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洵继位后,为什么只追尊自己的祖父卫太子为戾太子,而不是追尊为帝?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很简单,汉宣帝没有追尊自己的亲祖父刘据为皇帝,是因为要捍卫自己的合法性,所以不能追尊亲祖父为帝。

如果,刘据是正常早亡的,汉宣帝是按班就部继承皇位的,那他追尊父祖并没有什么问题,也不会遇到任何阻挠。

但是,刘据是起兵逼宫败死的,汉武帝自始至终也没有赦免过刘据的罪过,那他的身份还是罪人无疑,包括刚出生的汉宣帝,也是罪人的家属。直到武帝临死大赦,汉宣帝才摆脱罪人的身份,恢复皇室身份。

而汉昭帝刘弗陵则是汉武帝临死前确立的合法继承人,虽然汉昭帝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但是自从刘据被杀就已经失去大宗宗子的地位,汉昭帝就是合法的大宗宗子,继承了皇位,成为新的大宗。

只因为昭帝无嗣,权臣霍光为了继续掌权,抛弃昭帝的兄长刘胥不立,转头给昭帝立嗣,就是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刘贺在位时间太短,仅仅27日,就因为染指兵权被霍光废掉,还被扣上一堆鸡毛蒜皮的罪名。

霍光第二次为汉昭帝立嗣就选择了生活在民间毫无势力的汉宣帝,随着祖父被杀已经沦为小宗的汉宣帝,被选择成为大宗汉昭帝的嗣孙,按照宗法制度,刘询就必须降其私亲恩义,尽心奉事所承帝室大宗,意思就是忘记你自己的本生父祖,侍奉你承继的父祖了。

本始元年【前73】,才继位几个月的汉宣帝第一次提出自己父祖的问题,下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

毫无意外的招致全体官僚的抵制,有司奏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

就是说陛下你已经是昭帝之后了,不能逾礼,就追上宣帝生父刘进谥号悼,母王曰悼后,祖父太子刘据谥号戾,祖母史为戾夫人,改葬一下,其墓地称为戾园、悼园,仅此而已。

地节二年【前68】三月,霍光去世,汉宣帝迫不及待的亲政,地节四年【前66】七月,铲除霍氏家族真正的亲政后,汉宣帝才再次提出父祖的问题,这次大臣们就没有那么强硬了,退了一步,“《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益奉园民满千六百家,以为奉明县。尊戾夫人曰戾后,置园奉邑,及益戾园各满三百家。”

也就是说汉宣帝可以称生父为皇考,但是他做为昭帝嗣孙的事却是不容更改,所以他无法为亲祖父上尊号,如果给亲祖父刘据上尊号,就是表示不承认昭帝了,但是昭帝可是武帝合法的继承人哦!是谁也不敢否定的。

因此,为了自己的正统性,就是贵为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不管汉宣帝多么的憋屈无奈,他也不能为其父祖彻底平反,能够让生父称皇考都不错了,还是不要奢望那么多。毕竟汉宣帝的情况和后世的汉哀帝以及宋英宗明世宗大不一样。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因为礼仪不允许。古代的礼仪: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所以汉宣帝也没有办法。因为汉宣帝不是以汉武帝重孙、卫太子孙、刘进子的身份继位的。而是以汉武帝孙、汉昭帝子的身份继位的。按照礼法宣帝称帝昭帝为父亲、武帝为爷爷。而称呼卫太子为伯父、称呼刘进为侄儿。汉宣帝是过继给汉昭帝为子的。就如明朝嘉靖是过继给明孝宗为子,要称呼孝宗为皇考。称呼原来的父亲兴献王为叔父。为此暴发数年的大礼仪之争。最后嘉靖赢了,称兴献王为皇考,孝宗为皇伯考。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当时昭帝没有儿子。当时大臣提议由武帝剩下的唯一儿子广陵王刘胥继大统。但是如果是昭帝的哥哥广陵王继位,那昭帝这一脉不就绝嗣了。汉书: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最后霍光等人选了武帝孙、昌邑哀王子刘贺。也就是让昭帝的侄子刘贺继位,侄子也叫从子。刘贺是以昭帝儿子身份继大统的,是过继给昭帝的。汉书: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臣敞等议,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但是刘贺不到一个月就废了,还是要再选过。霍光等人上书: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大宗指文—景—武—昭帝。小宗指景、武、昭的兄弟。但要跟大宗血脉最近的。)最接近大宗的当时昭帝兄弟的儿子们。会选择刘询也是因为他捡了便宜。广陵王这一支排除在外、燕刺王曾谋反也排除在外、昌邑王这一支就更不用说了。群臣上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曾面是夸奖的话)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嗣孝昭皇帝后,就是说刘询从此在宗法上是昭帝的儿子)

宣帝继位后还是想追尊卫太子的,但没有后来明朝嘉靖那么强硬。继位几个月就下诏让官员给卫太子定谥号,这是一个信号。汉书: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当时就有官员上书:《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就是礼法规定做了人家的继承人,就要做人家的儿子,所以自己的亲生父母就降位屈尊享受不到祭祀,这是出自对祖宗的尊崇。陛下是孝昭帝的继承人,要继承对祖宗的大祭,制定礼仪不能逾限越规。当时官员提议谥为戾太子。刘进谥为悼,按照诸侯王的标志来。宣帝暂时接受了,必竟自己才继承几个月。



八年后宣帝的统治越来稳,这次官员稍微让步了。汉书:有司复言:“《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就是说按古礼父亲为士人,儿子当了皇帝对父亲的祭祀应该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应该给悼园(刘进)上尊号皇考(皇考是父亲的意思,到了宋代只能皇家用。就是当朝皇帝称呼先帝为皇考)把刘进的墓稳为寝。(寝指皇帝的陵墓)刘进成为有皇帝之实无皇帝之名。这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了,不可能再追尊卫太子为皇帝了。

而且追遵卫太子为皇帝于礼不通,古代只有开国皇帝才会追谥爷爷辈的。爷爷追谥了父亲追不追谥?汉朝皇帝系是高—文—景—武—昭—宣。如果把卫太子追尊为帝,请问把卫太子排在那里?请问卫太子以什么身份追尊为帝?如果按照爷爷身份来追尊,汉昭帝不就变成汉宣帝的叔公。那汉宣帝还怎么以昭帝儿子的身份继大统,那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面对这样的问题。刘秀虽然是但实际是继承自汉,所以史称光武中兴。刘秀是汉景帝儿子长沙王刘发之后,刘秀的父亲也只是县令。跟后来后刘备也非常之像。估计刘秀也常对人讲:孝景帝玄孙、长沙王之后。虽然也是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按照礼法来讲排队也轮不到刘秀当皇帝,必竟隔的太远了。一开始刘秀在洛阳设宗庙供俸西汉诸帝,后又立亲庙供俸他父亲以上几代先祖。这样做法受到群臣反对纷纷上书: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就是要认西汉皇帝为父)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春陵四世指的是刘秀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等。他们是臣,西汉诸帝是君。把他们同列,不合礼)刘秀很矛盾,也想保留亲庙。大臣再上书: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就是说刘秀应以宣帝—平帝为亲。认宣帝为祖父、元帝为父亲。逢年过节刘秀要亲自去拜,成帝以下的皇帝让大臣去拜。对于刘秀的直系先祖就立皇考庙(改了名字),供俸刘秀父亲—刘买(刘发儿子)。由大臣去拜。刘秀也不得不妥协,必竟直亲的庙保留了。从宗法礼法刘秀就是宣帝孙子、元帝儿子。


小鸿哥


方圆论坛观点!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是皇帝的父亲呢?一般在古代某人只要是当了皇帝之后,他的父亲或者爷爷之类的都要给追封一个皇帝的名号。比如曹丕当皇帝之后追封曹操。再比如司马炎篡晋之后追封司马昭。嘉靖皇帝上位追封自己的父亲等等。其中嘉靖皇帝还因为大臣们阻挠不惜发动“大礼议”打服了大臣们。照这么来看的话,汉宣帝刘洵确实是一个异类。但是再换另一个角度看,刘据只是刘洵的爷爷,他的父亲刘进也被追加为史皇。这么看的话刘洵也不算过分。

汉宣帝之所以没有把刘据追认为皇帝,而是追加为戾太子。一方面是为了对自己爷爷表达不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刘据之所以身死就是因为巫蛊案的原因。如果当初没有发生巫蛊案的话,那么刘据当皇帝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但是因为巫蛊案刘据被人陷害,别说太子之位了,连性命都没有保住。虽然后来汉武帝查清了巫蛊案证明刘据是无辜的。而汉武帝也建了一座“思子台”纪念刘据。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刘据死了,连刘据的儿子也都被处死了。刘洵当年因为还是个婴儿,所以侥幸逃过一劫,虽然逃了一劫,但是刘洵也举目无亲了,亲人都死光了。之后刘洵机缘巧合被霍光立为皇帝。除了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还追封自己爷爷刘据为“戾太子”。戾是什么意思?在古代溢号里,戾解释为不悔改,知道了自己犯错但却不悔改的意思。刘洵给自己爷爷刘据这么一个溢号,显然是责怪刘据当年不顾一切叛乱。导致全家被灭。


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初刘据的叛乱虽然汉武帝最后查明是巫蛊案刘据是被诬陷的,但刘据毕竟是叛乱了。而且这个污点也一直伴随着刘据。这在大汉朝是共识。如果刘洵贸贸然追封刘据为皇帝。那就是大不敬了,因为汉武帝已经明断刘据是叛乱,这个罪名刘据是客观存在的。刘洵如果敢追封刘据,无疑就是打脸汉武帝。这样的话简直就是大不敬,而且当时的刘洵刚当上皇帝一点权势都没有,贸然得最大臣们对他很不利。而且当时的权臣霍光可是汉武帝时期的臣子,汉武帝对于霍光有大恩。刘洵如果敢打脸汉武帝,说不准又会被霍光废掉,重新立一个新皇帝,刘洵不敢冒这个险。


而且刘洵追封刘据为戾太子,未必没有讨好霍光的想法。因为霍光在当年巫蛊案中和汉武帝是同一战线的。虽然巫蛊案刘据是巫蛊的,但是叛乱是客观存在的,汉武帝认为刘据是叛乱,霍光也是这么认为的。刘洵批评刘据追封戾太子。也从侧面肯定了霍光的行为。这让霍光很舒服。毕竟刘洵的皇位是霍光给的。刚继位的刘洵没有丝毫权利。霍光可以决定刘洵的一切。刘洵拍霍光马屁还是很有必要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刘询给自己的祖父卫太子刘据上了个不好的谥号“戾”,其实是相当考究的。就这一件事,充分说明了刘询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他能够在汉武帝之后,开创“孝宣中兴”,绝对不是碰运气得来的。

(刘询剧照)

历史上的皇帝,只要皇位不是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都会对父亲,对祖父有所表示,要追尊一个什么。

比如曹丕这样的开国皇帝,因为他的皇位不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往往会对父亲、祖父,乃至曾祖父进行追尊。这样做,所要体现的,是自己的皇位,不是从别人那里夺来的,而是继承了祖上的荫德。

一些不是开国皇帝的皇帝,他也会这么搞。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的皇位就不是直系的祖上传给他的。他当了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认自己的父亲为皇考,而认明孝宗为皇伯考。他这样做,无非也是要表明自己能当皇帝,是祖上积下的荫德,而不是首辅杨廷和把他选拔起来的。朱厚熜也通过这个“大礼议”,把权力从杨廷和手中夺过来。

照理说,霍光在废掉他刚立不久的皇帝刘贺,把刘询从监狱里放出来当皇帝,刘询也应该像朱厚熜、曹丕那样,追尊自己的祖父、父亲为皇帝。就算不追尊为皇帝,也要上一个好的谥号才对呀,为什么他竟然给自己的祖父上谥号为“戾”呢?

前面我们说了,刘询这样做,是他很成熟的表现。那么,他成熟在哪里呢?

(霍光剧照)

第一,刘询不想贸然动霍光。

如果他一定要追尊自己的祖父刘据,表现自己的皇位是来自于祖父、父亲的荫德,必然是对霍光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当皇帝的一种否定。这样的话,刘询与霍光的矛盾就会激化。刘询可不想这样做。再说了,霍光虽然专权,但是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刘询只需要等时间,等到霍光撒手的那一天,他就可以坐正,而且还可以从容收拾霍光的家人。

第二,刘询追尊刘据会否定汉武帝。

其实,刘询没有必要给祖父刘据上一个多么尊贵的谥号。因为给祖父刘据上尊贵的谥号,必要会否定曾祖父汉武帝当初在“巫蛊事件”中的做法。汉武帝不但是霍光的主子(霍光是汉武帝给汉昭帝刘病已的顾命大臣),而且在当时有着巨大的权威。刘询否定汉武帝,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再说了,他也用不着否定。因为当初汉武帝活着的时候,对“巫蛊事件”的处理方式,已经感到很后悔,他对那么发动“巫蛊事件”并造成太子刘据自杀的人,给予了严厉的处罚。后来,他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思子宫”,表达他的后悔。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武帝已经给刘据平反,刘询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刘据剧照)

第三,刘询追尊刘据是给自己抹黑。

刘据当时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是,后来他假传圣旨造反的行为,实在是错误的,是不能肯定的。刘询就算想给刘据平反,也无反可平。平了反,反而是给自己抹黑,让别人记住他刘询是犯上作乱的刘据的后代,得不偿失。

第四,刘询可以通过追尊汉武帝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通过追尊刘据,是不明智的选择。但是,刘询又必须追尊自己的祖先。只有追尊祖先,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刘询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汉武帝。他上台的第二年,就提出给汉武帝上“庙乐”,给予汉武帝极大的尊敬。虽然有不少大臣反对,认为汉武帝后期所做的那些事,不配上“庙乐”,但是刘询一定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表明自己是汉武帝的曾孙,受的是汉武帝的荫德,得位很正。

事实证明,刘询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不但提高了自己地位,还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最终开创了一个盛世。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追尊父祖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开国皇帝和非正常继位的皇帝身上。

古人重视自己的家族渊源,一人得道,乡人与有荣焉,为了昭示这种荣耀,得道者必然会做出一定的表示。

比如项羽入咸阳,谋士韩生献策,言关中险要,可成王霸之业,项羽认为富贵之后应回到故乡,让家里老乡们都知道,于是放弃了秦之故都。

回到追尊本身,其例比比皆是:刘邦尊父为太上皇,曹丕、司马炎、朱元璋、朱厚熜等尊父为帝。

汉宣帝刘询想给父祖冠以帝号吗?他想,而且是非常想,但想归想,付诸实践的话,他是做不到了。

我们知道,刘询的帝位不是正常的父死子继而得来,自汉武帝晚年开始,至汉宣帝继位,皇位传承累经波折。

武帝太子刘据卷入了巫蛊之案,起兵失败,被迫自杀,虽然事后武帝心存悔意,却没有为冤死的儿子平反,而且,太子的母族还遭到了清洗。

刘据的定位始终是罪人。


刘据一脉失去继承帝位之资格,皇位落到了汉昭帝刘弗陵头上,汉昭帝年幼,霍光作为托孤重臣,行辅政之责,开始把持权柄,俯视天下。

为了让汉昭帝和自己的外孙女诞下龙嗣,霍光染指昭帝宫闱之事,不允许他与其他宫人亲近。

年轻的天子当然心存反感,但是他不能拿霍光怎么样,相持之下,结果就是绝后。

于是有了刘贺的上位,刘贺夺权不成,被扣以上千条罪状,随即被撵下了皇位。

在位27天,罪状千余条,这当然不可能。


霍光继续寻觅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左挑右选,已然式微的刘据后人被看上了,这就是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这么一番波折下来,刘询以汉昭帝后代的身份坐上了皇位,从宗族礼法上来讲,他已经不算是刘据的孙子了。

可礼法归礼法,血脉亲情哪能说抛弃就抛弃,于是抗争,准备给父祖上谥号。

追尊帝王是不可能了,刘据的罪人身份是汉武帝亲自拍板的,否定这个身份,也就是否定汉武帝的决定,并且动摇了自己的皇位继承合法性。


不说霍光还活着,他受到钳制,就是霍光死了,他都做不到这一点。

刘询不是朱厚熜,刘据跟朱佑杬的情况也完全不一样。兴王纵然无罪,嘉靖帝追尊之路也遭到万般阻挠,刘据从起兵那一刻起,就注定将失去帝王的荣耀。

虽然无法尊为皇帝,但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不能寒了泉下父祖之心,那就上谥号,于是刘据谥为“戾”,并恢复了皇太子的身份。

戾为下谥,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事实上,刘询也上不了上谥,这么干,也是跟汉武帝对着来,别说刘询了,就是刘弗陵还活着,他同样也做不到。


不过就是下谥,也可以做文章,戾这个谥号也包含了“蒙受冤屈”之意,刘询这么谥,既不违背武、昭两代的定性,也暗中表达了自己对父祖的同情。

刘据自然值得同情,被小人构陷而身死,但皇位回到孙子头上,也算是一种慰藉了吧。


浮沉于史


汉宣帝刘询登基后没有追尊他的祖父刘据为皇帝,而只是恢复了其皇太子的身份,并且给了一个恶谥——“戾”。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最大的原因应当说还是皇位的正统性问题。虽然史书没有明确的说法,只说刘贺被废之后,是霍光等人借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之名立刘询为皇帝。但是,按照中国古代皇位传承的正常规则和程序,刘询应该是作为事实上的大宗,即刘弗陵的嗣孙继承皇位的,虽然这对祖孙年龄差距不大。如果是以废太子之孙的名义即位,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追尊刘据为皇帝,那么,置刘弗陵这个正统皇帝于何地?



此外,刘询能够继承皇位的另一个重要法理依据就是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曾孙。既然刘据的事情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定性了,即刘彻从父亲的角度对其予以悔恨、悼念,甚至夷灭了苏文、江充等人三族。但是,并没有从皇帝的角度对其予以正式平反。所以,刘据死后多年依旧背负这谋逆这个政治污点。不管怎么说,在中国古代,儿子与父亲刀兵相见就是忤逆,臣下与君王刀兵相见就是谋逆,没有情有可原一说。因此,刘询即位后如果为刘据彻底平反并追尊其为皇帝,那么等于是直接推翻了曾祖父刘彻的定论。登基伊始就推翻曾祖父这个最大法理依据所作出的政治定论,对于刘询自身的正统性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影响。而刘询登基后为了强调自身皇位的正统性,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拔高自己的曾祖父。不太可能为了已经作古多年且没有什么感情的祖父而改变这个大的政治策略。



除了所谓的正统性问题以外,即位之初的刘询本身基本上是孤家寡人。刘贺登基时身边尚有一些昌邑旧臣出谋划策,而彼时的刘询真正可以说是一个人在战斗。作出任何一个不恰当或者不合时宜的决定都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地位,甚至丢掉到手的皇位,更何况还有堂叔刘贺的前车之鉴。彼时,恢复祖父的皇太子身份已经是刘询能够做到的极限了。追尊为皇帝,涉及面太广,影响太大,彼时的刘询不敢、不会、不能那么做,也做不到!



更何况,彼时掌握实权的霍光也是“巫蛊之乱”的亲历者之一。虽然霍光没有置身其中,但是,霍光也没有站在刘据一边,而是站在了刘彻一边,保持沉默。如果给刘据彻底平反,置霍光于何地?如果刘彻错了,那么,跟着刘彻保持沉默的霍光难道就没错?很容易就会被有心之人利用,将事情引向霍光。即便刘询没有针对霍光的意思,可霍光会怎么想?很难说。在经历了二十七天废黜刘贺之后,霍光的能量是有目共睹的。登基伊始、全无根基的刘询自然不会去挑动霍光的神经,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还有一点,刘据去世时刘询尚在襁褓之中,祖孙二人实际上无半点亲情可言。刘询恢复祖父的皇太子身份,并不是因为亲情,而是因为政治原因。首先是为了强调自己是汉武帝的嫡长曾孙,强调的就是嫡。其次是安抚一些受到巫蛊之乱牵连的世家大族,同时也在为培植自身势力埋下伏笔。既然不能在霍光集团的这些人中寻找帮手,那么,受巫蛊之乱牵连失势的世家大族未尝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既然恢复刘据的皇太子身份已然可以达到目的了,刘询也就没有必要冒着更大的政治风险去追尊刘据为皇帝了。



以上这些事情正是刘询政治智慧的体现,既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不能触及霍光的底线。否则,自己就是第二个刘贺。熬死霍光就是胜利,刘询的确做到了,霍光刚死不久,刘询转头就收拾掉了整个霍氏家族。此后,刘询真正掌握了实权,祖父是不是皇帝,对于他的地位已经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刘询也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再次掀起波澜了。因此,刘据终西汉一朝也没有被升格为皇帝。至于东汉、蜀汉,已然是远支建立的政权了,就更没有必要去扯上刘据了……



(欢迎指正、补充)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西汉宣帝是西汉四宗之一,在魏晋以前的朝代,要得到这样的称号,必定身前是非常英明神武有功德的皇帝。如果说没有概念,可以对比一下唐朝、明朝、清朝,这些朝代的获得宗子称号的皇帝,只有唐太宗、明成祖、明中宗、清圣祖这样的人,在汉朝时代,才能配得上一个宗,其余的都是渣渣。

刘询是个开明的皇帝,在位完成分化瓦解匈奴,选用人才,整顿吏治。以王霸之术治理国家,使得整个朝廷一改武帝以来的颓势,国力经济恢复活力,抑制外戚,减少国家损耗。是真正的明君仁主,这一切都是以一种妥协获得的。

刘询是权臣霍光等大臣迎立的皇帝,前几年是生活在霍光等人的阴影下,不能自主,只能以承认汉武决定,承认昭帝来稳定霍光和大臣,后期减灭霍光家族,君临天下。刘询不是聪明的朱厚熜,万事以我顺心,以我为主的庸主和聪明人。在定局已成,这时候为祖父翻案可能性不大,还要为此耗费大量钱财,造成朝局不稳,祸乱百姓,这是曾经生活在底层的刘询不愿意看到。

史书可见,中宗刘询让西汉在武帝时期的渐入颓势变为腾飞,这是后世皇帝难以望其项背的功绩,同时也是他处处以大事为主,不以个人为主的博大胸怀相关。只有存在不同人才,能有大量不同声音的时代,才能创造奇迹。只有一种声音,一群相同的人的时代,一定会灭亡,只不过是时间快与慢而已。


Hickaizen


被追尊为皇帝的不少,比如曹丕追尊其父曹操为魏武帝,西晋司马炎更是追尊其祖父司马懿、其父司马昭、其伯父司马师为帝,嘉靖外藩入主大位也追尊生父为帝。。。

自己光宗耀祖了,让自己的父、祖也享受无限荣光是常态。

卫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这个无妄之灾,不仅自己丧命,还连累了母亲卫子夫和妻儿。只有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已幸存,被投入大牢。巫蛊之祸真相大白后,汉武帝杀了所有诬陷太子的人,并建思子宫追思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是被诬陷、被逼迫起兵已经得到汉武帝的认定与原谅。

卫太子刘据如果没有发生巫蛊之祸,妥妥的是皇帝。他孙子继位后,追尊这个倒霉的爷爷也在情理之中。但刘病已只定谥号为“戾”。“戾”现代汉语容易和暴戾、戾气联系在一起,不是一个好词。孙子怎么给爷爷这么一个坏词?!在古代谥法中,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个人觉得:戾太子的戾应该为“不思顺受”。他被冤枉是真,但跟他老爸动武了也是真。在古代,汉武帝是他的父,也是君,是双重领导,那句话怎么说的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按照当时的价值体系,认为卫太子“不思顺受”是没有偏差的。

在从刘病已继位之初的现实来看,这个谥号也是必须的。众所周知,在刘病已之前有一个汉废帝刘贺,皇帝工作没干一个月就被拿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荒唐,做一千多件错事。但真实的原因绝对是这个刘贺不听话,太想独立和单干。为权臣所不容。

刘病已,与刘贺相比更加弱势,刘贺好歹的一藩王,还带着一些助手入主。刘病已,是卫太子一系硕果仅存的后代。襁褓入狱、幼游民间,在祖母的娘家长大,娶妻也是小吏之女。根本没有任何势力,除了他是汉武帝的嫡系子孙。

刘病已的政治智慧就表现在这里。他一方面在霍光手下小心谨慎,大大嘉奖霍光,让他继续掌权,稳住权臣;另一方面,他极力肯定汉武帝的功绩,让大臣给汉武帝定性。(因为汉武帝晚年的穷兵黩武,国 家经济已经很困难了,汉武帝本人都下了罪己诏。)表面上看着是肯定汉武帝,但内里是在强调他的正统地位。伟大武帝的嫡长子的后代!在加重自己的政治筹码。

而那个起兵反抗过汉武帝的刘据,虽情有可原,但行动上是有错的。

个人认为,没有追尊刘据也是在肯定汉武帝。为了汉宣帝继位之初那岌岌可危的地位,他爷爷在地下应该是理解的,而且一定点赞他这个孙子。知道大局,举重若轻。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历史上追尊皇帝的例子确实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开国皇帝追尊自己的十八辈祖宗,但是汉宣帝这种在一个朝代的中期入嗣大统然后即为的情况却比较特殊。

北宋英宗时期曾经出现了一个长达十八个月的“濮议事件”,原因就是宋仁宗驾崩之时并没有留下子嗣,只好让自己的养子(侄子)赵曙即位,赵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英宗即为之后觉得自己应该追封父亲濮王赵允让为帝,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驳,最终英宗也只能称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而不能称“帝”。明朝同样也出现了这种问题,除了追封父亲为帝会遭到反对之外,封在世的母亲为皇太后也是与传统礼法相违的,因为正宗的皇太后只能是先皇所立的皇后。

汉宣帝不能追封祖父,即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为帝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汉武帝虽然在晚年对太子被杀一事充满懊悔,但是却没有给他平反。可以说汉武帝的做法是非常理智,并且符合一个政治家的思维方式的——他将于儿子刘据的关系分割开来,从父子之情上来说,他做“思子宫”表达自己的哀思与悔恨;从君臣关系上来说,他没有认同刘据的造反事实是出于被逼无奈等原因,而是肯定了刘据的造反事实。在封建社会,凡是造反的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板上钉钉的死罪。

所以,汉宣帝虽然是刘据的亲生孙子,但是他名义上是继承了汉昭帝的皇帝,在政治上来说与刘据没有一点关系,所以刘据并没有被追封的依据。从另一方面来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刘据就是一个曾经造反的反面角色,他犯下的政治罪并没有被汉武帝原谅,所以,汉宣帝当然也不能因为个人感情或者血缘关系而违反维护政治统治的基本原则。


国史通论


汉宣帝没有追尊祖父为帝,跟古代的继承法(宗法制)有关系。汉代皇位传承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汉昭帝无后,绝嗣了,所以就让刘贺过继给汉昭帝为子,继承大统,但由于种种原因,刘贺仅仅做了27天皇帝就下课了。

按常理,这时应该在汉昭帝后辈子侄中,重新找一人过继给汉昭帝,然后继承皇位。但霍光可能出于说不清的目的,直接跳过了汉昭帝子侄辈,以侄孙辈承继大统,这就是汉宣帝。

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关键,即汉宣帝虽然是刘据的孙子,但从法理上来说,他被过继给汉昭帝了,汉昭帝才是汉宣帝的帝嫡亲爷爷,反而跟刘据割断了血缘关系。以今人眼光看,很不可思议,但古代法统就是这么规定的!

既然刘据不再是汉宣帝的爷爷,那么他不能被允许追尊亲爷爷为帝,否则就等于说,他自己的皇位是非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