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首次1亿度运行,革命性的突破,这将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1亿度运行,革命性的突破,这将意味着什么

前段时间央视报道了一个重大消息,我国的核聚变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1亿度运行,革命性的突破,这将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的条件中的高温条件,我国在可控核聚变的发展道路前进了一大步。也行你会问可控核聚变是什么?那下面我来普及一下:

核能分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主要形式。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核聚变,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1亿度运行,革命性的突破,这将意味着什么

核裂变的原料通常是铀、钍、钚,这些在大自然中的含量比较少,采集成本较高。而核聚变的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大约占1/100000,平均每升海水中就有0.03克,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的汽油。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1亿度运行,革命性的突破,这将意味着什么

核反应会产生核废料,开始人们通常把核废料用水泥或铅封起来沉入海底。核裂变的废料半衰期可以长达几十万年,人们预测水泥或铅的箱子寿命可以挺大约500年,但有些箱子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已经发生了核泄漏,所以这种方式遭到了质疑。现在基本已经没有用了,现在一般用固化玻璃材料,但这治标不治本。相比之下核聚变的废料半衰期很短,在短期内就可以衰变成稳定元素,因此不用过度担心发生核泄漏。这一点是核裂变不具备的。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1亿度运行,革命性的突破,这将意味着什么

核聚变的条件高温、高密度、高密封时间。高温使原子核剧烈运动,高密度增大原子核之间碰撞的概率,高密封时间保持等离子体(又叫做电浆,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团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状态。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1亿度运行,革命性的突破,这将意味着什么

其实核聚变人们已经实现了,例如氢弹,但氢弹引爆需要原子弹,而这种方式人们并不可控。所以现在才研究可控核聚变,将来人类完全掌握的话,就可以完全解决能源问题,而且更加清洁高效。

目前我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希望能早日实现这一技术,祝愿祖国更加强大!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1亿度运行,革命性的突破,这将意味着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