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的酒席文化

華州的酒席文化

現在的渭南市華州區,宋朝時稱作華州府,到了民國時期改稱華縣。至2016年1月22日,華縣正式改名為“渭南市華州區“並舉行掛牌儀式。華州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境內多名勝古蹟,歷史上名人輩出,古有鄭桓公、郭子儀,近當代有楊松軒、潘自力、楊鍾健、高克林、胡璉、史仲魚、史恆豐、鍾師統等人。但是今天在這裡要說的是,華州的酒席文化。

過去華州的酒席按檔次分為十三花、十全席、三道桌、九碗四個層次。最高檔次的就是十三花。所謂的十三花是指八個涼菜,其中四葷四素,十三個熱菜,十二個熱菜中有六葷六素,最後一道熱菜是用“品”端上的雞蛋醪糟。當然這是過去殷實人家在過事時才辦的酒席。可惜的是我沒有見過,更沒有吃過。如果誰家辦的是十三花,若干年後村裡的人們還會記得。

十全席是指八個涼菜,同樣也是四葷四素,不同的是熱菜有十個,五葷五素。在八十年代以前的華縣農村,家裡過事時辦十全席的也不多。如果是誰家過事時辦的十全席,村裡和參加酒席的人們會說:人家的酒席辦得好很,設得是十全席。讓村裡人津津樂道許多天。八十年代初,原國民黨將領史恆豐從臺回華縣老家,設宴請了村裡所有七十歲以上老人,設得就是十全席。

七十年代左右,在華縣坐席時,見得最多的是三道桌。三道桌同樣是八個涼菜,四葷四素。而熱菜只有三個, 其中的燴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燴菜中有蓮花白、土豆、粉條、豆腐,還有為數不多的幾片肉,是在酒席上最受歡迎的一道菜。另外一道菜是紅燒肘子,分成八塊,下面墊上土豆紅薯的。再有一道就是雞蛋醪糟。

在那個年代,能辦起酒席的人家並不多,因此能出去坐一回席並不容易。偶爾坐回席,成了人們談論的資本:“你昨天坐席了,席口咋樣”,做過席的人會說:“席美著咧”。九碗是指四涼四熱,各兩葷兩素,最後仍然是用品端上的雞蛋醪糟。

華州酒席上的菜非常講究,酒也非常講究。菜是葷素搭配,素菜就是家常菜,那時的葷菜就是豬肉,所謂的葷菜,就是用豬肉做成的各種肉菜,現在席上的雞鴨魚在那時的席上從來沒有見過。葷菜每份也只有八塊肉,因為華州的席上每桌只坐八個人,每份葷菜一人一塊,沒有多餘的。坐席的人把自己這塊夾了以後,便不會再去搶別人的那一份。也有自己捨不得吃的,拿起饅頭把自己那塊夾到饃裡回去帶給孩子。那時每上一道菜,基本上很快就沒有了。這時候,人們便放下筷子,一邊輪流敬酒,一邊等下一道菜上桌。

華州酒席上每一桌配一個酒壺,一個小酒杯,當酒壺轉到自己跟前時,如果桌上坐的有長輩,要起身給長輩敬一杯酒,如果長輩硬不喝,也無所謂,心意到了就行了。敬完長輩如果自己想喝,自己給自己倒一杯,喝完後朝下邊傳,以此類推。如果酒壺裡沒有酒了,可以叫幫忙的再添。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我分析這種喝酒方式,一方面,表達了對同桌長輩的敬重,另一方面這種喝酒方式是相當文明的,他不會把其他人灌得飄飄然,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適量而行,適可而止。

那時酒席上的菜遠沒有現在豐盛,酒也沒有現在的好,可是那時的華州人精神上是富有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尊老愛幼的情操,質樸善良的品質,勤儉持家的習俗,都一一在華州的酒席文化中展現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