,曹操自然不会放心,必然杀之以除后患。



第四种说法:杨修善于揣度曹操心思,并且公著于众,曹操怀恨在心。曹操去视察新建的想国府,看后便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拆掉重建,并且告诉大家:门中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众人不解,唯有杨修将酥糖分发给众人,并且说: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终于在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在汉中与刘备决战,不料刘备据险死守不战,曹操进退两难,部下向曹操请示军中口令,曹操便说:“鸡肋”。杨修听了,便收拾行装,并且让众人也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军了,赶快收拾行装,以免走时匆忙。曹操听后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将杨修处死。



由此看来,曹操早就有杀杨修的心思,只不过这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线,但曹操作为三军统帅,最高领导,最记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作为领导猜忌心、防范心都是很强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天威莫测”,让别人如履薄冰,自己却得心应手。可怜杨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杀的原因。



第五种说法:司马懿做人谨慎,做事恪尽职守因此免于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马懿心怀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杀心,但最终没有杀司马懿。一者是司马懿做人十分低调,善于隐忍,从不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错,这也让曹操找不到杀他的借口。



二者司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护司马懿,曹操也考虑到司马懿在曹魏后期发展的作用,没忍心杀害?三者司马懿年事已高,来日不多,在曹操看来,只要曹丕对司马懿管理得当,应该对曹魏政权和曹丕构不成太大威胁,所以曹操才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与司马懿同样是天资聪慧,却因性格原因有着不同的命运,你是如何看待杨修被杀?

欢迎关注三国逐鹿,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操不杀司马懿而杀杨修,主要是因为司马懿和杨修分别是曹丕与曹植的智囊团,而最后曹操确立了曹丕作为继承人,必须要削减曹植的势力。

对于曹操而言,人生的最后十年,开疆拓土、统一天下都已经不是他的重点。他要关心自己身后的事,确立到底选哪个儿子继承爵位。

曹操的二十多个儿子中,嫡长子曹昂已死在宛城,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就是曹丕和曹植二人。关于这两人的竞争过程,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里重点说说曹丕和曹植的智囊团。曹丕手下的主要谋臣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而曹植的谋臣则是杨修、丁仪等人。

在曹操尚未确定继承人的时候,对这俩儿子和他们的部下,曹操自然都是不会动的。但等到曹操有了主意后,站在他的角度,当然要设法保持自己选择的继承人威势,而削减失败者的势力,免得在他死后,失败者再次翻身争夺,酿成袁谭袁尚、刘琦刘表的祸害。

有一件事比较有趣。216年,曹操逼死了两个很忠诚正直的大臣崔琰和毛玠。这两个人并非是曹丕或者曹植某个人的心腹,但是在继承人之争中,他们都是支持曹丕的。所以有人说这是曹操当时还倾向于曹植的证据。

到了217年,曹操正式确定,立曹丕为世子。持续数年的继承人之争落下帷幕。这时候,曹操当然不会去杀曹丕的心腹司马懿了。他对司马懿不是不防备,但司马懿的爹司马防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司马懿自己在曹操手下老老实实干活,实在没有杀的借口。

相反,对曹植的首席谋士杨修,曹操却不得不杀。一个是为了削弱曹植力量,减少对曹丕威胁。而且,杨修是大臣杨彪的儿子,是袁术的外甥。这个身份摆着,曹操对他也是很难放心的。更何况杨修恃才放旷,曹操对他猜忌,乃至将其杀死也是理所当然了。


巴山夜雨涮锅


在说起杨修被杀时,大家总觉得是因为他自作聪明,再三猜透曹操的心思,而曹操刚好又疑心病太重,结果就只能悲剧了。但其实嘛,杨修被杀,绝不是自作聪明这么简单。事实上,杨修能猜中曹操的心思,也并不是因为杨修有多么聪明,而是因为他处在曹操的权力中枢,所以他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曹操每天在讨论什么,以及曹操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和想法。

杨修当时的官职是丞相府的主簿。所谓主簿,说通俗点讲就是大管家或者秘书,杨修作为丞相府的大管家和曹操的贴身秘书,他想知道曹操的心思,实在太简单了。不信,咱们可以看看当今官场上那些秘书,哪个对领导的想法不是心领神会?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杨修能够猜透曹操的心思,绝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

但问题是,一个在最高权力中枢工作的人,再三将自己领导的想法私自透露出去,尤其是一些事关国家和朝廷机密的事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举个例子,一个在机关部门工作的秘书,私下擅自将领导们开会讨论但还没有正式公布的重要事情提前透露出去,这种行为属于什么性质?他还想不想在官场上混?尤其当时杨修还处在全国最高政府机关里面,他的这种行为是想干嘛?

事实上,如果杨修不是杨彪的儿子,仅这一条罪,就足以让杨修人头落地。更何况,杨修还帮着曹植揣摩曹操的心思,这更是不可饶恕!因为,一个在权力中枢工作的人,一再对某个藩王泄露君王的心思和想法,这说好听点是帮助曹植赢得曹操的喜爱;说不好听点,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大有抢班夺权的念头。这些,可都是君王的大忌。也正因为此,曹操才果断杀掉杨修。



至于司马懿,不过是因为他后来混成了西晋的司马宣王,所以后世在谈起他时,总有意无意的拔高他,总而言之,司马懿那是狼顾之相,不甘居人之下。但问题是,不管后世如何吹捧司马懿,都改变不了两个事实:

一是曹操在世之前,司马懿不过是一个文职类官员,品级并不高,也没有军权,只不过是辅佐世子曹丕而已,还并没有进入真正的权力核心。二是在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去世之前,司马家族的领衔人,并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朗。当时大家在说起司马懿的时候,都是把他作为司马朗的弟弟来介绍的。

换句话说,曹操生前的司马懿,不管横看竖看还是侧着看,都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威胁曹魏江山的能力,甚至而言,如果司马懿早上两年去世,大家在评价司马懿时,还会觉得他野心勃勃、不甘居人之下吗?到时大家恐怕只会觉得他太软弱和太愚忠!

事实上,司马懿能够成为后来的司马宣王,实在有太多偶然因素在里面,如果曹睿不英年早逝,那里轮得到司马懿翻天?如果后来的曹爽不大面积的排挤豪门贵族,惹得天怒人怨,照样也轮不到司马懿出来。如果司马懿真的有传说中的那样牛逼,他也就不会忍让曹爽整整十年!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因为司马懿后来成功了,就把他原来所有的行为都给拔高或歪曲化!

其实嘛,在曹操去世之前,比司马懿牛逼的人物,没有上千也有好几百,至于家族实力比司马懿强大的,那也多得是。如果曹操连个小小的司马懿都放心不下而想要除掉,那曹操的胸襟和气魄也未免太水货了吧!因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梁山王伦吗?总而言之,一看到有能力的人,就会害怕威胁自己的地位。这样的人,会有出息吗?

更何况,当时的司马懿在政治上并没有犯任何错误,如果曹操就因为觉得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就把他给杀了,那以后谁还敢跟着曹操混?因为,司马懿非池中之物,那张辽、乐进、程昱、贾诩、蒋济、陈群等人,也都不是池中之物啊!如果曹操因为猜忌就杀了司马懿,那些有能力、有实力和军队的人,还不得赶紧跑路。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曹操的事业恐怕会立马翻船!


我是赵帅锅


曹操临死前为啥不杀司马懿,却杀了杨修?

说曹操临死前稍有点早,因为杀杨修时,距离曹操逝世还有两年。至于杀杨修的原因,各个答复中已经列举了好多,比如杨修以小聪明破解大门上“活“字;抢答蔡文姬家挂轴上“黄绢幼



妇外孙齑臼“八字,是“绝妙好辞“意思,让曹操很没面子;给曹植写答条,应付曹操问询;乱解“鸡肋“是想撤军等等。但今天不想再说这些,只说一件几年前的事。曾经有一天,曹操想问下贾诩,对立曹丕还是曹植的意见,贾诩深深知道,这件事情的分量责任,假装没听见,作出一付深思状,曹操诧异,忍不住问道“贾先生,问你话呢,咋不应声“?贾诩说对



不起,丞相,正有所想法,不宜直言。曹操的耐心一下到了极限,啥事这么重要,把丞相的问话都压住了?贾诩拐弯抹角说,正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耳!曹操大笑,一下子明白了贾诩的意思---废长立幼是祸乱之源!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颁布立太子令,正式立曹丕为魏太子,把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立储



明朗化。而建安二十三年(218)五月杀杨修时,曹丕已经确立半年多了。对于司马懿,曹操虽然很早之前,曾有夜梦三马同槽疑惑,但并没想到司马懿身上,而是怀疑马腾父子。对司马懿鹰视狼顾,曹操虽不太舒服,但因为司马懿一直很谨慎,而且很得曹丕欣赏,早已是曹丕的红人,曹丕常为司马懿说好话,爱屋及乌。这样,曹操爱儿子的心思,自然就化解了司马懿身上的风险。(6: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