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層次高的人看問題不會首先想有用沒用

儒家和道家有很多相同的思想,今天要說的以儒家的話講叫“君子不器”;用道家的話聊是“無用之用”;不理解這個的人喜歡“沒用”,於是他們被各種“有用”支配;理解這個的人會說“遇到一件事不要想有用沒用,因為沒有無用之物,可先看看自己喜歡不喜歡。”

這樣說肯定有人不服氣,覺得這不一定對,畢竟一樣東西有用無用不正是物品的價值所在嗎?但以道家思想看這就是狹隘。

君子不器,層次高的人看問題不會首先想有用沒用

第一有用對人來說不代表是好事,如漆樹有用所以被人割,古代勇敢的人特別容易遭遇殺身之禍等等。

第二我們覺得一件東西沒用,其實都是在限定它,比如說破碎的磚頭如果限定它來蓋牆肯定是不合格的,但用它來砸核桃卻是有用。在《莊子》中這體現在葫蘆上,太大的葫蘆不能做瓢和盛具,但可以用來做漂浮工具。

正因如此,如果我們看事物的視角更寬廣,就不會覺得一件東西無用。儒家也是知曉這個道理的,故子曰“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家和這句話對應的則是“樸散則為器。”

君子不器,層次高的人看問題不會首先想有用沒用

古文看起來非常難以理解,但就是在說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器是後天之物,是我們人通過各種手段重新塑造自然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剔除事物本身的其他功能。如水田就是一個典型的器,本來水田作為溼地能為多種動植物生長,但我們人為了豐收會打農藥化肥,其結果是隻能生長稻米。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自然等外界因素也在不斷塑造你。如一人長於戰亂貧困之地,他看事物能不能吃,能不能幫助他生存是為有用;一人利慾薰心,在人際交往中他人能不能讓他取得利益是為有用。這些都會限制人的視角,一樣事物不能直接吃,但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取得金錢再換吃的啊!一個人對他人來說有用無用,不一定在金錢權勢上,人脈、言語等等都是利益,但當人器了,這些都看不到。

君子不器,層次高的人看問題不會首先想有用沒用

各種團體觀念也在塑造人,如我們把人分為南方人北方人,然後就會說南方人沒見過下雪,北方人冬天不洗澡等等固定性觀念。如一些素食者認為自己吃素高人一等,一些宗教告訴自己的信徒你們都是有福之人,比不信的人高貴等都是在器人。

君子不器,則是在擺脫這些固有觀念,無用之用則是在談人在擺脫這些固有觀念後人是怎麼看待世界的。

依照莊子的描述,人達到君子不器這個境界後不會覺得世界上存在沒有用的東西,不會被固有觀念束縛思想,能更客觀理性的看待世界,相信這對大家都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