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不去找司令员,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用户3708573094


此事的背景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的。

此战中,国军损失55万人,其中被俘虏320355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军少将以上军衔将领中,投诚22人,起义8人!


国军陆军中将杜律明也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1960年,周恩来和陈毅宴请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杜律明也受邀出席。席间,蒙哥马利问杜律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律明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说:“我的人都跑他哪里去了。”(还有另一个版本“我的人都送给他了”)。

这句话虽然是在开玩笑,但是,这反应一个事实。解放军大规模改编被俘虏的国军部队!

内战期间,改编国民党部队,绝对是解放军补充兵员的最快速方式。

首先,最优先接受改编的就是“起义”的国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黄维兵团下属的廖运周110师起义!在《亮剑》中,就是赵刚配合廖运周师长起义的。而且,历史上的廖运周师长可是老党员,一直和我党有联系。


(廖运周师长)

廖运周师长领导的110师连党支部都有,完全掌握在我党手中。所以,在解放军配合下,廖运周率部假装打出我军包围圈后,马上调转枪头,和解放军一起打黄维!也是因为廖运周的起义,打乱了黄维的部署,导致了黄维的彻底失败。

其次,就是投诚的国军。投诚不同于起义,投诚发生在战斗开始后,在局势对国军非常不利时。国军看打不过了,才投降。


最后,就是在战斗和追击中被俘的国军。这时候,不投降就是死,国军在万般无奈下才投降。所以,这类人最后在接受改编。

而且,在处理被俘人员时,必须经过“两忆三查”教育。

就是“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通过这种思想工作,把敌对分子甄别出来。同时,团结和发动国军中的“劳苦大众”,拿起武器,加入解放军,一起打老蒋!



对于被俘人员,这个工作是必须做的。而且,通过思想教育的俘虏,也要和解放军老兵按照比例混编。防止出现再次“倒戈”


有一个反面典型:郝鹏举曾当过伪军和国军。后来,又通过起义参加了解放军。可是,郝鹏举又再次反叛革命,在1947年被我军枪毙!

陈毅曾方面训斥他:“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

李云龙赵赵刚借俘虏也是迫不得已!

在赵庄阻击战中,李云龙的对手是楚云飞的精锐部队,李云龙部伤亡惨重。华野二师有的团,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兵力。李云龙急需补充兵员!


可是,李云龙不能撤到后方补充,也来不及请示纵队司令。因为,战事紧急,对面又是老熟人楚云飞。李云龙不能就这么放楚云飞走,他可不能让楚云飞看不起他!就算是崩了门牙,老李也要和楚云飞一决雌雄!

于是,李云龙找到了在给俘虏上课的赵刚。赵刚手下刚好有俘虏,以他们的交情,赵刚必须帮忙。而且,老李也觉得“两忆三查”教育有点啰嗦。他老李觉得自己有本事降伏这群俘虏。所以,李云龙找到了赵刚。



赵刚办事谨慎,再加上李云龙和他不是一个单位。所以,从安全和制度考虑,赵刚一开始拒绝了李云龙。不过,赵刚还是对老部队、老战友有感情。他也觉得李云龙有本事降伏这群俘虏兵。而且,战事确实紧张,战机稍纵即逝,不容耽搁。于是,最后,赵刚以整个战役的大局为重,借给了李云龙2000俘虏。


勇战王聊历史


华野司令员怒批告状的某纵司令时说的很准确:“李云龙在赵庄,打的那就不是抓俘虏的仗!你拉上赵庄试试?”因为阻击战是大型战役中最苦的活,消耗大、伤亡重,还很难有大批缴获和俘虏,毕竟是被动的一方。所以解放军各部都把围歼或追歼任务比喻成“吃肉”,攻坚战称为“啃骨头”,阻击战则是“喝汤”。



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虏或投诚后补充进我军队伍的国民党兵被称为“解放战士”,一般说来,各部队在战斗中补充的少量解放战士完全可以遵循“即俘即补”的政策,以随时补充部队的战斗减员。比如围歼黄维兵团最艰苦的时刻,陈赓将军指挥的四纵和九纵伤亡较大,他指示各纵可以把团级建制缩编为两个营,以免影响基层连队的战斗力。

然而二野名将周希汉却说:“我的一个营,原来有500多人,连续作战伤亡了近500人,现在还有500多人,没必要缩编”,陈赓很惊讶,问他是不是算错了,周希汉回答:“没错,蒋介石给我补充的”。事实是,那些被俘的国军士兵只要放下武器和报出穷苦出身,立刻就会被好几双欢迎的手握住:兄弟,你解放了!



但大规模的俘虏群体和部分国军精锐部队的俘虏,再这样匆忙的“即俘即补”就不行了,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一是需要控制基层连队的解放战士比例,队伍成份总得保证;其二是在淮海战役中,像第5军、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民党嫡系精锐,基层官兵受反动教育较深,态度相对顽固,必须经过一定的思想教育和甄选后,再统一分配来补入部队,否则要出乱子的,赵刚在台上训话时,第5军和第74军的都有代表。

国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就是兵败后化妆成士兵混入俘虏队伍,然后在押往华野12纵政治部所在地临沂的路上逃跑的,所以《亮剑》中二纵政治部主任赵刚负责管理和改造俘虏兵,是符合历史和部队分工的。2000名俘虏兵必要的思想教育还没有完成,是他起初拒绝李云龙请求的一个原因,这是有规定流程的。



在赵庄阻击战的战史原型“徐东阻击战”中,华东野战军可不是以师为单位遂行任务的,而是由宋时轮统一指挥的整整三个纵队,毕竟面对的是徐州敌人的主力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一二个师哪里挡的住。换句话说,不仅李云龙的二师抓不到什么俘虏,他所在的纵队也不会“有肉吃”,

那为了緊急补充伤亡,李云龙只能去找兄弟纵队想办法,比如赵刚的二纵,而跨纵队调拨俘虏兵,自然是赵刚开始不想答应的另一个原因,纵队是野战军的战役基本单元,他赵刚又不是纵队司令,各家总有各家的日子。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共俘敌32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的歼敌数量约占80%,但俘敌人数最多的是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即包围和歼灭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之后。而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俘敌数量尚不很大,各纵队为补充战损自然把俘虏当成重要资源,这就是《亮剑》中里华野司令员批评某纵司令的第二个问题:胃口太小,眼光不够长远,果然到战役后期,仅几十万俘虏的吃饭问题,都成为华东军区的一大负担。

李云龙所部由阻击援敌到转入战场追击,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事情,为了尽早揪住楚云飞89师的屁股,华野二师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兵员和弹药补充等战役准备,这个时候再去后方找司令员解决显然是来不及的。从道理上说,李云龙的二师是由中野转隶而来的,他的合理要求司令员也一定会满足,否则干吗在赵庄用五吨炮弹换下二师呢?部队打光了不好跟中野首长交代嘛。



但二师所在纵队就没多少俘虏,司令员想解决问题,一样得从其他纵队划拨,加上必要的手续和流程,那黄花菜都凉了,战机是稍纵即逝,等于回到李云龙直接找友邻部队要兵的原点,与其如此,他还不如通过跟赵刚过命的交情“走走后门”。虽然赵刚不太情愿,但李云龙一句“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兵只剩五分之一了”,还是打动了独立团原政委的心弦,这个错误又并非触犯原则,赵刚也就顺水推舟了,毕竟军情如火,解放军是一家人。

真要是不给,那才叫“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呢,“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毛病是国民党军队的顽疾,而不是人民解放军的。


度度狼gg


《亮剑》中,由于在中原突围中的优异表现,李云龙由中原军区被借调到华东野战军,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李云龙这厮确实会打仗,于是,就被华野首长截留了,那还回得到中原军区,遂成了华野头等主力师的师长。

淮海战役期间,李云龙所部奉命防守赵庄,而其对手第89师少将师长,就是当年晋绥军第358团上校团长楚云龙,在晋西北抗日战场上,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与其并肩作战,共抗来犯的侵华日军,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两人都是铁血军人,带兵打仗有一套,都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深知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军)必有一战,果然两人在战场上又遇到了,这回是兵戎相见,各为其主,不再是同一条战壕内的战友,谁都不让谁。

第89师是国军摩托化主力师,战车、卡车、榴弹炮,轻重枪械一应俱全,全副美械装备,加上由冶军严格、善于领兵打仗,足智多谋的楚云飞领衔,因此李云龙所部的对手不好啃,确实是块硬骨头。

第2师第3团从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兵,竟然战损了五分之四,不足200人,令三团团长和李云龙心痛不已,决心要让对手也尝尝苦头。

于是,李云龙派侦察连连长段鹏带人趁黑夜掩护,悄悄的摸上去,炸了数门美制大口径榴弹炮,还抓来了一个校官炮兵参谋,让其将一副标有敌我态势的军用地图带给楚云飞,并于当晚撤出赵庄主阵地。

第二天,楚云龙率部占领了赵庄原华野第2师的阵地,当炮兵参谋将军用地图交给楚云飞时,楚云飞马上醒悟到时,华野4个榴弹炮团的炮弹早就招呼过来了,李云龙终于让对手也尝到了被5吨榴弹炮炮弹所炸的滋味。

当时,敌我双方呈现出犬牙交错之态势,李云龙打仗向来不按常理出牌,由于所部战损严重,导致兵力不足,按正常手续,无法及时通过野司司令员调配,战机稍纵即逝,已容不得从正规途径获得兵源。

李云龙就到某部军政治部主任原独立团政委赵刚那里借兵,赵刚正在给大批的国军战俘上政治课,李云龙单刀直入要求赵刚借2000兵给他,答应日后从战场上俘获的战俘中归还。

赵刚是个原则性很强的政工干部,起初并不答应,李云龙就说从晋西北带出来的子弟兵没剩下多少了,终于以战友之情打动了赵刚,于是,让李云龙写下借条,让李云龙带走了2000名改造以后的战俘。

李云龙从赵刚那里借走了2000俘虏兵,纵队领导果然到华野司令员那里告状,但华野司令员明显地袒护李云龙,要其不要算小账,要算大账,你有第2师打得好吗?第2师仗打得那么好,战损非常严重,把第2师打光了,他不好向中原军区李云龙的老首长交待。


国平军史



李云龙找赵刚要俘虏其实是因为他和楚云飞的矛盾,两个人一直不合,内战的时候更是完全爆发,都想灭了对方,而这次的赵庄战役便是两个人打过的最大的一次仗,自然都会拼尽全力。


这次战役是李云龙部守,楚云飞部攻,经过24小时的大战,两边都死伤惨重,最后自然是李云龙部大获全胜,最后为什么会找赵刚要俘虏呢?

俘虏的都是楚云飞的部下,李云龙虽然向来和楚云飞不合,但是他也明确知道,楚云飞的部确实战斗力极强,他的部下更是个个训练有素,刚刚大仗结束,李云龙肯定急需招兵买马,这现成的人马肯定得要啊,将来训练出来拿去打楚云飞岂不美哉。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是李云龙部确实伤亡惨重,而且一直得不到休整,长期连续作战,没有时间招兵,这只队伍虽然是他楚云飞的,但是李云龙完全是有信心驾驭得住的,所以才敢直接去要俘虏。


娱乐每日一报


《亮剑》中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正应验了楚云飞的说法国共之间必有一战,战争再次爆发,步入了解放战争中。

在解放战争中李云龙部队被编入中原野战军李云龙任新二师师长,后李云龙新二师被转调华东野战军。

转调华东野战军后,李云龙率部队驻守赵庄,而李云龙的对手是抗日战争中结交的老朋友楚云飞,楚云飞率领的是美式王牌师,携带有各种美式装备,大口径榴弹炮、卡宾枪等等。

在这场交手中李云龙吃尽了楚云飞大口径榴弹炮的苦头,人员伤亡捡到,从晋西北带过来的独立团老底子(现在称三团)仅剩下5分之一,也就是200人左右,让李云龙心疼不已,而离上级规定驻守赵庄的时间还有3个小时。


随后,李云龙利用反向思维,将楚云飞的部队引到赵庄阵地上,等楚云飞部队占领赵庄阵地后用炮火覆盖在整个阵地,给予了楚云飞部队沉重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楚云飞的进攻态势,但不是长久之际。

随后,李云龙找到了原独立团政委现任政治部副主任的赵刚,向他借了2000俘虏兵,一开始赵刚并不答应,后来李云龙说晋西北的老兵快没了,赵刚之后才肯定答应。


回到题中,李云龙为何不找司令员要兵,而是去找赵刚要俘虏呢?

根据剧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对战的是楚云飞

李云龙和楚云飞是老对手了,而如果李云龙因为损失过大撤出战斗,那么李云龙会被楚云飞瞧不起“你李云龙也就这点本事”,而李云龙是死要面子的人,怎么可能会忍受这么大的屈辱?所以李云龙找了赵刚要俘虏。

②没兵可补充

基本上到处都在打仗,各个地方都缺少兵源,可以说是没兵可以补充,而唯一能补充兵源的地方就是俘虏营,所以当初李云龙借走赵刚2000俘虏兵后,某纵队师长就找到了上级告状说李云龙抢兵。


汤里放药


1.不请自来,投名状请了解一下。

2.二师初来乍到,扬名立万之战不光要打赢,还得要打好、打响。

3.一方面要在野司首长面前留个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好印象,同时还得要听话、听指挥,不叫苦不叫累,这样才能成为野司首长袖子里的小老虎……毕竟二师跟那些野司首长亲自调教出来的头等主力不同,咱是外来户,要夹着尾巴做人,但该拼的时候也得豁得出……

4.另一方面,二师也要在其他兄弟部队尤其是军师级干部面下打出自己的名堂,军队不同于其他领域,你的牛逼程度和地位,只是取决于你够不够硬、能不能打、叫不叫苦……

5.所以,二师伤亡惨重,李云龙可以去找野司首长叫苦,但这样的话,有可能会在首长面前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恃功自傲……这才多大点功劳,你小子就跑野司这里来邀功了?在同僚那里,同样会造成不好的印象:野司首长给了,那就是太宠着这小子了;野司首长要是不给,那同僚又怎么看得起这个外来户呢……

6.当然,野司首长没这么小家子气,比如那句豪气干云的“拿五吨炮弹,换下李云龙”,说明野司首长也是很大气的,也很珍惜李云龙和二师这样的百战雄师……
7.但是还是那句话,野司首长可以给你,不代表就可以去野司去要……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处理方式,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

8.

更何况李云龙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那就是,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最好就别去麻烦首长了,当年在晋西北,他一个独立团能发展到9个营近万人,更能独断专行去打平安县城……这些前科,可是让李云龙尝够了甜头……

9.再说了,李云龙跟赵刚那是啥交情,那是过命的交情,更是孟不离焦的交情,虽然赵刚很快就被调到纵队做政治部主任,但他在野司首长那里的地位,也是百分百来自二师在战场上的表现……所以,即便他把俘虏给了二师有点违规,但他能做这样的决定也太正常了,他不给才是不正常的……


搬不动的小强


《亮剑》是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是经过加工了的艺术典型,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李云龙几乎集中了八路军在晋察冀的主要战功,并且还有夸张,比如李家坡围歼山崎大队,当时集中了几个团也没有聚歼了山崎大队,用挖坑道进攻根本没有可能。现在有人非要依据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真的是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还病的不轻。


列假陈兵


主要是野司指挥所太远,

那时候毕竟联系起来不方便,

亲自去又太耽误时间。

李云龙这个时候去野司找粟司令,

一去一来就得两三天,

而且就算一切顺利调动部队还需要时间,

等到兵源补充进来的时候,

恐怕时间更长。

淮海战役争分夺秒李云龙实在是等不及,

所以先去找赵刚要俘虏,

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的正常决定。

更何况李云龙一直视赵刚为最好的朋友和兄弟。

战斗减员这么多战机稍纵即逝。

他不找好朋友帮忙还能找谁。


晃晃悠悠之地


1.当时战事紧急,找司令员还要跟司令员汇报,司令员同意后再通知相关部队,如果相关部队的首长不同意,可能还要在商讨一会儿,可能会贻误战机。

2.李云龙跟赵刚是老搭档。电视剧前边有过伏笔,就是赵刚调走去担任政治部主任,老李不乐意。李云龙问赵刚要俘虏,赵刚肯定会同意。

3.对赵刚的信任。俘虏兵不排除叛变或者中途逃走的可能。李云龙知道赵刚的能力,所以信任赵刚教育训练出来的俘虏兵。


观政工部


2师战斗力如何,李云龙很清楚,整个野战军战力和兵力如何,李云龙也很清楚,2师都打成这样,到野司也要不来补充兵员。而解放军本身就是靠反正、起义战士和作思想工作将俘虏变成人民战士作为手段之一,从而扩大队伍,越打越多,越战越强的。所以从赵刚那要俘虏是最快的补充兵员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