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畝芯片工廠計劃落地,華為這一招能否突破阻撓?

近日外媒報道稱,華為計劃在英國劍橋自建芯片工廠,投資3.3億元,佔地500餘畝。與此同時,華為還將在愛丁堡建立芯片研究中心,進一步健全國外的研發體系。另外,展訊作為中國新崛起的芯片廠商,也在海外佈局上不斷地開拓,曾在一年內向三星提供1.8億套芯片。華為、展訊的一系列動作表明,中國芯出海或將是一個發展趨勢。

國產芯片出海 打開中國芯市場格局

一直以來,中國面臨著“缺芯少屏”的局面,但隨著以華為等代表的芯片企業自主研發實力的不斷增強,國產芯片也逐漸“覺醒”。伴隨著華為在美國遭禁一事的發酵,華為想要打開世界市場,必須尋找新的出路。當下而言,華為在英國建立自己的芯片工廠,一來是以英國為平臺實現對未來全球市場的探索,另一方面與英國電信及沃達豐進行強強聯合,進一步反哺國產芯片企業,亦可能打開雙贏的局面。

除此之外,紫光集團旗下展訊出海實力也不錯,據數據顯示,展訊通基帶芯片出貨量高達7億套,約佔全球近三成的市場份額,僅次於高通和聯發科。而此前,中國半導體企業清華紫光自主研發的內存芯片也在硅谷亮相,打開中美芯片貿易的大門。據瞭解,紫光展銳芯片2018年出海量高到15億,印度、南非、拉美、東南亞等各地都成了重要開拓市場,印度更是擁有高到40%的市場份額。

中國芯片自主研發實力的強大,擴大了出海市場格局,為中國芯片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國產芯片勢力崛起 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隨著芯片熱的不斷升級,芯片戰場引發各路企業高速入局。近日國內家電行業領軍企業美的也插足芯片領域,與三安集成電路共同打造聯合實驗室進行集成電路的研究。而小米、魅族等國產智能手機商業加大了對手機芯片系統的研發,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術水平。

500畝芯片工廠計劃落地,華為這一招能否突破阻撓?

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建立的達摩院也在芯片領域投入許多精力,砸1000億用於芯片的自主研發,兩年內銷售達2億片,頗有後來者居上之勢。BAT另一巨頭百度則自主研發了AI芯片——崑崙,互聯網造芯之勢似乎已經到來。

隨著5G風口的到來,芯片市場也將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產芯片正處於風口浪尖之上。在中國製造的號召下,在中國企業的不斷努力下,打破“缺芯少屏”的局面刻不容緩,目前在IC製造領域,中芯國際14nm量產在即,國產替代的步伐也在迅速加快。政策傾向性的支持,也為我國芯片市場的爆發提供了空間。

目前我國還處於芯片製造的初期階段,還很年輕,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國產芯片勢力的不斷崛起,我國在芯片領域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據芯片研究機構IC Insights統計預測,2018年本土芯片產量佔國內市場的15.3%,到2030中國芯片市場的自給率將達到20.5%。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